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颈椎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1659发布日期:2018-08-28 22:30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改良型颈椎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颈椎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近年发病率上升最快的骨伤科疾病之一。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7%~10%的人患此病。颈椎前路、颈椎后路手术成为临床治疗颈椎疾患的最基本的术式。头颈部制动是术后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至少1-2周,以保证颈椎的稳定性,防止颈部血肿、脊髓再损伤和植骨块的脱落等并发症。

颈椎术后是否使用颈椎枕说法不一。台湾的教科书没有提及颈椎术后病人是否可以使用颈椎枕,目前使用的全国统编的护理本科生教材这样写到:颈椎手术后“颈部保持稳定舒适位,头两侧垫枕”,而不是颈后垫颈椎枕; 也有的学者认为: 颈前路手术“须用枕垫(颈椎枕)保持颈椎的正常曲线弧度以维持脊柱成一直线”,而颈后路手术的病人“术区须悬空而不受压”。目前我们科颈椎术后主要佩戴颈托固定制动,或颈部两侧沙袋制动,平卧位时均不垫枕,侧卧位时垫枕。

事实上,人在仰卧时如果不使用颈椎枕,破坏了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影响睡眠质量;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颈椎术后的病人,不管是佩戴颈托还是使用沙袋制动,都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如下:

①平卧位时颈部生理曲度得不到有效支撑,肩颈部持续处于悬空状态,患者常主诉颈部悬空无着落感, 颈背部酸痛明显。

②颈托的材质较硬,对头部周围皮肤造成压迫,尤其后头部及肩颈部,部分病人因持续使用颈托而发生褥疮;以及颈托透气性较差,常由于汗液刺激,造成局部皮肤红疹瘙痒。

③正常人侧卧位时枕头的舒适高度与肩颧距的大小密切相关,男性侧卧位经过实际测量,枕头高度以不高于( 12.36 ±0.92) cm 为宜,女性以不高于 ( 10.95 ±0.98) cm 为宜。也有报道为 8 cm 和( 5.7 ± 1.4) cm 等,而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枕头高度在压缩后平均值为5cm,普遍过低,翻身也比较繁琐,需一位护士协助轴线翻身,一位护士抬高头部,一位护士将枕头垫入,搬动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也会造成患者颈部疼痛,增加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良型颈椎枕,可根据头部大小进行固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改良型颈椎枕,包括矩形枕体、圆柱形枕体、4根抽绳、4个第一弹簧扣和4个第二弹簧扣;所述的矩形枕体和所述的圆柱形枕体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圆柱形枕体设置于矩形枕体的前侧;

所述的矩形枕体包括枕套和设置于枕套内的2个装有决明子填充物的内胆;2个内胆包括位于枕套左侧的左内胆和设置于枕套右侧的右内胆;左内胆和右内胆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穿绳通道,第一根抽绳和第三根抽绳均依次穿过左内胆和右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第三根抽绳和第四根抽绳均依次穿过左内胆和右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

枕套的左上角设置有第一穿绳口;枕套的左下角设置有第二穿绳口;枕套的右上角设置有第三穿绳口;枕套的右下角设置有第四穿绳口;

第一根抽绳的中部与左内胆的右上角固定连接;第一根抽绳的左端伸出左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一穿绳口,第一根抽绳的左端设置第一弹簧扣;第一根抽绳的右端伸出右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三穿绳口,第一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二弹簧扣;

第二根抽绳的中部与左内胆的右下角固定连接;第二根抽绳的左端伸出左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二穿绳口,第二根抽绳的左端设置第一弹簧扣;第二根抽绳的右端伸出右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四穿绳口,第二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二弹簧扣;

第三根抽绳的中部与右内胆的左上角固定连接;第三根抽绳的左端伸出左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一穿绳口,第三根抽绳的左端设置第二弹簧扣;第三根抽绳的右端依次伸出右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三穿绳口,第三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一弹簧扣;

第四根抽绳的中部与右内胆的左下角固定连接;第四根抽绳的左端伸出左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二穿绳口,第四根抽绳的左端设置第二弹簧扣;第四根抽绳的右端伸出右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了,穿过第四穿绳口,第四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一弹簧扣;第一弹簧扣和第二弹簧扣限位于枕套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枕套的两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的开口通过子母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内胆包括2.0kg、2.5kg和3.0kg三个型号。

进一步地,所述的圆柱形枕体包括套体和内置的聚酯纤维填充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圆柱形枕体的长度为45cm,直径包括10cm、8cm和6cm三个型号。

进一步地,所述的矩形枕体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气囊体,气囊体上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的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枕在平卧位时能根据头部大小进行塑性固定;

2)透气舒适,避免局部受压;

3)颈椎生理曲度有效支撑,颈后路术后患者不需要使用圆柱形枕体时可将其拆卸;

4)更换卧位简单方便,一人协助翻身,直接侧卧于颈椎枕;

5)高度可因人而异进行调整,达到舒适要求;

