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5337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枕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



背景技术:

1、人类睡觉姿势的主要方式有侧卧、仰卧、俯卧,侧卧是人类睡眠的主要方式之一,习惯侧卧睡觉人群中,很多人侧卧时习惯双腿间夹个枕头,这样会感觉舒适些,有专家表示,这是减小脊柱负荷的方法。宾馆、酒店的床上一般也会每个人标配两个枕头,一个枕在头部下,还有一个则可用于头部枕头增加高度,侧卧时也可用于夹在双腿之间,增加侧卧时的舒适度。枕头一般由枕芯、枕套两部分构成、普通传统枕头都是织物枕套套上枕芯,枕芯使用棉花·化纤织物·中药材等材料进行填充,长时间使用会有以下缺点:1、向左侧卧时右腿会直接压迫左腿,右腿的大部分重量直接压在左腿上;向右侧卧,则是左腿压迫右腿,左腿的大部分重量直接压在右腿上,部分人群会感觉被压的难受,年纪大、体质差的或肥胖的人、部分孕妇等被压的腿甚至会产生发麻、疼痛等情况,如果是腿上有伤又只习惯侧睡的人,更加苦不堪言,难以入睡,不但达不到辅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反而是让睡眠质量更差。

2、由于枕头是夹在双腿之间,上、下两腿与枕头织物接触的皮肤长时间处于不通风的情况,皮肤又长时间紧贴织物,散热不好,造成局部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出汗,部分人群会感觉很难受,特别是肥胖人群或体质不好的老人、病人夹枕头时间长些会觉得很难受,难受就会取掉夹的枕头,因为习惯了侧卧夹枕,取掉也会难受,一会又夹上,一会又取掉,如此反复,反而睡眠质量更差,如遇炎热天气甚至引起皮肤红肿或过敏。

3、普通传统枕头都是织物枕套套上枕芯,枕芯使用棉花·化纤织物·中药材等材料进行填充,长期使用容易发潮,且填充物可能会有受潮、霉变的异味、,甚至产生结块、凹凸不平、弹性减弱的现象,需要定期晾晒、拆洗,特别是在宾馆、酒店、养老院、康复机构、医院等经营性场所里使用,维护、使用成本高,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帮助习惯侧睡的人夹枕在双腿间,撑开双腿,并让原来受到上侧腿直接压迫的底侧腿免受压迫,底侧腿还能自由伸曲,以增加睡眠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包括枕架结构和顶网托层,且顶网托层平铺设于枕架结构的上方;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枕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u型支架,第一u型支架的下端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u型支架为左右侧对应是,两个第一u型支架的前后下端之间设有弧形连接杆,两个第一u型支架的上端的横杆之间设有第一顶顶网托层,第一u型支架的竖直杆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杆,并且两个第一u型支架上的第一调节杆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弹性调节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枕架结构包括两个第二u型支架,第二u型支架的两个竖直杆之间设有斜角,第二u型支架的上端水平杆为弧形结构,并且两个第二u型支架为前后放置,所述两个第二u型支架的两个下端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两个第二u型支架的上端焊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上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二u型支架的弧形水平杆两端,并且上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顶顶网托层,两个第二u型支架的竖直杆之间设有两个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二调节杆之间设有第二弹性调节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枕架结构包括两个第三u型支架第三u型支架为左右放置,并且两个第三u型支架的竖直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连接板,并且两个第三u型支架的竖直杆上设有与连接板对应的调节通孔,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三u型支架的两个竖直杆上端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托网支撑杆,第三u型支架的两个竖直杆上端设有与托网支撑杆对应的调节螺栓孔,两个第三u型支架上的托网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三顶顶网托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可以帮助习惯侧睡的人夹枕在双腿间,撑开双腿,并让原来受到上侧腿直接压迫的底侧腿免受压迫,底侧腿还能自由伸曲,以增加睡眠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有侧睡习惯成员或有进行侧睡需要成员的家庭特别是作为帮助侧睡并提高睡眠质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侧睡的人体的上侧腿和底侧腿分开一定距离,可以达到传统侧睡腿部夹枕头的作用,两腿通过支架顶部承托层面和拱形区分开,上侧腿的重量不再压迫在底侧腿上,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增加了底侧腿舒适度,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并且两腿间皮肤不直接接触,散热良好,由于使用顶部承托层用网状织物、透气布料、布带等弹性透气环保材料,拱形状的支架用硬质弹性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图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图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图实施例三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结构的小腿使用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结构图大腿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结构图关节使用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结构图大腿配合使用图。

