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便坐便器的坐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5234发布日期:2019-03-08 23:4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助便坐便器的坐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助便功能的坐便器的坐圈。



背景技术:

传统坐便器分为蹲式坐便器和坐式坐便器两种,传统坐式坐便器的底座及与底座配合的坐圈、盖板的表面均是平面。

使用蹲式坐便器时,肛肠角得到最大的角度,当直肠肌和肛肠肌形成的角度越大,直肠越直时,排便越通畅,除了角度的原因,下蹲时腹部压力大也促进排便,能更完全、容易地排便,有助于防止粪便积滞,而粪便积滞是结肠癌,阑尾炎和炎症性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但由于下蹲过久会造成腿部酸痛,尤其对于年老体弱或残疾人员更加不便和不易。

相对坐式坐便器而言,蹲式坐便器使用方便,舒服,没有由于下蹲过久会造成腿部酸痛的问题,但由于坐姿没有腹部朝下等重力作用,排空时间更长,腹部用力更多,更耗时。这种坐姿会使致肠道扭曲,造成排便紧张,长期使用会诱发痔疮,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结肠疾病等多种问题。

其中,传统技术和有关术语见国家标准gb/t9195《建筑卫生陶瓷分类及术语》、gb/t6952《卫生陶瓷》和gb/t23131《电子坐便器》,国家行业标准jg/t285《坐便洁身器》和jc/t764《坐便器坐圈和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助便坐便器的坐圈,其上表面的前部、后部与水平面之间分别具有倾斜角,在用户排便时,可以让用户的肛直肠角增大,使排便更加顺畅,同时,可对用户腹部造成挤压,促进排便,减少腹部用力,起到缓解排便困难症状的作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助便坐便器的坐圈,安装在坐便器的底座上方且相对底座翻转,其包括:与水平面垂直且位于坐圈前部的第一纵剖面、第二纵剖面和位于坐圈后部的第三纵剖面、第四纵剖面;所述第一纵剖面、第二纵剖面延伸后和所述第三纵剖面、第四纵剖面相交呈x字形,且四个纵剖面相交形成的纵轴线与所述坐圈的内腔后边缘相切;所述四个纵剖面和所述坐圈的上表面相交后分别形成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其中,所述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的最高点与所述纵轴线和所述上表面相交所得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第一倾斜角θa、第二倾斜角θb、第三倾斜角θc和第四倾斜角θd。

其中,所述坐圈下表面具有与所述坐圈上表面相同的形状,或者,所述坐圈下表面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水平表面,或者,所述坐圈下表面设置有水平垫片。

其中,所述第一倾斜角θa、所述第二倾斜角θb、所述第三倾斜角θc和所述第四倾斜角θd分别满足:10°≤θa≤45°,10°≤θb≤45°,30°≤θc≤60°,30°≤θd≤60°。

其中,所述第一纵剖面和所述第二纵剖面之间形成的夹角φq满足:10°≤φq≤90°,所述第三纵剖面和所述第四纵剖面之间形成的夹角φh满足:30°≤φh≤160°。

其中,所述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为直线、折线、弧线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坐圈前部的上表面设置用于定位用户一对大腿的一对腿部安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坐圈前部的上表面设置向上拱起的用于对用户的一对大腿起阻挡作用的凸出部。

或者,所述坐圈前部的上表面设置向下凹进的用于减少对用户的一对大腿起阻挡作用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坐圈后部的上表面设置下凹的用于维持所述底座内腔与外部的压力平衡以便于通风的平衡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坐圈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腔。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安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排气管,用于利用容纳腔内液体的水压差,将容纳腔内的气体排出到容纳腔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助便坐便器的坐圈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1、本发明的坐圈,其上表面的前部、后部与水平面之间分别具有倾斜角,在用户排便时,可以让用户抬起双脚,协助用户躯干倾斜,使用户的肛直肠角增大,使排便更加顺畅,同时,对用户腹部造成挤压,促进排便,减少用户腹部用力,可起到缓解排便困难症状的作用。

