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5374发布日期:2020-03-10 09:39阅读:1728来源:国知局
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大型商场中,各个店铺的后仓都是自己管理的,而且多是以人工的方式进行上架、下架、筛选、盘库存等操作,人力成本较大而且效率低下。这样对于新零售背景下的商场尤其格格不入,商场或者上架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智能化的对商品进行上架、下架、检索、盘库存、配送、回收等操作,从而可以提升后仓的数字化、联网化和智能化,优化、节省人力、空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化操作的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货柜,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包括多个收纳格,所述收纳格内收纳有用于收纳货品的至少一个收纳盒,所述收纳盒设有第一电子标签,所述收纳格设有第二电子标签,所述第一电子标签内存储有所述收纳盒在所述收纳格内的位置信息以及收纳于所述收纳盒中的货品的特征信息,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内存储有所述收纳格在所述柜体内的位置信息;

设于所述柜体内的读取装置,用于读取所述收纳盒的第一电子标签和所述第二电子标签;

设于所述柜体内的运输装置,用于移动所述收纳盒;

控制装置,与所述读取装置以及所述运输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可根据外部指令信息控制所述读取装置读取所述第一电子标签和所述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的位置信息,并控制所述运输装置将待移动的收纳盒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

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装置为多个,与所述收纳格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与所述收纳格对应的所述运输装置将待移动的收纳盒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或

所述运输装置为多个,与所述收纳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与所述收纳盒对应的所述运输装置将待移动的收纳盒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格内收纳有多个所述收纳盒;

所述运输装置包括吸盘组件和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两侧的滚轮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滚轮组件沿指定方向转动以带动所述收纳盒移动,以及控制所述吸盘组件吸附于与待移动的收纳盒相邻的收纳盒;或所述运输装置包括吸盘组件和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一侧的伸缩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伸缩组件沿指定方向伸缩以带动所述收纳盒移动,以及控制所述吸盘组件吸附于与待移动的收纳盒相邻的收纳盒。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格内收纳有一个所述收纳盒;

所述运输装置包括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两侧的滚轮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滚轮组件沿指定方向转动以带动所述收纳盒移动;或所述运输装置包括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一侧的伸缩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伸缩组件沿指定方向伸缩以带动所述收纳盒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格内收纳有一个所述收纳盒,所述收纳格的底面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

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收纳格内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可分离的与所述收纳盒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收纳盒分离,以使所述收纳盒沿所述收纳格的底面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挂钩件,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挂钩放开或钩住所述收纳盒;或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卡扣件,所述卡扣件设于所述收纳盒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可控制所述卡扣件支撑或脱离所述收纳盒。

进一步地,所述读取装置还用于与外部服务器电连接,以将读取到的信息发送给外部服务器。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门店管理系统,包括配送机构、至少一个配送区、以及至少一个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智能货柜,所述配送机构与每个所述配送区电连接,每个所述智能货柜与每个所述配送区电连接;

所述配送区用于向所述配送机构以及每个所述智能货柜发送配送指令,所述配送指令包括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及所述配送区的位置信息;所述智能货柜用于根据所述配送指令将收纳有待试货品的收纳盒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所述配送机构用于接收自所述智能货柜移出的收纳盒并根据所述配送指令将所述收纳盒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至少一个配送装置;

所述传送带包括传送段和与所述传送段连通的接收段,所述接收段设置于所述收纳格的开口位置,用于接收自所述收纳格移出的收纳盒并传送至所述传送段;

所述配送装置与所述配送区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配送指令并将自所述传送段传送的收纳盒根据所述配送指令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机构还包括回收装置,设于所述传送段的末端,用于回收自所述传送段传送的收纳盒。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还包括与所述传送段连通的至少一个导出段,所述导出段设于所述传送段的侧部;

