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3565阅读:903来源:国知局
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拖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喷水拖把是一种新型的地面清洁工具,喷水拖把上具有喷壶,能够在拖地的同时将水壶内的水或清洁剂从喷头喷出以湿润地面,相比于传统的拖把,喷水拖把使用更加方便,清扫过程更加轻松。但是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喷水拖把设计不合理,比如,为了使清扫更加轻松通常将控制喷水的扳机设置在把手上,拖把杆内设有与扳机相连的控制杆,以此实现传动,为了扳机能更好地与控制杆实现传动通常将把手与拖把杆竖直设置且扳机和控制杆之间的行程很短,此结构使把手的长度受到了限制,使用过程中把手握持不便,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且传动不稳定。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喷水拖把[申请号:201120040682.0],包括拖把杆、拖把头,拖把杆与拖把头相连接,拖把头设有夹板、拖布、吸水体和弹簧,弹簧穿过吸水体两端分别固定在夹板上,其特征在于拖把杆设有打气筒、储水瓶、开关、喷头,储水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打气筒与储水瓶相连,储水瓶进水口由堵塞密封,储水瓶的出水口经导水管与喷头相连接,导水管上设有控制开关,喷头设在拖把杆下端部所述拖把杆内部为中空圆筒,拖把杆的一部分作为导水管,该实用新型也可以单设导水管,导水管可以放置要拖把杆的中空圆筒内,也可以设置在拖把杆外面。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设计不合理,把手握持不便,传动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握持舒适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设置在拖把杆一端,所述的拖把杆包括拖把外杆以及活动设置在拖把外杆内的拖把内杆,其特征在于,本把手结构包括设置在拖把外杆一端外侧且呈弯曲状的把手体,所述的把手体与拖把外杆之间设有呈倾斜设置在拖把外杆一端外侧的倾斜部,所述的把手体上活动设有扳机体,且所述的扳机体一端延伸至把手体内,且在倾斜部内设有当扳机体摆动时能驱动拖把内杆在拖把外杆内同步移动的联动机构。将联动机构设置在倾斜部内延长了把手体的长度,同时倾斜部可以将把手体的弯曲程度变大,在不影响扳机体传动的同时,更加便于握持。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联动机构包括轴向设置在倾斜部内的联动通道,所述的联动通道内活动设有能沿联动通道轴向移动的联动杆,且所述的联动杆一端抵靠在扳机体上,另一端与拖把内杆相抵靠。联动杆在联动通道内通过扳机体的转动对联动杆上端施力以使联动杆的下端驱动拖把内杆轴向移动实现喷液。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联动杆呈柱状,且在联动杆两端分别具有与扳机体和拖把内杆相抵靠的弧形头部。弧形头部使得联动杆对扳机体和拖把内杆之间的摩擦系数更小,传动更加稳定。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扳机体设置在把手体的弯曲处内侧,且所述的把手体内具有供扳机体摆动的活动腔,所述的扳机体中部铰接设置在把手体,且扳机体内端延伸至活动腔内且该内端具有与弧形头部相配合的第一弧形部。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拖把外杆与拖把内杆设有能对拖把内杆轴向移动进行限位的轴向限位结构。轴向限位结构一方面能够防止拖把内杆过度位移影响拖把内杆的回程效率。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轴向限位结构包括沿拖把内杆轴向设置的条形槽,所述的拖把外杆内设有穿设于条形槽的限位柱。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拖把内杆端部具有与弧形头部相匹配的第二弧形部。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把手体由两个把手半体拼合而成,且所述的倾斜部形成于把手体内端且所述的把手体通过可拆式结构与拖把外杆相连。可拆式结构使得把手体便于更换,维修,延长了拖把整体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把手体端部具有悬挂环。悬挂环有利于拖把的收纳,且悬挂时有利于拖把的干燥,拼装时,悬挂环能够对把手半体进行紧固,提高了把手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中,所述的拖把外杆内设有当拖把内杆轴向向下移动时能使拖把内杆保持向上运动趋势的弹性复位结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把手体长度更合理且呈弯曲状,便于握持,使用更舒适;通过联动杆连接扳机和拖把内杆在延长把手体长度的同时提高了传动的稳定性;把手体可拆卸,使用寿命更长;悬挂环有利于拖把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把手半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拖把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拖把杆1、拖把外杆2、拖把内杆3、把手体4、倾斜部5、扳机体6、联动机构7、联动通道8、联动杆9、弧形头部10、活动腔11、第一弧形部12、轴向限位结构13、条形槽14、限位柱15、第二弧形部16、把手半体17、可拆式结构18、悬挂环19、弹性复位结构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喷液拖把的把手结构设置在拖把杆1一端,拖把杆1包括拖把外杆2以及活动设置在拖把外杆2内的拖把内杆3,其特征在于,本把手结构包括设置在拖把外杆2一端外侧且呈弯曲状的把手体4,把手体4与拖把外杆2之间设有呈倾斜设置在拖把外杆2一端外侧的倾斜部5,把手体4上活动设有扳机体6,且扳机体6一端延伸至把手体4内,且在倾斜部5内设有当扳机体6摆动时能驱动拖把内杆3在拖把外杆2内同步移动的联动机构7,将联动机构7设置在倾斜部5内延长了把手体4的长度,同时倾斜部5可以将把手体4的弯曲程度变大,在不影响扳机体6传动的同时,更加便于握持。

