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88550发布日期:2019-01-22 18:34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用于沙发床领域中,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折叠床的床架结构以及坐垫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家庭居所的面积日益减小。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尤为显著,例如,东京、北京、上海、巴黎等城市。而家用床占据了家中较大面积的同时而且不具备收纳功能。故此,占用空间小,并且带有床的功能性沙发,即沙发床受到了市场的喜爱。但是,沙发床的床垫收纳,成为了早先主要的解决问题。以专利号201120176962.4中国专利中公开的折叠沙发床解决了沙发床的坐垫收纳问题。而早先在专利号200520065230.2的中国专利中,仅解决了沙发床的折叠问题。不论是,可以收纳垫的沙发床和不能收纳坐垫的沙发床,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沙发床的坐感,主要取决于沙发床的坐垫品质,而不像固定沙发的坐感可以取决于其做点支撑机构,例如弹簧等支撑机构。为此,要提高沙发床的坐感主要是单一提升其坐垫材质以及品质。而单一通过坐垫的材质来提高坐感,这样的方式会使得价格以及成本的大幅上涨。并且达到的效果与固定沙发的坐感品质,例如通过坐垫系统(弹簧,系统)而言,差距甚远。

此外,由于沙发床的结构紧凑,而沙发床的坐高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坐高,否则会丧失坐感,不适合通过较厚的靠垫去增加坐感的舒适度。同时,根据现有技术的软包工艺,例如:中国专利201120176962.4的沙发床,由于需要考虑沙发床的稳定性,并且需要通过软包包裹这类沙发的坐垫。而沙发床的一些机构会妨碍软包的操作,需要在软包的同时对沙发坐垫进行切割、开槽的操作,来避一些沙发机构,例如后床框边沿。以使得沙发床在收纳的成沙发的状态下,能够更加平顺。

并且,坐垫进行软包操作的时候需要尽量绕开,后床框边沿,使得容易收纳,坐垫的厚度需要严格的控制。而且在在收纳的状态下,床前床框边沿与坐垫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即前床框边沿在收纳的情况下,不能为坐垫提供支撑。因此,提高坐垫的坐感就显得尤为困难。

并且所有增加坐感上述的操作,会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并且降低了生产的效率。

由此,现有技术对沙发床的坐感有着一定的欠缺的。并且由于其紧凑的结构,如需要满足坐高和座感的要求,对软包操作也有这很大困难,并由于附加的操作大大增加了软包的成本。综上所述,使得沙发床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沙发床并不能取得市场的完全认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坐感大大改善、无需多余软包操作并适用于沙发床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包括沙发基座1、前床框边沿2、后床框边沿3、基座连接机构4、翻转连接机构5、坐垫7、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以及后支脚6,所述前床框边沿2通过基座连接机构4连接沙发基座1,基并通过翻转连接机构5接至后床框边沿3,所翻转连接机构5分别铰接至前床框边沿2与后床框边沿3,并且所述翻转机构5连接至所述后支脚6,所述后支脚6进一步连接至后床框边沿3,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与所述翻转联动机构5铰接,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与后支脚铆接6,其特征在于,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连第三接机构13连接到后支脚6,并通过第四连接机构14连接至后床框边沿内侧,通过第三连接机构和第四连接机构,在沙发床收起时,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与所述后支脚6联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部分或/全部移动到坐垫下方,当沙发床展开式,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与所述后支脚6联动,向后床框边沿3和坐垫方向移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具有框架结构。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收起时,所述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下沉至后床框边沿3中。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上设置弹性支承材料,进一步可以为弹性拉簧和/或弹性带。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后支脚上包括坐垫固定机构15,所述坐垫7通过所述坐垫固定机构15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2示出传统的沙发床床架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沙发床床架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沙发床床架的第二层坐支撑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和示出本发明涉及的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的打开状态示意图。所述床架主要包括,沙发基座1、前床框边沿2、后床框边沿3、基座连接机构4、翻转连接机构5、坐垫7、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以及后支脚6,所述前床框边沿2通过基座连接机构4连接沙发基座1,并通过翻转连接机构5接至后床框边沿3,所翻转连接机构5分别铰接至前床框边沿2与后床框边沿3,并且所述翻转机构5连接至所述后支脚6,所述后支脚6进一步连接至后床框边沿3,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与所述翻转联动机构5铰接,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与后支脚铆接6,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连第三接机构13连接到后支脚6,并通过第四连接机构14连接至后床框边沿内侧,通过第三连接机构和第四连接机构,在沙发床收起时,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与所述后支脚6联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部分或/全部移动到坐垫下方,当沙发床展开式,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与所述后支脚6联动,向后床框边沿3和坐垫方向移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具有框架结构。