所述配送装置设置于所述导出段,用于将自所述导出段传送的收纳盒根据所述配送指令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导出段数量对应的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与对应的所述导出段分别设于所述传送段的两侧,所述推送装置用于将所述收纳盒自所述传送段推送至对应的所述导出段。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段上与所述导出段对应的位置均设有读取模块,所述读取模块与所述推送装置电连接,所述读取模块用于读取位于所述传送段的收纳盒的第一电子标签以获取该收纳盒内的货品的特征信息,并发送给对应的所述推送装置;

所述推送装置与所述配送装置电连接以获取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所述推送装置用于根据将与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对应的所述收纳盒推送至对应的所述导出段。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区包括回收口,所述配送区还用于向所述配送装置发送回收指令,所述配送装置可根据所述回收指令移动至所述回收口。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装置设有用于检测待试货品及回收货品的重量的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待试货品与回收货品的重量数据不一致时,所述配送装置向所述配送区发送提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装置之间通信连接,以相互传输各自接收到的配送指令及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区包括交互屏,所述交互屏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以生成所述配送指令。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智能货柜,可以根据外部指令信息控制通过读取装置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的位置信息,再通过运输装置将待移动的收纳盒移出对应的收纳格,实现自动化取货下架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并且可以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货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货柜的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货柜的结构框图。

图4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货柜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智能货柜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智能货柜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智能货柜的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门店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自动化操作的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的智能货柜和门店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货柜100,该智能货柜100可以应用于线下门店或是货仓。智能货柜100包括:柜体10、读取装置20、运输装置30以及控制装置40。

其中,所述柜体10包括多个收纳格11,所述收纳格11内收纳有用于收纳货品的至少一个收纳盒12,所述收纳盒12设有第一电子标签121,所述收纳格11设有第二电子标签,所述第一电子标签121内存储有所述收纳盒12在所述收纳格11内的位置信息以及收纳于所述收纳盒12中的货品的特征信息,所述第二电子标签内存储有所述收纳格11在所述柜体10内的位置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货品的特征信息可以包括货品的类别、型号、尺码、价格等信息。

所述读取装置20设于所述柜体10内,用于读取所述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所述第二电子标签。所述运输装置30设于所述柜体10内,用于移动所述收纳盒12。

所述控制装置40与所述读取装置20以及所述运输装置30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40可根据外部指令信息控制所述读取装置20读取所述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所述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并控制所述运输装置30将待移动的收纳盒12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11。需要说明的是,外部指令信息可以包括取货下架货品指令以及待取货品的类别、型号、尺码、价格等信息。

以下均以货品是衣物为例,对本说明书的智能货柜100进行介绍。当然,货品也可以是其他物品,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控制装置40接收到的外部指令信息后,可以先控制读取装置20读取每个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每个收纳格11的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即通过确定待取衣物放在哪个收纳盒12内,该收纳盒12放在哪个收纳格11内,该收纳格11位于柜体10的什么位置,进而确定要移动哪个收纳盒12。然后控制装置40再控制运输装置30将该待移动的收纳盒12从对应的收纳格11上移出,实现自动取货下架的操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智能货柜100,可以根据外部指令信息控制通过读取装置20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再通过运输装置30将待移动的收纳盒12移出对应的收纳格11,实现自动化取货下架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并且可以提高效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柜体10为多层结构,每一层设有多个收纳格11,每个收纳格11内可以收纳多个收纳盒12也可以只收纳一个收纳盒12,收纳格11和收纳盒12通常均为长方体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对柜体10的具体的分隔方式以及收纳格11和收纳盒12的结构不作限定,只需要每个收纳格11的长度宽度尺寸一致,高度可以是最小收纳盒12的高度的整数倍,每个收纳盒12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一致,高度可以根据实际存放衣物的尺寸大小存在差别,比如存放夏装之类的衣物的收纳盒12的高度可以比存放冬装之类的衣物的收纳盒12的尺寸小,以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对收纳格11内收纳的收纳盒12的数量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标签121可以是rfid标签、二维码或条形码,用于对收纳盒12的位置进行检索和识别。每个衣物上也可以设置存储有该衣物的特征信息的电子标签,用于和对应的收纳盒12及收纳格11进行绑定,以便取货下架时确定该衣物所在的位置。当然,在其他例子中,收纳盒12也可以设置两个电子标签,分别存储该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和收纳于该收纳盒12中的货品的特征信息,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读取装置20还用于与外部服务器电连接,以将读取到的信息发送给外部服务器。通过将读取装置20与外部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可以实现自动化货品上架登记操作。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衣物上架时,可以先扫描每个衣物的电子标签以及对应的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将衣物和收纳盒12两者数据绑定后发送给服务器。然后扫描该收纳盒12所在的收纳格11的第二电子标签,将衣物、收纳盒12以及收纳格11三者数据绑定后发送给服务器,这样,就可以知道每一件衣物被放在了哪个收纳盒12以及该收纳盒12被放在了哪个收纳格11中,进而实现自动化货品上架登记操作。

