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压蒜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5828发布日期:2019-04-09 21:39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新型压蒜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压蒜器。



背景技术:

大蒜营养丰富,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还可促进糖类的新陈代谢以产生能量,并缓解疲劳,提升免疫力。由于大蒜的这些有益的功效,人们极为喜欢在烹饪食物时加入大蒜,不仅起到提鲜的作用,还能有益人体健康。为了增强蒜味,通常会将大蒜制成蒜泥来烹饪,人们通常直接通过菜刀对大蒜进行剁切来将整颗的大蒜剁成泥,但是该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剁出的蒜泥往往不够细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手工压蒜器,包括上下手柄、连接于上手柄的压盘及连接与下手柄的压座,通过在手柄上加压使得压盘对压座内的大蒜进行挤压,从而挤出较为细腻的蒜泥。但是上述结构的压蒜器,其压盘与上手柄之间为活动连接,在挤压大蒜的过程中压盘极易相对压座发生翻动,从而作用在大蒜上的压力不够均匀,使得挤压出的蒜泥粗细程度不一,操作也较为吃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得的蒜泥粗细一致、操作省力的新型压蒜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压蒜器,包括底座、固设于底座上的下手柄、设于下手柄对面一侧上的安装部、活动连接于该安装部的上手柄、压蒜件及用于连接所述压蒜件和上手柄的连接件;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压蒜件相配合的腔室,该腔室底面设有多个出蒜口;所述上手柄上设有一开口槽,所述压蒜件至少部分置于该开口槽内,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压蒜件上,连接件的至少一端穿入所述开口槽侧壁并穿出上手柄外表面;所述连接件与上手柄外表面之间设有第一止转结构,所述连接件与压蒜件之间设有第二止转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止转结构和第二止转结构的配合,可实现压蒜件与上手柄之间的良好止转,使得压蒜件在挤压大蒜的过程中不会相对上手柄发生翻动,挤压大蒜的过程中,压蒜件于腔室内始终保持竖直下压的状态,相较压蒜件发生转动的情况而言,压蒜件的下表面保持水平状态与大蒜接触,大蒜受到的挤压力更为均匀,挤压的效果更好,压出的蒜泥更为细腻;且通过对上下手柄的加压即可实现对大蒜的挤压,操作省力,用时时间短,人不会被熏出眼泪,制蒜泥过程更为舒适健康。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一盘体和固连于该盘体上的连接杆,所述盘体的直径大于该连接杆的直径;由于盘体的直径较大,故而盘体可起到一定的防脱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转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手柄上以供所述连接杆穿过的第一通孔、对称设于所述盘体内表面的两止转凸部及设于所述上手柄外表面上的两止转凹部;所述止转凹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当连接杆穿设于第一通孔时,由于盘体的直径较大而无法通过通孔,盘体的内表面与上手柄的外表面相抵触,此时止转凸部即可可输入至止转凹部内,实现连接件与上手柄之间的止转配合。

或优选的,所述第二止转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压蒜件上以供所述连接杆穿过的第二通孔、设于连接杆上的至少两条形凸筋及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壁上的至少两条形凹槽;当连接杆穿入至第二通孔内时,凸筋即可卡入至凹槽内,实现连接杆与压蒜件之间的止转配合;从而通过第一止转结构与第二止转结构的配合,即可实现上手柄与压蒜件只之间的止转配合,有效防止压蒜件在挤压大蒜的过程中相对上手柄发生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的条形凸筋设于所述第一杆体上;所述第二杆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上手柄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对面位置上设有第三通孔;第一杆体穿设于压蒜件内,实现与连接杆的止转配合;第二杆体穿出第三通孔后可连接螺母,从而连接杆不会从通孔中掉出,可将压蒜件限制在开口槽内,保证压蒜件与上手柄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蒜件包括压臂、固设于压臂下部的压盘及设于该压盘下表面的多个压蒜凸起;凸起可减小压蒜件与大蒜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在同等作用力的情况下,压出的蒜泥更为细腻;在同种蒜泥细腻程度下,使用较小的力即可制得蒜泥,操作省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压蒜件与上手柄之间的良好止转,使得压蒜件在挤压大蒜的过程中不会相对上手柄发生翻动,挤压效果更好,操作更为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压蒜器,包括圆柱形的底座1、固设于底座外侧壁上的下手柄2、长条形的安装部3、上手柄4及设于该上手柄上的压蒜件;所述安装部3设于下手柄对面一侧上,安装部3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外侧壁上,另一端伸出至底座上表面;所述上手柄4与所述安装部3伸出至底座1上表面的部分相连,两者可铰接相连,实现两者的活动连接,使得上手柄4可相对安装部上下翻动;所述压蒜件5包括柱形的压臂51、固定连接在压臂下部的压盘52以及多个柱形的压蒜凸起53,所述压蒜凸起7的直径设置为3-5mm,优选为3mm。

