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5980发布日期:2018-11-02 22:38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人防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防通道的出入口一般都设有人防门,其作用是阻挡外来侵害,起到战时防护的功能。一般的人防门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铁材质制成,为平面直板结构,能够阻挡一定的冲击。但是该传统的人防门结构自身重量比较大,给人力操作带来不便;同时由于平面受到冲击力时,受力强度以及受力面积均为最大,一旦冲击力过大或者多次受到冲击,则门体很有可能受到破坏;而当受到燃烧弹、火焰枪等攻击或者一般的火烧时,门体温度过高也会影响人防门结构稳定,门后的人靠近或接触门体时也会受到伤害;在一般的人防通道中,一旦人防门受到破坏无法开启,则内部的避难人员就会被困,需另设出口,以防受困。

公开专利号为cn201520570690.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人防门防冲击结构,属于人防门领域。该实用新型中人防门的门扇面板的内侧与通道的入口端配合构成封闭结构,门扇面板的外侧设为受冲击面,在门扇面板的受冲击面上设有一体式弧形结构,弧形结构两端的起始点位于受冲击面两端的内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此设计是单纯在人防门上安装弧形结构,增加了人防门的重量,给人工操作带来不便;第二、仅能对冲击带来减缓削弱的效果,一旦出现火烧,则整个门体高温,也会对门后的人带来影响;第三、仅有人防门一道阻挡,无法为躲避人员提供更多的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该装置通过双层人防门组合、弧形副门及挡砂系统的设计,大大提高了人防门的防冲击能力;同时采用蜂窝腔及导热油循环系统配合的形式,不仅减轻了人防门的自重,还能够将门上热量迅速带走,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本发明中,人防通道具备主通道及副通道的设计,也能进一步保证人员的安全,减少人员受困的风险。本发明结构设计巧妙,减重效果好,抗冲击强度高,且具备极佳的散热与防困功能,非常适合战时人防工事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包括人防门、导热油循环系统、人防通道、挡砂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人防门包括主门及副门;在所述主门上设有连接套、端帽、铰链ⅰ及伸缩块;所述连接套设置在主门的中心位置,且与所述主门成圆弧连接;所述连接套的端部开口,内部空心,并设有润滑脂;在所述连接套的内表面上环形阵列有四组半球固定槽;每组所述半球固定槽均有两个槽位;在所述半球固定槽周围设有缓冲弹簧ⅰ;在所述主门的内部设有导热油主进管及导热油主出管;所述导热油进管及导热油进管的端部均设有软质活动连接头;所述端帽成“弹头状”,以螺纹连接的形式紧密固定在所述连接套的端部,覆盖遮挡住所述连接套的端部开口;所述铰链ⅰ的一端连接在主门上,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旁边的墙体内;所述伸缩块设置在主门的顶部及底部,并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副门的侧面设有铰链ⅱ;所述铰链ⅱ的一端连接副门,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旁边的墙体内;所述副门向外的一侧成圆弧状,向内的一侧为平直圆面,且中心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内部掏空,端部开口且成圆滑弧形状,并在所述连接柱的端部开口处套接有端盖;所述连接柱包括外柱、固定铁球、连接弹簧、内柱、旋转锁柱、导热油副进管、导热油副出管及固定铁球避让孔;所述外柱为连接柱的最外一层;所述