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硬切换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9695发布日期:2018-12-19 06:0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硬切换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具领域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软硬切换凳。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凳子是一种为使用人员的身体提供适当的支撑力,以用于在适宜的位置进行坐靠,从而提高使用者舒适性的装置,其在日常家居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凳子包括底板、海绵垫和四组支腿,海绵垫安装在所述底板的顶壁上,海绵垫外侧套设在布套,四组支腿的顶端分别以所述底板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连接;现有的凳子使用时,使用者将装置整体移动至适宜位置,使用者坐在海绵垫的上方;然而,现有的凳子在使用中发现,其使用局限性较高,无法对底板的软硬程度进行切换,使用舒适性较低,实用性较低;并且,其工作模式较为单一,不方便在使用时放置闲置的物品,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使用效果较差,致使其使用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局限性较低,对底板的软硬程度进行切换,使用舒适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工作模式较为多样,方便在使用时放置闲置的物品,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使用效果较强,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的软硬切换凳。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包括底板、海绵垫和四组支腿,四组支腿的顶端分别以所述底板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连接;还包括支撑板、第一转轴、第二转轴、驱动电机、伺服电机、传动带、两组滑轨、螺纹杆、螺纹管、两组齿轮、卡板和链条,海绵垫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侧壁上,海绵垫外侧套设在布套,底板上设置有安装通孔,两组滑轨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两组滑轨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滑槽,所述两组滑槽内分别卡装有两组转盘,两组转盘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旋孔,第一转轴的后端和第二转轴的前端分别与支撑板的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插入至所述两组旋孔内,驱动电机安装在滑槽内并位于第一转轴和右侧,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传动带套设在所述传动轴和第一转轴上,安装通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两组卡槽,所述两组卡槽中其中一组卡槽内设置有收缩架,所述收缩架内设置有工作腔,收缩架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工作腔相通,工作腔内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设置有滚珠轴承,螺纹管的外侧壁与所述滚珠轴承内侧壁连接,伺服电机安装在工作腔内,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带动轴,两组齿轮分别安装在带动轴和螺纹管上,链条套设在所述两组齿轮上,螺纹杆的左端与卡板的右侧壁连接,螺纹杆的右端插入并螺装至所述螺纹管的左端内部;还包括挡盖,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顶壁上设置有放置槽,挡盖的侧壁铰接于放置槽内。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所述主动齿轮、被动齿轮、滚珠轴承、链条、螺纹杆、传动带和螺纹管均为不锈钢材质。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蓄电电机,所述蓄电电机安装在工作腔内并与伺服电机和驱动电机电连接,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电连接扣,并且所述电连接扣与蓄电电机电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橡胶塞,所述橡胶塞的侧壁铰接于底板的侧壁上,并在橡胶塞上设置有固定扣。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拉板,挡盖的顶壁上设置有抽拉槽,拉板位于抽拉槽内,并且所述拉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抽拉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透明板,挡盖上设置有观察孔,所述观察孔与放置槽相通,所述透明板安装在观察孔上。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提手,底板后侧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组支架,所述两组支架的后端分别与提手前侧壁的左侧和右侧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四组胶垫,所述四组胶垫分别安装在四组支腿的底端,四组胶垫的底端均设置有防滑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驱动电机带动其上设置的传动轴旋转,以传动带进行相对转,传动带转动可同时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板旋转至适宜位置,使用局限性较低,对底板的软硬程度进行切换,使用舒适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可将闲置物品放入至放置槽内,工作模式较为多样,方便在使用时放置闲置的物品,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使用效果较强,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两组滑轨及其相关结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工作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橡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底板;2、海绵垫;3、支腿;4、支撑板;