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813发布日期:2018-12-28 19:1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可拆盖如果没有正确安装(如装反对或虚挂在盖体内),盖体依然能够盖合煲体而开始烹饪操作。这就可能造成烹饪过程中蒸汽溢出等问题,导致烹饪效果不佳。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所述煲体上设置有第一凸起;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以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所述盖体包括盖体本体,所述盖体本体上连接有可拆盖,所述可拆盖上设置有可拆盖凸起部,所述盖体本体上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与该可拆盖凸起部相配合的盖体配合部,

其中,当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与所述盖体配合部未完全结合时,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煲体的过程中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凸起和/或所述内锅相干涉。

根据本方案,如果可拆盖没有安装在正确位置,那么可拆盖凸起部便与盖体配合部未完全结合,盖体将无法盖合煲体,烹饪器具无法启动烹饪操作。这就能够起到对使用者的提示作用。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上设置有卡脚,所述盖体配合部包括与所述卡脚对应的装配槽,当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与所述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时,所述卡脚位于所述装配槽内。

优选地,所述盖体本体还包括位于所述装配槽对侧的卡扣,所述卡脚能够装配在所述装配槽中并且所述卡扣能够固定所述可拆盖,从而使得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与所述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

根据上述两种方案,可拆盖和盖体本体相互之间的配合易于实现,方便可拆盖的安装。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凸起部靠近所述卡脚设置,当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与所述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时,所述可拆盖凸起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装配槽的下表面平齐。

根据本方案,当可拆盖凸起部和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时,可拆盖凸起部不会相对于装配槽向下凸起,因而在盖体盖合煲体的过程中,可拆盖凸起部不会与第一凸起发生干涉。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可拆盖凸起部沿横向并排布置。

根据本方案,当可拆盖凸起部与盖体配合部未完全结合时,在盖体盖合煲体的过程中,两个可拆盖凸起部分别与第一凸起发生干涉,使得盖体在两侧均无法与煲体完全接触。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凸起部为三角形。

根据本方案,可以将三角形的可拆盖凸起部配合地定位在卡脚处。

优选地,所述可拆盖凸起部靠近所述煲体和所述盖体的连接处设置。

根据本方案,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在盖体刚开始向下枢转时可拆盖凸起部便能够和第一凸起和/或内锅发生干涉,能够及早对使用者起到提醒作用。

优选地,所述盖体本体包括面盖,所述盖体配合部设置在所述面盖上。

根据本方案,面盖的设置使得盖体结构更加完整。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其中,可拆盖凸起部与盖体配合部未完全结合;

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个示意图,其中,可拆盖凸起部与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

图4为图3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第一凸起和可拆盖凸起部发生干涉时的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1中的可拆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6,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烹饪器具100可以为压力锅或电饭煲等厨房使用的用于加热食物或水的器具。

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和盖体2,盖体2能够与煲体1可枢转地连接。煲体1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收纳部。内锅4可以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4的清洗,也可构造为固定于煲体1内而无法从煲体1内取出。内锅4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例如IH发热盘)和控制装置,加热装置位于内锅下方,以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用户能够通过控制装置来控制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操作。

煲体1包括位于煲体1上部的中板。中板上设置有与内锅4相对应的通孔,当内锅4放置在煲体内时,内锅4配合地贯穿该通孔。在中板的靠近通孔(即靠近内锅4)的部位,设置有两个第一凸起11。优选地,第一凸起11靠近煲体1的后方设置,且两个第一凸起11的连线大致平行于盖体2和煲体1之间的枢转轴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术语“上”、“下”、“前”、“后”是在烹饪器具放置在水平面上,且盖体2盖合煲体1的状态下的“上”、“下”、“前”、“后”。

盖体2包括面盖,面盖的下方安装有可拆盖3。可拆盖3的结构大致如图6所示。可拆盖3的本体大致呈圆形,在圆形的后端设置有大致呈长方形的板状结构,在板状结构的横向两端的角部形成为卡脚32,以用于安装可拆盖3。在靠近卡脚32的位置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可拆盖凸起部31。优选地,可拆盖凸起部31大致呈直角三角形。优选地,可拆盖凸起部31的上方为空心设置,即可拆盖凸起部31的上方设置有空缺部33,以用于和盖体2的面盖进行配合(将在后文详细描述)。

对应地,面盖的下侧的后端设置有装配槽21,以用于容纳可拆盖3的卡脚32。当盖体2完全盖合煲体1时,装配槽21的下表面与第一凸起11的上表面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存在间隙或正好位于同一水平面。靠近装配槽21还设置有与可拆盖3的空缺部33相对应的空缺填充部22,空缺填充部22的形状和尺寸与空缺部33相适应。

装配槽21至少部分地形成为盖体配合部。可拆盖凸起部31能够与盖体配合部相结合。当可拆盖凸起部31与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时,如图4所示,可拆盖3连接到面盖的下方且卡脚32配合地容纳在装配槽21中,而空缺填充部22则位于可拆盖凸起部31上方的空缺部33中,可拆盖凸起部31紧靠装配槽21并与装配槽21相抵接。此时,可拆盖凸起部31的下表面和装配槽21的下表面平齐。当盖体2盖合煲体1之后,可拆盖凸起部31位于第一凸起11的正上方,此时,第一凸起11和可拆盖凸起部31之间存在间隙或刚好接触。

可以理解,可拆盖3和面盖上还可以各自设置有其他的配合部件,如在面盖的前端设置的卡扣和在可拆盖3的前端设置的扣合部。这样,在将可拆盖3的卡脚32装配在装配槽21中后,通过将面盖上的卡扣与可拆盖3上的扣合部相配合,从而使得可拆盖3相对于面盖固定且可拆盖凸起部31与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可拆盖凸起部与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指的是可拆盖3正确地安装在面盖下方时的状态,即可拆盖3固定在面盖下方、可拆盖3的卡脚32配合地容纳在面盖的装配槽21内、可拆盖凸起部31与装配槽21相抵接,且面盖和可拆盖3之间的其他配合部件也均相互配合时的状态。而当可拆盖3仅仅连接在面盖下方,但面盖和可拆盖3之间的至少一个配合部件未处于配合状态时,可拆盖凸起部31与盖体配合部则处于未完全结合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当可拆盖3被安装到面盖下方并使可拆盖凸起部31与盖体配合部完全结合时,在盖体2盖合煲体1的过程中,第一凸起11和可拆盖凸起部31不会接触,盖体2能够顺利地盖合煲体1;而如果可拆盖3仅仅是连接在面盖下方而可拆盖凸起部31与盖体配合部未完全结合时(如可拆盖3虚挂等),那么在盖体2盖合煲体1的过程中,第一凸起11会和可拆盖凸起部31相接触从而发生干涉,使得盖体2无法盖合,这就提醒了使用者检查可拆盖3是否安装正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