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经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8076发布日期:2018-09-11 20:21阅读:9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经轮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组装快速简易的转经轮结构。



背景技术:

常用的转经轮结构,为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前案,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103132227,证书号:I552738,专利名称:转经轮结构,该专利案的结构在于:一种转经轮结构,该转经轮结构设于骨灰容器上,其包括:一底座,底座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底座内设有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环设有一容珠部,容珠部绕设于容置空间的底部处;一滚珠组,滚珠组容设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滚珠组包括复数珠体;复数珠体于容珠部处滚动滑移;一隔板组,隔板组容设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隔板组设于滚珠组上,隔板组包括至少一隔板;隔板呈一扁平圆板状,隔板容设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隔板设于滚珠组上方且靠抵于复数珠体上;一盖体,盖体配合底座的开口盖合封闭之,盖体容设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盖体座落于隔板组上,盖体朝内或朝外的表面处设有一内饰部。

但此专利案结构的缺失在于:

滚珠组包括滚珠盘及复数珠体,滚珠盘容设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复数珠体容设于滚珠盘的第一锥形槽及第二锥形槽中,于组装时操作者需将每一珠体依序放入第一锥形槽及第二锥形槽中,且第一锥形槽与第二锥形槽的开口端分别朝向第二面及第一面为不同的,使滚珠组的组装过程较为不便且组装时间较长,要组设滚珠组的步骤非常费时的,此即为其最大缺失。

有鉴于上述常用转经轮结构的缺失,本发明人利用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生产及设计经验,提出一种能解决常用弊端的转经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常用的转经轮结构中的滚珠组的组装过程较为不便且组装时间较长,要组设滚珠组的步骤非常费时的,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轴承组为一般市售的各种标准轴承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需再组设轴承组,转经轮结构的组装更为快速且简易。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的技术方案:

一种转经轮结构,包括:

一第一底座,该第一底座内设有第一容槽;

一轴承组,该轴承组组设于该第一底座的该第一容槽中,该轴承组设有第一外周面及第二内周面,该轴承组为一般市售标准规格的轴承组;

一第二底座,该第二底座容设于该第一容槽中,该第二底座抵于该轴承组上,该轴承组设于该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间,该第二底座与第一底座及轴承组相组设,使该第二底座相对该第一底座具有旋转功效,该第二底座内设有第二容槽;

一第一盖体,该第一盖体容设于该第二底座的该第二容槽中,该第一盖体配合该第二底座的该第二容槽的开口盖合封闭之。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底座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所述第二底座配合所述第一底座的形状,所述第二底座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所述第二底座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底座的内径,所述第一盖体配合所述第二底座的圆盘体状。

所述第一容槽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一凸起部,该第一凸起部呈向上凸起的圆盘状,该第一凸起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一内周面,该第一凸起部的底部处设有第一抵面,该第一抵面设于近该第一内周面处,所述轴承组的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底座的该第一内周面相容设,所述第二容槽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二凸起部,该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底座的该第一凸起部呈相对正,该第二凸起部呈向上凸起的环圆盘状,该第二凸起部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二外周面,该第二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内周面相容设。

所述轴承组的底部靠抵或不靠抵于所述第一抵面上,所述轴承组的第一外周面与所述第一内周面呈紧配合状态,使所述轴承组组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外面周与第二内周面呈紧配合状态,使所述轴承组与所述第二底座相组设,所述第二底座因所述轴承组而无法自所述第一底座上相脱开。

所述第二底座外侧设有第二抵面,该第二抵面略凸出于所述第二底座外,设有一第二盖体,该第二盖体盖合于所述第二底座及第一盖体上,该第二盖体呈环圈体状,使所述第一盖体外露于外部,该第二盖体的内侧设有第三抵面,该第三抵面抵于所述第一盖体上,使所述第一盖体不脱出该第二盖体外,该第二盖体的外侧设有第四抵面,该第四抵面与所述第二抵面相靠抵,使该第二盖体及所述第一盖体不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脱开,所述第一盖体受限于该第二盖体的第三抵面,该第二盖体受限于该第二抵面及第四抵面,而均无法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脱开。

转经轮结构,设有一隔板组,该隔板组容设于所述第二底座的所述第二容槽中,该隔板组包括有两隔板及复数经文纸;该隔板容设于所述第二底座的所述第二容槽中,该隔板的数目为两个,该隔板呈一扁平圆板状;复数经文纸具有一定厚度,复数经文纸容设于两隔板间,该经文纸上可设有经文、莲花图或各式图样,复数经文纸呈圆型状,所述第一盖体设于该隔板组上。

所述第一盖体略凸出于所述第二底座外,所述第一盖体朝内或朝外的表面处设有内饰部,该内饰部可为平面、立体图样或凹凸不平的图样,该内饰部朝内表面设有各式图样,该内饰部可为文字、经文、宗教图样、莲花图或各式图样,该内饰部的图样可为转印工法而设有图样,所述第一盖体可为半透明或透明状,可透过所述第一盖体而略看到该内饰部的图样。