内柱套入外柱中;所述旋转锁柱套在内柱中;在所述外柱及内柱上均设有固定铁球避让孔;所述固定铁球设置在外柱及内柱之间;所述固定铁球及固定铁球避让孔均与连接套上的半球固定槽位置对应;所述固定铁球的直径较固定铁球避让孔的直径要小;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铁球,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外柱的内表面上;在所述旋转锁柱上设有四道弧形锁槽;所述固定铁球套入弧形锁槽内;所述导热油副进管及导热油副出管设置在旋转锁柱内;在所述旋转锁柱的尾部连接有液压马达;所述连接柱的直径比连接套的端部开口直径小;在所述连接柱的底部位置附近及连接套的底部均设有缓冲弹簧ⅱ;在所述固定铁球及弧形锁槽上涂有润滑脂;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设有蜂窝腔及导热油路;所述蜂窝腔及油路贯穿分布在人防门的内部;所述挡砂系统设置在人防门的入口之前;所述挡砂系统上设有可移动提砂轨道;所述人防通道设置于地下,所述人防门设置在人防通道内;所述控制系统基于plc建立;所述人防门、导热油循环系统、人防通道及挡砂系统。将所述主门上的端帽及副门上的端盖打开,通过所述铰链ⅱ将副门合上;此时所述连接柱将套入连接套内;所述液压马达带动旋转锁柱转动,原本置于弧形锁槽上的固定铁球也随之转动;当所述固定铁球碰到外柱上的固定铁球避让孔的边沿时则无法继续转动,被所述旋转锁柱顶出固定铁球避让孔,并进入半球固定槽内;此时所述旋转锁柱停止转动,所述固定铁球卡在连接柱与连接套之间,从而将所述主门及副门牢牢锁止连接在一起;此时所述导热油主进管及导热油主出管分别与导热油副进管及导热油副出管通过软质活动连接头套接在一起;在所述人防门受到冲击时,所述缓冲弹簧ⅰ及缓冲弹簧ⅱ起到减震的作用,在所述润滑脂、连接柱弧形端面以及固定铁球弧面的作用下,所述副门能够向旁边倾斜,起到了一定的卸力作用,而软质活动连接头也能使副门的倾斜活动不影响到导热油主进管及导热油主出管和导热油副进管及导热油副出管的连接;所述连接弹簧起到协助固定固定铁球的作用;所述铰链ⅰ及铰链ⅱ的作用是固定并支持主门及副门的开合;所述伸缩块可伸入人防门上端及下端的混凝土墙壁中,增强密封效果;所述端帽成“弹头”状的目的在于在不合上副门的情况下,所述主门上的连接套也不会轻易被大力冲击破坏;所述副门向外的一侧成圆弧状,可以在抵挡大力冲击的时候利用弧面的倾斜来减小冲击力面积及冲击力,增强所述人防门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还设有储油罐、进油泵、出油泵、加强筋ⅰ、跨接管ⅰ、边管ⅰ、加强筋ⅱ、跨接管ⅱ、边管ⅱ及支撑柱;所述储油罐设置在人防通道的上方,内部存储有导热油;所述进油泵及出油泵设置在储油罐的出口及入口处,并分别连接所述主门内的导热油主进管及导热油主出管;所述蜂窝腔为小的正五边形中空蜂窝状结构,紧密排列布置在所述主门及副门的内部;相邻的每三排所述蜂窝腔空出一排空位;所述导热油路设置在每三排蜂窝腔之间的空位中;所述加强筋ⅰ及加强筋ⅱ为交叉钢筋结构,设置在所述主门及副门的内部;所述跨接管ⅰ及跨接管ⅱ穿过加强筋ⅰ及加强筋ⅱ,连接所述加强筋ⅰ及加强筋ⅱ两侧的导热油路;所述边管ⅰ及边管ⅱ分别设置在主门及副门的内部边沿,并与导热油主出管及导热油副出管连接;所述支撑柱设置在蜂窝腔的内部,两端分别顶住主门及副门的门板内壁。当所述人防门受到高温炙烤时,所述进油泵启动,通过所述导热油主进管从储油罐向主门内注入导热油;所述导热油进入主门的中心处,并通过所述导热油路向四周的蜂窝腔内部流动,再通过所述跨接管ⅰ跨越加强筋ⅰ,往边管ⅰ内流动,最后在所述出油泵的作用下,从所述导热油主出管流回储油罐内;快速流动的所述导热油能将人防门上的热量迅速带走,降低所述人防门上的温度;当所述副门与主门结合在一起时,所述导热油通过软质活动连接头从导热油主进管通入导热油副进管中,从而进入所述副门的蜂窝腔内,再依次通过导热油路、跨接管ⅱ、边管ⅱ、导热油副出管及导热油主出管,流回到储油罐内;所述加强筋ⅰ、加强筋ⅱ及支撑柱的作用是增强人防门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人防通道包括主通道、副通道、联通通道、落砂通道、暗门、轮架、滚轮、暗门轨道及暗门避让腔;所述主通道为一