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颈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332发布日期:2018-12-28 19:0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颈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颈枕。



背景技术:

在旅途中,不管是飞机、高铁、大巴或者轿车上,旅客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大难题——睡觉难,头颈部没有东西能够使他垫靠在座椅背上睡觉,时间长了脖子容易歪斜,造成颈部酸疼,极其难受,U型枕是根据人体工学原理专为旅途休息设计的护颈枕,靠在飞机、大巴、高铁、轿车等椅背休息有舒压助眠作用,亦可垫在桌面睡觉,避免对手臂、眼球和脸部神经麻木,也可用于躺着休息。而现有市场上的护颈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护颈枕不能很好地贴合在用户的颈部,另外用户在睡觉时护颈枕容易挪动,导致用户的体验度较低。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护颈枕,能够根据用户的颈部尺寸来调节,使得护颈枕的内侧很好地贴合在用户的颈部,提升护颈枕对于下颚的支撑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护颈枕,包括后颈枕部和位于所述后颈枕部两侧的第一侧颈枕部和第二侧颈枕部,所述后颈枕部与两侧的所述第一侧颈枕部和所述第二侧颈枕部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侧颈枕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扣,在所述第二侧颈枕部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扣,所述第一连接扣和所述第二连接扣能够相互连接以形成可调节长度的固定扣。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扣和所述第二连接扣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颈枕部和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扣的固定位置处位于距离所述第一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第一预定长度处,所述第二连接扣的固定位置处位于距离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第二预定长度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定长度与所述第二预定长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扣的固定位置处与所述第一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处的距离在7~12cm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扣的固定位置处与所述第二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处的距离在7~12cm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扣和所述第二连接扣分别包括织带,所述第一连接扣和所述第二连接扣相互连接以通过织带形成可调节长度的固定扣。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颈枕部和所述第二侧颈枕部对称设置在所述后颈枕部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后颈枕部处、所述第一侧颈枕部和所述第二侧颈枕部处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透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护颈枕的两侧的侧颈枕部上分别固定连接可以形成可调节长度的固定扣的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颈部尺寸来调节,使得护颈枕的内侧很好地贴合在用户的颈部,提升护颈枕对于下颚的支撑作用,也使得用户在飞机、高铁、大巴或者轿车上睡觉时护颈枕不容易挪动,提升用户的体验度;与此同时,也能够适应更大范围内粗细颈围的用户。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侧颈枕部上的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分别设置在侧颈枕部的外侧或者距离侧颈枕部内侧端部预定长度,使得用户能够更大范围地调整固定扣的长度,即护颈枕的内侧围度的可调范围更大;也可以使本来佩戴起来脖子处比较宽松的用户,在收紧状态下下颚也能得到充分的支撑。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分别距离相应的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处7~12cm,该长度距离使得用户调整固定扣长度的效果最佳。优选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分别包括织带,可以使得调节起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护颈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护颈枕的使用状态之一;

图3是图1的护颈枕的使用状态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护颈枕包括后颈枕部10和位于后颈枕部10两侧的第一侧颈枕部21和第二侧颈枕部22,后颈枕部10与两侧的第一侧颈枕部21和第二侧颈枕部22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在两侧的第一侧颈枕部21和第二侧颈枕部22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扣31和第二连接扣32,第一连接扣31和第二连接扣32能够相互连接以形成可调节长度的固定扣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扣31固定连接在第一侧颈枕部21的外侧,第二连接扣32固定连接在第二侧颈枕部22的外侧;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扣31的固定位置处位于距离第一侧颈枕部21的内侧端部第一预定长度处,第二连接扣32的固定位置处位于距离第二侧颈枕部22的内侧端部第二预定长度处;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预定长度为A,而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预定长度和第二预定长度相等,第二预定长度也可为A。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扣31的固定位置处与第一侧颈枕部21的内侧端部处的距离在7~12cm之间,第二连接扣32的固定位置处与第二侧颈枕部22的内侧端部处的距离也在7~12cm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扣31和第二连接扣32分别包括织带33,第一连接扣31和第二连接扣32相互连接以通过织带33来形成可调节长度的固定扣30,且该织带33为非弹性织带;第一侧颈枕部21和第二侧颈枕部22对称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护颈枕的透气性,在后颈枕部10、第一侧颈枕部21和第二侧颈枕部22上分别设置至少一个透气孔(图中未示),以使得该护颈枕的内侧紧贴用户的颈部时仍然能够让用户的颈部处具有很好的透气性,更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目前市场上大多的护颈枕只有钉扣或者插扣,其只能起到把护颈枕固定在脖子位置的作用,而不能实现收紧松放;而本实用新型的护颈枕考虑到人的脖子粗细各不相同,为了使不同粗细的脖子都能得到很贴合的保护支撑,护颈枕加入了可调节的锁扣结构,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脖子粗细,进行收紧或松放,从而让该护颈枕可以对不同脖子粗细的用户的下颚均能起到充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扣31和第二连接扣32分别固定连接在距离相应的侧颈枕部的内侧端部一定位置处,以使得佩戴起来可调节范围更宽,如果用户40的脖子较粗,可以将固定扣30上连接的织带33长度保持地较长,使得护颈枕的内侧围度较大,如图2所示;如果用户40的脖子较细,相应可以将固定扣30上连接的织带33长度缩短,使得护颈枕的内侧围度缩小,如图3所示。用户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护颈枕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颈部尺寸来调节,使得护颈枕的内侧很好地贴合在用户的颈部,提升护颈枕对于下颚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用户在飞机、高铁、大巴或者轿车上睡觉时,护颈枕不容易发生挪动,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