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系统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6924发布日期:2018-12-14 22:38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复合系统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建筑物的开口处用的固定式或移动式闭合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系统窗。

背景技术

铝包木门窗是在保留纯实木门窗特性和功能的前提下,将隔热断桥铝合金型材和实木通过机械方法复合而成的框体,两种材料通过高分子尼龙件连接,充分照顾了木材和金属收缩系数不同的属性。铝包木窗的各项性能远远优于其他材质的窗体,虽造价高,但因性能优质逐渐被大众接受,市场前景广阔,随着铝包木窗大量投入市场使用后,其缺点也突显出来,最为明显之处为窗框和窗扇之间的间隙难以处理,导致铝包木窗的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保温性能均欠佳,同时窗框和窗扇的厚度难以达成一致,导致窗户整体的气密和保温性能出现各处不一致的现象,即窗框因自身厚度与窗扇的厚度不同,导致窗框与窗扇相比,气密性能、水密性能和保温性能均不同,同理于窗扇,从而使窗户整体的气密性能或保温性能不统一。

经检索,中国专利文献cn204326832u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节能铝包木窗。设有铝包木结构的窗扇和窗框,扇框和窗框外面的铝型材设有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的内空腔;窗扇的扇框外铝型材的四周外侧面与窗框外铝型材的四周内侧面设有重合面,并且在重合面之间设有密封条;窗扇的实木框外周边内侧设有2-5cm凸沿,该凸沿外侧与窗框的内周边内侧沿相重合3-5cm,该重合部设有密封条述窗扇的实木框下端外沿设有向内上方凹进13-17度的防雨水内凹面;窗框、扇框的外表面涂有防火涂料层。

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高强度和密封隔断性能的系统窗,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包木复合系统窗。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系统窗,包括窗框、窗扇和连接件,所述窗框包括木质第一窗框和金属第二窗框,所述窗扇包括木质第一窗扇和金属第二窗扇,所述第二窗框与第二窗扇上具有c形安装槽,所述第一窗框和第一窗扇上安装有卡扣,所述卡扣具有连接成一体的支撑部与嵌入部,所述支撑部枢接于第一窗框和第一窗扇上,所述嵌入部嵌入安装槽中。

具体地,所述卡扣嵌入部的第一对边宽度d1和第二对边宽度d2,与c形安装槽的槽口宽度d3和槽内宽度d4满足d1<d3<d2<d4。

具体地,第二窗框的安装槽是并排布置的两条。

具体地,所述支撑部与嵌入部的中心具有贯通的安装孔。

具体地,所述支撑部与嵌入部的中心穿设有转轴。

具体地,所述嵌入部的第二对边具有上斜面与下斜面,所述上斜面与卡扣中轴线的夹角是20~24°,优选为22°;所述下斜面与卡扣中轴线的夹角是73~76°,优选为75°。支撑部顶部具有半球形凸起,支撑部与嵌入部之间具有连接部,连接部具有两条凸出的弧形边,当扣件卡合安装槽时,弧形边挤压c形安装槽槽口的两侧壁;所述凸起与下斜面共同夹持c形安装槽槽口的顶壁与底壁。

具体地,所述第一窗框与第一窗扇之间安装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窗框通过第二连接件与金钢纱窗连接。

具体地,所述窗框与窗扇之间安装有密封胶条,所述密封胶条包括安装在第一窗框与第一窗扇之间的第一胶条,安装在第二窗框与第二窗扇之间的第二胶条,安装在第一窗框与第二窗框之间的第三胶条,以及安装在第一窗扇与第二窗扇之间的第四胶条,所述第三胶条呈t形,具有三个结合面,第一结合面嵌入第一窗框的安装槽,第二结合面嵌入第一窗框与第二窗框的结合缝隙,第三结合面在窗扇合入窗框时压紧第一窗扇的边沿。

本发明同时提供上述铝包木系统窗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使用木质型材与金属型材分别制造窗框窗扇;

步骤2,将卡扣枢接在第一窗框和第一窗扇的安装面上,调整第一对边到型材长度方向的直线上;

步骤3,将第二窗框与第二窗扇的安装槽置于卡扣嵌入部一侧压合,令嵌入部进入安装槽中;