2、本发明的坐圈,其上表面前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前倾斜角,能有效支撑用户的大腿,使用户在排便时,不像使用蹲式坐便器一样腿部长期悬空而造成臀部酸痛。

3、本发明的坐圈,其坐圈上表面后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后倾斜角,能防止用户朝后滑落,增大了与用户臀部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且在用户使用完毕需要起身时,凸出的上表面后部可给用户臀部提供一个支撑点,方便用户便后使力起身。

4、本发明的坐圈,上表面为光滑表面,用户坐在坐圈上时,臀部与坐圈接触部位比较舒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四个呈“x”字型纵剖面示意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第1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坐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左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h-h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右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4b是图4a中k-k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5是具有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左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m-m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右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n-n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8是具有本发明第3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坐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9a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右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9b是图9a中p-p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10a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坐便器前部朝左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中q-q向旋转剖面的示意图;

图11是与本发明第4实施例坐圈适配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11a是具有本发明第4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11b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坐圈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第5实施例坐圈相适配底座的示意图;

图12a是具有本发明第5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12b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坐圈的示意图;

图13是与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圈相适配的底座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4是具有本发明第6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14a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坐圈的示意图;

图15是具有本发明第4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具有本发明第5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具有本发明第2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坐圈的示意图;

图18a是具有本发明第7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坐圈(即为智能坐圈时)的示意图;

图20是智能坐圈的上壳体的示意图;

图21是智能坐圈的下壳体的示意图;

图22是智能坐圈内安置排气管的示意图;

图23是具有本发明第9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24是具有本发明第10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第10实施例坐圈的透视图;

图26是图25坐圈的右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第11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第12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理解,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前、后、左、右、向上、向下等为方向性术语,是针对附图中所示的方位的描述,这些方位并不是限制性的,而提及的术语纵向是指底座安装在地面时、与底座的高度方向相一致的方向。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包括具有四个呈x字形纵剖面的坐圈的坐便器的俯视图,如图2a、图5a、图8a、图11b、图12b、图14a、图15-图19、图23-图28所示,分别为具有本发明各实施例坐圈或带有坐圈的坐便器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坐圈包括:与水平面垂直且位于坐圈2前部的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和位于坐圈2后部的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其中,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延伸后和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相交呈x字形(如图1所示),且相交后形成与坐圈2的内腔后边缘相切的纵轴线g;其中,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和坐圈2上表面相交后分别形成第一交线a、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且第一交线a、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第四交线d的最高点与纵轴线g与上表面相交的最高点之间的连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第一倾斜角θa、第二倾斜角θb、第三倾斜角θc和第四倾斜角θd。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坐便器安装于地面后、从俯视的角度来看坐便器可知,本发明的坐圈2由四个分别垂直于水平面的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分割成四部分。这四个纵剖面中,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对称位于坐圈2前部两侧,第一、第二纵剖面与坐圈左、右侧的前部最外侧相交,与用户坐在坐便器上时两腿的放置位置相适应,即,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之间具有大于0°的夹角φq。而第三纵剖面c和第四纵剖面d分别位于坐圈2后部两侧,第三纵剖面c和第四纵剖面d之间具有大于0°的夹角φh。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分别延伸后和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相交,相交后的四个纵剖面形成x字形(如图1所示)的形状,且四个纵剖面相交后形成的纵轴线g与底座1的内腔(内腔即为马桶座的容纳污物的腔体)后边缘中部相切。

由于坐圈2的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第三纵剖面c、第四纵剖面d分别垂直于水平面,因此和坐圈2的上表面会相交,且相交后分别形成第一交线a、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其中第一交线a和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分别关于坐圈中心对称。

为了在用户排便时,可以让用户的肛直肠角增大,使排便更加顺畅,并在排便时可对用户腹部造成挤压,促进排便,减少用户腹部用力,缓解排便困难的症状,本发明在设计坐圈时,使第一交线a、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的最高点a’、b’、c’、d’与纵轴线g的最高点g’(即纵轴线g与坐圈上表面的交点或切点)之间的连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第一倾斜角θa、第二倾斜角θb、第三倾斜角θc和第四倾斜角θd。