般的人防通道;所述副通道设置在主通道正下方;所述联通通道设置在人防门后,并从所述主通道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所述落砂通道设置在人防门之前,并从所述主通道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所述暗门设置在联通通道及落砂通道的入口处;所述轮架设置在暗门的底部,并连接滚轮;所述暗门避让腔设置在暗门的侧面;所述暗门轨道的一部分设置在暗门避让腔内,另一部分伸入联通通道及落砂通道中;所述暗门轨道伸出暗门避让腔的部位向上弯折一小段后恢复平直;所述滚轮套入暗门轨道内;在所述人防门上下两端正对的人防通道的内壁上分别开出一道与伸缩块对应的密封口。所述滚轮在弯折的暗门轨道上移动,可以开启暗门;人可以从所述暗门中进入联通通道,从而来往于所述主通道及副通道,起到防围困的作用;所述轮架起到连接支撑暗门与滚轮的作用;所述暗门避让孔起到避让暗门,使所述暗门能够正常开启的作用;所述暗门与主通道及副通道之间的连接处紧密且隐蔽;所述人防通道内壁上开出的密封口正好能使伸缩块伸入,加强所述人防门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挡砂系统包括储砂槽、可移动提砂轨道、螺旋提升机及碎石区;所述储砂槽设置在人防通道的上方,内部储存有砂石;所述储砂槽的开口边沿向下倾斜,正对着主通道;所述碎石区设置在储砂槽内部的一边,里面储存有碎石;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设置在人防通道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人防门;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包括滑轨、移动电机、皮带轮ⅰ、皮带、皮带轮ⅱ、车轮、轮板及轮轴;所述滑轨设置在副通道的地面上;所述移动电机设置在可移动提砂轨道的底部;所述皮带轮ⅰ设置在移动电机的转子上;所述轮板固定在可移动提砂轨道的底部;所述车轮及皮带轮ⅱ通过轮轴与轮板连接;所述轮轴与轮板间通过轴承滚动连接;所述皮带套接在皮带轮ⅰ及皮带轮ⅱ上;所述车轮套入滑轨中;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贯穿主通道及副通道;所述螺旋提升机设置在可移动提砂轨道内;所述碎石区设置在储砂槽的内部侧端。当遇到较大冲击或者所述人防门外出现大火时,所述储砂槽打开,大量砂石从上方落入所述人防通道内,填满所述人防通道,从而阻挡冲击或扑灭大火;所述碎石区内的碎石落在砂石的边沿处,起到了限制砂石流动,增强阻挡能力的作用;在解除危险的情况下,避难人员如想从所述主通道走出,则所述落砂通道上的暗门打开,砂石快速落入下方的所述副通道中,人员可正常在所述主通道中通行;也可以启动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中的螺旋提升机,将砂石运送回所述储砂槽后再从主通道中走出;所述螺旋提升机也可将副通道内的砂石运送回储砂槽;所述移动电机带动皮带轮ⅰ转动,通过所述皮带带动皮带轮ⅱ转动,使车轮在滑轨上转动,从而带动整个可移动提砂轨道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人防门及导热油循环系统上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人防门、人防通道及挡砂系统上均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均连接控制系统。所述温度传感器能感应人防门上的温度,控制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自动启动,也能控制所述进油泵及出油泵的转速,提高导热油循环导热的效率;所述压力传感器能检测到人防门及人防通道上的压力过大时,控制储砂槽打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通过主门及副门的结合形式,使得人防门变为双层结构,且在主门及副门结合的位置设有间隙及缓冲弹簧,使副门受到冲击时可随冲击力发生角度偏移,大大提高了人防门抗冲击的能力。

