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0227发布日期:2019-06-13 15:3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生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于此,养生壶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蒸炖食材的主要器具。

现有技术的养生壶主要包括:壶体、壶盖以及一个用于盛装食材的炖盅。其中,壶盖盖设在壶体的顶部开口上,炖盅放置在壶体内,壶体内设有用于加热食材的加热装置。使用时,将需要蒸炖的食材放入炖盅内,然后将炖盅置于壶体内,向壶体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接通电源,使加热装置对壶体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将炖盅内的食物炖熟。

然而,现有技术的养生壶只有一个炖盅,当需要蒸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材时,必须分若干次将待蒸炖的食材放进炖盅内进行依次蒸炖,即,只能等炖好一盅再炖第二盅和第三盅,这样不但使用不方便,而且容易浪费时间和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能够同时蒸炖两种以上的食材,使用方便且节省时间和能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包括壶体、盖设在所述壶体顶部开口上的壶盖以及位于所述壶体内的盛装食材的炖盅,所述壶体内设有用于加热食材的加热装置,所述炖盅至少为两个,所述炖盅通过支撑结构支撑在所述壶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养生壶,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炖盅,在使用时,可将不同的食材放置在不同的炖盅中,然后各将盛装有食材的炖盅放置在壶体内,通过支撑结构将各炖盅稳定地支撑在壶体内,从而使该养生壶可以同时蒸炖两种以上的食材,使用非常方便,节省了时间和能源。

可选的,所述壶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炖盅的数量相同的通孔,所述炖盅的顶部通过所述支撑结构支撑在所述通孔中,且所述炖盅的下部穿过所述通孔伸入至所述壶体的内腔中。

这样通过在壶盖上开设通孔,在蒸炖时,将各炖盅从对应的通孔中放下,此时炖盅的下部穿过通孔并伸入壶体内腔中,炖盅的顶部通过支撑结构支撑在通孔中,从而将炖盅稳定地挂在壶盖上;由于炖盅挂在壶盖上,蒸炖结束后,提起壶盖时可将炖盅一并取出,拿取非常方便;同时,由于一个炖盅对应一个通孔,不同的炖盅之间不会发生碰撞,而且用户可根据处于壶盖上不同位置的通孔快速识别出各食材所属的炖盅,以方便快速地将易熟的或想先食用的食材对应的炖盅取出。

可选的,所述炖盅包括:盅体和盖设在所述盅体顶部开口上的盅盖,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位于所述通孔的孔壁上的定位凸缘。

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盅体的侧壁顶部的定位台阶,所述定位台阶卡接在所述定位凸缘上;

或者,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盅体的顶部开口边缘的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搭接在所述定位凸缘上。

这样在使用时,直接将炖盅从通孔中放下,炖盅的下部从通孔穿过并伸入至壶体内腔中,此时炖盅顶部的定位台阶直接卡接在通孔孔壁的定位凸缘上,即可实现炖盅的固定;或者,将炖盅从通孔中放下,使炖盅的下部从通孔中穿过伸入至壶体内腔中,此时盅体顶部边缘的翻边正好搭接在定位凸缘上,炖盅便被可靠地支撑住,固定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支撑结构为位于所述壶体内腔中的支撑架,所述炖盅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这样通过壶体内腔中的支撑架对各炖盅进行支撑,使炖盅稳定地放置在壶体中,由于炖盅位于壶体内腔中,从而可实现对炖盅的全方位加热,使炖盅受热均匀,可以使食材蒸炖的更快,更有营养。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支架提手,所述支架提手向上延伸至所述炖盅的上方。

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支架提手,通过支架提手可方便地将支撑架和炖盅一起放入壶体内或者一起从壶体中取出,拿取方便且可防止烫手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的顶面上具有与所述炖盅的数量相同的定位环,各所述定位环均与所述支撑架的顶面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炖盅的凹槽。

通过在支撑架的顶面上设置定位环,使定位环与支撑架的顶面共同围设成凹槽,在放置炖盅时,将不同的炖盅放置在不同的凹槽中,各定位环围设在对应的炖盅的侧壁底部,从而可对各炖盅进行有效定位,使炖盅不易在支撑架顶面上滑动,避免炖盅翻倒以及各炖盅之间碰撞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壶体的底面上,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还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架的支撑部,以使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壶体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支撑部为沿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周向环设的环状围板。

由于加热装置在工作时温度较高,通过在支撑架的底面上设置支撑部,支撑部的底端抵接在壶体底面上,支撑部将支撑架和位于壶体底面上的加热装置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可防止加热装置加热时因热量过高而烫坏支撑架的情况发生。而且通过将支撑部设置为环状围板,提高了支撑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开设有贯通所述支撑架的过水孔。

