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拢成柜体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1721发布日期:2019-04-23 23:4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收拢成柜体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椅。



背景技术:

折叠椅具有收纳方便的特点,方便人们使用。现有折叠椅的结构均是以减小折叠后体积为目的进行设计,存在以下缺陷:1.为了不占用室内有限空间,折叠椅在使用后会通过折叠来减小体积,但现有的折叠椅在折叠后不具有装饰功能,需要将收拢后的折叠椅搬运至隐秘的储藏空间,给使用带来不便;2.折叠椅一般通过弯折、合并、压缩等结构方式实现收拢,通常会选用方便收纳的杆件以及覆盖在杆件上的柔性布料来生产,当使用者躺卧在折叠椅上时,柔性布料不能给使用者带来稳定的支撑,导致人体局部(腰背部)因缺乏有力支撑而导致睡眠疲劳,此外,杆件还会对人体局部施加较大作用力,导致人体局部因受力过大而出现压印、血流不畅等情况,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收拢成柜体的折叠椅,通过设置可收拢围合形成柜体的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实现折叠椅原地收纳,既无需在收纳后搬运,还能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硬性支撑,提升实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可收拢成柜体的折叠椅,包括支脚结构以及安装在支脚结构上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腿板、臀板、腰板、肩板以及头板,所述腿板与臀板间设有第三连接组件,所述臀板与腰板间设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腰板与肩板间设有第二连接组件,所述肩板与头板间设有第四连接组件,通过调节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实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头板在展开工位与收拢工位间切换,处于展开工位的腿板、臀板、腰板、肩板以及头板可拼接形成朝上敞露的躺卧支撑面,处于收拢工位的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围合形成具有容纳腔的柜体,处于收拢工位的头板隐藏在所述容纳腔中。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头板间通过对应的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实现活动连接,并可以在具有躺卧面的展开工位以及收拢成柜体的收拢工位间变形切换,既为使用者在需要时提供躺卧休息的支撑面,还为使用者在使用后通过折叠形成可放置在原地、占地较少且具有容纳空间的柜体,避免搬运折叠椅的麻烦,提升使用体验。在完成收拢后,头板隐藏在容纳腔内,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分别形成柜体的前板、底板、后板以及顶板,由于腿板和肩板间没有连接关系,使得顶板可自由开口,方便从容纳腔取放物品。

作为优选,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以及头板的顶面均设有缓冲垫,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的底面形成装饰面,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以及头板处于收拢工位时,所述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以及头板均隐藏在所述柜体内,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的装饰面围合形成所述装饰外露面。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各缓冲垫拼合形成连续的支撑面,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躺卧支撑面,各装饰面均朝下设置,确保装饰面不会因与使用者摩擦接触而受损,折叠椅处于收拢状态时,各装饰面外露并形成柜体的装饰外露面,兼具装饰和储物功能,同时,所述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以及头板均被装饰外露面遮挡,确保柜体外表面整洁,提升装饰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均为等宽设置,所述柜体呈立方体,所述腿板与腰板的长度对应,所述臀板与肩板的长度对应,所述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处于收拢工位时,肩板顶面后缘搭接在所述腿板的前端面上,腿板与腰板互为平行设置,臀板与肩板互为平行设置,所述臀板和肩板侧缘弯折形成可匹配拼合形成所述柜体侧部外露面的侧板。通过设定腿板、臀板、腰板、肩板间的尺寸关系来确保柜体呈立方体,既提升美观性,还确保容纳腔体积。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围合形成侧部敞口的容纳腔,位于臀板和肩板上的侧板边缘匹配抵触,起到封堵容纳腔侧部敞口的作用,进而起到遮挡头板和各连接组件的作用。侧板外露面形成装饰面。