具体的,该联动机构7包括轴向设置在倾斜部5内的联动通道8,联动通道8内活动设有能沿联动通道8轴向移动的联动杆9,且联动杆9一端抵靠在扳机体6上,另一端与拖把内杆3相抵靠。联动杆9在联动通道8内通过扳机体6的转动对联动杆9上端施力以使联动杆9的下端驱动拖把内杆3轴向移动实现喷液。

更进一步的,联动杆9呈柱状,且在联动杆9两端分别具有与扳机体6和拖把内杆3相抵靠的弧形头部10,弧形头部10使得联动杆9对扳机体6和拖把内杆3之间的摩擦系数更小,传动更加稳定。扳机体6设置在把手体4的弯曲处内侧,且把手体4内具有供扳机体6摆动的活动腔11,扳机体6中部铰接设置在把手体4,且扳机体6内端延伸至活动腔11内且该内端具有与弧形头部10相配合的第一弧形部12。

此外,拖把外杆2与拖把内杆3设有能对拖把内杆3轴向移动进行限位的轴向限位结构13,轴向限位结构一方面能够防止拖把内杆3过度位移影响拖把内杆3的回程效率。轴向限位结构13包括沿拖把内杆3轴向设置的条形槽14,拖把外杆2内设有穿设于条形槽14的限位柱15,其中,拖把内杆3端部具有与弧形头部10相匹配的第二弧形部16

上述所说的把手体4由两个把手半体17拼合而成,且倾斜部5形成于把手体4内端且把手体4通过可拆式结构18与拖把外杆2相连,可拆式结构18使得把手体4便于更换,维修,延长了拖把整体的使用寿命。

其中,把手体4端部具有悬挂环19,悬挂环19有利于拖把的收纳,且悬挂时有利于拖把的干燥,拼装时,悬挂环19能够对把手半体17进行紧固,提高了把手体4的结构稳定性;拖把外杆2内设有当拖把内杆3轴向向下移动时能使拖把内杆3保持向上运动趋势的弹性复位结构20。

本实施例中,通过扣动扳机体6顶压联动杆9驱动拖把内杆3向下轴向移动实现喷液,弹性复位结构20能够使拖把内杆3向上复位进而再次扣动扳机体6实现二次喷液,操作方便,联动杆9的和倾斜部5的设置延长了把手体4的长度和弯曲度,提升了握持的感受,且轴向限位机构13能够限制拖把内杆3的位移程度,提高了喷液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拖把杆1、拖把外杆2、拖把内杆3、把手体4、倾斜部5、扳机体6、联动机构7、联动通道8、联动杆9、弧形头部10、活动腔11、第一弧形部12、轴向限位结构13、条形槽14、限位柱15、第二弧形部16、把手半体17、可拆式结构18、悬挂环19、弹性复位结构2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