其中,第一倾斜角θa、第二倾斜角θb、第三倾斜角θc和第四倾斜角θd分别满足:10°≤θa≤45°,10°≤θb≤45°,30°≤θc≤60°,30°≤θd≤60°。优选的,本发明的第一倾斜角θa和第二倾斜角θb的角度相同,且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之间形成的夹角φq满足:10°≤φq≤90°,以便用户坐在坐便器上时,两腿之间叉开角度较舒适;第三倾斜角θc和第四倾斜角θd的角度相同,第三纵剖面c和第四纵剖面d之间形成的夹角φh满足:30°≤φh≤160°,以便用户坐在坐便器上时,臀部的接触面较宽。

其中,本发明的第一交线a和第二交线b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折线,还可以为弧线,还可以是折线或直线与弧线的组合。当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为直线时,坐圈2的前上表面为经过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的平面,即,前上表面落在以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作图所形成的虚拟平面上;当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为弧线时,前上表面落在以第一交线、第二交线为弦所作的虚拟弧面上;当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为折线时,前上表面为经过第一交线、第二交线的虚拟折面,即,前上表面落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虚拟平面相交作图而形成的虚拟折面上,且这些平面相交的折边位于折面上并与水平面平行。其中,本发明所说的坐圈的前上表面是指坐圈2上表面的包括纵轴线g以及纵轴线g前方的一部分表面。

其中,本发明的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弧线。当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为直线时,坐圈2的后上表面为经过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d的平面,即,后上表面落在以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作图所形成的虚拟平面上;当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d为弧线时,坐圈本体的后上表面落在以第三交线、第四交线为弦所作的虚拟弧面上。此外,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也可以为折线,相应的,后上表面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虚拟平面相交作图而形成的虚拟折面上,且这些平面相交的折边位于折面上并与水平面平行。此外,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还可以是折线或直线与弧线的组合。其中,本发明所说的坐圈的后上表面是指坐圈上表面的位于纵轴线后方的一部分表面。其中,前上表面和后上表面构成坐圈的上表面。

本发明坐圈2上表面除了可以为平滑过渡的表面外,还可以在坐圈2前部的上表面设置用于定位用户一对大腿的一对腿部安置槽。优选的,还可在坐圈2前部的上表面设置向上拱起的用于对用户的一对大腿起阻挡作用的凸出部,且凸出部位于一对腿部安置槽之间;或者,可在坐圈2前部的上表面设置向下凹进的用于减少对用户的一对大腿起阻挡作用的凹槽,且凹槽位于一对腿部安置槽之间。此外,还可以在坐圈2后部的上表面中间位置设置下凹的用于维持底座内腔与外部的压力平衡以便于通风的平衡凹槽2d。

具有本发明上述结构的坐圈可以适用于普通坐便器,也可以适用于智能坐便器。当适用于智能坐便器时,坐圈除了具有上述特征外,坐圈可以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且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腔。

进一步的,用于智能坐便器的坐圈还包括:安置在容纳腔内的排气管,用于利用容纳腔内液体的水压差,将容纳腔内的气体排出到容纳腔外。优选的,排气管包括:第一分支气管,由上壳体前部的中间位置向上壳体后部的侧边缘延伸,且末端伸出于坐圈;第二支气管,由上壳体后部的中间位置向上壳体后部的侧边缘延伸,并与第一支气管相连通。

其中,本发明坐圈采用上述各形状时,坐圈下表面可以具有与坐圈上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形状(如图2a、图5a、图8a、图11a、图12b、图14a、图17、图18、图19所示),此时,与该坐圈适配的底座需为异形的底座,底座上表面的形状与坐圈2的形状相适配,底座上表面可以具有与坐圈完全相同的形状(如图2、图5、图8、图11a、图12a、图17、图18a所示),或者,底座上表面也可以采用与坐圈不完全相同的形状,即,底座上表面前端可以为平滑过渡的表面(如图15、图16所示)。