作为优选,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臀板后端面顶缘与腰板前端面底缘间的第一转轴以及跨接在臀板顶面侧部与腰板顶面侧部间的第一铰链组,所述第一铰链组包括内连端间通过第一铰链轴转动连接的一号主杆和一号辅杆,所述一号主杆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臀板中段,所述一号辅杆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腰板顶面的后段,所述臀板和腰板以第一转轴为中心转动并被摆动呈直线状态的一号主杆和一号辅杆定位在展开工位。由于一号主杆、一号辅杆、臀板以及腰板肩两两转动连接,使得臀板和腰板只能在预设范围内摆动,当臀板和腰板间相对摆动至两个极限时,正好使得臀板和腰板定位在展开工位和收拢工位上。

作为优选,所述腰板前端面形成第二抵触面,所述一号辅杆长度小于所述腰板长度,一号辅杆朝向腰板侧形成第三抵触面,所述腰板通过第二抵触面垂直地搭接在所述臀板顶面上,同时,所述一号辅杆在一号主杆的支撑下通过第三抵触面贴合抵触在腰板的顶面上,使得所述腰板和臀板定位在收拢工位。折叠椅处于收拢状态时,一号主杆夹设在互为垂直的臀板和腰板间,确保柜体轮廓稳定性,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一号主杆和一号辅杆位于同一直线上,对腰板和臀板提供稳定支撑,为腰板提供满足使用者依靠的支撑作用力。

作为优选,所述腰板后端面与肩板前端面均为斜向面,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腰板后端面底缘与肩板前端面底缘间的第二转轴以及跨接在腰板顶面侧部与肩板顶面侧部间的第二铰链组,所述第二铰链组包括内连端间通过第二铰链轴转动连接的二号主杆和二号辅杆,所述二号主杆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腰板中段,所述二号辅杆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肩板顶面的中段,所述腰板和肩板以第二转轴为中心转动并被摆动呈直线状态的二号主杆和二号辅杆定位在展开工位。肩板由展开工位切换至收拢工位时,所述腰板后端面会贴合在肩板前端面上,两者匹配贴合,并使得腰板与肩板互为垂直,以此满足柜体轮廓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二号主杆朝向腰板侧壁面形成第四抵触面,所述二号辅杆朝向肩板侧壁面形成第五抵触面,所述二号主杆和二号辅杆的内连端均背向第二转轴弯折,摆动成直线状态的二号主杆和二号辅杆分别通过第四抵触面和第五抵触面匹配搭接在所述腰板和肩板的顶面上,使得所述腰板和肩板被定位在展开工位。第四抵触面和第五抵触面分别抵触在腰板和肩板上,由此限制腰板和肩板因过度摆动而导致支撑面过度形变。所述二号主杆和二号辅杆的内连端均背向第二转轴弯折,使得第二铰链轴远离腰板或肩板,继而通过增加力臂来提高腰板和肩板间的定位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腿板后端面底缘与臀板前端面顶缘间的第三转轴,所述腿板后端面形成第一抵触面,处于收拢工位的所述腿板通过第一抵触面垂直地搭接在所述臀板顶面上;腿板自由转动,通过与第一支撑杆抵触实现定位在展开工位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两根平行设置且跨接在肩板和头板间的连杆,所述连杆中部设有拐角,所述连杆的内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肩板中部,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头板的侧壁上,所述连杆内连段朝向肩板侧壁面形成第六抵触面,所述连杆通过第六抵触面贴合抵触在所述肩板的顶面上,使得所述头板定位在展开工位。至少两根连杆能确保头板移动时始终与肩板保持平行,既能为使用者头部提供稳定支撑,还便于收入容纳腔中。

