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折叠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4930发布日期:2019-04-09 21:3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纸质折叠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物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纸质折叠架。



背景技术:

目前,公告号为CN204169524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折叠式纸质展示架,包括粘条面板、第一侧板、前面板、第二侧板和后背板,所述粘条面板、第一侧板、前面板、第二侧板和后背板依次连接,任意两板的连接处均设有纵向折痕,相邻的两板弯折呈90°角后,后背板粘贴在粘条面板上,第一侧板、前面板、第二侧板和后背板构成一上下开口的长方体;所述前面板上切割出多个用于放置商品的支撑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位于支撑板两侧的位置上分别切割出左固定耳和右固定耳;所述支撑板与前面板通过与纵向折痕垂直的横向折痕连接,所述左固定耳和右固定耳分别固定在支撑板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分别设有多个开口向上的U型槽,所述支撑板向内弯折后,左固定耳和右固定耳折叠后安插到U型槽内。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折叠式纸质展示架,其从折叠状态向架体状态时需要将左固定耳和右固定耳依次折叠后安插到U型槽内,折叠过程费时较长,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质折叠架,其优点在于折叠成型前占用空间小,折叠成型过程方便,折叠成型后结构稳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纸质折叠架,包括框架板体和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在框架板体上的若干层板体,所述框架板体包括正板和折痕连接于正板水平两侧的侧板;所述层板体包括一侧侧边转动连接于正板上的支撑板和折痕连接于支撑板水平两侧的联动板,两侧所述的联动板包括倾斜于支撑板与联动板之间的折痕线且联动板的斜折线、设置于斜折线面向支撑板一侧的联动部和设置于斜折线远离支撑板一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平行贴合且固定连接于侧板临近正板的一侧;所述联动部面向侧板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公贴合部,所述侧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公贴合部贴合连接的母贴合部;

当两侧的侧板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至与正板平行,所述联动部联动支撑板向正板一侧翻转并贴合于正板上,所述公贴合部和母贴合部分离;

当两侧的侧板向正板一侧翻转至与正板垂直,所述联动部联动支撑板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并垂直于正板,所述公贴合部和母贴合部贴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侧的侧板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由于连接部固定连接在侧板上,会跟随侧板同步翻转;而在连接部向外翻转的过程时,在支撑板和连接部共同限位下,联动部沿斜折线逐步向连接部一侧翻转,支撑板也逐步向正板一侧翻转;直至联动部平行贴合在连接部上,支撑板平行贴合在正板上;因此此时虽然纸质折叠架整体的由于侧板向两侧翻转宽度提升了,但是由于支撑板整体向正板一侧翻转减小了长度;从而能够较大幅度的减小纸质折叠架在折叠状态下占用的空间。

而当两侧的侧板向正板一侧翻转,连接部跟随侧板同步翻转,在支撑板和连接部共同限位下,联动部沿斜折线逐步向远离连接部一侧翻转,支撑板也逐步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直至联动部翻转至与侧板贴合,支撑板垂直于正板上,公贴合部和母贴合部贴合连接;使得纸质折叠架整体快速稳定的从折叠状态转变为容置状态,且由于公贴合部和母贴合部贴合连接达到稳定状态。综上实现了折叠成型前占用空间小,折叠成型过程方便,折叠成型后结构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面向正板一侧折痕连接有贴合连接于正板上的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通过连接板连接在正板上,并通过与连接板之间的折痕线能够绕正板翻转;由于连接板增大了支撑板和正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支撑板与正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侧板远离正板的一侧折痕连接有护边,所述护边远离侧板的一侧折痕连接有平行贴合且固定连接侧板的加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护边和加固板提升侧板边沿和侧板整体的强度;从而使得侧板的边沿受到撞击后不易产生弯折的情况,同时侧板能够承受的压力提升,提升纸质折叠架整体放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边两侧的折痕线上均沿折痕线方向等间隔设置贯穿护边的切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切线进一步降低护边两侧的折痕线的强度,使得加固板和侧板更易沿两侧的折痕线翻转,从而侧板高度提升后,加固板和侧板依然能够稳定沿折痕线翻转,难以出现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板的截面呈扇形,所述联动部和连接部沿斜折线镜像对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扇形的联动板,整体结构稳定,且受力均衡,相比于三角形能够承受的力更大;而联动部和连接部沿斜折线镜像对称,因此在当两侧的侧板向正板一侧翻转,联动部能够完全贴合在连接部上,实现对空间最大程度的节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正板的一侧折痕连接有挡边,所述挡边远离支撑板一侧折痕连接有平行贴合且固定连接支撑板的平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边和平撑板提升支撑板边沿和支撑板整体的强度;从而使得支撑板的边沿受到撞击后不易产生弯折的情况,同时支撑板能够承受的压力提升,提升支撑板上能够放置物体的总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板体竖直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水平对折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侧的侧板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成翻折之前的状态,再沿水平对折线对折框架板体,降低框架板体的高度,进一步方便纸质折叠架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公贴合部和母贴合部为魔术贴的公扣和母扣或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的公扣和母扣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贴合快速方便;且抗疲劳能力强,寿命较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框架板体下侧的下底板体,且所述下底板体的上端面支撑框架板体上最下侧的层板体,所述下底板体的下端面平行于框架板体的下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板体构成架体时,下底板体也能够与地面接触,提升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和纸质折叠架放置在地面的稳定性;同时下底板体的上端面支撑框架板体上最下侧层板体,提升最下侧层板体的支撑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底板体包括平行于正板的正底板、折痕连接于正底板两侧的侧底板和折痕连接于侧底板远离正底板一侧的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贴合且固定连接于侧板上,所述正底板的上侧折痕连接有向正板一侧翻转的内翻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侧的侧板向远离正板一侧翻转,在侧底板的带动下,正底板会向正板一侧移动,减小下底板体占用的空间;而当两侧的侧板向正板一侧翻转,正底板会向远离正板一侧移动,提升下底板体支撑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正板一侧翻转的内翻板,内翻板提升与最下侧层板体的接触面积,提升对最下侧层板体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折叠方便,且折叠后大幅度节省空间;

