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学马桶座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8760发布日期:2019-06-05 22:52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人体工学马桶座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体工学马桶座圈。



背景技术:

马桶的应用日益普及,但多数人在使用马桶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即坐便时间稍长后就会感到下肢麻木无力,以至于坐便完成后难以站立,甚至发生跌倒致伤。尤其是对于便秘和腹泻的病人,此类人群通常需要更长的坐便时间,此时下肢麻木现象就会更加突出,站起后可能出现下肢肌肉失神经支配现象,发生跌倒受伤的风险会更加突出。

经检索相关专利文献,尚无专门用于防止坐便后下肢麻木的坐便器专利,授权公告号为 CN 202086410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马桶盖板”,通过马桶座圈和马桶盖板的弧形设计来提高坐便舒适度,但此种设计仍存在较明显缺陷,该发明人可能并不清楚坐便后下肢出现麻木的真正原因在于坐骨神经的持续受压,此种简单的弧形设计其实并不符合人体工学,是否能真正提高使用舒适性还需要实际检验。此外,市场上还有一种带海绵垫的马桶座圈,经本发明人购买后安装试用数月,发现其同样不能有效避免下肢麻木症状出现,关键还是在于此类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坐骨神经受压问题,所以同样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男性在使用坐便器进行坐姿小便过程中,时常有尿液溢出的情况,现已有专利技术涉及该领域,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5863016 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尿液外溢的马桶盖及马桶”,可以较好地解决男性小便溢出的问题,但其设计不能解决超过座圈高度的溢尿,另外这种设计需要从马桶便器的制作上即开始改动,制作成本高,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普通坐便器使用后容易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起身后站立不稳,以及男性小便容易溢出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体工学马桶座圈,该马桶座圈通过减少对坐骨神经的压迫来减轻下肢麻木的症状,并通过尿液导流槽来防止尿液溢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工学马桶座圈,包括座圈主体、座圈支点和连接转轴,其特征在于:在座圈主体的前部中央设置有防溢尿导流斜坡,在防溢尿导流斜坡两侧对称设置有减压凹槽,在座圈中部偏后的内侧有双侧对称设计的支撑凸起,座圈后部设置有斜坡,各结构的大小根据人体体型不同设计有不同型号。

所述的防溢尿导流斜坡位于马桶座圈前部中央位置,其高出座圈平面以上部分呈向上凸起并收窄,似一斜坡,高度30-40mm,其宽度占马桶座圈整体宽度的三分之一,其顶部的内面至前端底部的内面则形成一个半穹顶,这样就构成了由后上向前下走行的穹顶样尿液导流槽,导流槽的底端延伸至座圈底面以下,座圈平放时导流槽底端位于便器内环以内,可将尿液导流至便器中。

所述的减压凹槽位于马桶座圈前部的顶面,在防溢尿导流斜坡两侧对称出现,为低切迹弧形凹槽设计,其前端始于座圈前部两侧的边缘,分布路径稍呈“八”字形,其后端有一定内收,后端止于座圈内环的中前三分之一处,减压凹槽的宽度在座圈内外环边缘处最宽,为 40-50mm,中段部分宽度为20-30mm,其深度为10-15mm。

所述的支撑凸起位于座圈中部偏后的内侧,左右对称设置,为自座圈内缘向中轴线方向凸起的一基底部宽大结构,其凸起高度为40-50mm,外形似旋转90°后的正态分布曲线,支撑凸起的边缘为低切迹设计,其顶部为坐骨结节受力点,双侧支撑凸起的顶端间距介于 100mm-120mm之间。

