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幕布帘布更换的简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2502阅读:10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幕布帘布更换的简洁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经使用后的电动银幕、电动卷帘在客户现场更换幕布、帘布操作,具体即为一种便于幕布帘布更换的简洁构造。



背景技术:

在传统电动卷帘产品中,帘布搭载于卷轴管,卷轴管外周一侧设有开口槽,通常贴合半硬扁带的帘布上侧边自开口槽一端插入挂接于卷轴管。卷轴管两端分别内置主芯件和副芯件,主芯和副芯又分别被电机(提供动力)输出轴和副端(控制系统集成所在)从动螺杆插接。随着微电机正向或反向转动,卷轴管上的帘布或向下展放或向上卷收。目前对于安装使用后的电动卷帘,其电机、卷轴管、副端三者的连续插接结构不允许在客户现场更换帘布;如将产品自墙壁拆下、运回供应商工厂处理,则从经费支出、客户应用时间损失等衡量,可能已不如直接采购新品更适合。

目前遮光帘布一般采用单面或双面PVC涂层,组装中的帘布须避免硬折叠皱褶避免奇点尖锐角等,以帘布在客户现场更换而不伤及表面涂层实属不易——尤其是在帘布面积较大、卷轴管开口槽端部之外留空原本极狭小的前提下。如果换帘操作过于麻烦复杂,在地面上方3米左右高处作业,批量化施工的普遍安全性如何保障也足可忧。

针对电动卷帘产品的破脏旧帘布的客户自行换帘,201420858716.0号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罩壳分体方案,对于在客户现场已安装固定的电动卷帘,其前侧面板可自后侧主板拆下,使得产品内部结构全敞开,为批量帘布的工程化更换提供了必要前提,但201420858716.0本身并未述及帘布如何简便可换。

电动银幕和电动卷帘的结构类同。如果考虑对幕布质量单独进行升级,则相关的操作困难同样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幕布、帘布更换的具体构造。

本设计方案:一种便于幕布帘布更换的简洁构造,涉及搭载幕布、帘布的卷轴管及其两端插接件,其特征在于:

主芯和副芯中的至少一者为分体式结构;

主芯、副芯分体结构所在的卷轴管端部侧面设有供其一分体取出和再嵌入的开放口;

具有开放口的卷轴管端部外周侧面布设预防分体件脱落的固定件。

卷轴管端部外侧预防分体件脱落的固定件是钢性短套。

卷轴管端部外侧预防分体件脱落的固定件是软性魔术贴带。

卷轴管端部外侧预防分体件脱落的固定件是钢护板。

自卷轴管开放口进出的主芯或/和副芯的分体件的外侧面具有突台结构。

自开放口进出的主芯或/和副芯的分体件的内端搭贴在开放口底的卷轴管内侧。

主芯、副芯的分体件分别为超过一半体积的大件和不足一半体积的小件。

已安装固定的电动银幕、电动卷帘,其幕布、帘布的更换步骤是:

①拆离产品罩壳面板(面板原本插接在产品后侧的罩壳主板上);

②拆除卷轴管两端的钢性短套或软性魔术贴带或钢护板;

③自卷轴管端部开放口取出主芯和/或副芯的分体小件;

④将负载幕布或帘布的卷轴管自电机输出轴、从动螺杆之间取下;

⑤拆下旧幕布或帘布,换装新幕布或帘布;

⑥将载有新幕布或帘布的卷轴管插回电机输出轴、从动螺杆之间;

⑦令主芯、副芯的分体小件贴合分体大件构成主芯、副芯整体;

⑧令钢性短套或软性魔术贴带或钢护板在卷轴管两端开放口处固定;

⑨将罩壳面板重新扣合于产品后侧的罩壳主板。

显然,上述步骤⑥-⑨是步骤①-④的逆,其中涉及本设计的仅为步骤②-④及其逆步骤⑥-⑧。(产品出厂前的车间初次组装较上述更换幕布、帘布的过程减少了自罩壳面板拆离至旧帘布拆除的步骤①-④,显然过程更简单。)

主芯、副芯的分体设计允许每端分体小件自卷轴管端部侧面开放口脱出,卷轴管可从电机输出轴、从动螺杆之间毫无困难地取下,换装幕布、帘布后的卷轴管同样方便地在电机输出轴、从动螺杆之间重新插入并固定。