所述底座1上设有一柱形的腔室11,该腔室11可与压盘相配合将置于腔室内的大蒜压制成蒜泥;具体的,该腔室11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圆形的出蒜口12,优选的,所述出蒜口12的直径设置为3-5mm,优选为3mm;这些出蒜口12间隔均匀的分布在腔室11的底面上,当压盘置入腔室内时,出蒜口与压蒜凸起之间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上手柄4下表面上设有一长条状的开口槽41,压蒜件至少部分置于该开口槽内,并通过连接件6连接在上手柄上;所述连接件6包括盘体61和柱形的连接杆62,该连接杆的直径小于盘体的直径,连接杆62固定连接在盘体61的中心位置上,两者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压臂51的上端置于所述开口槽41内,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压臂51上端内,连接杆的其中一段穿过所述开口槽41侧壁后穿出至上手柄的左侧壁上,连接杆6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槽41侧壁后穿出至上手柄的右侧壁上,所述盘体61位于该连接杆穿出于上手柄4的左侧壁的一端上。

具体的,所述连接件62与上手柄4外表面之间设有第一止转结构,该第一止转结构包括圆形的第一通孔71、两条形的止转凸部72以及两条形的止转凹部73,所述第一通孔71设于所述上手柄上,与所述开口槽相连通,用于供所述连接杆62穿过;所述两止转凸部72对称设于所述盘体61内表面上,且两止转凸部72与所述第一通孔71相连通;所述两止转凹部73设于所述上手柄外表面上,两止转凸部也为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6与压蒜件5之间设有第二止转结构,该第二止转结构包括第二通孔81、至少两条形凸筋82以及至少两条形凹槽83;所述第二通孔81设于所述压蒜件的压臂51上,两端分别连通至压臂的左右两侧壁上,用于供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压臂;所述条形凸筋82优选设置为4条,呈十字形状分布在连接杆外表面上,所述条形凹槽83为4个,呈十字形状分布在第二通孔内壁上;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62包括第一杆体621和第二杆体622,第一杆体621一端固定连接在盘体61上,第二杆体622连接在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上;所述的条形凸筋82设于所述第一杆体上,所述第二杆体上设有外螺纹,所述上手柄4上还设有一第三通孔42,该第三通孔42设置在第一通孔的对面位置上,第三通孔42同样与开口槽41相连通。

装配时,将压臂上部穿入至开口槽内,将第二通孔置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之间,之后将连接杆穿入第一通孔内,且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最后穿出第三通孔,之后将一螺母9旋紧在连接杆穿出第三通孔的部分上,即可将压臂限制在上手柄上;同时连接杆上的止转凸筋可入至止转凹槽内,盘体上的止转凸部卡入至止转凹部内,实现连接件与压蒜件之间的止转配合。

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一手握持下手柄,用手指将上手柄向上翻动,使得压盘离开腔室;之后将大蒜置入腔室内,用拇指将上手柄下翻,上手柄向下翻动的过程中,压盘进入至腔室内,之后将手握拳,使得上下手柄相互靠近,压盘和压蒜凸起向下对大蒜进行挤压,大蒜即可从出蒜口处被压出,成为蒜泥。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