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8186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喷液拖把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拖把杆上安装喷水系统,而喷液动作的操作机构是在拖把杆的端部设置扳手,通过扳动扳手来实现喷水动作,现有的喷液拖把的扳手和喷水机构之间通常设置在一整根拖把杆内,在运输方面带来了很多不便,而且传统的喷液拖把操作机构与喷水机构之间动力传动性差,操作不便捷。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可分离拖把杆的拖把[申请号:201220236212.6],该可分离拖把的杆件分为上拖把杆和下拖把杆,并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组合成一长度适合使用的拖把杆,其长度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相对应的,上拖把杆和下拖把杆可从连接机构处分离,上拖把杆可被固定在设置在下拖把杆上的上拖把杆存放固定机构件上。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运输不便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没有解决现有喷液拖把动力传动性差,操作不便捷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动力传动性好,操作便捷且便于运输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的上杆体和下杆体之间设有能使两者对接或分离的杆体连接结构,所述的上杆体内穿设有上内杆,所述的下杆体内穿设有下内杆,所述的上杆体与上内杆之间设有能带动上内杆轴向移动的控制机构,所述的下杆体与下内杆之间设有能使轴向向下移动后的下内杆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当杆体连接结构将上杆体和下杆体对接后所述的上内杆和下内杆能相互传动。上杆体和下杆体通过杆体连接结构对接或分离,减小了拖把在运输途中的长度,更便于运输,且在两者拼接后上杆体通过控制机构来使上内杆按压下内杆实现喷液,当上内杆按压后弹性复位机构能够使下内杆轴向向上移动而实现复位,控制机构和弹性复位机构使得本结构传动稳定,操作便捷。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下杆体下端侧部开有操作孔,在下杆体内设有横向设置的操作体,所述的操作体一端穿出操作孔,所述的下内杆与操作体相连。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操作孔为沿着下杆体轴向延伸的长型孔,所述的操作体穿设于操作孔时操作体与操作孔长度方向留有行程空间。操作孔长度方向的形成空间使得当操作体经下内杆轴向向下移动时,操作体经下内杆作用后的摆动更加顺利,传动后更加稳定。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下杆体内的弹簧,所述的弹簧下端作用在下杆体上,上端作用在操作体下部,所述的下内杆下端作用在操作体上部。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下内杆下方的内嵌式喷液机构,所述的内嵌式喷液机构包括阀芯弹簧和按压部,按压部与下内杆相抵靠且当下内杆向下位移时,所述的内嵌式喷液机构出液并且所述的下内杆具有向上运动趋势。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下杆体内设有呈筒状的弹簧座,所述的操作体上设有弹簧孔,所述的弹簧一端设置在弹簧座内,另一端设置在弹簧孔内。将弹簧设置在弹簧座内使得下内杆在复位过程中弹簧对下内杆的作用力分布的更加均匀。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操作体与下内杆接触的一端具有弧形面。设置弧形面提高了操作体转动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扳机,所述的扳机内端位于上杆体内,外端位于上杆体外,所述的扳机中部与上杆体转动连接,所述的扳机内端与上内杆相连且当扳机摆动时能带动上内杆轴向移动。扣动扳机即可带动上内杆轴向移动从而使上内杆推动下内杆轴向移动实现操作体的活动,操作便捷。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上内杆下端与下内杆上端之间设有当上杆体和下杆体对接后能使上内杆与下内杆稳定传动的防护结构。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上杆体下端和/或下杆体上端内的内管体,所述的上内杆下端与下内杆上端均位于内管体内且上内杆下端与下内杆上端相互抵靠,所述的上内杆下端和/或下内杆上端与内管体内壁之间分别设有径向凸环。上内杆与下内杆有部分通过径向凸环设置在内管体内提高了拼接后上内杆下端与下内杆上端两者相抵靠时的提高了传动稳定性增强了连接后的结构强度。

在上述的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中,所述的上杆体与上内杆之间设有能防止上内杆脱离上杆体的第一轴向行程限位结构和能够防止上内杆在上杆体内扰动的第一径向限位结构;所述的下杆体与下内杆之间设有能防止下内杆脱离下杆体的第二轴向行程限位结构和能够防止下内杆在下杆体内扰动的第二径向限位结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强度高,动力传动性好,操作便捷且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液机构设置在下杆体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液机构设置在下杆体内时的另一示意图。

