一种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635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卫生保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常年伏案工作或曲颈玩电脑、玩手机、用高枕、睡软床、久驾驶等的人越来越多,从而罹患颈椎病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据有关医学调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颈椎病的高发年龄平均在55岁,90年代中期,高发年龄下降到了49岁。而现在,颈椎病的高发年龄只有39岁左右。而且,30岁以下的发病者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调查中还发现,30岁以下的门诊患者,其比例比30-39岁人群还高出2.5%,表明已有越来越多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在步入颈椎病患者行列。据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等人多年研究总结,颈椎病临床症状明显者,大学职工为10.8%,机关人员为27.3%,白领人群为33.9%,公务员为54.8%。而且,潘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两个50”,即50岁以上有50%以上的人患有轻重不同的颈椎病。近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颈椎病学术交流会的调研文献显示:目前,全国有10%左右的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如此估算,中国大陆目前有1亿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颈椎病正在影响这些患者的工作与生活。

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长期低头作业或使用不合适枕头,造成颈部椎体生理曲线变直甚至反曲、椎间孔变窄,引起通过椎间孔的神经、血管受压而引起临床症状。

然而,经国内专利文献检索及市售(主要指网店)颈椎保健枕调查,目前的颈椎保健枕存在不少缺陷,达不到颈椎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的理想效果。其主要不足为:一是大多数的颈椎保健枕没有硬质材料支撑结构,多为纯软质材料,支撑、上顶力度不够,达不到利用头部自重牵引目的;二是仰卧和侧卧多为一个形状、一个枕面、一个高度,没有兼顾颈枕(仰卧)时需要低一些、颞枕(侧卧)时因肩部的垫衬需要高些的体位变换;三是仰卧时颈枕部的高度不可调节,使个子高与个子矮、颈椎长与颈椎短一个样,适应人群范围狭窄,而且侧卧时颈椎处于一种异常侧曲状态,不符合生理要求;四是一些称有按摩作用的保健枕,其转动的按摩球硬度过高,异物顶撑感强,影响睡眠,保健效果差;五是一些装置有磁疗的保健枕,磁极装置不合理,磁力线没有通过颈椎部位形成回路,达不到预期的磁疗效果。

因而,设计一款可调节、多功能、适应范围广的颈椎保健枕,对颈椎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针对当前颈椎保健枕设计的诸多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任意调节枕面高度、头部自重牵引、微型振动按摩、生物磁疗效应、中药通经活络的颈椎保健枕头,经数十位患者试用,对颈椎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具有明显的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由以下部分组成,即:硬质材料支撑框架(以下简称“支撑框架”,由医用塑料、竹、木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制作)——包括颈枕梁、左右颞枕架、枕底板、连接轴;升降调节组件——包括颈枕梁升降柱、颈枕梁升降轮、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颞枕架升降柱、颞枕架升降轮、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振动按摩组件——即微型振动按摩马达;生物磁疗组件——即永磁铁块;中药组件——即通经活络中药盒;衬垫物——软质填充衬垫物;绷缝塑形面料——即皮革类塑形面料;枕外套——即天鹅绒枕外套。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颈枕梁,为横向长方体形,位于枕底板之上、左右颞枕架之间且靠前,所述颈枕梁由前后左右四壁、底面及盖板构成,所述颈枕梁前后壁上边缘呈下凹舟状弧形,所述颈枕梁内腔由六块小隔板将此空间分为七个间隔小室,分别装置功能组件,所述颈枕梁内腔间隔小室上方以多孔弧形曲面板覆盖,所述颈枕梁其两端底面后延形成两条颈枕梁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后端与连接轴扣合形成转轴结构。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颞枕架,呈纵向长箱体形,左右各一,两者结构一致,所述颞枕架由前后左右四壁及其间的上隔板与下隔板构成,所述左右颞枕架后壁与枕后壁一贯连通,所述颞枕架各前壁下分有颞枕架升降轮调节缺口,所述颞枕架上下隔板前部对应部位有升降柱通过孔,所述上下两隔板四周与四壁相融接,所述上下隔板之间为颞枕架间隔腔;所述颞枕架四壁上隔板以上四周上延部分形成一长方形浅盘状结构,以供装盛软质填充物;所述颞枕架下隔板以下四周下延部分同样形成一浅盘状结构,以供链接轴、枕底板、颞枕架升降轮、升降轮驱动齿轮容纳;所述两颞枕架外侧壁后下部各有一连接轴固定孔、两颞枕架内侧壁后下部各有一连接轴通过缺口;所述两颞枕架分别位于颈枕梁两侧、枕底板之上。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枕底板,为一长方形平板结构,系承载全枕重量的基础,其前部近边缘处有四个升降柱固定孔,分别固定颈枕梁升降柱和颞枕架升降柱,所述枕底板后缘借助固定扣与连接轴连接。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连接轴,位于枕底板后缘上方,为空心塑料管或金属管,所述连接轴两端用螺丝固定于两颞枕架外侧壁后下部位的连接轴固定孔,所述连接轴中部用固定扣固定于枕后壁下部,如此,连接轴就将前中部的颈枕梁、颈枕梁两侧的颞枕架和枕底板三者连接为一个可转动的整体支撑结构,颈枕樑、左右颞枕架之升降轮转动时,即可分别调节其高度。