2.本发明的副门为凸面弧形结构,当受到导弹等冲击波大力冲击时,不像传统平板人防门一样完全受力,而是利用弧面卸去部分冲击力,增强了抗冲击能力。

3.本发明通过蜂窝腔的设计,使人防门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减轻了传统人防门的质量,同时配合加强筋及支撑柱保证了人防门的强度。

4.本发明通过导热油循环系统配合人防门内蜂窝腔结构的设计,可将门上热量迅速带走,避免出现人防门受火攻时因温度过高而影响门体结构稳定的问题,同时也保护了门后的人靠近或接触门体时不被烫伤。

5.本发明通过主通道及副通道的设计,配合滑动开启的隐蔽暗门,实现了人防通道的多条出口,当一道人防门被破坏或主通道阻塞时,人员可以从副通道逃生。

6.本发明通过挡砂系统,可将砂石储存于人防通道上方的储砂槽内,一旦要面临巨大的冲击时,可开启挡砂系统,在人防门前的人防通道内洒下一层厚重的由砂石组成的屏障,隔绝冲击,同时该挡砂系统也可用于灭火,大大加强了人防通道的防护作用;在危险解除后,再由可移动提砂轨道将砂石提升回储砂槽内;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可在掉落砂石的区域移动,方便将砂石运回储砂槽内。

