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电脑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1108发布日期:2019-04-23 23:41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电脑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桌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摆放在桌面上可独立升降电脑的工作桌。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办公桌,摆放电脑后高度无法调节,没有电脑桌升降结构,不便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操作。现有的用于承载电脑的升降工作桌,使用时将电脑显示器放置在桌板上,显示器随着桌板的升降而升降,由于桌板的升降高度有限,往往需要提升显示器的高度,而在显示器的底部垫上垫块来抬升显示器,该方法比较麻烦且安全性较差,而且结构比较复杂,使升降操作过程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户体验感好的升降电脑桌,实现电脑桌的高度可控,自动锁定所需高度,快速调节升降高度,使用时只需按压手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升降电脑桌,包括内支撑杆、外支撑杆、桌板,内支撑杆与外支撑杆中部铰接连接,内支撑杆、外支撑杆顶端设有桌板,桌板下面设有上铁框架,上铁框架两边短侧面各开设有一安装槽,上铁框架的安装槽内设有卡位槽座,卡位槽座上设有若干槽孔,槽孔内设有定位卡位轴;

外支撑杆顶端通过销轴与上铁框架后端(参见附图4,从图中方位描述) 铰接,内支撑杆顶端通过定位座、定位卡位轴铰接卡位槽座上的槽孔,内支撑杆的上部设有外支撑连接加强件,外支撑连接加强件位于两侧的内支撑杆上部之间,上铁框架的侧面设有手柄,手柄通过手柄支撑件连接上铁框架;手柄与上铁框架之间设有钢丝座,外支撑连接加强件上设有钢丝固定支座、钢丝导向座,钢丝固定支座顶部设有滑轮,手柄内侧的钢丝座通过钢丝连接钢丝导向座、钢丝固定支座、定位卡位轴,手柄与定位卡位轴之间通过钢丝联动连接。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支撑杆的下部设有内支撑连接加强件,内支撑连接加强件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支撑杆的下部内侧,内支撑连接加强件位于两侧内支撑杆的下部之间;外支撑杆与内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下铁框架,下铁框架的中间设有底面板。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支撑杆的底端设有扭簧中心轴,扭簧中心轴上面设有扭簧,扭簧位于下铁框架与内支撑杆之间;

外支撑杆与内支撑杆底端之间设有导向弹簧,导向弹簧的一端通过导向轴承连接外支撑杆底端,导向弹簧的另一端通过螺母连接内支撑杆底端的扭簧中心轴,扭簧下面设有扭簧支撑板,扭簧支撑板位于下铁框架拐角处。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支撑连接加强件上设有滑槽,定位卡位轴设于外支撑连接加强件上的滑槽内,内支撑杆与外支撑连接加强件固定连接,定位座位于内支撑杆顶端。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位槽座上的槽孔之间设有可容纳定位卡位轴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的连接槽,定位卡位轴为凸型轴,定位卡位轴向内的大轴为卡位轴,定位卡位轴的卡位轴伸入槽孔内;定位卡位轴向外的小轴为定位轴,定位卡位轴的定位轴伸入定位座的定位孔内,卡位槽座上的连接槽高度大于定位卡位轴的定位轴园径。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内的定位卡位轴通过钢丝,依次连接第一钢丝固定支座上的滑轮,第一钢丝固定支座底端的支撑座,同侧的第一钢丝导向座后,连接同侧的钢丝座,手柄连接同侧定位卡位轴。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内的定位卡位轴通过钢丝,依次连接第一钢丝固定支座上的滑轮,另一侧第二钢丝固定支座底端的支撑座,另一侧的第二钢丝导向座后,连接另一侧的钢丝座,手柄连接另一侧定位卡位轴。

本实用新型中电脑桌配置了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可使电脑桌的高度可升可降,电脑桌可以下降以适应坐姿,电脑桌可以上升以适应站姿,从而可减少人们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疾病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可以与现有的设备充分匹配,使本产品能够适用于各种场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侧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正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正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