2、成型稳定,且成型后具有较高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收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容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收叠状态半对折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收叠状态完全对折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板体;11、正板;12、侧板;13、护边;14、加固板;2、层板体;21、支撑板;22、联动板;23、斜折线;24、连接部;25、联动部;26、连接板;27、挡边;28、平撑板;3、下底板体;31、正底板;32、侧底板;33、连接底板;34、内翻板;4、公贴合部;5、母贴合部;6、水平对折线;7、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纸质折叠架,如图1所示,包括框架板体1、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在框架板体1上的若干层板体2和固定连接于框架板体1下侧的下底板体3。当框架板体1处于方便运输的收叠状态时,层板体2和下底板体3贴合在框架板体1减小了纸质折叠架整体的长度,减小了占用空间;而在处于用于放置物品的容置状态时,层板体2的一侧翻转至水平形成供物品放置的隔层,下底板体3远离向框架板体1一侧移动,提升折叠架整体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和纸质折叠架放置在地面的稳定性。

如图2、3所示,框架板体1包括正板11和折痕连接于正板11水平两侧的侧板12;侧板12远离正板11的一侧折痕连接有护边13,护边13远离侧板12的一侧折痕连接有平行贴合且固定连接侧板12的加固板14。因此且侧板12和加固板14贴合固定后,护边13和侧板12整体的厚度均为框架板体1厚度的两倍。使得护边13受到撞击后不易弯折,侧板12承受的压力提升;提升纸质折叠架整体放置的稳定性。

如图2、3所示,另外为了保证护边13能够沿两侧的折痕线稳定翻折,护边13两侧的折痕线上均沿竖直方向均等间隔设置贯穿护边13的切线7。切线7降低护边13两侧的折痕线的强度,使得加固板14和侧板12更易沿两侧的折痕线翻转,在框架板体1高度较高时也不易出现偏移。

如图2所示,层板体2包括一侧侧边转动连接于正板11上的支撑板21和折痕连接于支撑板21水平两侧的联动板22。两侧的联动板22包括倾斜于支撑板21与联动板22之间的折痕线且联动板22的斜折线23、设置于斜折线23面向支撑板21一侧的联动部25和设置于斜折线23远离支撑板21一侧的连接部24。连接部24平行贴合且粘结固定于侧板12临近正板11的一侧。

如图2所示,当两侧的侧板12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至与正板11平行,联动部25联动支撑板21向正板11一侧翻转并贴合于正板11上;当两侧的侧板12向正板11一侧翻转至与正板11垂直,联动部25联动支撑板21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直至垂直于正板11。

如图2、3所示,具体的,支撑板21面向正板11一侧向下折痕连接有贴合连接于正板11上的连接板26。支撑板21的远离正板11的一侧折痕连接有挡边27,挡边27远离支撑板21一侧折痕连接有平行贴合且粘接固定在支撑板21下端面的平撑板28。