作为优选,所述支脚结构包括呈Y形的旋转支脚,所述旋转支脚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以及与臀板底面前段转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间呈钝角设置,第二支撑杆的侧壁上设有可与臀板底面贴合的第七抵触面,所述第一支撑杆抵触端与连接杆外连端间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杆抵触端与连接杆外连端间距离,旋转支脚通过摆动实现在第一支撑杆与腿板底面抵触且第二支撑杆朝下抵触支撑的展开工位以及第七抵触面与臀板底面搭接且第一支撑杆朝下抵触支撑的收拢工位间切换。折叠椅处于不同状态时,旋转支架会通过第一支撑杆或第二支撑杆起到与底面抵触支撑的作用。当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旋转支架通过第二支撑杆抵触在地面上,同时,第一支撑杆起到支撑腿板的作用,使得腿板上的缓冲垫朝上设置,此时,第一支撑杆抵触端与第七抵触面间的高度差大于伸缩支脚的高度,使得臀板前缘高于后缘设置,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躺卧面;当折叠椅处于收拢状态时,旋转支架通过第一支撑杆抵触在地面上,同时,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七抵触面会抵触在臀板底面上,此时,第一支撑杆抵触端与第七抵触面间的高度差与伸缩支脚的高度相同,使得柜体获得水平支撑,使得臀板与地面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支脚结构包括安装在臀板底面后段的伸缩支脚,所述伸缩支脚包括沿臀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管体以及可伸缩地插置在管体后端口上的多级伸缩杆,所述多级伸缩杆前端插置连接在所述管体内,后端弯折形成朝下抵触的支撑部,所述伸缩支架在收缩的收拢工位以及外伸的展开工位间伸缩切换。通过调节多级伸缩杆的长度来调节旋转支脚与伸缩支脚间的长度,确保躺卧面不会因其后段承担较大作用力而倾覆的情况发生,提高支撑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有益效果:腿板、臀板、腰板、肩板、头板间通过对应的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实现活动连接,并可以在具有躺卧面的展开工位以及收拢成柜体的收拢工位间变形切换,既为使用者在需要时提供躺卧休息的支撑面,还为使用者在使用后通过折叠形成可放置在原地、占地较少且具有容纳空间的柜体,避免搬运折叠椅的麻烦,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臀板和腰板处于展开工位时第一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 为腰板、肩板以及头板处于展开工位时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在展开状态和收拢状态间切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 为实用新型处于收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腿板,2、臀板,3、腰板,4、肩板,5、头板,6、容纳腔,7、侧板,8、第一转轴,9、第一铰链轴,10、一号主杆,11、一号辅杆,12、第一抵触面,13、第二抵触面,14、第三抵触面,15、第二转轴,16、第二铰链轴,17、二号主杆,18、二号辅杆,19、第四抵触面,20、第五抵触面,21、第三转轴,22、连杆,23、拐角,24、第六抵触面,25、旋转支脚,26、第一支撑杆,27、第二支撑杆,28、连接杆,29、第七抵触面,30、伸缩支脚,31、管体,32、多级伸缩杆,33、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5所示的一种可收拢成柜体的折叠椅,由支脚结构以及安装在支脚结构上的支撑结构组成,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所述腿板1与臀板2间设有第三连接组件,所述臀板2与腰板3间设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腰板3与肩板4间设有第二连接组件,所述肩板4与头板5间设有第四连接组件,通过调节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以及第四连接组件实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头板5在展开工位与收拢工位间切换,处于展开工位的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可拼接形成朝上敞露的躺卧支撑面,处于收拢工位的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围合形成具有容纳腔6的柜体,处于收拢工位的头板5隐藏在所述容纳腔6中。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折叠椅可以在供使用者躺卧的展开状态以及形变成柜体的收拢状态间切换,既方便使用者躺卧,还方便在使用后变形切换成具有装饰、收纳功能柜体,既有效缩小了折叠椅的占地面积,还无需使用者频繁搬运折叠椅,提升使用体验。

在实际操作中,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依次转动连接,当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通过设于其顶面上的缓冲垫拼合形成与使用者躺卧姿势匹配的支撑面,且腿板1与臀板2间、臀板2与腰板3间、腰板3与肩板4间以及肩板4与头板5间会摆动形成预设的且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支撑的姿态,提高躺卧舒适性。所述腿板主要用于支撑腿部,尤其是小腿部;所述臀板主要用于支撑臀部,尤其是大腿部和臀部;所述腰板主要支撑腰部;所述肩板主要用于支撑肩部;头板主要支撑头部。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的尺寸应该根据使用人群的身材进行设定。