或者,本发明坐圈下表面还可以与坐圈上表面具有完全不同的形状,坐圈下表面可以为与水平面平行的水平表面270(如图25、图27所示),或者,坐圈下表面设置向下凸出的水平垫片280(如图28所示),水平垫片280的底端面与坐圈下表面平齐,并与水平面平行。而与该坐圈配合使用的底座1为其上表面具有水平表面的底座(如图23、图24所示)。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助便坐便器的坐圈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第1实施例

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坐圈及具有该坐圈的坐便器分别如图2~图4b、图17所示,坐便器是在按背景技术所述国家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所制成的坐便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具有如图2所示的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且相对底座翻转的坐圈,本实施例的底座1与坐圈上表面的形状相适配。在使用时,人体于坐圈表面之上接触而被支承。

由图2a可见,本实施例坐圈上表面由如图3a、图3b所示的前平面21、后平面22形成,前平面21、后平面22相交于直线23,使得坐圈呈现如h-h向纵剖面呈现出的前部高、后部高而中间低的接近“v”字形状。

具体的,本实施例坐圈具有与水平面垂直且相交呈x字形的第一纵剖面a、第二纵剖面b、第三纵剖面c和第四纵剖面d,各纵剖面与上表面相交形成第一交线a、第二交线b、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四个纵剖面交汇形成的纵轴线g与坐圈内腔后沿正中央相切,且纵轴线与坐圈上表面相交于点g’。

如图3b或图4b所示,各交线的最高点a’、b’、c’和d’分别与切点g’连线形成第一连线a’g’、第二连线b’g’、第三连线c’g’和第四连线d’g’,这四条连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夹角,即,形成四个倾斜角θa、θb、θc和θd,通常,倾斜角θa、与θb相等,两者可在10°~45°之间取值,优选的,本实施例中,θa=θb=25°;而θc和θd的取值可与θa或θb相同或不同,通常,θc和θd相等并在10°~45°之间取值,优选的,本实施例中θc=θd=30°。其中,各倾斜角θa、θb、θc和θd可视使用习惯而有所调整。

其中,如图3a或图4a所示,本实施例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之间形成的夹角φq是为适应用户正常使用坐便器时双腿张开的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之间的夹角φq可视使用习惯有所调整,满足10°≤φq≤9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夹角φq取30°。第三纵剖面c和第四纵剖面d之间形成的夹角φh是为适应使用者正常使用坐便器时臀部的状态,通常满足30°≤φh≤160°的条件,优选的,本实施例的φh取100°,且可视使用习惯有所调整。

其中,本实施例坐圈的各交线为直线,坐圈的上表面如图3a-图4b所示,上表面的位于纵轴线g前方的部分(即上述的前上表面),落在以第一交线a和第二交线b(或第一连线a’g’、和第二连线b’g’)作图形成的前平面21上;位于纵轴线g后方的部分(即上述的后上表面),落在以第三交线c和第四交线d(或第三连线c’g’和第四连线d’g’)作图形成的后平面22上。这两个平面相交于直线23,坐圈的纵剖面如图3b、4b所示,呈现出前后高而中间低的近似“v”字的形状。

前平面21上的最高点a’和b’的连线与不同夹角φq时的第一纵剖面a和第二纵剖面b的交点,都是此时的虚拟交线的最高点,该最高点往切点g’的虚拟连线(即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倾斜角,随着夹角φq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在后平面22上也会呈现类似情况。

此外,坐圈上表面位于纵轴线g前方的部分也可以改为落在以第一交线a或第二交线b(或第一连线a’g’、第二连线b’g’)为母线和以纵轴线g为轴作图形成的虚拟旋转面上,同样,上表面位于纵轴线g后方的部分也可以采用类似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各方向交线和与各交线同向的连线重合。坐圈的上表面前部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倾斜角θa、θb,从而能最大限度支撑大腿,让用户不像使用蹲便器一样,大腿长期悬空而造成臀部酸痛。而且上表面后部与水平面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倾斜角θc、θd,从而能防止人体向后滑落,并垂直于臀部,最大限度地增大臀部与坐圈或底座的接触面积,减少压强,提高用户舒适感。用户使用完毕需要起身时,上表面后部凸出的部分可给臀部提供一个支撑点,从而方便用户便后使力起身。