如图2、3所示,因而支撑板21通过与连接板26之间的折痕线绕正板11翻转;由于连接板26增大了支撑板21和正板11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支撑板21与正板1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而挡边27和平撑板28提升支撑板21边沿和支撑板21整体的强度;使得支撑板21的边沿受到撞击后不易产生弯折的情况。也提升支撑板21上能够放置物体的总质量。

如图4所示,斜折线23上等间隔设置贯穿联动板22的切线7(图中未示出),使联动部25能够沿斜折线23稳定翻转。联动板22的截面呈扇形,联动部25和连接部24沿斜折线23镜像对称。因此在当两侧的侧板12向正板11一侧翻转,联动部25能够完全贴合在连接部24上,实现对空间最大程度的节省。

如图2所示,下底板体3包括平行于正板11的正底板31、折痕连接于正底板31两侧的侧底板32和折痕连接于侧底板32远离正底板31一侧的连接底板33,连接底板33贴合且粘合固定于侧板12上,正底板31的上侧折痕连接有向正板11一侧翻转的内翻板34。

如图2、4所示,当两侧的侧板12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侧底板32向正板11一侧翻转,带动正底板31会向正板11一侧移动,减小下底板体3占用的空间;而当两侧的侧板12向正板11一侧翻转,侧底板32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正底板31会向远离正板11一侧移动,提升下底板体3支撑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正板11一侧翻转的内翻板34,内翻板34提升与最下侧层板体2的接触面积,提升对最下侧层板体2的支撑作用。

如图2所示,联动部25面向侧板12的一侧侧面上设置有公贴合部4,同时在侧底板32面向侧板12的一侧侧面上也设置有公贴合部4;侧板12上设置有在容置状态下供公贴合部4贴合连接的母贴合部5。其中联动部25上的公贴合部4设置于联动部25径向外侧的面向支撑板21的一端,侧底板32上的公贴合部4设置于面向正底板31一侧的中部,以最大程度的在容置状态下提供稳定的贴合力。

如图2所示,公贴合部4和母贴合部5可以为魔术贴的公扣和母扣或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魔术贴的公扣和母扣与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具贴合快速方便,且抗疲劳能力强,寿命较长。

而为了便于安装在联动部25上和侧板12上的公贴合部4和母贴合部5对准,可以优先将公贴合部4的背面上胶粘接在联动部25上,再将母贴合部5贴合连接贴合部上;而后再在母贴合部5的背面上胶;最后转动侧板12将侧板12贴合在母贴合部5的背面,并在母贴合部5与侧板12完全粘合,再转动侧板12,即能够实现公贴合部4和母贴合部5的位置稳定对应。

如图2所示,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小折叠状态下,框架板体1占用的高度,在框架本体竖直方向的中部设置有水平对折线6。沿水平对折线6对折框架板体1,能够减小框架板体1一半的高度。

结合附图1、2所示,当需要折叠时,先将两侧的侧板12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由于连接部24固定连接在侧板12上,会跟随侧板12同步翻转;而在连接部24向外翻转的过程时,在支撑板21和连接部24共同限位下,联动部25沿斜折线23逐步向连接部24一侧翻转,支撑板21也逐步向正板11一侧翻转;直至联动部25平行贴合在连接部24上,支撑板21平行贴合在正板11上。同时侧底板32向正板11一侧翻转,带动正底板31会向正板11一侧移动。结合附图5、6,而后沿水平对折线6对折框架板体1,能够减小框架板体1一半的高度,减小下底板体3占用的空间。因此在折叠状态下,虽然纸质折叠架整体的由于侧板12向两侧翻转提升了宽度,但是由于支撑板21整体向正板11一侧翻转减小了长度,沿水平对折线6对折框架板体1,能够减小框架板体1一半的高度;从而能够较大幅度的减小纸质折叠架在折叠状态下占用的空间。

结合附图2、4所示,当需要容置物品时,将两侧的侧板12向正板11一侧翻转,使连接部24跟随侧板12同步翻转,在支撑板21和连接部24共同限位下,联动部25沿斜折线23逐步向远离连接部24一侧翻转,支撑板21也逐步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直至联动部25翻转至与侧板12贴合,支撑板21垂直于正板11上呈水平状态,公贴合部4和母贴合部5贴合连接;同时侧底板32向远离正板11一侧翻转,带动正底板31向远离正板11一侧移动。综上快速稳定的实现纸质折叠架整体从折叠状态转变为容置状态。且由于容置状态下,公贴合部4和母贴合部5相贴合处于稳定连接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