钢性短套、软性魔术贴带、钢护板对主芯、副芯分体结构的约束固定足够可靠,但其拆离又是简单的,软性魔术贴带的拆离和重新固定尤其简便。

本设计的积极效果:钢性短套、软性魔术贴带、钢护板和主芯、副芯分体小件的拆除及复位简单;钢性短套、软性魔术贴带、钢护板对分体结构的约束可靠;新幕布、帘布可继续利用原有极限位置自动控制数据免调试,留用原有产品除幕布、帘布外的所有构件,利于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本设计为电动卷帘的批量使用机构的工程化集中换帘提供了低成本、快速施工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种省略罩壳面板的电动卷帘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b-c分别是图1a左端局部A、右端局部B的放大图。

图2a是外周侧面设有开口槽的卷轴管示意图,图2b是已装配的帘布和卷轴管示意图,图2c是帘布在卷轴管侧面开口槽固定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a是图1a中的电机直观图,图3b是装配有横销的电机输出轴图(局部),图3c-d分别是传统电动银幕、电动卷帘中插接于卷轴管两端的主芯和副芯直观图。

图4a-b分别是本设计的一种主芯分体示意图,图4c是图4a-b分体主芯的合并体示意图,图4d-e分别是本设计主芯的又一种分体结构。

图5a-b分别是本设计的一种副芯分体件示意图,图5c是图5a-b分体副芯的合并体示意图。

图6a-b分别是本设计钢性短套和软性魔术贴带示意图。

图7是本设计的两端有开放口的卷轴管直观图。

图8a是本设计的主芯大件、副芯大件在卷轴管端部的装配示意图,图8b是本设计主芯分体、副芯分体在设有开放口的卷轴管端部装配示意图,图8c是本设计主芯分体、副芯分体、钢性短套在设有开放口的卷轴管端部装配示意图,图8d是预备拆离主芯小件、副芯小件时的卷轴管上钢性短套位置示意图。

图9a是钢护板直观图,图9b是外侧面具有突台结构的副芯分体小件示意图,图9c是与图9b分体小件匹配的副芯分体大件示意图,图9d是省略卷轴管端部后的钢护板、副芯分体小件、副芯分体大件相互配合的位置关系图。

图10是图6b软性魔术贴带的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电动卷帘产品为例。本设计的帘布更换前提是罩壳为分体式罩壳,图1a所示为罩壳面板拆离后产品内部构造的基本面貌。参见图1a及图1b-c:电动卷帘产品的内部主体结构是微电机(11)、卷轴管(2)、副端(12),卷轴管(2)两端被电机输出轴(111)和副端从动螺杆(121)紧插接,由于卷轴管(2)端部留空极其狭小,旧帘布不可能自卷轴管开口槽(21)的一端自然抽离,新帘布(6)也不可能如产品出厂前一样从卷轴管开口槽(21)一端自然导入后再插接于电机和副端之间。

图3c-d所示的是整体主芯(3)和整体副芯(4),它们分别插接在卷轴管(2)两端,整体主芯(3)中位设有轴向孔(33),以供电机输出轴(111)及其载有的横销(112)插入,从而输出轴(111)转动即带动卷轴管(2)同步转动(卷轴管(2)转动即为其上的帘布(6)上收或下放);整体副芯(4)中位设有扁孔(43),供从动螺杆(121)端部插入,卷轴管(2)转动即带动从轴螺杆(121)同步转动,从而驱动副端(12)机构中载有的帘布极限位置自动控制系统。

参见图2a-c:卷轴管(2)外周一侧设有开口槽(21),帘布(6)上侧边随着与其一体化的半硬扁条(23)固定于开口槽(21)内,随着电机输出轴(111)的正向或反向转动,帘布(6)在卷轴管(2)上叠收或下放。

参见图4a-c:本设计将图3c所示的整体主芯(3)切分为主芯大件(31)和主芯小件(32),主芯大件(31)和主芯小件(32)的合并体即为图4c,可见图4c的并体主芯在卷轴管(2)端部插接后,仍然具有图3c所示的整体主芯(3)功用——保证电机输出轴(111)与卷轴管(2)之间力的传递。