第2实施例

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坐圈及具有该坐圈的坐便器如图5~7b所示,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差别在于:第1实施例中坐圈上表面的前平面21和后平面22相交于直线23,而在第2实施例中前平面21经一小段弧面24相切连接水平面25后、和后平面22相交于直线23,使得坐圈呈前后高而中间低的u字形。

其中,坐圈上表面位于纵轴线g前方的部分是由前平面21经小段弧面24过渡连接水平面25所组成的折面(即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为折线与弧线的结合),弧面24为圆弧形,其母线与水平面平行。当然,前平面21也可以改为和水平面25直接相交而成(即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为折线),二者相交的折边与水平面平行即可。坐圈上表面位于纵轴线g后方的部分也可以采用类似设计。如有需要,还可以设计为3个或更多的平面组成的折面。

其中,本实施例的水平面25的长度(长度是指沿着底座前部至后部所示方向的尺寸)可窄些,也可长些,可参照与坐圈相适配的底座的图(分别如图5、图13所示),水平面的具体长度可根据设计需求而定。

其中,如图17所示,具有本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除了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的坐圈2外,还可包括安装在坐圈2上方的相对底座1和坐圈2翻转的座盖3,座盖3的形状和坐圈2上表面形状相似,通过座盖3利于保洁且美观。

与第1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坐圈的上表面过渡圆滑,更美观和舒适。

第3实施例

本发明第3实施例坐圈及具有该坐圈的坐便器如图8~10b所示,由图可知,本实施例坐圈与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坐圈的差异在于: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坐圈的上表面是由多个平面连接而形成的表面,而本实施例坐圈的上表面为一连续平滑的弧面(即,各交线为弧线)。坐圈的上表面(即弧面)是一条与水平面平行的母线以弧形的第一交线和第二交线(或第三交线和第四交线)为准线平移作图所得到的曲面。

本实施例中,各向的交线均与同向的连线不重合。

与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坐圈的上表面更加圆滑、美观和舒适,制造工艺更简单。

第4实施例

如图11、图11a、图11b、图15所示,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坐便器及其坐圈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相比,将上述各坐圈正前端的平直面,改为本实施例的坐圈2前端中央部分设置向上拱起的凸出部2a,凸出部的顶端略突出于坐圈的正前端,凸出部可呈弧形体。

本实施例的凸出部通常不用于支承人体,仅通过凸出部对坐在坐便器上的用户的一对大腿起阻挡作用,以便一对大腿可以叉开合适角度,便于排便。

本实施例的坐圈可与其顶端面形状与坐圈形状相同的底座相适配(如图11、图11a、图11b所示),也可以与其顶端面为平直表面的底座相适配(如图15所示,即,底座正前端为平直面)。

第5实施例

如图12、图12a、图12b、图16所示,为本发明第5实施例坐便器及其底座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不同的是,将上述各坐圈正前端的平直面,改为本实施例的坐圈2前端中央部分设置向下凹进的凹槽2b,设计时,凹槽为略下凹于坐圈上表面的弧形槽。

本实施例设置在坐圈上的凹槽1b通常不用于支承人体,仅通过凹槽2b减少对坐在坐圈上的用户的一对大腿的阻挡作用,以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一对大腿叉开的角度,提高排便时的舒适度。

本实施例的坐圈可与其顶端面形状与坐圈形状相同的底座相适配(如图12、图12a、图12b所示),也可以与其顶端面为平直表面的底座相适配(如图16所示)。

第6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6实施例坐圈及坐便器的示意图,由图可知,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除了在坐圈2前端中央部分r处设置向上拱起的凸出部(如图11所示)或向下凹进的凹槽(如图12所示)之外,还可在坐圈2前平面21a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定位用户一对大腿的一对腿部安置槽2c。

