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6450发布日期:2018-11-02 21:03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妇产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初生新生儿的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



背景技术: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指南(EENC)”,指南规定:出生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腹部,擦干,保暖(覆盖毛巾和戴帽子),保持与母亲皮肤接触至少90分钟。产后立即开始实施母婴皮肤接触有利于新生儿早吸吮早接触,同时还可以达到以下作用:1、吸吮刺激催产素增高;2、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3、早吸吮,使新生儿得到免疫因子,减少肠道感染,IGA能覆盖肠表面;4、早期疏通乳腺管,促泌乳,防乳涨;5、早期皮肤接触,建立母子感情;6、刺激新生儿胃肠蠕动,促肠粘膜成熟,促使早排便,防母乳喂养性黄疸。皮肤接触的好处包括:保持体温、促进母乳喂养、促进新生儿和母亲的情感交流、促进激素分泌,促进宫缩和胎盘娩出、帮助新生儿建立免疫屏障。

母婴皮肤接触需要母亲双手抱住孩子,对于刚刚结束分娩的妈妈而言存在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经历过漫长的产程及体力的消耗、劳累,一般都比较疲惫,而进行母婴皮肤结束的时间需要90分钟,在此过程中可能有的妈妈由于分娩劳累会不由自主瞌睡,睡眠中的妈妈保护宝宝的意识及照顾宝宝的能力下降,有的宝宝会从妈妈身体滑落坠地,导致新生儿受伤等相关的安全问题;二是母婴皮肤接触是裸体接触,有的妈妈很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宝宝就可能从自己身体滑落,因而非常紧张,通过给予安全保护带的方式可以解决以上母婴皮肤接触带来的安全隐患及妈妈紧张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该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方面有利于初生新生儿实现母婴皮肤接触,另一方面能确保初生新生儿安全并预防因妈妈疲倦不能紧抱新生儿而导致初生新生儿下滑坠地的风险,进而减轻妈妈担心孩子安全问题而出现紧张心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术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方案来实现。

一种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包括有保护带主体,保护带主体包括有保护带压持部,保护带压持部的左端部设置有朝左侧凸出延伸的左侧主体延伸部,保护带压持部的右端部设置有朝右侧凸出延伸的右侧主体延伸部,保护带压持部、左侧主体延伸部、右侧主体延伸部为一体结构;

保护带主体的右端侧装设有与右侧主体延伸部对齐布置的扣装部,扣装部与右侧主体延伸部间隔布置且扣装部与右侧主体延伸部之间装设有至少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弹性织带,各弹性织带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扣装部、右侧主体延伸部缝合;

扣装部开设有至少三列沿着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扣装孔,且各列扣装孔分别包括有两个前后对齐布置的扣装孔,各扣装孔分别上下完全贯穿扣装部;保护带主体的左侧主体延伸部通过缝线缝制有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扣子。

其中,保护带主体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布置的上侧织物层、中间海绵层、下侧织物层,上侧织物层的边缘部与下侧织物层的边缘部缝合且中间海绵层包套于上侧织物层与下侧织物层之间。

其中,所述保护带主体的保护带压持部开设有呈均匀间隔分布且分别上下完全贯穿的透气通孔。

其中,所述上侧织物层为棉织物层。

其中,所述下侧织物层为棉织物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其包括有保护带主体,保护带主体包括有保护带压持部,保护带压持部的左端部设置有朝左侧凸出延伸的左侧主体延伸部,保护带压持部的右端部设置有朝右侧凸出延伸的右侧主体延伸部,保护带压持部、左侧主体延伸部、右侧主体延伸部为一体结构;保护带主体的右端侧装设有与右侧主体延伸部对齐布置的扣装部,扣装部与右侧主体延伸部间隔布置且扣装部与右侧主体延伸部之间装设有至少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弹性织带,各弹性织带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扣装部、右侧主体延伸部缝合;扣装部开设有至少三列沿着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扣装孔,且各列扣装孔分别包括有两个前后对齐布置的扣装孔,各扣装孔分别上下完全贯穿扣装部;保护带主体的左侧主体延伸部通过缝线缝制有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扣子。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初生新生儿实现母婴皮肤接触,另一方面能确保初生新生儿安全并预防因妈妈疲倦不能紧抱新生儿而导致初生新生儿下滑坠地的风险,进而减轻妈妈担心孩子安全问题而出现紧张心理。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包括有:

1——保护带主体 11——保护带压持部

12——左侧主体延伸部 13——右侧主体延伸部

141——上侧织物层 142——中间海绵层

143——下侧织物层 15——透气通孔

2——扣装部 21——扣装孔

3——弹性织带 4——扣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母婴皮肤接触安全保护带,包括有保护带主体1,保护带主体1包括有保护带压持部11,保护带压持部11的左端部设置有朝左侧凸出延伸的左侧主体延伸部12,保护带压持部11的右端部设置有朝右侧凸出延伸的右侧主体延伸部13,保护带压持部11、左侧主体延伸部12、右侧主体延伸部13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保护带主体1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布置的上侧织物层141、中间海绵层142、下侧织物层143,上侧织物层141的边缘部与下侧织物层143的边缘部缝合且中间海绵层142包套于上侧织物层141与下侧织物层143之间。

更进一步的,保护带主体1的右端侧装设有与右侧主体延伸部13对齐布置的扣装部2,扣装部2与右侧主体延伸部13间隔布置且扣装部2与右侧主体延伸部13之间装设有至少两个平行间隔布置的弹性织带3,各弹性织带3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扣装部2、右侧主体延伸部13缝合。

另外,扣装部2开设有至少三列沿着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扣装孔21,且各列扣装孔21分别包括有两个前后对齐布置的扣装孔21,各扣装孔21分别上下完全贯穿扣装部2;保护带主体1的左侧主体延伸部12通过缝线缝制有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扣子4。

需进一步指出,保护带主体1的保护带压持部11开设有呈均匀间隔分布且分别上下完全贯穿的透气通孔15。

需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上侧织物层141、下侧织物层143可分别采用棉织物制备而成,即本实用新型的上侧织物层141、下侧织物层143分别为棉织物层。由棉织物制备而成的上侧织物层141、下侧织物层143具有很好的触感,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接触的舒适感。

在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先将保护带主体1的保护带压持部11放置于初生新生儿妈妈的身体下方,初生新生儿妈妈借助身体将保护带压持部11压住固定,保护带主体1的左侧主体延伸部12延伸至初生新生儿妈妈身体的左侧,保护带主体1的右侧主体延伸部13延伸至初生新生儿妈妈身体右侧;在初生新生儿进行母婴皮肤接触的过程中,将初生新生儿放置于身体胸前位置,然后通过扣装孔21与扣子4相互扣合的方式将初生新生儿的身体包围护住,即在母婴皮肤接触的过程中初生新生儿妈妈可以不用双手即可护住婴儿。

需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有至少三列扣装孔21;通过多列扣装孔21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包围初生新生儿的需要而调节扣子4扣合的位置,即本实用新型具有适应性强的优点。

还有就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带主体1而言,其中间位置的中间海绵层142能够有效地提高保护带主体1的柔软度,在初生新生儿妈妈通过身体压住保护带主体1的保护带压持部11时,中间海绵层142能够有效地提高压持的舒适性。对于开设于保护带压持部11的透气通孔15而言,其能够有效地增强透气性。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初生新生儿实现母婴皮肤接触,另一方面能确保初生新生儿安全并预防因妈妈疲倦不能紧抱新生儿而导致初生新生儿下滑坠地的风险,进而减轻妈妈担心孩子安全问题而出现紧张心理。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