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气囊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0122发布日期:2018-09-18 20:03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指其为一种多气囊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所见内部具有弹性泡棉的气囊,其借由弹性泡棉的受力可压缩性及弹性回复性,以及借一阀体其阀口的开启、关闭,来控制气囊内气体的进气(使气囊内产生正压)及泄气(使气囊内产生负压),达到辅助调整气囊高度、形状的作用。

现有的阀体除了在与气囊结合之处设置阀口之外,仅具备另一个阀口来进行进气及泄气,因此,使用者要借由操作控制该阀体的进气、泄气及借由施压于气囊,达到个人所需的气囊高度、形状,特别是在调低气囊高度时必须同时按压住可控制阀体阀口的按钮及施压于气囊,方能达到调低气囊高度及形状,如此,使用者的操作相当不便。

另外,若要再继续调低气囊高度,也必须重新同时按压控制阀体阀口的按钮及施压于气囊,方能达到调低气囊高度及形状,使用者的操作相当不便;同时,此举等于将原先调整后的气囊高度、形状完全解除,而无法记忆到原先所调整后的气囊高度、形状,也就是使用者必须重新慢慢操作调整到最新所需的气囊高度、形状。

因此,目前气囊的气控结构皆无法自动调整高、低、软、硬、形状,而不便于操作,且无法精确、微调气囊高度、形状。

另外,常见的记忆泡棉枕或记忆泡棉坐垫,当头、颈部抵靠时,因为,记忆泡棉除了抵靠部之外,大气压力大面积地直接渗入记忆泡棉中,造成记忆泡棉抵靠部会产生持续地反作用力顶撑头、颈部,形成睡姿不良,所以,睡觉后,常发生肩颈酸痛情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前已申请有一种可自动调整高、低、软、硬、形状的气囊自动气控结构,但其气囊仅为单层,使得高度支撑(软硬度)及塑形(服贴性)效果未臻至于理想状态。

另外,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第M453454号,其虽然可以调整及设定各气袋的高度及饱和度,但是其两个气袋仅是在同一平面上并非层叠状,且其未充分揭露阀门相关构造,所以,其高度支撑(软硬度)及塑形(服贴性)效果也是未臻至于理想状态,无法更有效地因应不同使用者。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基于产品不断创新改善的理念,乃本着多年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的实务经验,以及积极潜心研发思考,经由无多个次的实际设计实验,致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佳高度支撑(更多的软硬度)及塑形(更服贴)效果,更佳调适性,更能有效地因应不同使用者的多气囊调节装置。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多气囊调节装置,包含:至少二气囊,成层叠状,该气囊内具有一弹性体,该气囊连接有一气管;一调节单元,包含至少二阀体,该阀体各自分别连接各层的气囊的气管,该阀体包含一连通阀、一自充阀、一作用部,该连通阀和该自充阀相连通,该连通阀连接该气管,该作用部用以控制该连通阀内部与外部的气体是否流通;至少一定位件,可活动状设于该调节单元,其中之一的该定位件具有一启动部,该定位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启动其中之一阀体的连通阀,移动到第二位置启动其中另一阀体的连通阀。

进一步,该调节单元为一盒体状,该调节单元具有一通孔,该定位件一侧具有一启动部,该启动部位于该调节单元中,且该启动部一侧结合一推动部,该推动部借一部分柱体以可移动状穿设该通孔,该推动部另一部分位于该调节单元表面,该推动部可依该调整单元的通孔移动,且该定位件不会自该调节单元脱落。

进一步,该调节单元表面具有多个标记,而该推动部具有突出部,该定位件移动时可对应到不同位置的标记,以提示调整定位的段数位置。

进一步, 该调节单元内侧壁具有多个二相对应的卡掣槽,该启动部二侧具有二相对应的卡掣缘,该卡掣缘卡掣于该卡掣槽,该调节单元选自塑料材料,该卡掣缘可轻易移动退出该卡掣槽,再卡掣于另一卡掣槽,构成多段移动调整定位效果。