当折叠椅切换至展开状态时,伸缩支脚30处于外伸的展开工位,旋转支脚25的第二支撑杆27朝下抵触在地面上,臀板2处于前高后低的展开工位,第一支撑杆26斜向上抵触在腿板1的底面上,使得腿板1处于前低后高的展开工位,臀板2和腿板1连接部上翘,便于支撑人体的小腿和大腿。所述腿板1和臀板2处于展开工位时,两者顶面间具有夹角C,参数C的大小通过第一支撑杆26调节,270°≥C≥180°,优选C=225°。

当折叠椅切换至展开状态时,腰板3以第一铰接轴为中心摆动至展开工位,腰板3和臀板2间通过被拉直的一号主杆10和一号辅杆11实现定位,在使用时,腰板3用于支撑使用者腰部,人体倚靠作用力会通过第一铰链传递至臀板2上,确保腰板3对人体腰部有效支撑,拉伸呈直线的一号主杆10和一号辅杆11能有效传递倚靠作用力,并确保腰板3不会过度摆动。腰板3和臀板2处于展开工位时,两者顶面间的具有夹角A,参数A的大小通过第一铰链组调节,170°≥A≥90°,优选A=135°。

当折叠椅切换至展开状态时,肩板4以第二铰链轴16为中心摆动至展开工位,腰板3和肩板4间通过被拉直的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实现定位,在使用时,肩板4为使用者肩部提供支撑,使得肩板4后端具有向下摆动的趋势,被拉直的第二铰链组会限制肩板4过度地向下摆动,进而有效承担人体对肩板4施加的倚靠作用力,此外,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分别通过第四抵触面19和第五抵触面20抵触在腰板3和肩板4的顶面上(如图4所示),确保处于展开工位的腰板3和肩板4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对人体腰部和肩部提供平整且稳定的支撑。腰板3和肩板4处于展开工位时,两者顶面间的具有夹角B,参数B的大小通过第二铰链组调节,200°≥B≥135°,优选A=180°。

当折叠椅切换至展开状态时,连杆22至少为两根,且分别设于头板5的前段和后段,使得头板5能始终沿着与肩板4平行的轨迹移动。头板5移动至位于肩板4后方的展开工位,方便人体躺卧时对使用者头部提供支撑。由于所述连杆22上设有弯折,使得头板5顶面高于肩板4和腰板3形成的支撑面,提高对头部的支撑力度,进而提高躺卧舒适性。在使用时,使用者头部倚靠在头板5上,倚靠作用力会通过连杆22上的第六抵触面24传递至肩板4,进而依次传递至腰板3、臀板2以及支脚结构。

当折叠椅切换至展开状态时,所述旋转支脚25切换至展开工位,第一支撑杆26的抵触端抵触在腿板1的底面上,第二支撑杆27的抵触端竖向抵触在底面上,与第三转轴21配合定位腿板1,此外,伸缩支脚30会通过延长多级伸缩杆32的方式切换至展开工位,在使用时,躺卧支撑面受到的倚靠作用力会通过臀板2传递至旋转支脚25和延伸支脚上,并分别通过第二支撑杆27的抵触端以及多级伸缩杆32的支撑部33传递至地面,提升折叠椅支撑稳定性。人体腿部对腿板1施加的倚靠作用力会依次通过第一支撑杆26、第二支撑杆27传递至底面。通常会增加多级伸缩杆32的长度来提高折叠椅的使用稳定性,防止躺卧支撑面因局部周向力过大而导致折叠椅以所述支撑部33为中心摆动进而出现向后倾倒的情况,有效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实际操作中,当人们在使用后,人们只需通过以下操作实现折叠椅收纳:

1.将腿板1前端向上抬起,使得腿板1与第一支撑杆26的抵触端分离,腿板1以第一转轴8为中心摆动并通过第一抵触面12垂直地定位在臀板2顶面的前缘上;

2.转动旋转支脚25,使得第七支撑面与臀板2底面抵触,旋转支脚25通过第一支撑杆26的抵触端抵触在地面上,使得臀板2呈水平姿态;