本发明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之颈枕梁升降柱、颈枕梁升降轮及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为两组,分别装置于颈枕梁两端;所述颈枕梁升降柱,为硬质螺丝杆,其下端固定于枕底板升降柱固定孔、上端穿通颈枕梁底面、经颈枕梁双向驱动马达外侧向上穿通颈枕梁曲面盖板,末端呈游离状,所述颈枕梁升降柱上端螺丝帽之下、底面之上节段套以钢丝弹簧,以便调节升降轮上下移动时颈枕梁底面紧贴其升降轮;所述颈枕梁升降轮为圆形齿轮,其孔心丝口与升降柱螺旋丝相适应并旋套于升降柱,所述升降轮位于枕底板与颈枕梁底面之间,起承载颈枕梁之作用,当升降轮向不同方向旋转时,颈枕梁即可向上或向下移位;所述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为低速微型直流马达,装置于颈枕梁内腔邻近升降柱的间隔小室内,其机轴向下穿通颈枕梁底面,其驱动齿轮安装在颈枕梁底面下方的马达机轴上,所述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其齿轮与其升降轮平行并相互紧密咬合,通过多按钮开关切换电源时,驱动马达即可向不同方向转动,从而调节颈枕梁的高度,适合颈椎长短、个体高矮人群的不同需要;所述颈枕梁两组升降轮可以电动调节、也可以手动调节。

本发明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之颞枕架升降柱、颞枕架升降轮及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为两组,分别装置于两颞枕架前部;所述颞枕架升降柱,为螺丝杆,其下端固定于枕底板的升降柱固定孔、上端穿通颞枕架上下隔板的升降柱通过孔,末端呈游离状;所述颞枕架升降柱,其上端螺丝帽之下、下端下隔板之上节段套以钢丝弹簧,以使颞枕架随时紧贴其升降轮;所述颞枕架升降轮为圆形齿轮,旋套于升降柱上并置于下隔板与枕底板之间,当升降轮向不同方向旋转时,即可承载颞枕架向上或向下移位,从而调节同侧颞枕架高度变化,以适应不同个体之需;所述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安装在紧邻其升降柱的颞枕架间隔腔内,并固定于下隔板,该马达轴穿通下隔板,其驱动齿轮装置在下隔板下方并与颞枕架升降轮紧密咬合;所述颞枕架升降轮可以电动调节、也可以手动调节。

本发明所述振动按摩组件之微型振动按摩马达,为10v左右的微型直流高频振动马达,装置于颈枕梁中部小室内,通过多按钮开关进行控制。

本发明所述生物磁疗组件之永磁铁块,为两组,分别装置于颈枕梁腔两端最外侧小室内,安放时异极相向(S-N),使磁力线横透后颈椎部,以达到松弛肌肉肌腱、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之目的。

本发明所述之中药组件,为两个安神镇静、活血化瘀中药盒,分别放置于与颈枕梁振动按摩马达相邻的两侧小室内,药盒上方开数小孔以利药物分子溢出而发挥效应。

本发明所述之软质填充衬垫物,系用天然乳胶海绵或太空棉等无害软质材料,依据颈枕梁和颞枕架承载面的形状,剪裁为与之相适应的块材铺垫于上,其厚度要求一般重量的头颈将其压缩后尚有30-40mm的致密厚度,以保证睡眠的时舒适度。

