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8475发布日期:2018-11-17 00:0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五金家具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

背景技术

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目前的家具存在多种不同的款式,其中具有升降调节功能的家具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升降器是实现家具部件升降调节的重要配件,现有的家具一般采用级位结构进行升降调节,常见的有利用螺栓与级位孔的配合结构,或者利用弹性锁点与级位孔配合结构。然而现有的升降器存在调节不方便以及可调节级位固定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便于进行升降调节且无固定级位的叶片式无级升降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设置的支架、固定安装于支架上侧或下侧的轴套、沿垂直方向穿插于轴套内并与轴套构成滑动连接的伸缩轴、限位件、阻尼板以及弹簧片,所述阻尼板上开有供伸缩轴贯穿的通孔,并且该通孔孔径大于伸缩轴的轴径以使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实现摆动,所述弹簧片两端分别与支架和阻尼板的一侧固定连接,同时该限位件于阻尼板的另一侧限位以限制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的最大摆动角,当伸缩轴与阻尼板之间的形成最大摆动角时,阻尼板的通孔边缘与伸缩轴密接触以形成防止伸缩轴下滑的阻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当伸缩轴下滑时受弹簧片对阻尼板的弹性拉力,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形成最大摆动角,利用阻尼板对伸缩轴形成防止伸缩轴下滑的阻力从而对固定伸缩轴的高度。当伸缩轴提升时,阻尼板受伸缩轴带动反向摆动,阻尼板通孔对伸缩轴的阻力逐渐减小使伸缩轴可顺利提升。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叶片式无级升降器简易升降的功能。此外由于锁定伸缩轴高度是依靠阻尼板通孔与伸缩轴之间的摩擦阻力实现,不利用级位结果进行锁定,因此可实现无级升降的功能。

优选地,还包括有打料棒和打料头,所述打料棒垂直设置并竖向滑动,同时该打料棒的端部抵压阻尼板;所述打料头固定连接于伸缩轴上端或下端,当伸缩轴收缩至支架内时,该打料头抵压打料棒端部。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后,当伸缩轴下滑至最低点时,可利用打料头带动阻尼板摆动使阻尼板与伸缩轴进一步紧密接触,从而锁定伸缩轴位置。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为设置于支架与轴套之间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侧形成有用于对阻尼板限位的迂回部,所述迂回部呈c型结构并且其c型结构上下两侧之间留有大于阻尼板厚度的空间以供阻尼板作有限摆动。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后,可利用限位板的迂回部实现对阻尼板的限位作用,使阻尼板能在迂回部限定的空间内作有限摆动从而限制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的最大摆动角。

优选地,所述伸缩轴上端连接有垂直延伸的双头螺杆,所述轴套上侧固定连接有轴套上板,所述双头螺杆的下端与打料头螺纹连接,该双头螺杆的上端与螺纹连接有隔离套,所述隔离套还连接有垂直向下延伸的导杆,所述导杆下端贯穿轴套上板,并且在该导杆外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隔离套和轴套上板抵触。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后,可利用弹簧的弹性压缩力对伸缩轴进行弹性支撑,可减轻阻尼板与伸缩轴的负重,以稳定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的锁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支架与轴套之间设置有角板,所述限位件为铆接于角板上的铆钉,所述阻尼板上开有供铆钉穿过的通孔并且该通孔的孔径大于铆钉直径以形成供阻尼板摆动的间隙。本发明采用以上结构后,可利用铆钉对阻尼板的限位作用,使阻尼板能在铆钉限定的范围内作有限摆动从而限制阻尼板与伸缩轴之间的最大摆动角。

优选地,所述伸缩轴下端连接有下支架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伸缩轴下降至最低点时的剖示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伸缩轴提升时的剖示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伸缩轴提升至最高点时的剖示图。

图7为图6中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伸缩轴提升至最高点时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二的伸缩轴下降时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二的伸缩轴下降至最低点时的剖示图

其中,1-支架,2-轴套,21-轴套上板,3-伸缩轴,41-限位板,411-迂回部,42-角板,421-铆钉,5-阻尼板,6-弹簧片,7-打料棒,8-打料头,9-双头螺杆,10-隔离套,11-导杆,12-弹簧,13-下支架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包括垂直设置的支架1、固定安装于支架1上侧的轴套2、沿垂直方向穿插于轴套2内并与轴套2构成滑动连接的伸缩轴3、限位件、阻尼板5、弹簧片6、打料棒7、打料头8、双头螺杆9、隔离套10、导杆11、轴套上板21和弹簧12。

其中,阻尼板5上开有供伸缩轴3贯穿的通孔,并且该通孔孔径大于伸缩轴3的轴径以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实现摆动,所述弹簧片6两端分别与支架1和阻尼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设置于支架1与轴套2之间的限位板41,同时该限位板41于阻尼板5的另一侧限位以限制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的最大摆动角,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板41一侧形成有用于对阻尼板5限位的迂回部411,所述迂回部411呈c型结构并且其c型结构上下两侧之间留有大于阻尼板5厚度的空间以供阻尼板5作有限摆动。可利用限位板41的迂回部411实现对阻尼板5的限位作用,使阻尼板5能在迂回部411限定的空间内作有限摆动从而限制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的最大摆动角。