这样可使支撑架下方的水能够透过过水孔进入至支撑架上方的空间,提高对食材的蒸炖效率。

可选的,所述壶盖包括盖体和位于所述盖体上的壶盖提手,所述通孔开设在所述盖体上。

这样通过壶盖提手能够方便地将壶盖从壶体上拿下,而且当炖盅挂在壶盖上时,通过壶盖提手可同时将壶盖和炖盅一并提起,拿取非常方便。

可选的,所述壶体包括:内胆和围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外壳,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中空夹层,所述炖盅位于所述内胆中;

所述内胆为透明内胆,所述外壳为透明外壳。

这样通过将壶体设置为双层结构,提高了养生壶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且,将内胆和外壳均设置为透明状,使得在蒸炖过程中,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壶体内部食材的状态,可防止干烧的情况发生,且提高了养生壶的观赏美感。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养生壶中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

11—内胆;

12—外壳;

13—手柄;

10—底盖;

2—壶盖;

20—壶盖提手;

21—盖体;

22—通孔;

3—炖盅;

31—盅盖;

32—盅体;

4—支撑结构;

41—定位台阶;

42—定位凸缘;

40—支架提手;

43—定位环;

430—凹槽;

44—支撑部;

45—过水孔;

51—加热装置;

52—电连接器;

6—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养生壶是人们烹煮养生食材的主要器具。现有技术的养生壶主要包括:壶体、壶盖以及一个用于盛放食材的炖盅。其中,壶盖盖设在壶体的顶部开口上,炖盅放置在壶体内,壶体内设有用于加热食材的加热装置。使用时,将需要蒸炖的食材放入炖盅内,然后将炖盅置于壶体内,向壶体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接通电源,使加热装置对壶体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将炖盅内的食物炖熟。

然而,现有技术的养生壶只有一个炖盅,当需要蒸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材时,必须分若干次将待蒸炖的食材放进炖盅内进行依次蒸炖,即,只能等炖好一盅再炖第二盅和第三盅,这样不但使用不方便,而且容易浪费时间和能源。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壶多盅的养生壶,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养生壶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养生壶的壶盖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养生壶。该养生壶包括:壶体1、壶盖2和用于盛装食材的炖盅3。壶体1的顶部具有开口,壶盖2盖设在壶体1的顶部开口上,炖盅3位于壶体1内,壶体1内设有用于加热食材的加热装置51。一般地,壶体1的底部具有底盖10。具体实现时,可在壶体1的一侧设置手柄13,通过手柄13能够方便地将壶体1端起或者放下。

为了使养生壶能够同时蒸炖两种以上的食材,在本实施例中,炖盅3至少为两个,炖盅3通过支撑结构4支撑在壶体1内。也就是说,不同的炖盅3可放置不同的食材,比如,在其中一个炖盅3中放置排骨,另一个炖盅3中放置鸡肉等。

在使用时,将不同的食材放置在不同的炖盅3中,然后将各炖盅3放置在壶体1内,炖盅3通过支撑结构4支撑在壶体1内,向壶体1内加入一定量的水,接通电源,此时加热装置51对壶体1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将炖盅3内的食材炖熟。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炖盅3为两个,当然,炖盅3也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四个以上,具体使用时,用户可根据待蒸煮食材的种类灵活的选择放置在壶体1内的炖盅3的个数。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一次性蒸炖两种以上不同的食材,无需像现有技术的养生壶那样需要对不同的食材进行依次蒸炖,本实施例的养生壶蒸炖快速且节省时间和能源。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51具体为发热盘,发热盘具体设置在壶体1的底面上,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盘直接形成为壶体1的底面,发热盘的边缘和壶体1的侧壁底部密封连接,共同围成可盛装水并容纳炖盅3的空腔。为了提高发热盘与壶体1侧壁之间的密封性,发热盘的边缘和壶体1的侧壁之间还设有密封圈。当然,发热盘也可以设置在壶体1的底壁的外底面上。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加热装置51也可以为发热管或者发热丝,加热装置51可以设置在壶体1的底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壶体1的侧壁上,只要能够对壶体1内的水进行加热,以将炖盅3内的食材炖熟即可,本实用新型对加热装置51的具体结构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实现时,壶体1的底部具有电连接器52,加热装置51与该电连接器52电连接,将该电连接器52与外部电源接通,即可使加热装置51开始加热。具体地,可以设置与壶体1匹配的电源底座(图中未示出),电源底座上具有电连接器,使用时,将放置有炖盅3的壶体放置在电源底座上,此时电源底座上的电连接器与壶体1底部的电连接器52耦合,给电源底座通电即可使加热装置51开始加热,从而将炖盅3内的食材炖熟。还可以在壶体1内设置温度传感器6,供控制器具加热温度之用,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6具体设置在发热盘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炖盅3,在使用时,可将不同的食材放置在不同的炖盅3中,然后将盛装有食材的炖盅3放置在壶体1内,通过支撑结构4将炖盅3稳定地支撑在壶体1内,从而使该养生壶可以同时蒸炖两种以上的食材,使用非常方便,节省了时间和能源。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壶盖2上开设有与炖盅3的数量相同的通孔22,炖盅3的顶部通过支撑结构4支撑在通孔22中,炖盅3的下部穿过通孔22伸入至壶体1的内腔中。也就是说,通孔2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通孔22间隔排布在壶盖2上,每个通孔22对应一个炖盅3。