参见图5a-c:本设计将图3d所示的整体副芯(4)切分为副芯大件(41)和副芯小件(42),副芯大件(41)和副芯小件(42)的合并体即为图5c,图5c所示的并体副芯在卷轴管(2)端部插接后,仍然具有图3d所示的整体副芯(4)功用——保证卷轴管(2)与从动螺杆(121)之间力的传递。

参见图7,本设计卷轴管(2)同一侧面的两端设有开放口(22),此开放口(22)恰可分别供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自卷轴管(2)端部取出及回插复位。

参见图8a:主芯大件(31)、副芯大件(41)已插接在开放口(22)处的卷轴管(2)端部,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等待在主芯大件(31)、副芯大件(41)的虚空处插接。参见图8b:图8a中的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已在卷轴管(2)端部的主芯大件(31)、副芯大件(41)虚空处插接到位。相对图8b,图8c中的一只钢性短套(51)已将主芯大件(31)和主芯小件(32)、卷轴管(2)三者固定(螺钉依次穿接小孔(511)、定位孔(24)、小孔(311)及穿接小孔(512)、小孔(321))、另一只钢性短套(51)还将副芯大件(41)和副芯小件(42)、卷轴管(2)固定(螺钉依次穿接小孔(511)、定位孔(24)、小孔(411)及穿接小孔(512)、小孔(421)),分体主芯和分体副芯的拼合状态始终稳定,保证了此时卷轴管(2)两端可靠完成自电机输出轴(111)经卷轴管(2)至从轴螺杆(121)的动力传递及帘布(6)的下放和收复。需要更换帘布时,应自卷轴管(2)两端拆除钢性短套(51)的固定螺钉,向卷轴管(2)中段移动钢性短套(51),取下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恢复到图8a情形,则负载有帘布(6)的卷轴管(2)可自电机输出轴(111)端部及从动螺杆(121)端部移除,即卷轴管(2)及其负载的帘布(6)已移出产品,其后拆除旧帘布换上新帘布(6),再按上述过程的逆,获得装配有新帘布(6)的电动卷帘产品。

参见图8b: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的内端搭贴在开放口(22)底处的卷轴管(2)内侧壁面,使得并体主芯和并体副芯在产品运行中的受力状态更加稳定。

参见图4c、图5c及参考图8a可见,主芯大件(31)、副芯大件(41)的外端直径较它们在卷轴管(2)内插入段的直径为大,所以在产品出厂前的初次组装中,应先将钢性短套(51)套合于卷轴管(2)外周,再将主芯大件(31)、副芯大件(41)插接(实际上是紧插接)于卷轴管(2)端部。参见图2b,帘布(6)两端的卷轴管(2)尚留有空余段,每端空余段长度不少于钢性短套(51)长度两倍。在图8d中,钢性短套(51)的内移,并不触及或损坏帘布(6)。

实施例2。卷轴管(2)两端无需开具定位孔(24),主芯大件(31)、主芯小件(32)、副芯大件(41)、副芯小件(42)均无需携带小孔(311、321、411、421)。在卷轴管(2)的一端利用魔术贴带(52)紧围扎已拼合一体的主芯大件(31)和主芯小件(32),在卷轴管(2)的另一端利用第2只魔术贴带(52)紧围扎副芯大件(41)、副芯小件(42)。

由于帘布(6)的更换不会频繁发生,魔术贴带(52)经实测足够多次地拆开和再紧围扎,证明其相当耐用并可以在产品中实用。余同实施例1。

本例为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3。仅在卷轴管(2)的某一端含载一大一小的分体芯件,利用魔术贴带(52)固定。

由于卷轴管(2)两端与电机输出轴(111)、从动螺杆(121)之间原本存在适当的装配间隙,所以仅将整体主芯(3)或整体副芯(4)之一设计为分体结构,也是可以实现更换帘布(6)更换的,即先拆去紧围扎的魔术贴带(52),取出分体小件,挪动卷轴管(2)适当偏离电机输出轴(111)和从动螺杆(121)之间轴线并继而向分体件一端抽动,使得另一端脱离被插接状态,至此负载帘布(6)的卷轴管(2)已从产品中被拆离。

对比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上述操作过程的优点是:操作者无需在卷轴管(2)两端分别拆除分体芯件。本实施例上述操作过程的不足一面是:要求电机输出轴(111)有较长留出或从动螺杆(121)在副端(12)之外有较长留出,且卷轴管(2)的抽离不如两端均为分体结构时的取下和插回顺畅快捷。