进一步,该启动部于一构造实施例,该启动部具有U形部,该U形部二侧的下方至少设有突出状的一第一压部、一第二压部,用以压掣该阀体的作用部的侧缘。

进一步,该第一压部、该第二压部具有斜面部,用以可分散压掣阀体作用部侧缘时所产生的阻力。

进一步,该连通阀设有一通孔,该连通阀内具有一作动杆,该作动杆可活动状穿设该连通阀的通孔与该作用部结合,该作动杆下方设有一阶部,该阶部下方被一第一弹性体所弹性抵顶,使该阶部封闭该通孔。

进一步,该自充阀设有一开孔,该自充阀内具有一气密件,该气密件选自弹性材料,该气密件上方被一第二弹性体所弹性抵顶,使该气密件封闭开孔。

进一步,另一的该定位件也具有启动部,用以其中另一的该定位件移动时启动其中再一阀体的连通阀。

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后,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枕体、垫体等,该气囊成层叠状,该气囊内具有一弹性体,该气囊连接有一气管;该调节单元包含至少二阀体,该阀体各自分别连接各层的气囊的气管,该阀体包含一连通阀、一自充阀、一作用部,该连通阀和该自充阀相连通,该连通阀连接该气管,该作用部用以控制该连通阀内部与外部的气体是否流通;该定位件可活动状设于该调节单元,其中之一的该定位件具有一启动部,用以该定位件移动到第一位置启动其中之一阀体的连通阀,移动到第二位置启动其中另一阀体的连通阀。因此借由定位件及多个阀体来控制多层气囊的内部与外部的气体是否流通,除了可使气囊依据所受压力(如头、颈、臀部)大小自动调整高、低、软、硬、形状,降低气囊反作用力,使抵靠部(如头、颈、臀部)受到自然舒适地支撑之外,具有调适性更佳的高度支撑(更多的软硬度)及塑形(更服贴)效果,更能有效地因应不同使用者。且气囊所受压力消失后,可自动再充气恢复原状,可避免弹性体弹性疲乏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单元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4、图5、图6为本实用新型启动部由静止到移动的动作示意、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单元的上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9为当施力使定位件移动到第一位置时的使用实施例剖面图。

图10为当施力使定位件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的使用实施例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调节单元的剖面图。

图12为当施力使定位件移动到第一位置时调节单元的剖面图。

图13为当施力使定位件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调节单元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构造实施例剖面图。

【符号说明】

气囊10 弹性体11

气管12 调节单元20

通孔21 卡掣槽22

标记23 定位件30

启动部31 卡掣缘311

第一压部312 第二压部313

推动部32 阀体40

连通阀41 通孔411

作动杆412 阶部413

第一弹性体414 自充阀42

开孔421 气密件422

第二弹性体423 作用部4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借由具体实施例,且佐以图式作详细的说明,能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功能、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枕体、垫体等,包含二气囊10、一调节单元20、一定位件30。下文将详细说明:

该气囊10成层叠状,该气囊10内具有一弹性体11,该气囊10连接有一气管12。

该调节单元20包含二阀体40,该阀体40各自分别连接各层的气囊10的气管12,该阀体40包含一连通阀41、一自充阀42、一作用部43,该连通阀41、该自充阀42相连通,该连通阀41连接该气管12,该作用部43用以控制该连通阀41内部与外部的气体是否流通。

该定位件30可活动状设于该调节单元20,该定位件30具有一启动部31,用以该定位件30移动到第一位置启动其中之一阀体40的连通阀41,移动到第二位置启动其中另一阀体40的连通阀41。

借由定位件30及多个阀体40来控制多层气囊10的内部与外部的气体是否流通,除了可使气囊10依据所受压力(如头、颈、臀部)大小自动调整高、低、软、硬、形状,降低气囊10反作用力,使抵靠部(如头、颈、臀部)受到自然舒适地支撑之外,具有调适性更佳的高度支撑(更多的软硬度)及塑形(更服贴)效果,更能有效地因应不同使用者;且气囊10所受压力消失后,可自动再充气恢复原状,可避免弹性体11弹性疲乏变形。