图中:1枕架结构、2弧形连接杆、3第一弹性调节带、4第一顶顶网托层、5第一支撑杆、6第一调节杆、7第一u型支架、8第二弹性调节带、9第二支撑杆、10第二调节杆、11第二顶顶网托层、12第二u型支架、13托网支撑杆、14第三u型支架、15连接板、16第三顶顶网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人体侧睡腿部免压平衡枕架,包括枕架结构1和顶顶网托层,且顶顶网托层平铺设于枕架结构1的上方;

实施例一,参阅图1:枕架结构1包括两个第一u型支架7,第一u型支架7的下端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杆5,第一u型支架7为左右侧对应是,两个第一u型支架7的前后下端之间设有弧形连接杆2,两个第一u型支架7的上端的横杆之间设有第一顶顶网托层4,第一u型支架7的竖直杆之间设有第一调节杆6,并且两个第一u型支架7上的第一调节杆6之间设有两个第一弹性调节带3,首先将弧形连接杆2放置到使用者的下腿处,再将使用者的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一顶顶网托层4上表面,以此可以帮助习惯侧睡的人夹枕在双腿间,撑开双腿,并让原来受到上侧腿直接压迫的底侧腿免受压迫,底侧腿还能自由伸曲,以增加睡眠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

实施例二,参阅图2:枕架结构1包括两个第二u型支架12,第二u型支架12的两个竖直杆之间设有斜角,第二u型支架12的上端水平杆为弧形结构,并且两个第二u型支架12为前后放置,两个第二u型支架12的两个下端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支撑杆9,两个第二u型支架12的上端焊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9,上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9位于第二u型支架12的弧形水平杆两端,并且上端的两个第二支撑杆9之间设有第二顶顶网托层11,两个第二u型支架12的竖直杆之间设有两个第二调节杆10,第二调节杆10之间设有第二弹性调节带8,通过将两个第二u型支架12放置到病人下腿处,再将使用者的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二顶顶网托层11上表面,使用者的两腿通过第二u型支架12上的第二顶顶网托层11分开,上侧腿的重量不再压迫在底侧腿上,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增加了底侧腿舒适度,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并且两腿间皮肤不直接接触,散热良好,由于使用顶部承托层用网状织物、透气布料、布带等弹性透气环保材料,拱形状的支架用硬质弹性材料。

实施例三,参阅图3:枕架结构1包括两个第三u型支架14第三u型支架14为左右放置,并且两个第三u型支架14的竖直杆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两个连接板15,并且两个第三u型支架14的竖直杆上设有与连接板15对应的调节通孔,连接板15的上端和下端均为弧形结构,第三u型支架14的两个竖直杆上端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托网支撑杆13,第三u型支架14的两个竖直杆上端设有与托网支撑杆13对应的调节螺栓孔,两个第三u型支架14上的托网支撑杆13之间设有第三顶顶网托层16,通过将连接板15放置到使用者的腿部上方,然后将使用者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三顶顶网托层16的上表面,可以帮助习惯侧睡的人夹枕在双腿间,撑开双腿,并让原来受到上侧腿直接压迫的底侧腿免受压迫,底侧腿还能自由伸曲,以增加睡眠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

在使用时:首先将弧形连接杆2放置到使用者的下腿处,再将使用者的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一顶顶网托层4上表面,或者,通过将两个第二u型支架12放置到病人下腿处,再将使用者的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二顶顶网托层11上表面,使用者的两腿通过第二u型支架12上的第二顶顶网托层11分开,再或者,通过将连接板15放置到使用者的腿部上方,然后将使用者另一个腿放置到第三顶顶网托层16的上表面,使装置位于使用者的小腿之间,或者放与使用者的大腿之间,再或者将装置放置到使用者腿部的关节处,还可以将两个装置通过连接带连接起来,将两个装置分别放置到病人大腿和小腿之间。

本发明可以帮助习惯侧睡的人夹枕在双腿间,撑开双腿,并让原来受到上侧腿直接压迫的底侧腿免受压迫,底侧腿还能自由伸曲,以增加睡眠舒适度,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有侧睡习惯成员或有进行侧睡需要成员的家庭,特别是作为帮助侧睡并提高睡眠质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侧睡的人体的上侧腿和底侧腿分开一定距离,可以达到传统侧睡腿部夹枕头的作用,两腿通过支架顶部承托层面和拱形区分开,上侧腿的重量不再压迫在底侧腿上,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增加了底侧腿舒适度,底侧腿可自由伸缩,并且两腿间皮肤不直接接触,散热良好,由于使用顶部承托层用网状织物、透气布料、布带等弹性透气环保材料,拱形状的支架用硬质弹性材料。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