图中,上杆体22、下杆体23、杆体连接结构24、上内杆25、下内杆26、控制机构27、操作孔28、操作体29、弹性复位机构30、弹簧31、弹簧座32、弹簧孔33、扳机34、内管体35、径向凸环36、弧形面37、内嵌式喷液机构1a、阀芯弹簧2a、按压部3a、活塞4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包括上杆体22和下杆体23,上杆体22和下杆体23之间设有能使两者对接或分离的杆体连接结构24,上杆体22内穿设有上内杆25,下杆体23内穿设有下内杆26,上杆体22与上内杆25之间设有能带动上内杆25轴向移动的控制机构27,下杆体23与下内杆26之间设有能使轴向向下移动后的下内杆26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30,当杆体连接结构24将上杆体22和下杆体23对接后上内杆25和下内杆26能相互传动。其中,上杆体22和下杆体23通过杆体连接结构24对接或分离,减小了拖把在运输途中的长度,更便于运输,且在两者拼接后上杆体22通过控制机构27来使上内杆25按压下内杆26实现喷液,当上内杆25按压后弹性复位机构30能够使下内杆26轴向向上移动而实现复位,控制机构27和弹性复位机构30使得本结构传动稳定,操作便捷。

具体地,该喷液拖把的拼接式杆体结构的下杆体23下端侧部开有操作孔28,在下杆体23内设有横向设置的操作体29,操作体29一端穿出操作孔28,下内杆26与操作体29相连,且操作孔28为沿着下杆体23轴向延伸的长型孔,操作体29穿设于操作孔28时操作体29与操作孔28长度方向留有行程空间,操作孔28长度方向的形成空间使得当操作体29经下内杆26轴向向下移动时,操作体29经下内杆26作用后的摆动更加顺利,传动后更加稳定。另外,弹性复位机构30包括设置在下杆体23内的弹簧31,弹簧31下端作用在下杆体23上,上端作用在操作体29下部,下内杆26下端作用在操作体29上部。

进一步地,下杆体23内设有呈筒状的弹簧座32,操作体29上设有弹簧孔33,弹簧31一端设置在弹簧座32内,另一端设置在弹簧孔33内,将弹簧31一端设置在弹簧座32内使得下内杆26在复位过程中,弹簧31对下内杆26的作用力分布的更加均匀。操作体29与下内杆26接触的一端具有弧形面37,设置该弧形面37提高了操作体29转动的稳定性。

此外,控制机构27包括扳机34,扳机34内端位于上杆体22内,外端位于上杆体22外,扳机34中部与上杆体22转动连接,扳机34内端与上内杆25相连且当扳机34摆动时能带动上内杆25轴向移动,扣动扳机34即可带动上内杆25轴向移动从而使上内杆25推动下内杆26轴向移动实现操作体29的活动,操作便捷。在上内杆25下端与下内杆26上端之间设有当上杆体22和下杆体23对接后能使上内杆25与下内杆26稳定传动的防护结构。

更进一步地,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上杆体22下端和/或下杆体23上端内的内管体35,上内杆25下端与下内杆26上端均位于内管体35内且上内杆25下端与下内杆26上端相互抵靠,上内杆25下端和/或下内杆26上端与内管体35内壁之间分别设有径向凸环36,上内杆25与下内杆26有部分通过径向凸环36设置在内管体35内提高了拼接后上内杆25下端与下内杆26上端两者相抵靠时的提高了传动稳定性增强了连接后的结构强度。其中,上杆体22与上内杆25之间设有能防止上内杆25脱离上杆体22的第一轴向行程限位结构和能够防止上内杆25在上杆体22内扰动的第一径向限位结构;下杆体23与下内杆26之间设有能防止下内杆26脱离下杆体23的第二轴向行程限位结构和能够防止下内杆26在下杆体23内扰动的第二径向限位结构。

如图5-6所示,优选地,这里的弹性复位机构30包括设置在下内杆26下方的内嵌式喷液机构1a,所述的内嵌式喷液机构1a包括阀芯弹簧2a和按压部3a,按压部3a与下内杆26相抵靠且当下内杆26向下位移时,所述的内嵌式喷液机构1a出液并且所述的下内杆26具有向上运动趋势,此结构减小了拖把下部的体积,清洁时拖把更加灵活;或者所述的阀芯弹簧2a设置在活塞4a内,此结构能够减少阀芯弹簧2a发生径向窜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上杆体22、下杆体23、杆体连接结构24、上内杆25、下内杆26、控制机构27、操作孔28、操作体29、弹性复位机构30、弹簧31、弹簧座32、弹簧孔33、扳机34、内管体35、径向凸环36、弧形面37、内嵌式喷液机构1a、阀芯弹簧2a、按压部3a、活塞4a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