7.本发明通过双层人防门组合、弧形副门及挡砂系统的设计大大提高了人防门的防冲击能力;同时采用蜂窝腔及导热油循环系统配合的形式,不仅减轻了人防门的自重,还能够将门上热量迅速带走,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本发明中,人防通道具备主通道及副通道的设计,也能进一步保证人员的安全,减少人员受困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是人防门结构三维图。

图3是连接套及连接柱剖面图一。

图4是连接套及连接柱剖面图二。

图5是连接柱三维图。

图6是主门剖面图。

图7是副门剖面图。

图8是蜂窝腔结构示意图。

图9是暗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可移动提砂轨道底部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人防门1、导热油循环系统2、人防通道3、挡砂系统4、主门5、副门6、连接柱7、连接套8、端帽9、铰链ⅰ10、铰链ⅱ11、伸缩块12、半球固定槽13、缓冲弹簧ⅰ14、外柱15、固定铁球16、连接弹簧17、内柱18、旋转锁柱19、导热油副进管20、导热油副出管21、加强筋ⅰ22、蜂窝腔23、导热油路24、跨接管ⅰ25、边管ⅰ26、加强筋ⅱ27、跨接管ⅱ28、边管ⅱ29、缓冲弹簧ⅱ30、软质活动连接头31、进油泵32、出油泵33、储砂槽34、可移动提砂轨道35、螺旋提升机36、主通道37、暗门38、轮架39、滚轮40、暗门轨道41、联通通道42、暗门避让腔43、储油罐44、碎石区45、导热油主进管46、导热油主出管47、端盖48、固定铁球避让孔49、弧形锁槽50、液压马达51、支撑柱52、副通道53、落砂通道54、滑轨55、移动电机56、皮带轮ⅰ57、皮带58、皮带轮ⅱ59、车轮60、轮板61、轮轴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说明书附图所示,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包括人防门1、导热油循环系统2、人防通道3、挡砂系统4及控制系统;所述人防门1包括主门5及副门6;在所述主门5上设有连接套8、端帽9、铰链ⅰ10及伸缩块12;所述连接套8设置在主门5的中心位置,且与所述主门5成圆弧连接;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内部空心,并设有润滑脂;在所述连接套8的内表面上环形阵列有四组半球固定槽13;每组所述半球固定槽13均有两个槽位;在所述半球固定槽13周围设有缓冲弹簧ⅰ14;在所述主门5的内部设有导热油主进管46及导热油主出管47;所述导热油进管46及导热油进管47的端部均设有软质活动连接头31;所述端帽9成“弹头状”,以螺纹连接的形式紧密固定在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覆盖遮挡住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所述铰链ⅰ10的一端连接在主门5上,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1旁边的墙体内;所述伸缩块12设置在主门5的顶部及底部,并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副门6的侧面设有铰链ⅱ11;所述铰链ⅱ11的一端连接副门6,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1旁边的墙体内;所述副门6向外的一侧成圆弧状,向内的一侧为平直圆面,且中心设有连接柱7;所述连接柱7的内部掏空,端部开口且成圆滑弧形状,并在所述连接柱7的端部开口处套接有端盖48;所述连接柱7包括外柱15、固定铁球16、连接弹簧17、内柱18、旋转锁柱19、导热油副进管20、导热油副出管21及固定铁球避让孔49;所述外柱15为连接柱7的最外一层;所述内柱18套入外柱15中;所述旋转锁柱19套在内柱18中;在所述外柱15及内柱18上均设有固定铁球避让孔49;所述固定铁球16设置在外柱15及内柱18之间;所述固定铁球16及固定铁球避让孔49均与连接套8上的半球固定槽13位置对应;所述固定铁球16的直径较固定铁球避让孔49的直径要小;所述连接弹簧17的一端连接固定铁球16,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外柱15的内表面上;在所述旋转锁柱19上设有四道弧形锁槽50;所述固定铁球16套入弧形锁槽50内;所述导热油副进管20及导热油副出管21设置在旋转锁柱19内;在所述旋转锁柱19的尾部连接有液压马达51;所述连接柱7的直径比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直径小;在所述连接柱15的底部位置附近及连接套8的底部均设有缓冲弹簧ⅱ30;在所述固定铁球16及弧形锁槽50上涂有润滑脂;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2设有蜂窝腔23及导热油路24;所述蜂窝腔23及油路24贯穿分布在人防门1的内部;所述挡砂系统3设置在人防门1的入口之前;所述挡砂系统3上设有可移动提砂轨道35;所述人防通道3设置于地下,所述人防门1设置在人防通道3内;所述控制系统基于plc建立;所述人防门1、导热油循环系统2、人防通道3及挡砂系统4均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2还设有储油罐44、进油泵32、出油泵33、加强筋ⅰ22、跨接管ⅰ25、边管ⅰ26、加强筋ⅱ27、跨接管ⅱ28、边管ⅱ29及支撑柱52;所述储油罐44设置在人防通道3的上方,内部存储有导热油;所述进油泵32及出油泵33设置在储油罐44的出口及入口处,并分别连接所述主门5内的导热油主进管46及导热油主出管47;所述蜂窝腔23为小的正五边形中空蜂窝状结构,紧密排列布置在所述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相邻的每三排所述蜂窝腔23空出一排空位;所述导热油路24设置在每三排蜂窝腔23之间的空位中;所述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为交叉钢筋结构,设置在所述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所述跨接管ⅰ25及跨接管ⅱ28穿过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连接所述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两侧的导热油路24;所述边管ⅰ26及边管ⅱ29分别设置在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边沿,并与导热油主出管47及导热油副出管21连接;所述支撑柱52设置在蜂窝腔23的内部,两端分别顶住主门5及副门6的门板内壁。