步骤4,使用杠杆令卡扣旋转90°,嵌入部的第二对边卡入c形安装槽内形成复合窗框和窗扇;

步骤5,在复合后的窗框与窗扇之间安装密封胶条与连接件。

具体地,所述步骤4中使用扳手驱动或杆件敲击带动支撑部旋转。

有益效果:本发明使用卡扣结合金属框与木框,不仅方便了复合系统窗的装配及安装,而且卡扣采用pom材质和特别设计的外形,整体在受环境温度时的膨胀变形量足够补偿金属框与木质框的变形,提高了复合系统窗的耐候性与密封性。进一步在外部采用金刚纱窗,令金属窗框在安装洞口有足够的密封厚度,保障了复合系统窗的密封性能。

除以上所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外。为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做更为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卡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图;

图中:窗框1、窗扇2、金刚纱窗3、卡扣5、由第一窗框1-1、第二窗框1-2,第一窗扇2-1、第二窗扇2-2、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支撑部5-1、嵌入部5-2、第一胶条6-1、第二胶条6-2、第三胶条6-3、第四胶条6-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复合系统窗如图1所示,主要由窗框1、窗扇2、金刚纱窗3和连接件构成,窗框1是由第一窗框1-1和第二窗框1-2通过卡扣5连接形成的。窗扇2也是由第一窗扇2-1和第二窗扇2-2通过卡扣5连接形成的。

第一窗框1-1由木方铣削成型的木质型材制成,第一窗扇2-1也是由木方铣削成型的木质型材制成,两者之间通过五金连接件相互连接。

第二窗框1-2和第二窗扇2-2均由铝型材制成,铝型材与木质型材的结合面上具有c形安装槽,相应地卡扣5具有连接成一体的支撑部5-1与嵌入部5-2,中部具有贯通孔的安装孔,整体通过螺钉枢接在支撑部枢接于第一窗框1-1和第一窗扇2-1木质型材的安装结合面上,而嵌入部5-2嵌入安装槽中。卡扣5由pom制成,其嵌入部的第一对边宽度d1和第二对边宽度d2,与c形安装槽的槽口宽度d3和槽内宽度d4满足d1<d3<d2<d4。在嵌入部5-2的第二对边具有上斜面与下斜面,上斜面与卡扣中轴线的夹角取22°;下斜面与卡扣中轴的夹角为75°。两个斜面在嵌入部两端形成的楔状外轮廓,在安装金属框与木质框时方便对准与卡入。

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第一连接件是具备内开內倒功能的五金,连接第一窗框1-1与第一窗扇2-1,第二连接件为铰链用于连接第一窗框1-1与金刚纱窗3(金钢网纱窗)。

在窗框1与窗扇2之间安装密封胶条,包括安装在第一窗框1-1与第一窗扇2-1之间的第一胶条6-1,安装在第二窗框1-2与第二窗扇2-2之间的第二胶条6-2,安装在第一窗框1-1与第二窗框1-2之间的第三胶条6-3,以及安装在第一窗扇2-1与第二窗扇2-2之间的第四胶条6-4,其中第三胶条6-3呈t形,具有三个结合面,第一结合面嵌入第一窗框1-1的安装槽,第二结合面嵌入第一窗框1-1与第二窗框1-2的结合缝隙,第三结合面在窗扇2合入窗框1时压紧第一窗扇1-1的边沿。

该铝包木复合系统窗的装配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使用木质型材与金属型材分别制造窗框窗扇;

步骤2,将卡扣枢接在第一窗框和第一窗扇的安装面上,调整第一对边到型材长度方向的直线上;

步骤3,将第二窗框与第二窗扇的安装槽置于卡扣嵌入部一侧压合,令嵌入部进入安装槽中;

步骤4,使用扳手驱动或杆件敲击带动支撑部旋转90°,嵌入部的第二对边卡入c形安装槽内形成复合窗框和窗扇;

步骤5,在复合后的窗框与窗扇之间安装密封胶条与连接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为铝包木系统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仅是以示例的方式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情况下想到许多更改、改变和替代。应当理解,在实践本发明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本文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各种替代方案。所附权利要求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并因此覆盖这些权利要求及其等效项的范围内的方法和结构。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