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床。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童床结构多种多样,相较于传统的木床结构,折叠床由于能够折叠减小体积而被广泛使用。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折叠床在折叠后的体积都较大,结构不够紧凑而依然存在占用较大空间而不方便用户收纳与携带,也有一部分折叠床在折叠后呈现十分扁平的形态,如中国专利CN203693020U公开的折叠床,其折叠床上相对收折的部件之间采用转动连接,并通过在转动关节中设置锁定机构来实现各部件之间的相对锁定而使得折叠床被锁定在打开状态,这样则造成折叠床的部件较多,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折叠方便的折叠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床,包括支撑座和设于所述支撑座上部的上围框组件,所述支撑座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支撑腿,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侧所述支撑腿之间的横撑组件,所述横撑组件位于所述上围框组件的下方,所述上围框组件至少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上围杆,两根所述上围杆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支撑腿的顶部绕所述上围杆的轴心线旋转地连接在所述上围杆上,所述折叠床具有打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所述折叠床处于打开状态时,两侧的所述支撑腿撑立于地面,所述上围框组件与所述横撑组件支撑在两侧的所述支撑腿之间;当所述折叠床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横撑组件从两侧的所述支撑腿之间拆离,两侧的所述支撑腿相对所述上围框组件相向翻转并收拢在所述上围框组件的同一侧。
优选地,每侧的所述支撑腿均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和固设于所述立柱的底部以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底杆,所述横撑组件设于两侧的所述立柱之间,所述立柱的顶部转动地连接在同侧的所述上围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的顶部固定地设置有围框连接件,所述围框连接件能够绕所述上围杆的轴心线旋转地套设在所述上围杆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围杆上固设有限位销,所述围框连接件具有套设在所述上围杆上的套管部,所述套管部上开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销能够相对滑动配合地插设在所述限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上设有插接衬套,两侧所述立柱上的所述插接衬套相对设置,所述横撑组件的左右两侧均具有能够与所述插接衬套相配合插接的插接头,所述插接头与所述插接衬套之间可插拔配合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伸缩地连接的上支腿与下支腿,所述底杆自所述下支腿的底部向前和/或向后延伸。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底杆与所述立柱之间构成L型,所述底杆包括沿前后方向相对伸缩设置的第一底杆与第二底杆,所述第一底杆与所述下支腿固定连接或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横撑组件为下围框组件,所述下围框组件包括呈U型的下框体和沿周向呈封闭框型的支撑框,所述下框体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下围杆,所述支撑框设于两侧所述下围杆之间,两侧的所述下围杆分别与两侧的所述支撑腿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围杆包括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围杆与第二围杆,所述支撑腿的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围杆与所述第二围杆中的一者上,所述第一围杆的杆腔中设有沿其长度延伸方向滑动的滑杆,所述第二围杆上固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通过转动轴与所述滑杆相枢轴连接,所述上围框组件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当所述上围框组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围杆与所述第二围杆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杆、转动轴及连接杆均位于所述第一围杆的杆腔中;当所述上围框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第一围杆的杆腔外,所述第一围杆与第二围杆这两者中的一者相对另一者向下翻转,且所述第一围杆与第二围杆之间形成一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腿的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围杆上,当所述上围框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围杆相对所述第一围杆向下翻转并与所述第一围杆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支撑腿与所述第二围杆之间还设有相配合以将所述上围框组件锁定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的锁定结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折叠床,其杆件数量少,结构简单,其在展开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需要将其折叠时,只需要将作为横撑组件的下围框组件拆卸下来,然后将两侧的支撑腿相对上围框组件相向翻转便可完成,折叠操作非常的简单且折叠后呈现非常扁平的结构,为用户的日常收纳与携带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折叠床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侧视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折叠床折叠状态下的侧视图;
附图5为本发明的折叠床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上围框组件中上围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上围框组件状态转换过程中折叠床的立体图;
附图8为附图7的侧视图;
附图9为上围框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折叠床的立体图;
附图10为附图9的侧视图;
附图11为上围框组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上围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支撑腿;200、上围框组件;300、横撑组件(下围框组件);