此外,服务器还可以与控制装置40电连接,并且通过交互设备(例如触控屏)接收用户的下单操作,从而根据用户的下单操作生成对应的指令信息。从而实现当用户下单后,智能货柜可以将该指令信息发送给控制装置40,以实现自动化取货下架操作,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动化解决从用户选择衣物到实现衣物准备好的智能货柜100。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运输装置30既可以只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当运输装置30只设置一个时,控制装置40控制该运输装置30移动到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将其移出收纳格11。但是当需要一次取货下架多个衣物时,一个运输装置30不能保证较高的工作效率,可以设置多个运输装置30,控制装置40控制多个运输装置30各自移出不同的收纳盒12,提高了工作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对运输装置30的数量不作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外,当运输装置30只设置一个时,读取装置20和控制装置40均可以以模块化的形式集成设置在运输装置30上。

在一种场景中,所述运输装置30为多个,与所述收纳格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与所述收纳格11对应的所述运输装置30将待移动的收纳盒12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11。可以理解为,在每个收纳格11内分别设置一个运输装置30,该运输装置30负责移动该收纳格11内的收纳盒12。

在另一种场景中,所述运输装置30为多个,与所述收纳盒1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与所述收纳盒12对应的所述运输装置30将待移动的收纳盒12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11。可以理解为,在每个收纳盒12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运输装置30,该运输装置30只负责移动对应的收纳盒12,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工作效率。

如上所述,所述收纳格11内可以只收纳有一个收纳盒12,也可以收纳多个收纳盒12。根据收纳格11内收纳的收纳盒12的不同数量,运输装置30的具体结构形式也可以不同。

参见图4所示,在一种场景中,以所述收纳格11内只收纳有一个收纳盒12为例。所述运输装置30可以包括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12两侧的滚轮组件31,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滚轮组件31沿指定方向转动以带动所述收纳盒12移动。如图中所示,控制装置40可以控制位于收纳盒12左侧的滚轮组件31沿顺时针转动,控制位于收纳盒12右侧的滚轮组件31沿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收纳盒12向下移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收纳盒12的移动方向控制滚轮组件31的转动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运输装置30是与收纳盒12一一对应设置的,则滚轮组件31的位置可以固定设置在该收纳盒12的两侧。

参见图5所示,在另一种场景中,以所述收纳格11内只收纳有一个收纳盒12为例。所述运输装置30可以包括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12一侧的伸缩组件32,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伸缩组件32沿指定方向伸缩以带动所述收纳盒12移动。如图中所示,控制装置40可以控制位于收纳盒右侧的伸缩组件32向左伸长运动,进而带动收纳盒12向左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运输装置30是与收纳盒12一一对应设置的,则伸缩组件32的位置可以固定设置在该收纳盒12的一侧。参见图6所示,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柜体10内沿竖直方向设置一个固定杆321,然后将全部的伸缩组件32设置在该固定杆321上。

