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刷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085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鞋底刷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鞋底刷灰机。



背景技术:

人们在户外行走一段时间后,鞋底不可避免地会沾上一些泥或者灰,当人们从户外要踏进另一个地面需要保持相对整洁的场所时,常常需要将鞋底进行清理,通常会在场所的入口放置地毯等供人踩踏进行一定程度的鞋底清理,但地毯等的清理程度较小,时常需要行人用力蹭才能达到明显的清理效果,因此一些径直踏过地毯的行人脚底仍有泥灰残留而弄脏底板。

申请号为CN201320397622.3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清鞋器,包括框体内铰接有滚筒,滚筒上均匀设有硬质毛刷,储尘盒置于滚筒下面。使用时将脚放置于滚筒上,来回移动鞋子,滚筒转动进行鞋底清洁。但该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脚带动滚筒转动,此时脚与滚筒同方向运动,脚底容易随着滚筒转动而被卷入滚筒中从而导致脚部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清洁鞋底时能够保护脚不被卷入到滚筒中的鞋底刷灰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鞋底刷灰机,包括机盒、滚筒、毛刷,毛刷设置在滚筒外侧,滚筒与机盒转动配合,机盒上位于滚筒上方设有防护网,所述滚筒上的毛刷从防护网中穿设出。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刷灰机,防护网设置在滚筒上方,当滚筒进行转动时,脚与防护网进行抵触,避免脚随着滚筒的转动被卷入鞋底刷灰机中,保护了脚的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还包括有用于驱动滚筒转动的驱动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刷灰机,防护网设置在滚筒上方后脚不能与滚筒接触,不便于使用者用脚将滚筒进行转动,驱动装置的设置使滚筒不需要借助人力便可进行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滚筒有若干个并且平行设置在机盒内,每个滚筒位于同一侧的端部设有第一齿轮,相邻两个滚筒上的第一齿轮啮合。

采用上述结构的滚筒,只要有一个第一齿轮进行转动,则其他第一齿轮都会因为相邻的第一齿轮啮合而进行联动,即所有的第一齿轮都进行转动并带动所有滚筒转动进行鞋底清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设置在电机上,第二齿轮与其中一个滚筒上的第一齿轮啮合。

采用上述结构的驱动装置,电机驱动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由于和其中一个滚筒上的第一齿轮啮合而实现所有第一齿轮的转动,从而达到滚筒转动的效果,结构简单清晰,便于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防护网上设有若干空心网格与实心网格,空心网格与实心网格沿横向交替设置,沿纵向也交替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的防护网,空心网格与实心网格交替设置能够防止高跟鞋等带有尖锐物体的鞋底卡入网格中导致使用者无法平衡等,给使用者带来潜在伤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防护网上两侧设有把手,把手延伸至机盒上端并与机盒侧面的上端面抵触。

采用上述结构的防护网,防护网可以通过把手进行随意安装与卸载,把手延伸至机盒上端并与机盒侧面的上端面抵触的设置使防护网不会将所有重力施加在滚筒上,防止滚筒转动时可能出现的毛刷带动防护网进行震动等运动造成防护网使用的不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机盒内设有用于安装滚筒的框体,滚筒两端分别插设在框体相对的两侧边上,滚筒两端与框体之间设有轴承,滚筒其中一端延伸至框体外,第一齿轮套设在滚筒延伸至框体外的一端,框体位于防护网把手下方的两侧内端面上设有提手。

采用上述结构的框体,所有滚筒可以同时进行安装与卸载,轴承使滚筒与框体之间的转动更圆滑,尽量减小滚筒与框体之间的磨损,提手的设置可以使框体更便于抬出与放入从而实现滚筒的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改进,滚筒下方设有储尘盒。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刷灰机,从鞋底刷下的泥灰可以在储尘盒中进行收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储尘盒一侧以及机盒相应位置设有吸尘口,吸尘口外端设有吸气泵。