实施例4。参见图9a-d:当图9c所示的副芯大件(41)装入卷轴管(2)端部,卷轴管(2)与副芯大件上的小孔(411、412)对应处也开具小孔,当副芯小件(42)自卷轴管端部开放口(22)镶嵌于副芯大件(41),令钢护板(53)贴扣卷轴管及副芯小件(42)外周的凸台结构,两只自攻螺钉分别穿钢护板(53)两端小孔、穿卷轴管(2)小孔,并紧固在副芯大件(41)上。

钢护板(53)、主芯大件(31)、主芯小件(32)的配合关系与图9a-d类似。

借助钢护板(53)固定的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位置被可靠约束,而拆除自攻螺钉、钢护板(53)后,主芯小件(32)、副芯小件(42)自卷轴管开放口(22)取出,使得卷轴管(其上负载帘布、幕布)摆脱电机输出轴(111)和副端从动螺杆(121)的插入式夹持。

还值得说明的是:

①整体主芯(3)、整体副芯(4)如果按图4d-e所示的对半分体,仍然可以自产品中拆离卷轴管(2)并更换帘布(6),但其分体拼合后的结构受力稳定性明显劣于图4c、图5c所示的一大一小分体结构的稳定性,对半分体结构难以长期合格使用,将主芯、副芯划分为超过一半体积的分体大件和不足一半体积的分体小件较为合理。

整体主芯(3)、整体副芯(4)的分体切割位置可以不同于图4a-b及图5a-b所示。以保证卷轴管(2)便捷脱离电机输出轴(111)和从动螺杆(121)、分体件的拼合体具有较好的受力稳定性为衡量基准,确定较小分体的体积及其在整体件中的方位。

②自卷轴管开放口(22)进出的主芯或/和副芯的分体小件的外侧面具有突台(422)结构,但分体大件则不可以有此突台结构。

③图6b所示的软性魔术贴带的具体构造可以是钩带(521)和毛带(522)的搭接,钩带(521)的光面(5211)粘贴于卷轴管(2)的外周面,钩带(521)的钩面(5212)被毛带(522)的毛面(5221)咬合,从而分体小件与分体大件稳定嵌合位一体,参见图10。

④对于供应商派出的专业人员而言,如果新旧帘布厚度差距过大,也可以在客户现场直接对新帘布(6)上、下限位置给予重新设定。

⑤钢性短套(51)、魔术贴带(52)、钢护板(53)作为卷轴管(2)端部外侧预防分体件脱落的固定件,使用效果可靠、拆装操作较为简便。但卷轴管端部外侧预防分体小件脱落的固定件并不限于上述三种,例如可以是多圈细钢丝的临时捆扎等,也可以达到固定目的。

⑥新换幕布、帘布应等高于原布,以便取得原先的极限位置自动控制效果。为最大限度地获得操作方便,换布前启动产品运行将原幕布、帘布完全收复于卷轴管(即幕布、帘布位于上收极限位置);新幕布、帘布也要完全收复于卷轴管,并依此时电机输出轴及横销的固定方位将负载着新幕布、帘布的卷轴管插回原位,则原有幕布、帘布极限位置自动控制数据将得到完整利用——以新旧幕布、新旧帘布厚度基本一致为前提。

⑦如果新旧幕布、新旧帘布厚度有明显差异,极限位置数据免调试的具体处理方式为:当新幕布、帘布分别明显厚于原幕布、帘布,则新幕布、帘布的高度在裁剪前应适当增加;当新幕布、帘布分别明显薄于原幕布、帘布,则新幕布、帘布高度在裁剪前应适当减小。此处的″增加″量和″减小″量作为专业供应商是可以通过自测获得具体数据的。幕布、帘布的专业供应商应根据客户原有帘布厚度、高度等提供高度恰当的新帘布,以直接免调试而减少在客户现场的更换幕布、帘布时间。

⑧辅助教学过程的教室电动卷帘集成系统,其帘布是易被活泼学生弄脏弄破的损耗件。由于应保证正常授课所需,校方对教室内的换帘时长会有严格限制,所以换帘操作唯有极其简便方可满足客户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