参见图7所示,在另一种场景中,以所述收纳格11内只收纳有一个收纳盒12为例。所述收纳格11的底面可以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所述运输装置30可以包括设于所述收纳格11内的连接组件33,所述连接组件33可分离的与所述收纳盒12连接,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连接组件33与所述收纳盒12分离,以使所述收纳盒12沿所述收纳格11的底面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11。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33可以包括卡扣件,所述卡扣件设于所述收纳盒12的底部,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卡扣件支撑或脱离所述收纳盒12。所述连接组件33也可以包括挂钩件,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挂钩放开或钩住所述收纳盒12。

在另一种场景中,以所述收纳格11内收纳有多个所述收纳盒12为例。所述运输装置30可以包括吸盘组件和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12两侧的滚轮组件,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滚轮组件沿指定方向转动以带动所述收纳盒12移动,以及控制所述吸盘组件吸附于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吸盘组件的作用是固定住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避免被移动。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可以理解为是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上下两层的收纳盒12。当然,在其他例子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种场景中,以所述收纳格11内收纳有多个所述收纳盒12为例。所述运输装置30可以包括吸盘组件和可移动至所述收纳盒12一侧的伸缩组件,所述控制装置40可控制所述伸缩组件沿指定方向伸缩以带动所述收纳盒12移动,以及控制所述吸盘组件吸附于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吸盘组件的作用是固定住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避免被移动。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可以理解为是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上下两层的收纳盒12。当然,在其他例子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所述收纳格11内收纳有多个所述收纳盒12为例,运输装置30包括滚轮组件和吸盘组件为例,对本说明书的智能货柜100进行介绍。实际应用中,当控制装置40接收到的外部指令信息后,可以先控制读取装置20读取每个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每个收纳格11的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即通过确定待取衣物放在哪个收纳盒12内,该收纳盒12放在哪个收纳格11内,该收纳格11位于柜体10的什么位置,进而确定要移动哪个收纳盒12。然后控制装置40再控制运输装置30的吸盘组件吸附于与待移动的收纳盒12相邻的收纳盒12以将其固定,避免被移动,以及控制运输装置30的滚轮组件将该待移动的收纳盒12从对应的收纳格11上移出,实现自动取货下架的操作。取货下架操作完成后,运输装置30复位,原本位于待移动的收纳盒12上方的收纳盒12会自动掉落到之前的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然后通过读取装置20重新扫描确定一遍位于之前的待移动的收纳盒12上方的全部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并发送给服务器已完成数据更新。进而实现新零售场景下提高商场或者商家对于货柜中的货品的上架、下架、检索、盘库存等操作。

参见图8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门店管理系统200,包括配送机构50、至少一个配送区60、以及至少一个智能货柜100,所述配送机构50与每个所述配送区60电连接,每个所述智能货柜100与每个所述配送区6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所述智能货柜100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说明书的门店管理系统200。可选地,配送区60可以是试衣间,也可以是店铺。此外,也可以借助后台服务器实现配送区60与智能货柜100以及配送机构50之间进行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配送区60用于向所述配送机构50以及每个所述智能货柜100发送配送指令,所述配送指令包括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及所述配送区60的位置信息。所述智能货柜100用于根据所述配送指令将收纳有待试货品的收纳盒12移出对应的所述收纳格11。所述配送机构50用于接收自所述智能货柜100移出的收纳盒12并根据所述配送指令将所述收纳盒12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60。可选地,所述配送区60可以包括交互屏(如触控屏),所述交互屏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以生成所述配送指令。当然,门店管理系统2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以配送区60是试衣间为例。用户可以通过配送区60内的交互屏输入操作指令,例如选择想购买的衣物进行试穿等。交互屏根据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生成相应的配送指令,并发送给全部的智能货柜100。智能货柜的100的控制装置根据该配送指令,可以先控制读取装置20读取每个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每个收纳格11的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即通过确定待取衣物放在哪个收纳盒12内,该收纳盒12放在哪个收纳格11内,该收纳格11位于柜体10的什么位置,进而确定要移动哪个收纳盒12。然后控制装置40再控制运输装置30将该待移动的收纳盒12从对应的收纳格11上移出,以实现自动取货下架的操作。然后,通过所述配送机构50接收自所述智能货柜100移出的收纳盒12,并且配送机构50可以根据配送指令将所述收纳盒12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60,以实现自动化的配送操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的门店管理系统200,可以根据配送区发出的配送指令通过智能货柜100完成自动化的取货下架操作,然后通过配送机构50完成自动化的配送操作。从而提供一体化的配套货柜管理、配送流程,提升商场及门店的管理及运营效率。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送机构50包括传送带51和至少一个配送装置52。