由图14可知,坐圈的前平面21a分别于左、右前方成形为以交线a、b居中、向左右两侧各延伸约50mm、总宽度w约为100mm的向下凹进的一对腿部安置槽2c,腿部安置槽2c最深处约为10mm,腿部安置槽2c呈下凹的半圆柱形弧面,在用户排便时,可以较为舒适地定位用户的一对大腿。其中,腿部安置槽2c的总宽度w可视情况在60-250mm范围内调整。

本实施例中,前平面21a上的最高点a’和b’往切点g’的虚拟连线和水平面之间形成的倾斜角随夹角φq的增大而减小的同时,也稍受上述腿部安置槽2c的影响,但同样应满足第1实施例中所述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在坐圈2前平面21a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定位用户一对大腿的一对腿部安置槽2c,而不必在坐圈2前端中央部分r处设置如图11a所示的向上拱起的凸出部或如图12a所示的向下凹进的凹槽,即,坐圈2正前端为平直面(如图14a所示)。

第7实施例

如图18、18a所示,为本发明第7实施例坐圈及具有该坐圈的坐便器的示意图,由图可知,与上述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坐圈还可在坐圈后部上表面的中央(即位置z处)设置下凹的用于维持坐圈下方的底座内腔与外部的压力平衡以便于通风的平衡凹槽2d。

由图18、图18a可知,第三纵剖面、第四纵剖面所在处要比坐圈中央z处高,但整个坐圈依然呈现前部高、中间低、后部高的形状,因此同样有助于用户排便。

第8实施例

如图19-图22所示,为本发明第8实施例坐圈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坐圈为可用于智能坐便器的坐圈,该坐圈2包括:用于与用户的躯干接触的上壳体210;用于扣合在坐便器的底座上的下壳体220,其中,上壳体边缘与下壳体边缘上下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坐圈。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之间可以有空腔,也可以无空腔。

本实施例坐圈的形状可以采用上述各实施例坐圈的形状,且该坐圈的结构可适用于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坐圈的结构。

另外,为于智能坐便器相适配,本实施例坐圈2的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之间可以围成用于容纳液体(如水)的容纳腔,并在容纳腔内安置排气管,排气管可利用容纳腔内液体的水压差,将容纳腔内的气体排出到容纳腔外。

具体的,为在上、下壳体之间围成容纳腔,本实施例在上壳体210的底端面设置朝上凹进的上凹槽(图中未示出),在下壳体220的顶端面设置朝下凹进的下凹槽221,当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连接在一起时,两者之间的上凹槽和下凹槽221可以围成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腔,并且可在容纳腔内安置排气管和/或水管。制造时,本实施例的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可以分别成型,然后再采用超声波震动焊接的方式将上、下壳体封闭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在上、下壳体之间围成的空腔内安置有排气管,如图22所示,该排气管包括:第一分支气管241,由上壳体前部的中间位置向上壳体后部的侧边缘延伸,且末端240伸出于容纳腔外,即第一分支气管241的末端伸出于坐圈的外面,以便将第一分支气管241内的气体排出到坐圈外;第二支气管242,由上壳体后部的中间位置向上壳体后部的侧边缘延伸,并与第一支气管241的靠近末端的部位汇合连通,从而也可通过第一分支气管241将第二支气管242内的气体排到坐圈外。

由于排气管的第一分支气管241和第二支气管242分别沿着上壳体边缘设置,而上壳体的顶端面呈中间下凹、两端凸起的弧形结构,从而在使用时,若坐圈容纳腔有液体和气体存在,在容纳腔内液体的水压差的作用下,使气体进入第一分支气管241和第二支气管242,并经由第一分支气管241的末端排出至坐圈外,利于容纳腔内的液体循环。

优选的,排气管的排气口处可设置用于防止容纳腔外的气体反向流动到容纳腔内的单向阀250。

此外,本实施例在坐圈后部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置进水口261和出水口260(如图6所示),以便在坐圈内实现水循环。

第9实施例

如图23所示,为具有本发明第9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坐圈与上述各实施例坐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坐圈下表面的形状与坐圈上表面的形状完全不同,上表面为弧形面,即上表面形状为前部高、后部高(但后部低于前部的高程)、中间低的弧形,而下表面为水平面平行的水平表面,使得本实施例的坐圈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上表面为水平表面的底座相适配。