通过在壶盖2上开设通孔22,在蒸炖时,将各炖盅3从对应的通孔22中放下,此时炖盅3的下部穿过通孔22并伸入壶体1的内腔中,炖盅3的顶部通过支撑结构4支撑在通孔22中,从而将炖盅3稳定地挂在壶盖2上;由于炖盅3挂在壶盖2上,蒸炖结束后,提起壶盖2时可将炖盅3一并取出,拿取非常方便;同时,由于一个炖盅3对应一个通孔22,不同的炖盅3之间不会发生碰撞,而且用户可根据处于壶盖2上不同位置的通孔22快速识别出各食材所属的炖盅3,以方便快速地将易熟的或想先食用的食材对应的炖盅3取出。

其中,炖盅3可包括:用于盛装食材的盅体32和盖设在盅体32顶部开口上的盅盖31。上述的支撑结构4具体包括:位于通孔22的孔壁上的定位凸缘42。使用时,向壶体内加入一些水,将盅体32搭接或卡接在定位凸缘42上,将挂有炖盅3的壶盖2盖设在壶体1上,将不同的食材放置在不同的盅体32内,盖上盅盖31,接通电源即可开始蒸炖。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1或图2,在第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支撑结构4还包括:位于盅体32的侧壁顶部的定位台阶41,定位台阶41卡接在定位凸缘42上。在使用时,直接将炖盅3从通孔22中放下,炖盅3的下部穿过通孔22并伸入至壶体内腔中,此时炖盅3顶部的定位台阶41直接卡接在通孔22孔壁的定位凸缘42上,即可实现炖盅3的固定,固定方便且可靠。可以理解为,盅体32的顶部开口端为扩口端,即,盅体32的开口处的外径大于盅体32下部的外径,从而在扩口端的底部形成为定位台阶41。

在第二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支撑结构4还包括:位于盅体32的顶部开口边缘的向外翻折的翻边,翻边搭接在定位凸缘42上。在蒸炖时,将炖盅3从通孔22中放下,炖盅3的下部穿过通孔22并伸入至壶体内腔中,此时盅体32顶部的翻边正好搭接在定位凸缘42上,实现对炖盅3的良好支撑。

在第三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可使盅体32顶部开口端的外径大于盅体32下部的外径,定位凸缘42围成的孔的孔径大于盅体32下部的外径,且小于盅体32顶部开口端的外径,因此,当将炖盅放入通孔22中时,盅体32的下部穿过通孔22并伸入至壶体内腔中,而由于盅体32顶部开口端的外径大于定位凸缘42围成的孔的孔径,因此,盅体32的顶部开口端正好被卡在定位凸缘42处,从而实现对盅体32的支撑。

或者,还可以是,支撑结构4包括:位于定位凸缘42上的卡孔以及位于盅体32的顶部两侧的可卡入该卡孔内的卡扣,通过卡扣与卡孔的相互配合使炖盅3的顶部挂在壶盖2的通孔22中。

进一步地,壶盖2具体可包括:盖体21和位于盖体21上的壶盖提手20,通孔22具体开设在盖体21上。这样通过壶盖提手20能够方便地将壶盖2从壶体1上拿下,当炖盅3挂在壶盖2上时,通过壶盖提手20可同时将壶盖2和炖盅3一并提起,拿取非常方便。较为优选的,壶盖提手20具体设置在盖体21的中心位置,比如通孔22为两个时,两个通孔22对称设置在壶盖提手20的两侧,这样当提起挂有炖盅3的壶盖2时,壶盖2的平衡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蒸炖食材时,可换上普通的壶盖,即,不具有通孔的壶盖,将壶盖盖设在壶体的顶部开口上,此时可将养生壶作为电热水壶进行烧水用,需要蒸炖食材时,再换上本实施例中的挂有炖盅3的壶盖2即可,从而使该养生壶的适用范围更广。