3.摆动腰板3,腰板3通过第二抵触面13垂直地定位在臀板2顶面的后缘上,此时,第一铰链组由直线状态切换为弯折状态,一号辅杆11通过第三抵触面14贴合设在腰板3顶面侧部上,一号主杆10外连端可转动地定位在臀板2顶面中部,内连端抵触在腰板3顶面上,对腰板3实施定位,起到防止腰板3过度旋转的作用;

4.移动头板5,使得头板5底面贴合在肩板4的顶面上;

5.摆动肩板4,使得肩板4前端面与腰板3后端面匹配贴合并形确保肩板4与腰板3互为垂直,此时,所述第二铰链组由直线状态切换为弯折状态,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背向第二转轴15弯折,肩板4在完成摆动后,肩板4顶面后缘会搭接在所述腿板1的前端面上,对腿板1起到定位作用。

6.将伸缩杆32收缩至管体31,使得旋转支脚25和伸缩支脚30的竖向投影与所述柜体的竖向投影对应,有效减小折叠椅收拢后的占地面积。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折叠椅收拢,并在室内起到装饰作用。需要使用其储物功能时,通过翻起肩板4实现柜体开启,方便使用者取放物品。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的顶面均设有缓冲垫,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的底面形成装饰面,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以及头板5处于收拢工位时,所述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以及头板5均隐藏在所述柜体内(如图5所示),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的装饰面围合形成所述装饰外露面。当折叠椅处于收拢状态时,第三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中的转轴和铰链均不外露,转轴为穿置在对应的板件内,铰链则隐藏在所述容纳腔6内。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第四连接组件中的铰链均设置在对应板件的顶面侧部,既确保各铰链组能被板件遮挡,还避开了供使用者躺卧的躺卧支撑面,避免使用者因挤压铰链组而产生不适感。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15以及第三转轴21均横向贯穿对应板件,有效提升连接强度。第一铰链组、第二铰链组以及连杆22均对称设置在所述躺卧支撑面两侧,由此提升躺卧支撑面的承载性能,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均为等宽设置,所述柜体呈立方体,所述腿板1与腰板3的长度对应,所述臀板2与肩板4的长度对应,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处于收拢工位时,肩板4顶面后缘搭接在所述腿板1的前端面上,腿板1与腰板3互为平行设置,臀板2与肩板4互为平行设置,所述臀板2和肩板4侧缘弯折形成可匹配拼合形成所述柜体侧部外露面的侧板7。所述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均为等宽设置,确保围合形成的柜体呈规整的立方体,既确保容纳腔6体积,还提升美感。