其中,所述传送带51包括传送段511和与所述传送段连通的接收段512,所述接收段512设置于所述智能货柜100的收纳格11的开口位置,用于接收自所述收纳格11移出的收纳盒12并传送至所述传送段511。

所述配送装置52与所述配送区60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配送指令并将自所述传送段传送的收纳盒12根据所述配送指令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60。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配送装置52可以是配送小车。配送小车具有自动识别路径功能,并且可以通过无线和配送区60进行通信连接。当配送小车接收到配送指令后能够将对应的收纳盒12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60,以实现自动化的配送操作。配送小车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配送轨道,从而与对应的配送区60连通。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送机构50还包括回收装置54,设于所述传送带51的传送段511的末端,用于回收自所述传送段511传送的收纳盒12。可以理解为,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中途取消订单,即部分收纳盒12已经从智能货柜100被移出到传送带51,但是由于用户不需要再试穿,因此这部分收纳盒12不会被配送装置52配送,就可以自动传送到回收装置54内进行回收,工作人员可以将回收的衣物重新上架。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送带51还包括与所述传送段511连通的至少一个导出段513,所述导出段513设于所述传送段511的侧部。可以理解为,导出段513位于沿传送段511的传送方向的侧面。所述配送装置52设置于所述导出段513,用于将自所述导出段513传送的收纳盒12根据所述配送指令配送至对应的所述配送区60。这样,可以有序并且合理化的分配配送装置52的位置,避免拥堵。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送机构50还包括与所述导出段513数量对应的推送装置53,所述推送装置53与对应的所述导出段513分别设于所述传送段511的两侧,所述推送装置53用于将所述收纳盒12自所述传送段511推送至对应的所述导出段513,以便配送装置52获取对应的收纳盒12。推送装置53可以采用沿朝向导出部513方向设置的伸缩结构,便于将收纳盒12推送至对应的导出段513。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段511上与所述导出段513对应的位置均设有读取模块514,所述读取模块514与所述推送装置53电连接,所述读取模块514用于读取位于所述传送段511的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以获取该收纳盒12内的货品的特征信息,并发送给对应的所述推送装置53。

所述推送装置53与所述配送装置52电连接以获取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所述推送装置53用于根据将与待试货品的特征信息对应的所述收纳盒12推送至对应的所述导出段513,以便配送装置52获取对应的收纳盒12。

实际应用中,假设配送装置52a位于导出段513a处,该配送装置52a需要配送衣物a至配送区60。那么,当设于传送段511并与该导出段513a位置对应的读取模块514a读取到符合要求的收纳盒12时,与该导出段513a位置对应的推送装置53a即可以将该收纳盒12推送至该导出段513,以便对应的配送装置52a获取该收纳盒12。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送区60包括回收口,所述配送区60还用于向所述配送装置52发送回收指令,所述配送装置52可根据所述回收指令移动至所述回收口。实际应用中,当用户试穿完毕后,可以通过交互屏或其他方式向服务器发送试穿完成提示,借助服务器向配送装置52发送回收指令,以使配送装置52移动到回收口待命进行衣物回收。或用户试穿完毕后,通过交互屏发送试穿完成提示后,交互屏可以直接发送回收指令给配送装置52,以使配送装置52移动到回收口待命进行衣物回收。

在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配送装置52设有用于检测待试货品及回收货品的重量的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待试货品与回收货品的重量数据不一致时,所述配送装置52可以向所述配送区60发送提示信号。即要求保证回收试衣间衣物的重量必须和配送时的衣物的重量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配送装置52之间可以保持通信连接,以相互传输各自接收到的配送指令及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数据。