此外,为了提高养生壶的隔热保温效果,可将壶体1设置为双层壶体,具体地,壶体1包括:内胆11和围设在内胆11外侧的外壳12,内胆11和外壳12之间形成中空夹层,炖盅3位于内胆11中。较为优选的,内胆11为透明内胆,外壳12为透明外壳,比如,内胆11和外壳12均由玻璃材质制成,或者由其他耐高温、透明且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材质制成。在蒸炖过程中,使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壶体1内部食材的状态,比如水量的多少,可防止干烧的情况发生,且提高了养生壶的观赏美感。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养生壶中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养生壶,本实施例的养生壶包括至少两个炖盅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支撑至少两个炖盅3的支撑结构4的位置和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4为位于壶体1内腔中的支撑架,炖盅3放置在支撑架上。通过位于壶体1内腔中的支撑架对各炖盅3进行支撑,使各炖盅3稳定地放置在壶体1中,由于炖盅3位于壶体1内腔中,从而可实现对炖盅3的全方位加热,使各炖盅3受热均匀,可以使食材蒸炖的更快,更有营养。

进一步地,支撑架上设有支架提手40,通过支架提手40可方便地将支撑架和炖盅3一起放入壶体1内或者一起从壶体1内取出,拿取方便且可防止烫手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支架提手40具体可向上延伸至炖盅3的上方。由于炖盅3放置在支架上,支架提手40延伸至炖盅3的上方,这样方便用户握持或拿捏,使用户能够很方便地将支撑架和炖盅3一起放入至壶体1的内腔中或者从壶体1内腔中取出。

具体实现时,支撑架可以由耐高温塑料制成,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其材质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对炖盅3进行良好支撑即可。其中,支架提手40可以与支撑架一体成型,也可以后续安装在支撑架上,比如,支架提手40的底端具有卡扣,支撑架上对应安装支架提手40的位置设有可供卡扣卡入的卡槽或卡孔。或者,支架提手40通过螺钉连接在支撑架上,对于两者的具体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定。

为了将各炖盅3稳定地放置在支撑架上,还可以在支撑架的顶面上设置与炖盅3数量相同的定位环43,各定位环43均与支撑架的顶面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放置炖盅3的凹槽430。即,定位环43与炖盅3一一对应,一个炖盅3对应一个凹槽430。具体地,定位环43可以与支撑架一体成型,也可以后续安装在支撑架的顶面上。在放置炖盅3时,将不同的炖盅3放置在不同的凹槽430中,此时,定位环43围设在炖盅3的侧壁底部,从而可对各炖盅3进行有效定位,使炖盅3不易在支撑架顶面上滑动,避免炖盅3翻倒以及各炖盅3之间碰撞的情况发生。定位环43具体可以是金属环,也可以是耐高温的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塑料环。示例性的,各炖盅3的横截面为圆形,定位环43为与盅体32的外轮廓形状匹配的圆环,从而实现对炖盅3更好的定位。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定位环43均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环,也可以是由多个弧形段间隔排列而围成的一个环。

一般地,加热装置51具体设置在壶体1的底面上,由于加热装置51在工作时温度较高,为了防止支撑架被高温烫坏,还可以在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支撑部44,通过支撑部44对该支撑架进行支撑,以使支撑架与壶体1的底面之间保持间隙,使支撑架不会直接与壶体1的底面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架由耐高温的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44具体为沿至支撑架的底部周向环设的环状围板,这样设置提高了支撑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支撑部44也可以为间隔排布在支撑架底部的多个支脚,示例性的,多个支脚具体可以沿支撑架的底部周向间隔排布成一个环。

在需要蒸炖时,将炖盅3放置在定位环43和支撑架的顶面围成的凹槽430内,一个炖盅3对应一个凹槽430,提起支架提手40把炖盅3放置到养生壶内,支撑部44抵接在养生壶的发热盘上,使支撑架和发热盘有一定的间隙,防止发热盘加热时因热量过高而烫坏支撑架,盖上壶盖2,此时炖盅3在壶体1内,可全方位加热,由于炖盅3受热均匀,可以使食材炖的更快,更有营养。

其中,支撑架上还开设有贯通支撑架的过水孔45,参照图4所示,过水孔45具体为多个,多个过水孔45间隔排布在支撑架上,这样可使支撑架下方的水能够透过该过水孔45进入至支撑架上方的空间,提高了对食材的蒸炖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炖盅3,在使用时,可将不同的食材放置在不同的炖盅3中,同时在壶体1内放置支撑架,然后将盛装有食材的炖盅3放置在支撑架上,通过支撑架将炖盅3稳定地支撑在壶体1内,从而使该养生壶可以同时蒸炖两种以上的食材,使用非常方便,节省了时间和能源。而且由于炖盅3整体位于壶体1内腔中,可对炖盅3进行全方位加热,使炖盅3受热均匀,可以使炖盅3内的食材蒸炖的更快,更有营养。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从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