本实施例坐圈与底座适配后,在使用时,坐圈摆放面的中部相对其前、后两端较低,处于两端凸起的最低点,这样,使得用户坐在坐圈上时,臀部位于坐圈上表面中部,接触部位比较舒适,而躯干姿势和使用蹲式坐便器时的姿势基本一致,此时人体肛肠角达到较大的角度,而直肠和肛管形成的角度越大,排便越通畅。

由于上表面前部向下倾斜并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因此能有效支撑用户的大腿,使用户在排便时,不像使用蹲式坐便器一样腿部长期悬空而造成臀部酸痛;而上表面后部向上倾斜,能防止用户朝后滑落,增大了用户臀部与坐圈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且在用户使用完毕需要起身时,凸出的后部可给用户臀部提供一个支撑点,方便用户便后使力起身。

第10实施例

如图24所示,为具有本发明第10实施例坐圈的坐便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图26所示分别为本发明第10实施例坐圈的透视图和右视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坐圈与实施例9坐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坐圈上表面为u形面,即,坐圈上表面的前平面经一小段弧面相切连接水平面(或前平面直接连接水平面)后、和后平面相交于直线,使得坐圈呈前后高而中间低的u字形。

由于本实施例坐圈的下表面也为水平表面,因此与实施例9的坐圈相同,本实施例的坐圈也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上表面为水平表面的底座相适配,也能达到助于用户排便的目的。

此外,坐圈上表面也可以采用实施例1的v形表面,

第11实施例

如图27所示,为本发明第11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坐圈与实施例9坐圈类似,都是坐圈上表面为弧形面、坐圈下表面为水平表面,而与实施例9中坐圈不同的是(实施例9的坐圈上表面前部高程大于后部高程),本实施例坐圈的上表面前部和后部的高程基本一致,且本实施例坐圈由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对接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中间可以留有空腔,也可以无空腔,留有空腔时,可以在其内根据需要容纳液体和管路,从而使该坐圈可以适用于智能坐便器。

本实施例的坐圈,也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上表面为水平表面的底座相适配,且由于上表面前部和后部均与水平面间形成倾斜角,有助于排便,而上表面为更加平滑的弧形面,使用时更加舒适。

第12实施例

如图28所示,为本发明第12实施例坐圈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施例坐圈上表面与实施例11坐圈上表面相同,都是弧形面、而与实施例1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坐圈下表面设置有水平垫片280,水平垫片280的下表面与坐圈下表面最低点平齐,并与水平面平行,使得本实施例的坐圈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上表面为水平表面的底座相适配。

同样,本实施例坐圈也由上壳体210和下壳体220对接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中间可以留有空腔,也可以无空腔,留有空腔时,可以在其内根据需要容纳液体和管路,以便该坐圈可以适用于智能坐便器。

需要说明的是,为最大限度的与用户的大腿接触、提高与大腿的接触面积,为臀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在设计时,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坐圈上表面前端的宽度可大于上表面后端的宽度。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助便坐便器的坐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坐圈,其上表面的前部、后部与水平面之间分别具有倾斜角,在用户排便时,可以让用户抬起双脚,协助用户躯干倾斜,使用户的肛直肠角增大,使排便更加顺畅,同时,对用户腹部造成挤压,促进排便,减少用户腹部用力,可起到缓解排便困难症状的作用。

2、本发明的坐圈,其上表面前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前倾斜角,能有效支撑用户的大腿,使用户在排便时,不像使用蹲式坐便器一样腿部长期悬空而造成臀部酸痛。

3、本发明的坐圈,其坐圈上表面后部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大于0°的后倾斜角,能防止用户朝后滑落,增大了与用户臀部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且在用户使用完毕需要起身时,凸出的上表面后部可给用户臀部提供一个支撑点,方便用户便后使力起身。

4、本发明的坐圈,上表面为光滑表面,用户坐在坐圈上时,臀部与坐圈接触部位比较舒适。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发明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