实际应用中,配送小车在到达试衣间后,首先和会试衣间交互或者向后台服务器确认当前试衣间是否有上一轮的用户在试衣,如果还存在则等待试衣完成,否则将装有衣物的收纳盒倒入试衣间的衣物放置窗口。倒入完成后会自动前往试衣间的回收口。

在试衣过程中,试衣间的交互屏可以和用户交互,当有衣物放到回收口时会提示用户是否确定将当前的衣物回收,也就是不下单。交互屏可以在用户试衣完成后,引导用户将衣物放入回收口。试衣间内可以设置类似试衣完毕按钮,当用户按下试衣完毕按钮后,试衣间会发送回收指令给配送小车。配送小车获取待试衣物时可以先称重一次,当获取回收的衣物后,可以再称重一次,当检测出两次的重量不同时,配送小车可以试衣间联动,提示用户是否已经试衣完成,少的衣物是否是需要购买等交互操作。

用户试衣完毕,打开试衣间门,并出门后关门后,试衣间会向配送小车发送回收指令,配送小车将衣物回收后,工作人员可以将回收的衣物重新上架。或通过配送小车将回收的衣物送到指定回收位置。

当用户在试衣的过程中,想要再新增了几件衣物进行试穿,这时试衣间可以再次发送配送指令,重复以上配送流程,配送小车将衣物倒入试衣间后,再移动到回收口。当回收口已经有其他配送小车等着回收衣物时,由于配送小车之间保持通信连接,因此后面来的配送小车可以将本次衣物的特征信息、重量等传输给先前一个配送小车。当然,也可以借助服务器完成两个配送小车之间的数据交互。

当用户走出试衣间后,如果用户没有按下回收按钮或者配送小车认为衣物不对,则试衣间可以提示(例如在试衣间外部亮灯提醒)用户没有回收好衣物,外部的店员可以进入进行检查,然后把衣物放入回收口。

此外,配送小车的配送轨道可以部署在地面也可以部署在上方楼层,如果部署在其他楼层,则必须设置一个电梯式的装置,在用于放置智能货柜的后仓中可以部署一个阶梯式的电梯,配送小车只需要开到阶梯上,然后可以自动会到达试衣间。当衣物回收时,可以选择安装升降式电梯,让配送小车到达试衣间的水平位置,等待衣物回收。此外,也可以使用斜坡的方式,让配送小车自动开往试衣间的回收口,本说明书对配送小车的移动线路及布置方式不作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配送区60是试衣间为例。用户可以通过配送区60内的交互屏输入操作指令,例如选择想购买的衣物进行试穿等。交互屏根据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生成相应的配送指令,并发送给全部的智能货柜100以及配送机构50的配送装置52。智能货柜的100的控制装置根据该配送指令,可以先控制读取装置20读取每个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121和每个收纳格11的第二电子标签以确定待移动的收纳盒12的位置信息,即通过确定待取衣物放在哪个收纳盒12内,该收纳盒12放在哪个收纳格11内,该收纳格11位于柜体10的什么位置,进而确定要移动哪个收纳盒12。然后控制装置40再控制运输装置30将该待移动的收纳盒12从对应的收纳格11上移出,以实现自动取货下架的操作。

然后,从智能货柜100移出的收纳盒12可以落到传送带51的接收段512并沿传送段511传送。在此过程中,设于传送段511的读取模块514可以读取每个经过该读取模块514位置的收纳盒12的第一电子标签,当读取模块514读取到与对应的导出段513位置对应的配送装置52需要配送的衣物相匹配的收纳盒12时,通过对应的推送装置53将该符合要求的收纳盒12推送至对应的导出段513,以便对应的配送装置52获取该收纳盒12,并配送至对应的配送区60,以实现自动化的配送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说明书的其它实施方案。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本说明书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说明书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说明书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说明书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