所述人防通道3包括主通道37、副通道53、联通通道42、落砂通道54、暗门38、轮架39、滚轮40、暗门轨道41及暗门避让腔43;所述主通道37为一般的人防通道;所述副通道53设置在主通道37正下方;所述联通通道42设置在人防门1后,并从所述主通道37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53;所述落砂通道54设置在人防门1之前,并从所述主通道37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53;所述暗门38设置在联通通道42及落砂通道54的入口处;所述轮架39设置在暗门38的底部,并连接滚轮40;所述暗门避让腔43设置在暗门38的侧面;所述暗门轨道41的一部分设置在暗门避让腔43内,另一部分伸入联通通道42及落砂通道54中;所述暗门轨道41伸出暗门避让腔43的部位向上弯折一小段后恢复平直;所述滚轮40套入暗门轨道41内;在所述人防门1上下两端正对的人防通道3的内壁上分别开出一道与伸缩块12对应的密封口。

实施例2:

一种防护能力强的双层人防门装置,包括人防门1、导热油循环系统2、人防通道3、挡砂系统4及控制系统;所述人防门1包括主门5及副门6;在所述主门5上设有连接套8、端帽9、铰链ⅰ10及伸缩块12;所述连接套8设置在主门5的中心位置,且与所述主门5成圆弧连接;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内部空心,并设有润滑脂;在所述连接套8的内表面上环形阵列有四组半球固定槽13;每组所述半球固定槽13均有两个槽位;在所述半球固定槽13周围设有缓冲弹簧ⅰ14;在所述主门5的内部设有导热油主进管46及导热油主出管47;所述导热油进管46及导热油进管47的端部均设有软质活动连接头31;所述端帽9成“弹头状”,以螺纹连接的形式紧密固定在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覆盖遮挡住所述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所述铰链ⅰ10的一端连接在主门5上,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1旁边的墙体内;所述伸缩块12设置在主门5的顶部及底部,并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副门6的侧面设有铰链ⅱ11;所述铰链ⅱ11的一端连接副门6,另一端插入固定在所述人防门1旁边的墙体内;所述副门6向外的一侧成圆弧状,向内的一侧为平直圆面,且中心设有连接柱7;所述连接柱7的内部掏空,端部开口且成圆滑弧形状,并在所述连接柱7的端部开口处套接有端盖48;所述连接柱7包括外柱15、固定铁球16、连接弹簧17、内柱18、旋转锁柱19、导热油副进管20、导热油副出管21及固定铁球避让孔49;所述外柱15为连接柱7的最外一层;所述内柱18套入外柱15中;所述旋转锁柱19套在内柱18中;在所述外柱15及内柱18上均设有固定铁球避让孔49;所述固定铁球16设置在外柱15及内柱18之间;所述固定铁球16及固定铁球避让孔49均与连接套8上的半球固定槽13位置对应;所述固定铁球16的直径较固定铁球避让孔49的直径要小;所述连接弹簧17的一端连接固定铁球16,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外柱15的内表面上;在所述旋转锁柱19上设有四道弧形锁槽50;所述固定铁球16套入弧形锁槽50内;所述导热油副进管20及导热油副出管21设置在旋转锁柱19内;在所述旋转锁柱19的尾部连接有液压马达51;所述连接柱7的直径比连接套8的端部开口直径小;在所述连接柱15的底部位置附近及连接套8的底部均设有缓冲弹簧ⅱ30;在所述固定铁球16及弧形锁槽50上涂有润滑脂;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2设有蜂窝腔23及导热油路24;所述蜂窝腔23及油路24贯穿分布在人防门1的内部;所述挡砂系统3设置在人防门1的入口之前;所述挡砂系统3上设有可移动提砂轨道35;所述人防通道3设置于地下,所述人防门1设置在人防通道3内;所述控制系统基于plc建立;所述人防门1、导热油循环系统2、人防通道3及挡砂系统4均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导热油循环系统2还设有储油罐44、进油泵32、出油泵33、加强筋ⅰ22、跨接管ⅰ25、边管ⅰ26、加强筋ⅱ27、跨接管ⅱ28、边管ⅱ29及支撑柱52;所述储油罐44设置在人防通道3的上方,内部存储有导热油;所述进油泵32及出油泵33设置在储油罐44的出口及入口处,并分别连接所述主门5内的导热油主进管46及导热油主出管47;所述蜂窝腔23为小的正五边形中空蜂窝状结构,紧密排列布置在所述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相邻的每三排所述蜂窝腔23空出一排空位;所述导热油路24设置在每三排蜂窝腔23之间的空位中;所述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为交叉钢筋结构,设置在所述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所述跨接管ⅰ25及跨接管ⅱ28穿过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连接所述加强筋ⅰ22及加强筋ⅱ27两侧的导热油路24;所述边管ⅰ26及边管ⅱ29分别设置在主门5及副门6的内部边沿,并与导热油主出管47及导热油副出管21连接;所述支撑柱52设置在蜂窝腔23的内部,两端分别顶住主门5及副门6的门板内壁。

所述人防通道3包括主通道37、副通道53、联通通道42、落砂通道54、暗门38、轮架39、滚轮40、暗门轨道41及暗门避让腔43;所述主通道37为一般的人防通道;所述副通道53设置在主通道37正下方;所述联通通道42设置在人防门1后,并从所述主通道37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53;所述落砂通道54设置在人防门1之前,并从所述主通道37倾斜向下连接副通道53;所述暗门38设置在联通通道42及落砂通道54的入口处;所述轮架39设置在暗门38的底部,并连接滚轮40;所述暗门避让腔43设置在暗门38的侧面;所述暗门轨道41的一部分设置在暗门避让腔43内,另一部分伸入联通通道42及落砂通道54中;所述暗门轨道41伸出暗门避让腔43的部位向上弯折一小段后恢复平直;所述滚轮40套入暗门轨道41内;在所述人防门1上下两端正对的人防通道3的内壁上分别开出一道与伸缩块12对应的密封口。

所述挡砂系统4包括储砂槽34、可移动提砂轨道35、螺旋提升机36及碎石区45;所述储砂槽34设置在人防通道3的上方,内部储存有砂石;所述储砂槽34的开口边沿向下倾斜,正对着主通道37;所述碎石区45设置在储砂槽34内部的一边,里面储存有碎石;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35设置在人防通道3的侧壁上,并靠近所述人防门1;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35包括滑轨55、移动电机56、皮带轮ⅰ57、皮带58、皮带轮ⅱ59、车轮60、轮板61及轮轴62;所述滑轨55设置在副通道53的地面上;所述移动电机56设置在可移动提砂轨道35的底部;所述皮带轮ⅰ57设置在移动电机56的转子上;所述轮板61固定在可移动提砂轨道35的底部;所述车轮60及皮带轮ⅱ59通过轮轴62与轮板61连接;所述轮轴62与轮板61间通过轴承滚动连接;所述皮带58套接在皮带轮ⅰ57及皮带轮ⅱ59上;所述车轮60套入滑轨55中;所述可移动提砂轨道35贯穿主通道37及副通道53;所述螺旋提升机36设置在可移动提砂轨道35内;所述碎石区45设置在储砂槽34的内部侧端。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