扭簧10,内支撑连接加强件11,底面板12,扭簧支撑板13,螺母14,内支撑杆15,螺栓16,手柄支撑件17,定位卡位轴18,钢丝座19,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钢丝21,钢丝固定支座22,第一钢丝固定支座221,第二钢丝固定支座222,钢丝导向座23,第一钢丝导向座231,第二钢丝导向座232,桌板24,滑轮26,定位座27,槽孔28,安装槽29,上铁框架31,卡位槽座32,销轴33,手柄34,下铁框架35,外支撑杆36,导向轴承37,导向弹簧38,扭簧中心轴3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升降电脑桌,包含有内支撑杆15、外支撑杆36、桌板24,内支撑杆15与外支撑杆36中部铰接连接,内支撑杆15、外支撑杆36顶端设有桌板24,桌板24下面设有上铁框架31,上铁框架31两边短侧面各开设有一安装槽29,上铁框架31的安装槽29内设有卡位槽座32,卡位槽座32上设有若干槽孔28,槽孔28内设有定位卡位轴18 的卡位轴(向内的大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槽孔28之间设有可容纳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的连接槽,定位卡位轴18为凸型轴,定位卡位轴18向内的大轴为卡位轴,定位卡位轴18的卡位轴可伸入槽孔28内;定位卡位轴18向外的小轴为定位轴,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可伸入定位座27的定位孔内,同时,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可在槽孔28之间的连接槽内滑动。

外支撑杆36顶端通过销轴33与上铁框架31后端(参见附图4,从图中方位描述)铰接,内支撑杆15顶端通过定位座27、定位卡位轴18铰接卡位槽座 32上的槽孔28,内支撑杆15的上部设有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位于两侧的内支撑杆15上部之间,上铁框架31的侧面设有手柄34,手柄34通过手柄支撑件17连接上铁框架31;手柄34与上铁框架31之间设有钢丝座19,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上设有钢丝固定支座22、钢丝导向座23,钢丝固定支座22顶部设有滑轮26,手柄34内侧的钢丝座19通过钢丝21连接钢丝导向座23、钢丝固定支座22、定位卡位轴18,手柄34与定位卡位轴18之间通过钢丝21联动连接。

扳动手柄34,手柄34外翘(或下压)时,带动钢丝座19向外移动,钢丝座19通过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经过钢丝固定支座22、钢丝导向座23连接到定位卡位轴18,定位卡位轴18此时向内侧移动,使定位卡位轴18脱离与定位座27的定位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支撑杆15的下部设有内支撑连接加强件11,内支撑连接加强件11通过螺栓16固定在内支撑杆15的下部内侧,内支撑连接加强件11位于两侧内支撑杆15的下部之间;外支撑杆36与内支撑杆15的底部设有下铁框架35,下铁框架35的中间设有底面板12。

内支撑杆15的底端设有扭簧中心轴39,扭簧中心轴39上面设有扭簧10,扭簧10位于下铁框架35与内支撑杆15之间。外支撑杆36与内支撑杆15底端之间设有导向弹簧38,导向弹簧38的一端通过导向轴承37连接外支撑杆 36底端,导向弹簧38的另一端通过螺母14连接内支撑杆15底端的扭簧中心轴39,扭簧10下面设有扭簧支撑板13,扭簧支撑板13位于下铁框架35拐角处。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2所示):

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上设有滑槽,定位卡位轴18设于外支撑连接加强件 20上的滑槽内,内支撑杆15与外支撑连接加强件20固定连接,定位座27位于内支撑杆15顶端,当抬起(或下压)手柄34,手柄34通过钢丝21带动定位卡位轴18向内位移,使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脱离卡位槽座32上的槽孔28,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与定位座27分离后能同步移动,到另外一槽孔28时,松开手柄34,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伸入定位座27的定位孔内,定位卡位轴18的卡位轴(向内的大轴)卡入到卡位槽座32上的槽孔28内,完成锁定。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3所示):

卡位槽座32上的槽孔28之间设有连接槽,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可在卡位槽座32上的连接槽内滑动,当抬起(或下压)手柄34,手柄34通过钢丝21带动定位卡位轴18向内位移,使定位卡位轴18的卡位轴 (向内的大轴)脱离卡位槽座32上的槽孔28,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在卡位槽座32上的连接槽内滑动,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向外的小轴)与定位座27并不完全分离,定位卡位轴18与定位座27同步移动,到另外一槽孔28时,松开手柄34,定位卡位轴18的定位轴伸入定位座27的定位孔内,定位卡位轴18的卡位轴(向内的大轴)卡入到卡位槽座32上的槽孔 28内,完成锁定。

实施例三(参见附图5所示):

定位座27内的定位卡位轴18通过钢丝21,依次连接第一钢丝固定支座 221上的滑轮26,第一钢丝固定支座221底端的支撑座,同侧的第一钢丝导向座231后,连接同侧的钢丝座19,完成同侧手柄34与定位卡位轴18的连接。

实施例四(参见附图6所示):

定位座27内的定位卡位轴18通过钢丝21,依次连接第一钢丝固定支座 221上的滑轮26,另一侧第二钢丝固定支座222底端的支撑座,另一侧的第二钢丝导向座232后,连接另一侧的钢丝座19,完成另一侧手柄34(相对远离的另一侧)与定位卡位轴18的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