转经轮结构,设有一骨灰容器,该骨灰容器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筒体状,该骨灰容器其内可容装骨灰及骨骸,该骨灰容器设有一容置部,该容置部呈一凹槽状,该容置部配合所述第一底座的形状大小相容设,使整体转经轮结构可容设于该骨灰容器的该容置部处,该容置部设于骨灰容器上端面处。

所述第一底座设有第一穿孔,该第一穿孔设于所述第一抵面上,该第一穿孔呈穿透的圆孔状,所述第二底座的底部中央处设有第二穿孔,该第二穿孔与第一穿孔呈相对正,该第二穿孔呈穿透的圆孔状,设有一第一结合件及一第二结合件,该第一结合件依序穿设于该第二穿孔及第一穿孔处并与该第二结合件相结合,使所述第二底座与第一底座及轴承组相组设,即所述第二底座与第一底座及轴承组间是以该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相结合而使其相组设,该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可为一螺合件与一螺母结构。

所述第一底座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呈外螺纹状,设有一固设座,该固设座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该固设座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可与该第一结合部相结合,使该转经轮结构容设于该固设座内,该第二结合部呈内螺纹状,该固设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底座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轴承组为一般市售的轴承结构,不需再组设该轴承组,该转经轮结构的组装更为快速且简易。第二底座容设于第一底座的第一容槽中,第二底座抵于轴承组上,亦即轴承组设于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间,第二底座与第一底座及轴承组相组设,使第二底座相对第一底座具有旋转功效。

为使钧局委员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完全了解,兹配合附图及图号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说明于后,但以下所述仅为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所做的任何修饰变更接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第一底座的上视图。

图3是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第二底座的上视图。

图6是图5中D-D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E处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上视图。

图10是图9中F-F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G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H处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与骨灰容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16是图15中F-F处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中G处的放大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与固设座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第一底座10的上视图,图3是图2中B-B处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第二底座30的上视图,图6是图5中D-D处的剖视图,图7是图6中E处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经轮结构,其包括:

一第一底座10,请辅以图2、图3及图4所示,第一底座10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第一底座10内设有第一容槽11,第一容槽11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呈向上凸起的圆盘状,第一凸起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一内周面12,第一凸起部的底部处设有第一抵面13,第一抵面13设于近第一内周面12处;

一轴承组20,轴承组20组设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容槽11中,轴承组20的底部靠抵或不靠抵于第一抵面13上,轴承组20设有第一外周面21及第二内周面22,轴承组20的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内周面12相容设,轴承组20的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内周面12呈紧配合状态,使轴承组20组设于第一底座10上,轴承组20为一般市售标准规格的轴承组,轴承组20为针状轴承结构;

一第二底座30,请辅以图5至图7所示,第二底座30容设于第一容槽11中,第二底座30抵于轴承组20上,轴承组20设于第一底座10及第二底座30间,第二底座30与第一底座10及轴承组20相组设,使第二底座30相对第一底座10具有旋转功效,第二底座30内设有第二容槽31,第二容槽31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凸起部呈相对正,第二凸起部呈向上凸起的环圆盘状,第二凸起部底部的中央处设有第二外周面32,第二外周面32与第二内周面22相容设,第二外面周32与第二内周面22呈紧配合状态,使轴承组20与第二底座30相组设,第二底座30因轴承组20而无法自第一底座10上相脱开,第二底座30外侧设有第二抵面33,第二抵面33略凸出于第二底座30外,第二底座30配合第一底座10的形状,第二底座30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第二底座30的最大外径小于第一底座10的内径;

一隔板组40,隔板组40容设于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中,隔板组40包括有两隔板41及复数经文纸42;

隔板41容设于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中,隔板41的数目为两个,隔板41呈一扁平圆板状;

复数经文纸42具有一定厚度,复数经文纸42容设于两隔板41间,经文纸42上可设有经文、莲花图或各式图样,复数经文纸42呈圆形状;

一第一盖体50,第一盖体50容设于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中,第一盖体50配合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的开口盖合封闭之,第一盖体50略凸出于第二底座30外,第一盖体50设于隔板组40上,第一盖体50朝内或朝外的表面处设有内饰部51,内饰部51可为平面或立体图样,内饰部51为凹凸不平的图样,内饰部51以朝内表面设有各式图样为佳,内饰部51可为文字、经文、宗教图样、莲花图或各式图样,内饰部51的图样可为转印工法而设有图样,第一盖体50可为半透明或透明状,亦即可透过第一盖体50而略看到内饰部51的图样,第一盖体50配合第二底座30的圆盘体状;

一第二盖体60,第二盖体60盖合于第二底座30及第一盖体50上,第二盖体60呈环圈体状,使第一盖体50外露于外部,第二盖体60的内侧设有第三抵面61,第三抵面61抵于第一盖体50上,使第一盖体50不脱出第二盖体60外,第二盖体60的外侧设有第四抵面62,第四抵面62与第二抵面33相靠抵,使第二盖体60及第一盖体50不与第二底座30相脱开,第四抵面62呈U字形状,第四抵面62经由机器滚压,使第四抵面62抵于第二抵面33处;