6)不仅适用于颈椎术后患者颈部固定,普通患者均可使用,维持正常颈椎生理曲度。

7)内胆的填充物决明子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健脑安神的功能,决明子枕能借助头温使药性迅速扩散,通过鼻腔与皮肤的吸入,进入肺循环达到因子扩散,达到持续保健的目的,有良好的药物保健价值;其种子坚硬能对头部和颈部穴位按摩,对颈椎病患者有辅助作用;

8)侧卧位时决明子能起到“O”型固定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2-圆柱形枕体;3a-第一根抽绳;3b-第二根抽绳;3c-第三根抽绳;;3d-第四根抽绳;5-第一弹簧扣;6-第二弹簧扣;7-气囊体;8-进气管;9-阀门;11-枕套;13-穿绳通道;14-左内胆;15-右内胆;16a-第一穿绳口;16b-第二穿绳口;16c-第三穿绳口;16d-第四穿绳口。

图2为带有气囊体的颈椎枕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型颈椎枕,包括矩形枕体、圆柱形枕体2、4根抽绳、4个第一弹簧扣5和4个第二弹簧扣6;矩形枕体和圆柱形枕体2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圆柱形枕体2设置于矩形枕体的前侧;

矩形枕体包括枕套11和设置于枕套内的2个装有决明子填充物的内胆;2个内胆包括位于枕套左侧的左内胆14和设置于枕套右侧的右内胆15;左内胆14和右内胆15的上端和下端均设置有穿绳通道,第一根抽绳和第三根抽绳均依次穿过左内胆和右内胆上端的穿绳通道;第二根抽绳和第四根抽绳均依次穿过左内胆和右内胆下端的穿绳通道;

枕套的左上角设置有第一穿绳口16a;枕套的左下角设置有第二穿绳口16b;枕套的右上角设置有第三穿绳口16c;枕套的右下角设置有第四穿绳口16d;

第一根抽绳3a的中部与左内胆14的右上角固定连接;第一根抽绳3a的左端伸出左内胆14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一穿绳口16a,第一根抽绳3a的左端设置第一弹簧扣5;第一根抽绳3a的右端伸出右内胆15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三穿绳口16c,第一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二弹簧扣6;

第二根抽绳3b的中部与左内胆14的右下角固定连接;第二根抽绳3b的左端伸出左内胆14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二穿绳口16b,第二根抽绳3b的左端设置第一弹簧扣5;第二根抽绳3b的右端伸出右内胆15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四穿绳口16d,第二根抽绳3b的右端设置第二弹簧扣6;

第三根抽绳3c的中部与右内胆15的左上角固定连接;第三根抽绳3c的左端伸出左内胆14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一穿绳口16a,第三根抽绳3c的左端设置第二弹簧扣6;第三根抽绳3c的右端依次伸出右内胆15上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三穿绳口16c,第三根抽绳3c的右端设置第一弹簧扣5;

第四根抽绳3d的中部与右内胆15的左下角固定连接;第四根抽绳3d的左端伸出左内胆14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二穿绳口16b,第四根抽绳3d的左端设置第二弹簧扣6;第四根抽绳3d的右端伸出右内胆15下端的穿绳通道,穿过第四穿绳口16d,第四根抽绳的右端设置第一弹簧扣5;第一弹簧扣5和第二弹簧扣6限位于枕套外侧。

为了便于区分第一弹簧扣5和第二弹簧扣6可以将第一弹簧扣5设置为白色,第二弹簧扣6设置为黑色。枕套的两侧设置有开口,开口通过子母扣连接。

使用方法:

患者术后头部枕于矩形枕体上,圆柱形整体位于颈后,支撑颈椎生理曲度。

平卧位时:首先,将带有白色的第一弹簧扣5的抽绳3的一端往外拉,此时两个内胆的上端和下端持续收紧,内胆内的决明子聚拢使内胆的高度逐渐升高,直至其升高至侧卧位所需高度,固定白色第一弹簧扣;其次,将黑色的第二弹簧扣6的抽绳3的一端,两侧的内胆向中间距离,内胆内的决明子填充物根据头型塑型固定,然后固定黑色的第二弹簧扣。

侧卧位:1人协助轴线翻身,直接侧卧于该枕。

普通患者:将长抽绳向外拉,填充物由两边逐渐向中间完全靠拢,使得两个内胆完全靠拢在一起,固定黑色的第二弹簧扣,此时可作为普通颈椎枕,维持正常颈椎生理曲度。

本实用新型的内胆扽为大中小三个号,根据不同患者侧卧位所需高度选择不同型号

大号3.0Kg,收紧时高度最高达12cm

中号2.5Kg,收紧时高度最高达10cm

小号2.0Kg,收紧时高度最高达8cm

本实用新型的圆柱形枕体包括套体和内置的聚酯纤维填充物,圆柱形枕体的长度为45cm,直径包括10cm、8cm和6cm三个型号。

为了更好的调节矩形枕体整体的高度,在矩形枕体的枕套的下表面还设置有气囊体7,气囊体7上连接有进气管8,所述的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9,如图2所示。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技术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