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门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8369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门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门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建筑门体结构,其结构设计不合理,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门体结构,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门体结构,其具有一外门框,所述外门框于一侧以铰链连接一活动门,所述活动门中具有一内门框,所述内门框中以铰链连接一可双向启闭的内门,所述活动门于邻近铰链的整个门边具有一横切面呈弧形外凸的第一凸出部,所述门框内侧的整个框边具有一相对呈弧形内凹的第一凹入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于活动门关闭时置入所述第一凹入部中,且与第一凹入部间存有供活动门枢摆的间隙;所述内门两侧的整个门边分别具有一横切面呈弧形外凸的第二凸出部,所述内门框两侧的框边分别具有一相对呈弧形内凹的第二凹入部,各第二凸出部于内门关闭时对应置入各所述第二凹入部中,且各第二凸出部与对应的第二凹入部间存有供内门枢摆的间隙。

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呈圆弧状。

所述第一凹入部与所述第二凹入部分别由外侧朝内斜向渐缩。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门体结构将内门设计为可朝双向开启与关闭,故当防火门的电动卷门与活动门自动关闭时,逃生者仍可由内门离开火灾现场,假如内门于其一开启方向受阻时,仍可由另一开启方向打开逃生。

2、本实用新型的门体结构于外门框设有第一凹入部,且活动门对应设有一第一凸出部,故于活动门关闭时,通过第一凸出部陷入所述第一凹入部中,而使火苗无法直接由第一凸出部与第一凹入部间穿透,以达到有效防火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火门平面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3-3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4-4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门双向启闭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门体结构,其应用于防火门结构,于本实施例中设于所述防火门A的电动卷门B侧边,所述电动卷门B与门体C 于火灾发生时自动关闭,所述门体C结构包括:一外门框1,所述外门框1于一侧以铰链11连接一活动门2,所述活动门2中具有一内门框21,所述内门框21中以铰链22连接一内门3,所述内门3可双向开启以及关闭。

所述活动门2于邻近铰链22的整个门边具有一第一凸出部23,所述第一凸出部23的横切面呈弧形且外凸,外门框1内侧的整个框边具有一第一凹入部12,所述第一凹入部12相对第一凸出部23而呈弧形内凹,所述第一凸出部23于活动门2 关闭时置入所述第一凹入部12中,且与第一凹入部12间存有供活动门2枢摆的间隙。

所述内门3两侧的整个门边分别具有一第二凸出部31,所述第二凸出部31的横切面呈弧形且外凸,内门框21两侧的框边分别具有一第二凹入部211,各第二凹入部211相对第二凸出部31而呈弧形内凹,各第二凸出部31于内门3关闭时对应置入各所述第二凹入部211中,且各第二凸出部31与对应的第二凹入部211间存有供内门3枢摆的间隙。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23与所述第二凸出部31呈圆弧状,所述第一凹入部12与所述第二凹入部211分别由外侧朝内斜向渐缩。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门体C结构将内门3设计为可朝双向开启与关闭,故当防火门A的电动卷门B与活动门2自动关闭时,逃生者仍可由内门3离开火灾现场,假如内门3于其一开启方向受阻时,仍可由另一开启方向打开逃生。

2、本实用新型的门体C结构于外门框1设有第一凹入部12,且活动门2对应设有一第一凸出部23,故于活动门2关闭时,通过第一凸出部23陷入所述第一凹入部12中,而使火苗无法直接由第一凸出部23与第一凹入部12间穿透,以达到有效防火的效果。

当然,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加以若干变化,故以上的说明所包括及附图中所示的全部事项应视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