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桶座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6746发布日期:2019-07-03 03:2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桶座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桶座圈。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具有加热功能的马桶座圈,其制造方法通常是,分别制造顶盖和底盖,然后在顶盖和底盖之间设加热组件,再用螺丝从底盖底部插入连接,或是通过焊接方式将顶盖和底盖连接固定,成为具有加热功能的座圈。但这种方式,一是不美观,二是工艺复杂,另外,还存在安全隐患,因为水可能会从缝隙进入内部。

CN201280052395.9公开了一种用以生产马桶座圈的方法以及一种马桶座圈。该用以生产马桶座圈的方法包括:初级注塑操作,用以将树脂注射到上注塑模具和下注塑模具中,以注射成型组成马桶座圈主体的上体部和下体部;加热器安装操作,用以通过使用加热器夹具将加热器安装到上体部的一个表面上;次级注塑操作,用以在上体部和下体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注射树脂以封闭马桶座圈主体中的空隙;以及马桶座圈主体提取操作,用以从上注塑模具和下注塑模具中提取马桶座圈主体。该方法无空隙,安全系数高,但仍存在不足,注塑机价格通常较高,也即仪器成本高,且无法对热固性树脂加工。

另一种方式,为印刷方式,例如CN200820203109.5,公开了一种速热马桶盖,包括马桶盖和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包括将与导电体连接的碳发热材料直接设在马桶盖上,在碳发热材料上设有涂层或保护层,使马桶盖和碳发热材料以及涂层或保护层形成整体结构。该实用新型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碳发热材料印刷到马桶盖表面。但该结构的座圈表面需要设油漆层4/5 或塑料薄膜以绝缘,一是可能不符合人们的长期皮肤接触习惯,二是油漆层或薄膜使用久之后,可能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桶座圈,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马桶座圈所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马桶座圈,它包括热固性树脂座圈本体,所述的本体内包埋有发热组件;所述的包埋,为本体和发热组件之间无缝隙连接,直接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热固性树脂包括脲醛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包埋为发热组件一体成型于本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本体包括一次成型座圈部以及二次成型座圈部,一次成型座圈部和二次成型座圈部之间设加热组件,所述的一次成型座圈部和二次成型座圈部之间为无缝隙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缝隙连接是采用压塑方式连接在一起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丝、导电膜。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制造设备只需压塑机,其比注塑机价格低很多。

2、压塑也比注塑更易操作;

3、现有的方法制备的产品,需要后期螺丝锁定或是焊接,使加热元件封闭在上下片之间,而本实用新型简单的两次成型,无需另外焊接。

4、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元件被密封在树脂中,安全性高。

5、本实用新型产品具有和陶瓷类似的性能和外观,美观耐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1为下模(下)及其剖视图(上)。

图2为下模第一次添加脲醛树脂颗粒(下)及其剖视图(上)。

图3下模和第一上模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下模和第一上模合上,第一次成型,及发热组件。

图5一次成型的座圈上放上加热组件。

图6在放上加热组件的座圈上第二次加入脲醛树脂颗粒;

图7为下模和第二上模合上,第二次成型;

图8为成品座圈;

图9为第一次成型的座圈;

图10为第二次成型后的座圈。

图中

1-下模 2-第一上模 3-加热组件 4-一次成型座圈部 5-脲醛颗粒 6-第二上模 7- 二次成型座圈部 8-成品座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9和图10,本实用新型座圈,包括脲醛本体以及包埋于脲醛本体中的加热组件3。其中,所述的脲醛本体包括一次成型座圈部4和二次成型座圈部7。

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座圈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脲醛树脂颗粒;以及两套具有上下模的模具,其中,第一套为下模1和第一上模2,第二套为下模1和第二上模6,也即,该两套模具共用下模1。

参见图1和图2,在下模1的模腔1-1中铺设第一层脲醛颗粒;参见图3和图4,合上第一上模2,成型,模腔1-1中形成一次成型座圈4;打开,并移走第一上模2;

参见图5,在一次成型座圈4上铺设发热组件3;

参见图6,在发热组件3和一次成型座圈上铺设第二层脲醛颗粒5;

参见图7,合上第二套模具的上模,压塑成型。得到成品座圈8。

从图10可以看出,加热组件3被一次成型座圈和二次成型座圈紧密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两次成型的温度,可以根据脲醛的成型温度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