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捣蒜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4463阅读:1847来源:国知局
新型捣蒜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捣碎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家庭厨房的新型捣蒜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庭对捣蒜器的需求一直很多,因为大部分菜需要蒜末和蒜泥调味,蒜小不容易切,蒜容易跑,蒜末和蒜汁可能溅的到处都是。因而方便、省时、省力、易收纳成了新型捣蒜器的关键词。根据对身边家庭的调查,关于捣蒜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捣蒜花费时间长,二是蒜汁蒜末不易收集。针对这两点,市面上也有捣蒜钵及压蒜器等产品。然而,捣蒜钵捣蒜所需时间长,蒜汁不容易收纳,且对于捣蒜钵圆臼的结构而言,捣蒜十分缓慢用不上力;而市面上的压蒜器不利于清洗,容易残留蒜末,且不易收纳蒜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捣蒜器,目的是实现捣蒜省事省力和快速收纳蒜汁蒜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新型捣蒜器,包括用于盛装蒜末的盛蒜盒、内部中空的上罩盖、设置于上罩盖与盛蒜盒之间且可抽离至上罩盖外部的捣蒜板以及插入上罩盖中且与捣蒜板相配合对蒜瓣进行破碎的破碎件,破碎件具有多个第一凸齿,捣蒜板具有多个第二凸齿,相邻两个第二凸齿之间为让第一凸齿嵌入的齿槽,上罩盖具有在捣蒜板抽离过程中将捣蒜板上的蒜末刮下的刮蒜部。

所述刮蒜部具有嵌入所述捣蒜板上的齿槽中的多个第三凸齿且第三凸齿的形状与该齿槽的形状相同,相邻两个第三凸齿之间为让所述第二凸齿嵌入的齿槽且该齿槽的形状与第二凸齿的形状相同。

所述捣蒜板上设有把手且把手位于所述上罩盖的外部。

所述破碎件包括插入所述上罩盖中且与所述捣蒜板相配合的压蒜板和与压蒜板连接的操作手柄,所述第一凸齿设置于压蒜板的底面上。

所述操作手柄在压蒜板的中心处与压蒜板固定连接,操作手柄的表面设有防滑花纹。

所述上罩盖的底部具有让所述盛蒜盒和所述捣蒜板嵌入的滑槽,盛蒜盒具有嵌入滑槽中的滑板。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捣蒜器,造型简单,实用性强,方便家庭使用,可抽出捣蒜板的设计让蒜汁蒜末自动收集成为可能,捣蒜板和破碎件上凸齿的设计减小了捣蒜时所用的时间和力气,破碎效果好。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捣蒜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盛蒜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罩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破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捣蒜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把手;2、破碎件;21、压蒜板;22、第一凸齿;23、第一齿槽;24、操作手柄;3、捣蒜板;31、第二凸齿;32、第二齿槽;4、上罩盖;41、内腔体;42、第三凸齿;43、第三齿槽;44、滑槽;45、钩部;5、盛蒜盒;51、滑板;52、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捣蒜器,包括用于盛装蒜末的盛蒜盒5、内部中空的上罩盖4、设置于上罩盖4与盛蒜盒5之间且可抽离至上罩盖4外部的捣蒜板3以及插入上罩盖4中且与捣蒜板3相配合对蒜瓣进行破碎的破碎件2,破碎件2具有多个第一凸齿22,捣蒜板3具有多个第二凸齿31,相邻两个第二凸齿31之间为让第一凸齿22嵌入的第二齿槽32,上罩盖4具有在捣蒜板3抽离过程中将捣蒜板3上的蒜末刮下的刮蒜部。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5所示,上罩盖4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矩形壳体结构,其具有让破碎件2插入的内腔体且内腔体为矩形腔体,上罩盖4的上端开口为让破碎件2和蒜瓣进入的矩形开口。上罩盖4的底部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用于勾住盛蒜盒5的钩部45,钩部45为L型结构,从而在上罩盖4的底部形成两个让盛蒜盒5和捣蒜板3嵌入的滑槽44,该滑槽44为开口槽,使得捣蒜板3和盛蒜盒5与上罩盖4可分离。捣蒜板3在滑槽44中可沿水平方向进行移动,以插入上罩盖4中或从上罩盖4中向外抽离。盛蒜盒5位于上罩盖4的下方,盛蒜盒5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内部中空的结构,盛蒜盒5的上端开口朝向上罩盖4敞开,盛蒜盒5的内腔用于盛装破碎后的蒜末和蒜汁。盛蒜盒5包括盒体52和设置于盒体52上端且为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板51,两个滑板51分别嵌入滑槽44中且位于捣蒜板3的下方。

如图4所示,破碎件2包括插入上罩盖4的内腔体中且与下方的捣蒜板3相配合的压蒜板21和与压蒜板21连接的操作手柄24,压蒜板21为矩形平板,多个第一凸齿22设置于压蒜板21的底面上,当压蒜时,第一凸齿22可以与第二凸齿31相吻合,相邻两个第一凸齿22之间为让第二凸齿31嵌入的第一齿槽23。作为优选的,第一凸齿22为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齿,第一齿槽23为三角形凹槽。

如图4所示,操作手柄24在压蒜板21的中心处与压蒜板21固定连接,操作手柄24朝向压蒜板21的上方伸出,便于握持。操作手柄24为圆柱形结构,操作手柄24的表面设有防滑花纹,防止作业时手滑并保证力度。

如图5所示,捣蒜板3为矩形平板,捣蒜板3的顶面所设的多个第二凸齿31处于与多个第一凸齿22所在直线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邻两个第二凸齿31之间为让第一凸齿22嵌入的第二齿槽32,各个第二凸齿31可分别嵌入一个第一齿槽23中。作为优选的,第二凸齿31为尖端向上的三角形齿,第二齿槽32为三角形凹槽。在使用时,将蒜瓣放置于捣蒜板3上,然后向下压破碎件2,捣蒜板3上的齿状结构与破碎件2上的齿状结构相配合,通过锋利的齿状结构将蒜瓣捣碎。

如图5所示,捣蒜板3上设有一个把手1且该把手1位于上罩盖4的外部,通过推拉把手1作业,以使捣蒜板3相对于上罩盖4和盛蒜盒5进行移动。

如图3所示,刮蒜部设置于上罩盖4的一侧壁的底部,该刮蒜部具有嵌入捣蒜板3上的第二齿槽32中的多个第三凸齿42,第三凸齿42为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齿,第三凸齿42的形状与第二齿槽32和第一凸齿22的形状相同,相邻两个第三凸齿42之间为让第二凸齿31嵌入的第三齿槽43且该第三齿槽43的形状与第二凸齿31的形状相同。多个第三凸齿42处于与多个第二凸齿31所在直线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齿槽43的数量与第二凸齿31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三齿槽43的两个呈V型布置的两个内表面与对应的第二凸齿31上的两个呈V型布置的外表面贴合,基本无间隙,这样在将蒜瓣捣碎后,向外抽离捣蒜板3的过程中,粘附在捣蒜板3上的蒜末会被刮蒜部处的内壁面阻挡,从而使蒜末被刮下,最终蒜末会向下掉入盛蒜盒5中。

捣蒜完毕,需取出蒜末时,将上罩盖4与盛蒜盒5分开,将盛蒜盒5沿滑槽44从上罩盖4中抽出,即可将上下部分分离,即把盛蒜盒5与上部捣蒜部分分离。分离后,可在盛蒜盒5中直接加醋等使用,如有需要也可将蒜末直接倒出。十分快捷、干净、方便,避免了蒜收集食用的麻烦。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