1、立柱;11、上支腿;11a、插接衬套;12、下支腿;2、底杆;21、第一底杆;22、第二底杆;3、围框连接件;31、套管部;32、限位头部;33、限位槽;4、第一围框;41、第一围杆;42、第一侧杆;43、滑杆;43a、导向槽; 44、复位弹簧;45、锁舌;5、第二围框;51、第二围杆;52、第二侧杆;53、连接杆;6、限位销(导向销);7、转动轴;8、下框体;81、下围杆;82、下侧杆;81a、插接头9、支撑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图3所示的折叠床,其包括支撑座和设于该支撑座上部的上围框组件200,支撑座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支撑腿10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侧支撑腿100之间的横撑组件300,横撑组件300位于上围框组件200的下方。其中,上围框组件200至少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上围杆,这两根上围杆各自沿前后方向延伸;折叠床的每一侧上,支撑腿100的顶部绕上述上围杆的轴心线旋转地连接在上围杆上。
该折叠床具有打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该折叠床处于打开状态时,如图1、图3所示,两侧的支撑腿100撑立于地面,上围框组件200与横撑组件300这两者一上一下地支撑在两侧的支撑腿100之间;当该折叠床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4、图5所示,横撑组件300从两个支撑腿100之间拆离,两侧的支撑腿100分别绕相应侧的上围杆相向翻转,并收拢在上围框组件200的同一侧,呈扁平的结构。
具体地,参见图1至5所示,每侧的支撑腿100均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1和固设于立柱1底部且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的底杆2,立柱1包括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伸缩地连接的上支腿11与下支腿12,底杆2自下支腿12的底部向前和/或向后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底杆2自下支腿12的底部沿前后方向朝一侧延伸使得底杆2与立柱1之间呈L型。该底杆2包括沿前后方向相对伸缩设置的第一底杆21与第二底杆22,其中第一底杆21的端部与下支腿12的底端固定地连接,或者第一底杆21与下支腿12一体设置。
参见图1、图3所示,横撑组件300设于两侧的立柱1之间,此处为设置在两侧上支腿11的下部之间,该横撑组件300此处采用的为下围框组件,该下围框组件300可作为折叠床上床板的辅助支撑。该下围框组件包括呈U型的下框体8和沿周向呈封闭框型的支撑框9,下框体8具有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下围杆81和连接在两侧下围杆81一端之间的下侧杆82,支撑框9固定地设于两侧下围杆81之间。两侧下围杆81的另一端部形成插接头81a,以分别与两侧的上支腿1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参见图1所示,立柱1的上支腿11上设有插接衬套11a,两侧上支腿11上的插接衬套11a相对设置;通过下围框组件中两侧下围杆81上的两个插接头81a与上述两个插接衬套11a之间的配接,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插拔连接。
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上围框组件200包括沿轴向围设呈围框的第一围框4与第二围框5,此处第一围框4与第二围框5均呈U字型,第一围框4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第一围杆41和连接在两根第一围杆41之间的第一侧杆42;第二围框5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根第二围杆51和连接在两根第二围杆51之间的第二侧杆52,同一侧上的第一围杆41与第二围杆51相连接而形成上围杆,支撑腿100的顶部连接在第一上围杆41与第二围杆51这两者中的一者上。
参见图1、图2所示,每侧立柱1的顶部均固定地设有围框连接件3,围框连接件3能够绕上围杆的轴心线旋转地套设在上围杆上,本实施例中,围框连接件3连接在第一围杆41上。具体地,该围框连接件3上具有套设在上围杆上的套管部31,该套管部31绕第一围杆41的轴心线旋转地套设在第一围杆41上。如图2所示,套管部31上还开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限位槽33,第一围杆41上固定地设置有限位销6,该限位销6能够相对滑动配合地插设在上述限位槽33中,以在支撑腿100绕上围杆旋转时提供两者相对旋转的导向与限位。
当该折叠床处于打开状态时,限位销6抵挡在限位槽33的一端槽壁上,通过将下围框组件300连接于两侧的立柱1之间,便可使得第一围杆41与围框连接件3之间相对固定,从而使得上围框组件200相对两个支撑腿100固定而使折叠床稳定地处于打开状态下;当将下围框组件300从两侧立柱1之间拆离后,将两侧支撑腿100分别相对对应侧第一围杆41的轴心线旋转时,限位销6在限位槽33中相对地滑动直至其抵挡至限位槽33的另一端槽壁,支撑腿100即与上围框组件200收拢,实现折叠床的收折。
参见图6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上围框组件200上,第一围杆41的杆腔中设有沿其长度延伸方向滑动的滑杆43,第二围杆51上固设有连接杆53,连接杆53的端部通过转动轴7与滑杆43的端部相枢轴连接。这使得折叠床处于打开状态下时,上围框组件200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当上围框组件2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同一侧的第一围杆41与第二围杆51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滑杆43、转动轴7及连接杆53均收容于第一围杆41的杆腔中,如图1、图2、图6所示;当上围框组件2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滑杆43至少有部分从第一围杆41中伸出,使得连接杆53与转动轴7均位于第一围杆41的杆腔外,如图7、图8所示,此时第二围杆51能够相对第一围杆41向下翻转而与第一围杆41之间形成一夹角,如图9至图11所示。这样设置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将第二围框5处的高度降低,便于大人照看折叠床上的婴幼儿。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床的每一侧上,支撑腿100与第二围杆51之间还设有相配合以将上围框组件200锁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锁定结构。此处,该锁定结构设于围框连接件3与第二围杆51之间。具体地,参见图1至3、图6至11所示,每侧的围框连接件3还具有限位头部32,该限位头部32自套管部31的下部朝向远离第一围杆41的方向延伸,该限位头部32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卡槽(图中未示出),当第二围杆51相对第一围杆41向下翻转并对应地卡设在上述卡槽中时,上围框组件200转换并锁定在上述的第二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图11所示,上围框组件200的每一侧上,第一围杆41的杆腔中还设有用于提供滑杆43朝向第一围杆41的杆腔中滑动复位所需弹性力的复位弹簧44,以使得无外力作用时同一侧的第一围杆41与第二围杆51相接而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使得上围框组件200保持的第一工作状态下,以及在解除第二工作状态的锁定后第二围杆51能够自动地相对第一围杆41旋转复位。此处,滑杆43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43a,第一围杆41上固定有导向销,此处采用限位销6作为该导向销,限位销6相对滑动地插设在上述导向槽43a中,复位弹簧44的一端部抵挡在限位槽43a的一侧槽壁上且其另一端部抵触在限位销6上。
综上,本发明的折叠床,其杆件数量少,结构简单,其在展开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上围框组件200的第二围框5能够相对第一围框4翻转而降低高度,方便了用户即时照看折叠床中的婴幼儿;在需要将其折叠时,只需要将作为横撑组件的下围框组件300拆卸下来,然后将两侧的支撑腿100相对上围框组件200相向翻转便可完成,折叠操作非常的简单且折叠后呈现非常扁平的结构,为用户的日常收纳与携带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