打料棒7垂直设置并与限位板41构成垂直方向上的滑动连接,同时该打料头8的下端抵压阻尼板5;所述打料头8固定连接于伸缩轴3上端,当伸缩轴3下滑至最低点时,该打料头8抵压打料棒7上端。当伸缩轴3与阻尼板5之间的形成最大摆动角时,阻尼板5的通孔边缘与伸缩轴3紧密接触以形成防止伸缩轴3下滑的阻力。

双头螺杆9垂直延伸并连接于伸缩轴3上端,轴套上板21固定连接于轴套2上侧,双头螺杆9的下端与打料头8螺纹连接,该双头螺杆9的上端与螺纹连接有隔离套10,所述隔离套10还连接有垂直向下延伸的导杆11,所述导杆11下端贯穿轴套上板21,并且在该导杆11外套设有弹簧12,所述弹簧12两端分别与隔离套10和轴套上板21抵触。可利用弹簧12的弹性压缩力对伸缩轴3进行弹性支撑,可减轻阻尼板5与伸缩轴3的负重,以稳定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的锁定结构。

本实施例中叶片式无级升降器的使用方式如下:

本实施例中的叶片式无级升降器可安装于茶几脚上实现茶几高度调节。

参见图3与图4所示,当其伸缩轴3下降至最低点时,其打料头8带动阻尼板5摆动并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形成最大的摆动角度,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进一步紧密接触,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形成足够的摩擦力锁定伸缩轴3位置。

参见图5至图7所示,当其伸缩轴3提升时,阻尼板5受伸缩轴3带动进行反向摆动,阻尼板5受伸缩轴3带动反向摆动,阻尼板5通孔对伸缩轴3的阻力逐渐减小使伸缩轴3可顺利提升,当伸缩轴3提升至所需高度后将伸缩轴3松开,伸缩轴3自然滑落,阻尼板5在伸缩轴3以及弹簧片6的带动下摆动,当其摆动至最大角度后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摆动角的正切值小于伸缩轴3与阻尼板5之间摩擦系数,从而形成足够的摩擦力阻止伸缩轴3进一步滑落,此外利用弹簧12的弹性压缩力对伸缩轴3进行弹性支撑,可减轻阻尼板5与伸缩轴3的负重,通过以上方式使伸缩轴3的位置锁定。

实施例二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叶片式无级升降器,包括垂直设置的支架1、固定安装于支架1下侧的轴套2、沿垂直方向穿插于轴套2内并与轴套2构成滑动连接的伸缩轴3、限位件、阻尼板5、弹簧片6、打料棒7、打料头8和连接伸缩轴3下端的下支架板13。

其中,阻尼板5上开有供伸缩轴3贯穿的通孔,并且该通孔孔径大于伸缩轴3的轴径以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实现摆动,所述弹簧片6两端分别与支架1和阻尼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与轴套2之间设置有角板42,所述限位件为铆接于角板42上的铆钉421,所述阻尼板5上开有供铆钉421穿过的通孔并且该通孔的孔径大于铆钉421直径以形成供阻尼板5摆动的间隙,可利用铆钉421对阻尼板5的限位作用,使阻尼板5能在铆钉421限定的范围内作有限摆动从而限制阻尼板5与伸缩轴1之间的最大摆动角。

打料棒7垂直设置并与角板42构成垂直方向上的滑动连接,同时该打料棒7的上端抵压阻尼板5;所述打料头8固定连接于伸缩轴3下端,当伸缩轴3下滑至最低点时,该打料头8抵压打料棒7下端。当伸缩轴3与阻尼板5之间的形成最大摆动角时,阻尼板5的通孔边缘与伸缩轴3紧密接触以形成防止伸缩轴3上滑的阻力。

本实施例中叶片式无级升降器的使用方式如下:

本实施例中的叶片式无级升降器可安装于茶几脚上实现茶几高度调节。

参见图8所示,当其伸缩轴3上升至最高点时,其打料头8带动阻尼板5摆动并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形成最大的摆动角度,使阻尼板5与伸缩轴3进一步紧密接触,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形成足够的摩擦力锁定伸缩轴3位置。

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当其伸缩轴3下降时,阻尼板5受伸缩轴3带动进行反向摆动,阻尼板5受伸缩轴3带动反向摆动,阻尼板5通孔对伸缩轴3的阻力逐渐减小使伸缩轴3可顺利提升,当伸缩轴3下降至所需高度后将伸缩轴3松开,伸缩轴3自然滑落,阻尼板5在伸缩轴3以及弹簧片6的带动下摆动,当其摆动至最大角度后阻尼板5与伸缩轴3之间摆动角的正切值小于伸缩轴3与阻尼板5之间摩擦系数,从而形成足够的摩擦力阻止伸缩轴3进一步滑落。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