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3952发布日期:2019-02-10 23:04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通常为电热盘或IH加热装置。使用发热盘进行加热时,锅底温度比较集中,且具有热惯性,会导致糊底,米饭受热不均匀,会导致口感较差。而IH加热装置也仅仅解决了一些热惯性问题,锅底的温度依旧较为集中,使得米饭受热不均匀。并且,为了配合电热盘和IH加热装置的加热,通常将锅身设置为厚度较大,或采用热传导系数较高的材料来制作锅身,这导致了烹饪器具的生产成本高、加工难度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煲体包括:

容纳部;

内锅,所述内锅可取出或不可取出地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当所述内锅位于所述容纳部内时,所述内锅的外壁和所述容纳部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以及

送气系统,所述送气系统构造为能够加热气体并将加热后的气体从所述开口输送进所述空腔。

根据本方案,加热后的气体在空腔内对内锅进行加热,由于加热后的气体能够在空腔内流通,因而内锅能够均匀受热。

优选地,所述送气系统包括马达和气体加热装置,所述马达构造为能够将外界大气泵送至所述气体加热装置,所述气体加热装置构造为对气体进行加热。

根据本方案,马达能够为气体的输送提供动力,使气体稳定地流入空腔,使得对内锅的供热充足。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外壁和/或所述容纳部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气槽,气体能够沿所述螺旋气槽在所述空腔内运动。

根据本方案,螺旋气槽能够对气体起到导向作用,促进气体在空腔内的流动。

优选地,所述螺旋气槽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内锅的外侧壁和/或所述容纳部的内侧壁上。

根据本方案,螺旋气槽设置在空腔的侧部,能够促进气体在空腔的侧部向上运动,保证内锅上部也能够充分受热。

优选地,所述容纳部为隔热罩。

根据本方案,隔热罩能够将热量隔绝在空腔内,能够提升加热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优选地,所述空腔还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空腔内的气体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口排出,或者

所述空腔内的气体能够从所述开口排出。

根据本方案,气体能够从开口进入,冷却后从第二开口流出;或者从开口处进入的气体冷却后的气体能够回到开口处被重新加热,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底壁上。

根据本方案,冷却后的气体以及冷凝水容易沉积在空腔的底部,方便从设置在底部的出气口处排出。

优选地,所述容纳部的顶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内锅的顶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锅沿,当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时,所述锅沿能够压紧所述密封圈。

优选地,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能够盖合所述煲体,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煲体时所述内锅的所述锅沿压紧所述密封圈。

根据上述两种方案,能够保证空腔的气密性。

优选地,所述煲体内还设置有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外侧。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能够监控内锅的温度,使得烹饪器具的加热过程更加可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以及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参考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100可以为压力锅、电饭煲、煎烤机或豆浆机等厨房使用的用于加热食物或水的器具。

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2和盖体1,盖体1能够与煲体2可枢转地连接。煲体2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容纳部。内锅3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容纳部或者从容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3的清洗,也可构造为无法从容纳部中取出。内锅3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2内还设置有控制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为固定地设置在煲体2内的隔热罩4。隔热罩4的形状与内锅3相对应,而隔热罩4内部的尺寸略大于内锅3的外部的尺寸,使得内锅3放置在隔热罩4内时,在内锅3和隔热罩4之间形成空腔8。

隔热罩4上设置有用于将空腔8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口43(即开口)和出气口42(即第二开口)。进气口43设置在隔热罩4的侧壁与底壁相交的位置处,而出气口42设置在底壁的正中心。出气口42的尺寸小于进气口43的尺寸。

除了进气口43与出气口42,空腔8无其他开口。优选地,内锅3的顶端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锅沿,隔热罩4的顶端也具有水平向外延伸的隔热罩沿。锅沿的宽度(即锅沿从内锅3的顶端向外延伸出的距离)大于隔热罩沿的宽度(即隔热罩沿从隔热罩4的顶端向外延伸出的距离)。锅沿平行地位于隔热罩沿的上方,并在锅沿和隔热罩沿之间设置有密封圈5。优选地,当盖体1盖合煲体2时,盖体1对内锅3施加向下的压力,使得内锅3的锅沿向下压紧密封圈5,实现空腔8的密封。可以理解,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隔热罩可以不设置隔热罩沿,可以简单地在隔热罩的顶端设置密封圈,锅沿的下表面能够压紧密封圈。

在空腔8的进气口43处设置有送气系统7。送气系统7又包括马达71和发热管72(即气体加热装置)。马达71将外界大气泵送至发热管72,使气体经过发热管72并被加热管加热。加热后的气体从进气口43处被输送进入空腔8并在空腔8内流动,从而实现对内锅3的加热。本实施方式中,发热管72的发热丝的温度能够达到1300℃,能够将冷空气迅速加热为300℃—500℃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在空腔8内流动,以对内锅3进行加热。而隔热罩4能够将热量隔绝在空腔8中,因而保证了加热效率,也避免了能源浪费。

高温气体在空腔8内会逐渐冷却,冷却后的气体密度大于高温气体的密度,因而冷却后的气体会沉积在空腔8的底部,方便从隔热罩4底壁上的出气口42排出。部分气体在空腔8内冷凝成冷凝水,冷凝水也能够从出气口42排出。

可以理解,马达71不断地将外界大气泵送至发热管72,不断地推动着发热管72的末端(即与空腔8相连的一端)的气体从进气口43进入空腔8。气体在空腔8内流动,并在冷却后从出气口42排出。这样的设置使得高温空气在空腔8内迅速流动,保证了内锅3各处的均匀受热,以达到较好的加热目的。

优选地,隔热罩4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螺旋气槽41。螺旋气槽41对气体起到导向作用,使气体容易沿着螺旋气槽41螺旋地向上运动,从而促进了气体在空腔8内的充分流动,以进一步保证内锅3能够均匀受热。螺旋气槽41的最高端大概与内锅3的最高水位线平齐或略低于内锅3的最高水位线,这样的设置既保证了最上方的食物也能充分受热,又避免了能源浪费。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螺旋气槽41也可以设置在隔热罩4的底壁、内锅3的外侧壁或底壁上。

优选地,在隔热罩4的外侧还安装有NTC感温元件6,以对空腔8的温度进行监控。NTC感温元件6配置为与控制装置通信,以将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方便控制装置对送气系统7的控制。例如,在NTC感温元件6感测到空腔8内的温度过高时,控制装置可以及时地暂停或放缓送气及加热工作。

图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200。烹饪器具200的内锅23和隔热罩24之间形成有空腔。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200的空腔仅设置有一个用于与外部连通的开口243,此时的开口243为气体出入口,即气体的排入和排出均经过开口243。

具体地,送气系统27包括马达271和发热管272,马达271将外界大气泵送至发热管272,气体被发热管272加热后从开口243排入空腔并在空腔内流动。气体在空腔内冷却后,会回到开口243处,经由开口243而排出至发热管272并被发热管272重新加热。可以理解,从外界泵送至发热管272的气体和从空腔内排出的气体会在发热管272处交汇而一同被加热。

可以理解,通过开口243从空腔排出的气体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冷却,但温度依然高于外界大气,将其重新加热为高温气体所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小。因而,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200不仅实现了气体在空腔内的循环流动,还能够节省能源、提高加热效率。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