本发明所述之脑枕窝,由软质填充材料剪裁塑形制作,绷缝于枕底板之上表面、皮革之下、颈枕梁后方两颈枕梁臂之间,用于仰卧时承载后脑部重量。

本发明所述之绷缝塑形面料,由皮革类或纯棉帆布类依据软质衬垫填充后颈枕梁和颞枕架填充表面的外形剪裁、缝制、绷套,用力套牢绷紧塑形,并将其脚边缘反折固定于颈枕梁及颞枕架底边内壁;底板双面同样以皮革类绷缝;颈枕梁部位绷缝为半圆柱状的马鞍形,颞枕部两侧绷缝为缓弧形。

本发明所述之枕外套,为柔软棉质布料(如天鹅绒等)制作,根据填充绷缝塑形后枕体的大小、形状裁剪缝制,其容积空间比枕体略大,装套全枕后枕外套面应保持松软,便于后脑部易于与脑枕窝接触,枕外套后方及一端开长口、钉拉链,以供装套、拆洗。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本颈椎保健枕采用硬质框架支撑框架承重与软质材料填充塑形相结合,既保证了头颈部睡眠时必须的支撑高度,又兼顾了头颈部接触面的柔软与舒适。

2.本颈椎保健枕之颈枕梁为横向下凹缓弧形,既可使仰卧时颈椎部位居中(最低处),又可使翻身侧卧时顺利翻转至颞枕位。

3.本颈椎保健枕之颈枕梁的两组升降调节轮,可通过电动或手动按需调节高度,能够适应多种人群。仰卧时,颈椎后中部担承于颈枕梁(1)、后脑枕部放置于脑枕窝(33),这样,借助头部的自然重力对颈椎段进行弧形牵引(36)。当调节颈枕梁上升或下降时,由于后脑部和肩部相对固定,仅颈椎部可以上下运动,所以能够使颈椎的曲度发生变化,以获取自身需要的颈椎舒适高度。如果个子偏高、颈椎偏长,就将颈枕梁调高些,如果个子偏矮、颈椎偏短,就将颈枕梁调低些,从而使不同人群的颈椎疾患能够调整到正常的生理弯曲度(36)

4.本颈椎保健枕之两侧颞枕部,由于各装置了一组升降调节轮,可以随意调节其高度,以适应侧卧时各种不同肩宽的个体,故使侧卧时颈椎能够保持水平的生理直线状态(37)。

5.本颈椎保健枕之按摩马达,为微型高频直流振动按摩马达,具有松弛颈部肌肉、肌腱,加速恢复颈椎生理曲线的作用。

6.本颈椎保健枕之磁铁块,以异极相向(N-S)安置于颈枕梁两端间隔小室内,仰卧时磁力线能横穿后颈部,从而起到较好的磁疗效果。

7.本颈椎保健枕之中药盒,为安神镇静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草药,将其粉粹为末装入药盒,药盒上壁打数个小孔以利药物分子溢出。由于其紧贴颈后中部,作用较为直接,能起到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松解僵硬颈部肌肉的辅助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颞枕架整体示意图;

图2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颞枕架隔板及其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3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颈枕梁及功能组件、颞枕架(底视)、枕底板、连接轴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颞枕架上下隔板、颈枕樑、颈枕梁曲面盖板、枕底板、连接轴及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5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成品效果图;

图6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仰卧时颈椎所处状态及颈枕梁部断面视图;

图7本发明之可调节多功能颈椎保健枕侧卧时颈椎所处状态及颞枕部断面视图。

上述附图标记所示:1颈枕樑,2颞枕架,3枕底板,4连接轴,5颈枕梁升降柱,6颈枕梁升降轮,7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8颞枕架升降柱,9颞枕架升降轮,10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11微型振动按摩马达,12磁铁块,13中药盒,14颈枕梁腔内小隔板,15颈枕梁支撑臂,16颈枕梁腔曲面盖板,17颞枕架四壁,18颞枕架上隔板,19颞枕架下隔板,20枕后壁,21颞枕架升降轮调节口,22颞枕架升降柱穿通孔,23颞枕架间隔腔,24颞枕架上方浅盘状结构,25颞枕架下方浅盘状结构,26连接轴固定孔,27连接轴通过缺口,28升降柱固定孔,29固定扣,30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齿轮,31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齿轮,32多按钮开关,33脑枕窝,34绷缝后的半圆柱马鞍形颈枕部,35绷缝后的两侧缓弧形颞枕部,36仰卧时维持颈椎处于生理曲度状态,37侧卧时维持颈椎处于水平的生理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原理、技术方案及特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出详细说明。