所述的斜坡位于座圈中后部的顶面,呈低切迹向后上弧形凸起,凸起高度20-30mm,中间略高于两侧,并逐渐向两侧平缓过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解决了坐便时人体主要承重区的明确及转移:从猿猴向现代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坐骨的形态始终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不管是猿猴还是人类,坐姿始终是一个需要经常保持的姿势,在双侧坐骨结节的浅面,没有脏器、肌肉生长,也没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就连皮神经在该处的分布也很稀疏,仅存在坐骨结节滑囊这一缓冲结构,这种进化形式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长期的坐姿,除此之外人体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具有如此能长期承受压力的能力。使用传统马桶坐便时,主要承重点位于双侧髋部后外侧及大腿下段后方,此时,坐骨神经的上段没有直接受压,但因为缺乏明确的支撑点,体重使臀部会逐渐向座圈内部下沉,坐骨神经周围的软组织会随之被牵拉收紧,导致坐骨神经间接受压;此时,上段坐骨神经的受压程度相较于大腿下段的坐骨神经受压情况仍属偏轻,大腿下段后方在跨越马桶座圈时承受的应力则更为集中,传统马桶座圈的窄边且略凸起设计形式使该处压强甚高,而大腿下段坐骨神经浅面的软组织覆盖相对于中上段本身就更少,局部坐骨神经受压的矛盾则更加凸显,所以,只有让坐骨结节来承受身体的重量时才能对坐骨神经形成保护,从而预防坐骨神经的麻痹。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支撑凸起可以实现坐骨结节的承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坐骨神经受压的主要矛盾化解;其次,通过设计斜坡,可以让使用者坐骨后上区域的软组织形成堆积效应,可分担坐骨的承重,并增加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通过设计的减压凹槽,可以使大腿下段坐骨神经在跨越马桶座圈时形成缓冲空间,较长的减压槽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减轻压强,这种设计可以将普通座圈应用时该处对坐骨神经压力最为集中的矛盾化解。除此之外,针对男性使用者设计的防溢尿导流斜坡可以防止尿液从座圈下方缝隙溢出的情况发生,当排尿尿线较平甚至上扬时,尿线与导流槽内面斜坡都可形成低切迹接触,不会发生尿液溅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溢尿导流斜坡;2.减压凹槽;3.支撑凸起;4.斜坡;5.连接转轴;6.座圈支点;7. 座圈主体;8.座圈前端底部凹槽;11.导流斜坡穹窿部;12.导流槽底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人体工学马桶座圈,包括座圈主体7、座圈支点6 和连接转轴5,其特征在于:在座圈主体7的前部中央设置有防溢尿导流斜坡1,在防溢尿导流斜坡1两侧有对称设置的减压凹槽2,在座圈中部偏后的内侧有双侧对称设计的支撑凸起3,座圈后部中央处设置有斜坡4,各结构的大小根据人体体型设有不同型号。

图1~图3中,所述的防溢尿导流斜坡1位于马桶座圈前部中央位置,其高出座圈平面以上部分呈向上凸起并收窄,似一斜坡,高度30-40mm,其宽度占马桶座圈整体宽度的三分之一,其顶部的内面至前端底部的内面则形成一个半穹顶,由此就构成了由后上向前下走行的穹顶样尿液导流槽,导流槽底端12延伸至座圈底面以下,座圈平放时导流槽底端12位于便器内环以内,当男性使用者排尿尿线过高时,可将尿液导流至便器中,而导流斜坡穹窿部 11合理的空间设计能够避免阴茎接触座圈,防止污染。

图1、图3中,所述的减压凹槽2位于马桶座圈前部的顶面,在防溢尿导流斜坡1两侧对称出现,为低切迹弧形凹槽设计,其前端始于座圈前部两侧的边缘,分布路径稍呈“八”字形,其后端有一定内收,后端止于座圈内环的中前三分之一处,减压凹槽2的宽度在座圈内外环边缘处最宽,为40-50mm,中段部分宽度为20-30mm,其深度为10-15mm。在使用时减压凹槽2可容纳坐骨神经表面的软组织,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直接压迫,其“八”字形的设计符合坐便时的姿势,由后向前略呈扇形的凹槽形状可以适应双腿分开的角度,使用时更舒适,将座圈前部内侧边缘设计得更加宽大,可以实现减压凹槽2的延长,这种设计可达到与人体接触面积增加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减轻大腿下段后方的压强。

图1~图3中,所述的支撑凸起3位于座圈中部偏后的内侧,左右对称设置,为自座圈内缘向中轴线方向凸起的一基底部宽大结构,其凸起高度为40-50mm,外形似旋转90°后的正态分布曲线,支撑凸起的边缘为低切迹设计,其顶部为坐骨结节受力点,双侧支撑凸起的顶端间距介于100mm-120mm之间,该处可以承担人体大部分重量,以减缓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图1、图3中,所述的斜坡4位于座圈中后部的顶面,呈低切迹向后上弧形凸起,凸起高度20-30mm,中间略高于两侧,并逐渐向两侧平缓过渡,斜坡4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固定臀位来辅助稳定支撑凸起3;二是通过斜坡堆积的臀部软组织可以适当分担坐骨结节压力,进一步增加舒适性和稳定性,解剖学上坐骨神经在坐骨结节平面以上的部分被发达的臀肌覆盖,较轻的压力不会对该段坐骨神经造成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体工学马桶座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