当所述床架打开时,通过翻转联动机构的带动和支撑,所述前床框边沿与后床框边沿大致保持一个水平状态,并且通过后支脚支撑后床框边沿。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用于固定沙发坐垫的同时,并在沙发翻转至打开状态时,可以实现坐垫与后床框边沿随动,并进行收纳和加紧坐垫和/或沙发靠背。由于沙发床的结构特性,在床架收起为沙发的状态下,坐垫与后床框边沿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使得不能用后床框边沿来支撑沙发坐垫,并带来更好的坐感。因此,我们在坐垫支撑收纳机构中设置弹性材料,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可以进一步为坐垫提供支撑。其次,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并随着翻转机构与坐垫支撑机构联动。不会妨碍所述沙发床架的折叠。

图2示出现有技术的沙发床床架的示意图。在现有技术的沙发床架中,坐垫支撑收纳机构的长度大于后床框边沿,如201120176962.4中国专利所示出。在现有技术中,第一连接机构11将坐垫支撑收纳机构连接至所述后支脚6,并通过第二连接机构12将后床框边沿连接至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通过两边的连接使得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能够随着所述后支脚6联动。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11,一段连接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的内侧,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后支脚6的外侧。而在现有技术中坐垫支撑收纳机构长度大于所述后床框边沿。并使得在软包的过程中,由于所述后床框边沿与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贴近,软包时必须要开槽或挖空一定区域来避开所述后床框边沿。进一步,由于其坐垫支撑收纳机构大于后床框边沿,使得坐垫支撑收纳机构与坐垫具有一定距离。所以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沙发床的结构紧凑的关系,以现有沙发床架实现第二层坐垫支撑框架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图3示出本发明的沙发床床架的示意图。在本发明中,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通过连第三接机构13连接到后支脚6,并通过第四连接机构14连接至后床框边沿外侧。由于第三连接结构13的下沉式的构造,以及第四连接机构相比较第一连接机构连接在一端连接在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外侧。通过这样的设置,似的整个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在收紧时可以在所述后床框边沿的内,并且使得整个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小于所述后床框边沿。由于这样的设置,坐垫支撑收纳机构,在沙发床收起的时候可以紧贴在坐垫下方。使得将坐垫支撑收纳机构作为坐垫的进一步支撑变得可能。并且由于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内沉至后床框边沿,使得具有更大的空间去运用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跟进一步去支撑原有坐垫。进一步的双层坐垫的沙发床床架收起时,所述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下沉至后床框边沿(3)中。这样的设置方式使得其坐垫结构更为合理,并能够满足沙发床的坐高的同时并可以可以通过进一步设置的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的框架结构,来构建进一步的坐垫支撑方式。

图3进一步示出,后床框边沿上的后支脚与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联动移动的状态,从图中可见当后支脚位置从6移动到6’最后到6’’同时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位置从8移动到8’移动到8’’。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沙发床在收紧的状态下,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能够位于坐垫的下方。而在沙发床打开时,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能够压紧坐垫,使坐垫和靠背能保持稳定的位于沙发床下方。使得其能满足控制坐高的同时,满足和/或提升坐感。

在图4中,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上设置弹性支撑材料,进一步可以为弹性拉簧和/或弹性带。由于有了所述坐垫支撑收纳机构8作为坐垫支撑的设置,为沙发床的坐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更具客户的需求选择弹性材料。

尽管本发明通过某些优选的实施方案和实施例而被公开,然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除了具体公开的实施方案之外,本发明还涉及其他替代性实施方案和/或本发明的应用及其显而易见的改变方案和等同方案。例如,尽管本发明实施方案的某些特征、方面和优化已经在智能设备领域的应用而被公开,但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某些特征、方面和优点可应用于其他领域。此外尽管详细展示了和描述了多种本发明的变化方案,然而基于本公开内容,本发明范围内的其他改变方案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所述实施方案的具体特征和方面的多种组合或子组合被认为是可作出的并仍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应理解所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多个特征和方面可与另一个特征和方面组合或被其替代,从而形成所公开发明的不同模式。因此,本公开的本发明范围不应被上述具体公开的实施方案所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