图1~图4为本发明的硬质材料(医用塑料、竹、木或金属等)支撑骨架结构及功能组件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部分组成,即:硬质材料支撑框架(以下简称“支撑框架”,由医用塑料、竹、木或金属等硬质材料制作)——包括颈枕梁(1)、左右颞枕架(2)、枕底板(3)、连接轴(4);升降调节组件——包括颈枕梁升降柱(5)、颈枕梁升降轮(6)、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7),颞枕架升降柱(8)、颞枕架升降轮(9)、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10);振动按摩组件——微型振动按摩马达(11);生物磁疗组件——永磁铁块(12);中药组件——通经活络中药盒(13);填充衬垫物——软质填充衬垫物;皮革类塑形面料——面料绷缝塑形(33、34、35);枕外套——天鹅绒枕外套。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颈枕梁(1),为横向长方体形,长约220mm、宽约60mm、高25-60mm,厚度3mm左右,位于枕底板之上(3)、左右颞枕架(2)之间且靠前,由前后左右四壁及底面构成,其前后壁上边缘呈下凹舟状弧形,颈枕梁两端底面后延形成宽约30mm、长约230mm的两条颈枕梁支撑臂(15),颈枕梁支撑臂后端与连接轴(4)扣合形成转轴结构;所述颈枕梁内腔由六块小隔板(14)将此空间分为七个间隔小室,分别装置功能组件,颈枕梁内腔间隔小室上方以多孔弧形曲面板(16)覆盖。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颞枕架(2),呈纵向长箱体形,左右各一,两者结构一致,由前后左右四壁(17)及其间的上隔板(18)与下隔板(19) 构成,其前后径约300mm,左右径约200mm,高约70mm,厚度3mm,左右颞枕架(2)后壁与枕后壁(20)一贯连通。颞枕架各前壁下分有颞枕架升降轮调节缺口(21),上、下隔板前部对应部位有颞枕架升降柱通过孔(22),上、下两隔板四周与其四壁相融接,上下隔板之间为颞枕架间隔腔(23),上隔板距上壁缘10mm左右、下隔板距下壁缘10mm左右,上、下隔板的间距约40mm。颞枕架四壁上隔板以上四周上延部分形成一长方形浅盘状结构(24),以供装盛软质填充物;颞枕架下隔板以下四周下延部分同样形成一浅盘状结构(25),以供链接轴(4)、枕底板(3)、颞枕架升降轮(9)、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齿轮(31)容纳;两颞枕架外侧壁后下部各有一连接轴固定孔(26)、两颞枕架内侧壁后下部各有一连接轴通过缺口(27);两颞枕架(2)分别位于颈枕梁(1)两侧、枕底板(3)之上。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枕底板(3),由长约600mm、宽约300mm、厚度3-4mm的硬质材料制作,系承载全枕重量的基础,其前部近边缘处有升降柱固定孔(28),分别固定颈枕梁升降柱(5)和颞枕架升降柱(8),枕底板后缘借助固定扣(29)与连接轴(4)连接。

本发明所述支撑框架之连接轴(4),为一直径约10mm,长约600mm的空心塑料管或金属管,位于枕底板(3)后缘上面,连接轴两端用螺丝固定于两颞枕架外侧壁后下部位的连接轴固定孔(26),连接轴中部用固定扣(29)固定于枕后壁(20)下部,如此,连接轴(4)就将前中部的颈枕梁(1)、颈枕梁两侧的颞枕架(2)和枕底板(3)三者连接为一个可转动的整体支撑结构(图3、图4)。