第一盖体50受限于第二盖体60的第三抵面61,第二盖体60受限于第二抵面33及第四抵面62,而均无法与第二底座30相脱开。

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所示,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上视图,图10是图9中F-F处的剖视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轴承组20容设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容槽11中,第二底座30容设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容槽11中,第二底座30抵于轴承组20上,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内依序设有隔板组40及第一盖体50,且第一盖体50配合第二底座30的开口盖合封闭之,第一盖体50略凸出于第二底座30外,第一盖体50座落于隔板组40上,第二盖体60盖合于第二底座30及第一盖体50上,第一盖体50设于第二底座30及第二盖体60间。

请参阅图11所示,图11是图10中G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轴承组20容设于第一容槽11中,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内周面12相靠抵,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内周面12间呈紧配合状,使轴承组20不脱出第一容槽11外,第二底座30容设于第一容槽11中,第二底座30抵于轴承组20上,第二底座30的第二外周面32与第二内周面22相靠抵,第二外周面32与第二内周面22间呈紧配合状,使第二底座30与轴承组20相结合而不相脱开。

请参阅图12所示,图12是图10中H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第一盖体50配合第二底座30的开口盖合封闭之,第一盖体50容设于第二容槽31中,第一盖体50部分凸出于第二底座30外,第二盖体60盖合于第二底座30及第一盖体50上,第三抵面61抵于第一盖体50上,使第一盖体50不脱出第二盖体60外,第四抵面62与第二抵面33相靠抵,使第二盖体60不与第二底座30相脱开,即第一盖体50受限于第三抵面61,第二盖体60受限于第二抵面33及第四抵面62,而均无法与第二底座30相脱开。

使用者可先将轴承组20容设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容槽11中,再依序将隔板组40及第一盖体50容设于第二底座30的第二容槽31中,并将第二盖体60盖合于第二底座30及第一盖体50上,第一底座30、隔板组40、第一盖体50及第二盖体60相组设后即呈一体状,再将第一底座30容设于第一容槽11,且第二外周面32靠抵于轴承组20的第二内周面22呈紧配合状,转经轮结构即组装完成。

请继续参阅图13所示,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与骨灰容器的立体分解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设有一骨灰容器70,骨灰容器70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筒体状,骨灰容器70其内可容装骨灰及骨骸,骨灰容器70设有一容置部71,容置部71呈一凹槽状,容置部71配合第一底座10的形状大小相容设,使整体转经轮结构可容设于骨灰容器70的容置部71处,容置部71设于骨灰容器70上端面处。

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上视图,图16是图15中F-F处的剖视图,图17是图16中G处的放大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第一底座10设有第一穿孔14,第一穿孔14设于第一抵面13上,第一穿孔14呈穿透的圆孔状,第二底座30的底部中央处设有第二穿孔34,第二穿孔34与第一穿孔14呈相对正,第二穿孔34呈穿透的圆孔状,设有一第一结合件75及一第二结合件76,第一结合件75依序穿设于第二穿孔34及第一穿孔14处并与第二结合件76相结合,使第二底座30与第一底座10及轴承组20相组设,即第二底座30与第一底座10及轴承组20间以第一结合件75及第二结合件76相结合而使其相组设,第一内周面12与第一外周面21间及第二内周面22与第二底座30的第二外周面32间即不需呈紧配合状,第一结合件75与第二结合件76间可为一螺合件与一螺母结构。

请参阅图18所示,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与固设座80的立体分解图,由图示可清楚所示,第一底座10的外周面设有第一结合部15,第一结合部15呈外螺纹状,设有一固设座80,固设座80为一开口向上的圆盘体状,固设座80可容设于骨灰容器70的容置部71处,固设座80的内周面设有第二结合部81,第二结合部81可与第一结合部15相结合,使转经轮结构容设于固设座80内,第二结合部81呈内螺纹状,固设座80的直径大于第一底座10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第一结合件75及第二结合件76可为锚钉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具有下述优点:

1、轴承组20为一般市售的轴承结构,而组设于第一底座10及第二底座30间,不需再组设轴承组20,相较于常用的转经轮结构,即中国台湾专利案证书号:I552738,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的组装更为快速且简易。

2、第二底座30容设于第一容槽11中,第二底座30抵于轴承组20上,轴承组20设于第一底座10及第二底座30间,第二底座30与第一底座10及轴承组20相组设,使第二底座30相对第一底座10具有旋转功效。

3、请辅以图11所示,轴承组20的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底座10的第一内周面12相靠抵,第一外周面21与第一内周面12间呈紧配合状,轴承组20不脱出第一容槽11外,第二底座30的第二外周面32与第二内周面22相靠抵,第二外周面32与第二内周面22间呈紧配合状,使第二底座30与轴承组20及第一底座10相组合而不相脱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转经轮结构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诚能符合发明专利的申请要件,所以依法提出申请。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