采用上述结构的鞋底刷灰机,当储尘盒中的泥灰积攒至一定程度之后,启动吸气泵可以将储尘盒中的泥灰吸至鞋底刷灰机外进行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机盒上端内测设有红外感应探头,红外感应探头与电机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的机盒,当使用者将脚放置在防护网上后,红外感应探头感应到信号,即电机启动,滚筒转动毛刷对进行鞋底清理,不需要使用者自行开启或关闭机器从而实现机器的运作与否,方便了使用者。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盒内部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信心实施例中滚筒、毛刷以及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的鞋底刷灰机包括机盒1、滚筒2、毛刷21、防护网4以及包括有用于驱动滚筒2转动的驱动装置,毛刷21设置在滚筒2外侧,由于鞋底的泥灰通常卡在鞋缝中难以清除,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毛刷21由硬毛制成,能够更便利地清除鞋底缝隙中的顽固泥灰。滚筒2有若干个并且平行设置在机盒1内,每个滚筒2位于同一侧的端部设有第一齿轮22,机盒1内侧设有放置滚筒2的滑槽11,滚筒2与机盒1在滑槽11内转动配合,相邻两个滚筒2上的第一齿轮22啮合,只要有一个第一齿轮22进行转动,则其他第一齿轮22都会因为相邻的第一齿轮22啮合而进行联动,即所有的第一齿轮22都进行转动并带动所有滚筒2转动进行鞋底清洁。机盒1上位于滚筒2上方设有防护网4,滚筒2上的毛刷21从防护网4中穿设出。在本实施例中,毛刷21从防护网4中穿设出的长度较长,以便能够与鞋底进行更良好的摩擦从而达到优质的清洁效果。当滚筒2进行转动时,脚与防护网4进行抵触,避免脚随着滚筒2的转动被卷入鞋底刷灰机中,保护了脚的安全。驱动装置为能够驱动滚筒2进行转动的装置,包括齿轮带动或者设置传动带直接传动滚筒2进行转动,但由于传动带传动方式为该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电机7和第二齿轮71,第二齿轮71设置在电机7上,并且第二齿轮71与其中一个滚筒2上的第一齿轮22啮合。防护网4设置在滚筒2上方后由于脚不能与滚筒2直接接触,不便于使用者用脚将滚筒2进行转动,驱动装置的设置使滚筒2不需要借助人力便可进行转动,电机7驱动第二齿轮71,第二齿轮71由于和其中一个滚筒2上的第一齿轮22啮合而实现所有第一齿轮22的转动,从而达到滚筒2转动的效果,结构简单清晰,便于操作。在本实施例中,电机7设置在中间的滚筒2下方,电机7驱动的第二齿轮71与中间滚筒2上的第一齿轮22啮合,由中间的第一齿轮22联动两侧其余的第一齿轮22使第一齿轮22之间运转得更为稳定,不容易出差错。

防护网4上设有若干空心网格41与实心网格42,空心网格41与实心网格42沿横向交替设置,沿纵向也交替设置。空心网格41与实心网格42交替设置能够防止高跟鞋等带有尖锐物体的鞋底卡入网格中导致使用者无法平衡等,给使用者带来潜在伤害,而使用者的脚在防护网4上稍作移动就可以解决实心网格42区域无法将鞋底进行清理的问题。防护网4上两侧设有把手43,把手43延伸至机盒1上端并与机盒1侧面的上端面抵触。防护网4可以通过把手43进行随意安装与卸载,把手43延伸至机盒1上端并与机盒1侧面的上端面抵触的设置使防护网4不会将所有重力施加在滚筒2上,防止滚筒2转动时可能出现的毛刷21带动防护网4进行震动等运动造成防护网4使用的不稳定。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机盒1的上端面设有凹槽14,把手43嵌入与机盒1上端面的凹槽14内,可以防止使用者靠近时没有留意到把手43而被绊倒。机盒1内还设有用于安装滚筒2的框体3,框体3相对的两侧边上设有若干个通孔31,滚筒2两端分别插设在通孔31中,滚筒2两端与框体3之间设有轴承,滚筒2其中一端延伸至框体3外,第一齿轮22套设在滚筒2延伸至框体3外的一端,框体3位于防护网4把手43下方的两侧内端面上设有提手32。框体3的设置使所有滚筒2可以同时进行安装与卸载,轴承使滚筒2与框体3之间的转动更圆滑,尽量减小滚筒2与框体3之间的磨损,提手32的设置可以使框体3更便于抬出与放入从而实现滚筒2整体的移动。

滚筒2下方设有储尘盒5,从鞋底刷下的泥灰可以在储尘盒5中进行收集。储尘盒5一侧设有第一吸尘口51,机盒1的相应一侧相应位置上设有第二吸尘口13,吸尘口外端设有吸气泵6,从第一吸尘口51延伸出吸尘管道并穿过第二吸尘口13与吸气泵6连接。当储尘盒5中的泥灰积攒至一定程度之后,启动吸气泵6可以将储尘盒5中的泥灰吸至鞋底刷灰机外进行处理。机盒1上设有能够使鞋底刷灰机自动启动与停止的感应器,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探头的人体感应或者压力传感器的重力感应。在本实施例中,机盒1上端内测设有红外感应探头12,红外感应探头12与电机7连接,当使用者将脚放置在防护网4上后,红外感应探头12感应到信号,即电机7启动,滚筒2转动毛刷21对进行鞋底清理,使用者离开后,红外感应探头12失去信号,电机7停止运转,不需要使用者自行开启或关闭机器从而实现机器的运作与否,方便了使用者。

本实用新型鞋底刷灰机可以镶嵌在地下,机盒上端表面与地面平行,这样一来使用者只需走入鞋底刷灰机的区域便可进行鞋底清洁,鞋底刷灰机也可以安装在地面上供使用者踏上进行使用。使用鞋底刷灰机时,将脚踏上防护网4,红外感应探头12感应到有物体的信号,电机7开始运转,第二齿轮71转动,联动最中间滚筒2上的第一齿轮22,所有第一齿轮22联动,毛刷21对鞋底进行清理,脚移出防护网后4,红外感应探头12无法感应到信号,电机7停止运行。使用一阵之后,打开吸气泵6对储尘盒5内的泥灰进行吸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把手43与提手32将防护网4与框体3连带滚筒2、毛刷21、第一齿轮22移开。

以上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简单文字说明,不能来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要素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