本发明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之颈枕梁升降柱(5)、颈枕梁升降轮(6)及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7),为两组,分别装置于颈枕梁(1)两端。所述颈枕梁升降柱(5),为直径约10mm、长度70mm左右为螺丝杆,其下端固定于枕底板(3)升降柱固定孔(28)、上端穿通颈枕梁底面、经颈枕梁双向驱动马达(7)外侧向上穿通颈枕梁曲面盖板(16),末端呈游离状,升降柱上端螺丝帽之下、底面之上节段套以直径12mm、长度约60mm的钢丝弹簧,以便调节升降轮上下移动时颈枕梁底面紧贴其升降轮;所述颈枕梁升降轮(6)为圆形齿轮,直径40mm左右,厚度4mm左右,其孔心丝口与升降柱螺旋丝相适应并旋套于升降柱;颈枕梁升降轮位于枕底板(3)与颈枕梁(1)底面之间,起承载颈枕梁之作用,当升降轮向不同方向旋转时,颈枕梁即可向上或向下移位;所述颈枕梁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7),为低速微型直流马达,机体装置于颈枕梁(1)内腔邻近其升降柱(5)的部位,机轴向下穿通颈枕梁底面,其驱动齿轮(30)安装在颈枕梁(1)底面下方的机轴,此驱动齿轮与其升降轮平行并相互紧密咬合,通过多按钮开关(32)切换电源时,双向驱动马达即可向不同方向转动,由此驱动颈枕梁升降轮升高或降低,从而调节颈枕梁的高度,适合颈椎长短、个体高矮人群的不同需要;颈枕梁两组升降轮可以电动调节、也可以手动调节。

本发明所述升降调节组件之颞枕架升降柱(8)、颞枕架升降轮(9)及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10),为两组,分别装置于两颞枕架前部。所述颞枕架升降柱(8),为直径10mm、长度70mm左右的螺丝杆,其下端固定于枕底板(3)的升降柱固定孔(28)、上端穿通上下隔板的升降柱通过孔(22),末端呈游离状;颞枕架升降柱(8)上端升降柱螺丝帽之下、下端下隔板(19)之上节段套以直径12mm、长度60mm左右的钢丝弹簧,以使颞枕架随时紧贴其升降轮;所述颞枕架升降轮为外径40mm左右、孔心10mm左右的圆形齿轮,旋套于升降柱(8)上,并置于下隔板(19)与枕底板(3)之间,当此升降轮向不同方向旋转时,即可承载颞枕架(19)向上或向下移位,从而调节同侧颞枕架高度变化,以适应不同个体之需;所述颞枕架升降轮双向驱动马达(10),安装在紧邻其升降柱的上下隔板间之的颞枕架间隔腔(23)内,并固定于下隔板(19),该马达轴穿通下隔板,其驱动齿轮(31)装置在下隔板(19)下方并与颞枕架升降轮(9)紧密咬合;颞枕架升降轮可以电动调节、也可以手动调节。

本发明所述振动按摩组件之微型振动按摩马达(11),为10v左右的微型直流高频振动马达(11),装置于颈枕梁(1)中部小室内,通过多按钮开关(32)进行控制。

本发明所述生物磁疗组件之永磁铁块(12),长约50mm、宽约30mm、厚3mm,为两组,分别装置于颈枕梁腔两端最外侧的间隔小室内,装置时异极相向(S-N),使磁力线横透后颈椎部,以达到松弛肌肉肌腱、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之目的。

本发明所述之中药组件,为两个安神镇静、活血化瘀中药盒(13),分别放置于与微型振动按摩马达(11)相邻的两侧间隔小室内,药盒上方开数小孔以利药物分子溢出而发挥效应。

本发明所述之软质填充衬垫物,系用天然乳胶海绵或太空棉等无害软质材料,依据颈枕梁(1)和颞枕架(2)承载面的形状,剪裁为与之相应的块材铺垫于上,其厚度要求一般重量的头颈将其压缩后尚有30-40mm的致密厚度,以保证睡眠的时舒适度。

本发明所述之脑枕窝(33),由软质填充材料剪裁塑形制作,为一直径160mm左右的椭圆形窝状结构,绷缝于枕底板(3)表面之上、皮革之下、颈枕梁后方两颈枕梁臂(15)之间,用于仰卧时承载后脑部重量。

本发明所述之绷缝塑形面料,由皮革类或纯棉帆布类依据软质衬垫填充后颈枕梁(1)和颞枕架(2)填充表面的外形剪裁、缝制、绷套,并用力套牢绷紧塑形,并将其脚边缘反折固定于颈枕梁及颞枕架底边内壁;底板双面同样以皮革类绷缝。颈枕梁部位绷缝为半圆柱状的马鞍形(34),颞枕部两侧绷缝为缓弧形(35)。

本发明所述之枕外套,为柔软棉质布料(如天鹅绒等)制作,根据填充绷缝塑形后枕体的大小、形状裁剪缝制,其容积空间比枕体略大,装套全枕体后枕外套应保持松软状态,便于后脑部易于与脑枕窝接触,枕外套后方及一端开长口、钉拉链,以供装套、拆洗。

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未作出创造性改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