在实际操作中,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臀板2后端面顶缘与腰板3前端面底缘间的第一转轴8以及跨接在臀板2顶面侧部与腰板3顶面侧部间的第一铰链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铰链组包括内连端间通过第一铰链轴9转动连接的一号主杆10和一号辅杆11,所述一号主杆10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臀板2中段,所述一号辅杆11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腰板3顶面的后段,所述臀板2和腰板3以第一转轴8为中心转动并被摆动呈直线状态的一号主杆10和一号辅杆11定位在展开工位。所述腰板3前端面形成第二抵触面13,所述一号辅杆11长度小于所述腰板3长度,一号辅杆11朝向腰板3侧形成第三抵触面14,所述腰板3通过第二抵触面13垂直地搭接在所述臀板2顶面上,同时,所述一号辅杆11在一号主杆10的支撑下通过第三抵触面14贴合抵触在腰板3的顶面上,使得所述腰板3和臀板2定位在收拢工位。所述腰板3和臀板2上均设有供一号主杆10和一号辅杆11外连端固接的支座,一号辅杆11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对应的支座上,支座高度与一号辅杆11的尺寸对应,确保一号辅杆11以对应支座为中心进行摆动时,确保第三抵触面14能匹配贴合在腰板3的顶面上,一号主杆10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对应的支座上,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一号主杆10对支座施加拉力,折叠椅处于收拢状态时,一号主杆10对支座施加推力,确保腰板3精确定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腰板3后端面与肩板4前端面均为斜向面,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腰板3后端面底缘与肩板4前端面底缘间的第二转轴15以及跨接在腰板3顶面侧部与肩板4顶面侧部间的第二铰链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铰链组包括内连端间通过第二铰链轴16转动连接的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所述二号主杆17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腰板3中段,所述二号辅杆18的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肩板4顶面的中段,所述腰板3和肩板4以第二转轴15为中心转动并被摆动呈直线状态的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定位在展开工位。所述二号主杆17朝向腰板3侧壁面形成第四抵触面19,所述二号辅杆18朝向肩板4侧壁面形成第五抵触面20,所述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的内连端均背向第二转轴15弯折,摆动成直线状态的二号主杆17和二号辅杆18分别通过第四抵触面19和第五抵触面20匹配搭接在所述腰板3和肩板4的顶面上,使得所述腰板3和肩板4被定位在展开工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铰链组、第二铰链组以及连杆22的运动轨迹存在交叠区域,为此,通过在宽度方向上错位设置的方式来避免各部件间相互撞击影响的问题,确保折叠椅顺利展开和收拢。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三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腿板1后端面底缘与臀板2前端面顶缘间的第三转轴21,所述腿板1后端面形成第一抵触面12,处于收拢工位的所述腿板1通过第一抵触面12垂直地搭接在所述臀板2顶面上。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15以及第三转轴21可以为一根,也可以为同轴布置的多根,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转轴8的轴线同时与臀板2后端面顶缘以及腰板3前端面底缘重合,确保第二抵触面13与臀板2顶面匹配贴合,同理设置第二转轴15以及第三转轴21。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四连接组件包括至少两根平行设置且跨接在肩板4和头板5间的连杆22,所述连杆22中部设有拐角23,所述连杆22的内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肩板4中部,外连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头板5的侧壁上,所述连杆22内连段朝向肩板4侧壁面形成第六抵触面24,所述连杆22通过第六抵触面24贴合抵触在所述肩板4的顶面上,使得所述头板5定位在展开工位。所述连杆22为四根,且两两分置在头板5两侧,位于同侧的两根连杆22能确保头板5移动时的姿态,进而确保头板5能以预设姿态移动至展开工位和收拢工位。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支脚结构包括呈Y形的旋转支脚25,所述旋转支脚25包括第一支撑杆26、第二支撑杆27以及与臀板2底面前段转动连接的连接杆28,所述第一支撑杆26与第二支撑杆27间呈钝角设置,第二支撑杆27的侧壁上设有可与臀板2底面贴合的第七抵触面29,所述第一支撑杆26抵触端与连接杆28外连端间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杆27抵触端与连接杆28外连端间距离,旋转支脚25通过摆动实现在第一支撑杆26与腿板1底面抵触且第二支撑杆27朝下抵触支撑的展开工位以及第七抵触面29与臀板2底面搭接且第一支撑杆26朝下抵触支撑的收拢工位间切换。所述支脚结构包括安装在臀板2底面后段的伸缩支脚30,所述伸缩支脚30包括沿臀板2长度方向设置的管体31以及可伸缩地插置在管体31后端口上的多级伸缩杆32,所述多级伸缩杆32前端插置连接在所述管体31内,后端弯折形成朝下抵触的支撑部33,所述伸缩支脚在收缩的收拢工位以及外伸的展开工位间伸缩切换。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支撑杆26抵触端与连接杆28外连端间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杆27抵触端与连接杆28外连端间距离,且所述第一支撑杆26抵触端与连接杆28外连端间距离等于支撑部33到管体31的高度,确保臀板2在折叠椅状态切换时在倾斜状态和水平状态间切换,满足折叠椅处于不同状态时的使用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当折叠椅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27的抵触端位于臀板2前端下方,所述支撑部33位于所述肩板4后段下方。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旋转支脚25上设有定位组件,使得旋转支脚25能精确定位在展开工位或收拢工位上,优选方案,所述定位组件可多级定位,通过调节旋转支脚25的转动角度实现其抵触端与腿板1底面抵触位置调节,继而实现腿板1姿态调节,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转轴8、第一铰链轴9、第二转轴15、第二铰链轴16、第三转轴21均为平行设置,确保腿板1、臀板2、腰板3、肩板4能围合形成方形柜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