于一构造实施例,该调节单元20为一盒体状,该调节单元20具有一通孔21,该定位件30一侧具有一启动部31,该启动部31位于该调节单元20中,且该启动部31一侧结合一推动部32,该推动部32借一部分柱体以可移动状穿设该通孔21,该推动部32另一部分则位于该调节单元20表面,用以该推动部32可依该通孔21移动,且该定位件30不会自该调节单元20脱落。

该调节单元20表面具有多个标记23,而该推动部32具有突出部,用以该定位件30移动时可对应到不同位置的标记23,以提示调整定位的段数位置。

该调节单元20内侧壁具有多个二相对应的卡掣槽22,该启动部31二侧具有二相对应的卡掣缘311,该卡掣缘311卡掣于该卡掣槽22,该调节单元20选自塑料材料,用以该卡掣缘311可轻易移动退出该卡掣槽22,再卡掣于另一卡掣槽22,构成多段移动调整定位效果。

于一构造实施例,该启动部31具有U形部,该U形部二侧的下方设有突出状的一第一压部312、一第二压部313,用以压掣该阀体40的作用部43的侧缘。

该第一压部312、该第二压部313具有斜面部,用以可分散压掣阀体40的作用部43侧缘时所产生的阻力。

于一构造实施例,该连通阀41设有一通孔411,该连通阀41内具有一作动杆412,该作动杆412可活动状穿设该通孔411与该作用部43结合,该作动杆412下方设有一阶部413,该阶部413下方被一第一弹性体414所弹性抵顶,使该阶部413封闭该通孔411。

于一构造实施例,该自充阀42设有一开孔421,该自充阀42内具有一气密件422,该气密件422选自弹性材料,该气密件422上方被一第二弹性体423所弹性抵顶,使该气密件422封闭开孔421。

请参阅图8、图11所示,当定位件30未移动时,该阀体40未与外部的气体流通,气囊10内气体也未与外部的气体流通,只能在内部流动。

此时,高度为最高且呈现高硬度感。

请参阅图9、图12所示,当施力使定位件30移动到第一位置时,该启动部31的第一压部312压持其中之一阀体40的作用部43,以开启通孔411,以启动其中之一阀体40的连通阀41,阀体40与外部的气体流通,上层气囊10内气体也与外部的气体流通。

此时,高度为最适中且呈现微硬度感。

请参阅图10、图13所示,当施力使定位件3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该启动部31的第二压部313压持其中另一阀体40的作用部43,可以启动其中之另一阀体40的连通阀41,阀体40与外部的气体流通,下层气囊10内气体也与外部的气体流通。此时上层气囊10内气体也与外部的气体流通。

此时,高度为最低且呈现软低及极软感。

请参阅图8所示,当气囊10所受压力消失后(如头、颈、臀部、离开气囊10),而不论连通阀41是否被启动以与外部的气体流通,弹性体11会弹性回复状地撑开该气囊10(图中未示),且气囊10的气压会回吸自充阀42的气密件422以开启开孔421,使外部空气经由开孔421、自充阀42、连通阀41、气管12进入气囊10,使气囊10可自动再充气恢复原状,可避免弹性体11弹性疲乏变形。

在此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气囊10、阀体40可为二个以上,而启动部31突出状的压部可为二个以上,移动的段数位置可为二个以上,使启动部31构成更多段的移动调整定位效果,进而更增进气囊10其高度支撑(更多的软硬度)及塑形(更服贴) 调适性效果。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包含三气囊10、二定位件30、三阀体40,新增的气囊10位在最上侧,新增的该定位件30也具有启动部31,启动部31仅具有一压部,用以移动时启动第三个阀体40的连通阀41;据此,也可更增进气囊10其高度支撑(更多的软硬度)及塑形(更服贴) 调适性效果。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仅为便于说明而设,当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意义,即凡依所列权利要求所为的各种变换设计,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