5、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驱动电机;8、伺服电机;9、传动带;10、滑轨;11、螺纹杆;12、螺纹管;13、齿轮;14、卡板;15、链条;16、转盘;17、收缩架;18、滚珠轴承;19、挡盖;20、放置板;21、蓄电电机;22、橡胶塞;23、固定扣;24、拉板;25、透明板;26、提手;27、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包括底板1、海绵垫2和四组支腿3,四组支腿的顶端分别以底板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连接;还包括支撑板4、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6、驱动电机7、伺服电机8、传动带9、两组滑轨10、螺纹杆11、螺纹管12、两组齿轮13、卡板14和链条15,海绵垫安装在支撑板侧壁上,海绵垫外侧套设在布套,底板上设置有安装通孔,两组滑轨分别安装在安装通孔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两组滑轨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滑槽,两组滑槽内分别卡装有两组转盘16,两组转盘上分别设置有两组旋孔,第一转轴的后端和第二转轴的前端分别与支撑板的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插入至两组旋孔内,驱动电机安装在滑槽内并位于第一转轴和右侧,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传动轴,传动带套设在传动轴和第一转轴上,安装通孔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设置有两组卡槽,两组卡槽中其中一组卡槽内设置有收缩架17,收缩架内设置有工作腔,收缩架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开口与工作腔相通,工作腔内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侧壁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固定设置有滚珠轴承18,螺纹管的外侧壁与滚珠轴承内侧壁连接,伺服电机安装在工作腔内,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带动轴,两组齿轮分别安装在带动轴和螺纹管上,链条套设在两组齿轮上,螺纹杆的左端与卡板的右侧壁连接,螺纹杆的右端插入并螺装至螺纹管的左端内部;还包括挡盖19,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放置板20,放置板的顶壁上设置有放置槽,挡盖的侧壁铰接于放置槽内;驱动电机带动其上设置的传动轴旋转,以传动带进行相对转,传动带转动可同时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支撑板旋转至适宜位置,使用局限性较低,对底板的软硬程度进行切换,使用舒适性较高,实用性较高;并且,可将闲置物品放入至放置槽内,工作模式较为多样,方便在使用时放置闲置的物品,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使用效果较强,从而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主动齿轮、被动齿轮、滚珠轴承、链条、螺纹杆、传动带和螺纹管均为不锈钢材质;可防止装置在长时间使用中主动齿轮、被动齿轮、滚珠轴承、链条、螺纹杆、传动带和螺纹管产生锈迹,可有效延长装置的工作寿命。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蓄电电机21,蓄电电机安装在工作腔内并与伺服电机和驱动电机电连接,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电连接扣,并且电连接扣与蓄电电机电连接;可保障装置的用电器在远离电源的条件下可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橡胶塞22,橡胶塞的侧壁铰接于底板的侧壁上,并在橡胶塞上设置有固定扣23;可对电连接扣进行封闭保护,防止电连接扣内积水积尘,提高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拉板24,挡盖的顶壁上设置有抽拉槽,拉板位于抽拉槽内,并且拉板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抽拉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连接;拉动拉板以方便打开挡盖。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透明板25,挡盖上设置有观察孔,观察孔与放置槽相通,透明板安装在观察孔上;方便使用者透过透明板观察放置槽内的物品放置情况。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提手26,底板后侧壁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两组支架,两组支架的后端分别与提手前侧壁的左侧和右侧连接;方便使用者提动以携带装置整体。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还包括四组胶垫27,四组胶垫分别安装在四组支腿的底端,四组胶垫的底端均设置有防滑纹;可提高装置的使用稳定性。

本发明的一种软硬切换凳,其在工作时,使用者首先提动提手移动,提手移动以带动两组支架移动同时带动底板移动,以将装置移动到用户的位置,使用者打开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工作可带动其上设置的传动轴旋转,传动轴旋转以传动带进行相对转,传动带相对转动可同时可带动第一转轴在一组转盘内转动,第一转轴带动支撑板旋转同时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从而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将支撑板旋转至适宜位置,以根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调节海绵垫的位置以调节装置使用的软硬程度,打开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工作以带动其上设置的带动轴旋转,带动轴旋转可同时带动一组齿轮转动,一组齿轮转动以带动链条进行相对转动,链条进行相对转动的同时可带动另一组齿轮旋转,另一组齿轮旋转同时带动螺纹管在滚珠轴承内旋转,螺纹管旋转可同时带动螺纹杆在螺纹管内进行相对旋转,螺纹杆进行相对旋转的同时可调节其自身在螺纹管内的位置,以调节卡板在工作腔内的横向位置,以带动支撑板横向移动至一组卡槽内以确保支撑板的支撑效果,拉动拉板带动挡盖打开后使用者可将随身的闲置物品放入至放置槽内,使用者可透过透明板观察放置槽内的放置情况,长时间使用后使用者可通过电连接扣对蓄电电机进行蓄电处理,蓄电结束后使用者手动移动橡胶塞,橡胶塞移动可同时带动固定扣对电连接扣进行封闭保护即可。

上述的螺纹杆、螺纹管、伺服电机、齿轮和驱动电机的设计属于直接在市面购买,此项设计的内部电路操作系统也是此领域中的公知常识,只是将上述各部件应用于此项设计中可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