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3664发布日期:2019-03-30 09:1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饮料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饮料生成装置,尤其是关于例如,将在煮沸后的液体中溶解奶粉而生成的奶,以适当的温度冷却的饮料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饮料生成装置的一例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饮料生成装置中,供应配管成为浮子式止回阀与容器侧连接的u字管,加热器使通过该供应配管内的液体煮沸且利用蒸汽压供应至漏斗以及冲调用瓶。冲调用瓶通过将预先放置于内部的干奶粉即奶粉、和用于生成奶的已煮沸的液体调制混合来生成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6-131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引用文献1的饮料生成装置中,漏斗收集通过洒水喷嘴分散而温度降低的液体,液体从设置在下部的出口滴落到设置在下方的冲调用瓶。如上所述,由于洒水喷嘴以及漏斗冷却由加热器煮沸的液体,因此存在奶粉难以溶解于液体的情况。另外,由于煮沸后的液体从洒水喷嘴喷出到漏斗,因此有可能这时所发生的蒸汽泄漏到壳体内部等,需要用于预防控制饮料生成装置的控制部的故障的对策。由此,有改善的余地。

并且,该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颖的饮料生成装置。

另外,该发明的其他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防止蒸汽向饮料调制部以外泄漏,且以适当温度生成饮料的饮料生成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中是包括供应配管、加热部、供热水部件的饮料生成装置。供应配管用于将储存于容器的液体供应至饮料调制部。加热部使通过供应配管内的液体煮沸而供应至饮料调制部。供热水部件与饮料调制部连通。供热水部件包含向纵向延伸的竖长部、以及将被加热部煮沸的液体从竖长部的下端供应至饮料调制部的热水供应口。因此,被加热部煮沸的液体是从尽可能接近于饮料调制部的位置被供应。由此,蒸汽不会向饮料调制部以外泄漏。另外,煮沸后的液体几乎没有冷却而供应至饮料调制部。

第二发明从属于第一发明,供应配管包含一端与容器连接的u字状的第一配管部、以及连接于第一配管部的另一端和供热水部件之间的第二配管部。第二配管部的一部分配置在比储存于容器的液体的最大水位高的位置。供热水部件的上端部配置在与储存于容器的液体的最大水位相等或更高的高度,且为比与第二配管部的一部分低的位置。

第三发明从属于第二发明,第二配管部包含与第一配管部的另一端连接且延伸到比储存于容器的液体的最大水位高的位置的第一部件、一端与供热水部件的上端部连接的第二部件、以及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

第四发明从属于第三发明,第三部件的一部分与其他的部分相比缩小了直径。

第五发明从属于第二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竖长部和上端部连接成l字状。竖长部与上端部相比扩大了直径。

第六发明从属于第一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热水供应口的高度与饮料调制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或者稍高。

第七发明从属于第一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包括覆盖饮料调制部的上表面的盖,盖具有第一孔部,热水供应口与第一孔部连通。

第八发明从属于第七发明,盖具有与第一孔部不同的第二孔部,从第二孔部将饮料调制部内部的蒸汽排出至外部。

第九发明从属于第八发明,进一步包括送风部,送风部产生用于促进从第二孔部将饮料调制部内部的蒸汽排出至外部的气流。

有益效果

根据该发明,可以防止蒸汽向饮料调制部外部泄漏,以适当温度生成饮料。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奶粉冲调装置的概略的示意图。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的外观结构从斜下方观看的立体图。

图4的(a)是将安装着盖的冲调用瓶从斜上方观看的立体图,图4的(b)是将冲调用瓶从斜下方观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上安装了冲调用瓶的状态的v-v断面的截面图。

图6的(a)是将图1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中的冷却部和冲调用瓶的概略结构从斜上方观看的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图6的(a)的vi(b)-vi(b)截面的截面图,图6的(c)是示出图6的(a)的vi(c)-vi(c)截面的截面图。

图7将图1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中的储存槽、供应配管、加热器、喷嘴以及冲调用瓶的结构从上方观看的上表面图。

图8是示出图7的viii-viii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图7的ix-ix截面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图7的x-x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供应配管的第三部件的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将作为混合提取用原料的婴儿用奶粉、和加热后的液体自动混合而生成作为饮料的奶的奶粉冲调装置(饮料生成装置)、以及其配管结构。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作为饮料生成装置,举例说明奶粉冲调装置,但本发明的饮料生成装置不限于此。例如,能应用于作为饮料生成装置的咖啡机,所述咖啡机将加热后的液体注入到作为混合提取用原料的咖啡豆粉而自动生成作为混合物的咖啡。除此以外,能应用于作为饮料生成装置的冲茶机,所述冲茶机将加热后的液体注入到作为混合提取用原料的茶叶后自动生成作为混合物的日本茶或红茶。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奶粉冲调装置1a的概要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的奶粉冲调装置1a包括作为壳体的装置主体2(也参照图2以及图3)、储存液体l的储存槽(容器)3、作为饮料调制部的冲调用瓶4。

储存槽3配置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并且相对于装置主体2能装卸。在储存槽3中储存用于在冲调中使用的液体l。作为液体l,例如除了自来水以外,还可举出婴儿用饮用水、纯净水或天然水等适合婴儿饮用的水等。

另外,在储存槽3的下部设有供水阀3a。供水阀3a当从装置主体2拆下了储存槽3时关闭。因此,能将储存槽3从装置主体2拆卸而从自来水管供水以及能在供水后搬运。之后,当将储存槽3设置于装置主体2时,供水阀3a打开,液体l被供应到供应配管10和加热器12。

在此,为了能掌握水量而在储存槽3的侧面附有刻度。用户能使用该刻度来调制冲调量。此外,刻度既可以附于储存槽3的内侧侧面,也可以将储存槽3设为透明而能从外侧确认。

在装置主体2设有载置冲调用瓶4的载置部21。用户进行奶m的生成作业,所述奶m的生成作业是指在冲调用瓶4中,加热(煮沸)的液体l和预先在内部放置的乾燥奶粉(饮料原料)即奶粉pm的调制混合的作业。另外,在冲调用瓶4内的底部设有用于混合液体l和奶粉pm的搅拌件4a。

在装置主体2设有用户用于操作奶粉冲调装置1a的操作面板6。该操作面板6连接到控制装置主体2的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7。此外,在图1中,记载有操作面板6设置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但是如后面所述,设置在限制部24(装置主体2)的上部。另外,控制部7实际上组装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

在所述装置主体2的内部设有:供应配管10;加热器12,其加热供应至供应配管10的液体l;喷嘴(供热水部件)14,其将由加热器12加热的液体l供应至冲调用瓶4;热水供应口13,其设置在该喷嘴14的下部;旋转驱动部5(搅拌部),其用于使冲调用瓶4内的搅拌件4a旋转;以及热敏电阻tm,其测量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温度。

供应配管10具备防止液体l向储存槽3倒流的浮子式止回阀11。另外,装置主体2组装有冷却部30a(送风部),所述冷却部30a冷却在冲调用瓶4内生成的奶m。因此,储存槽3储存的液体l在从储存槽3到供应配管10的内部,经由浮子式止回阀11向加热器12的入口侧流入,从加热器12的出口侧向热水供应口13流出。然而,加热器12的入口侧意味着,加热器12中的储存槽3侧的端部(一端),加热器12的出口侧意味着,加热器12中的冲调用瓶4侧的端部(另一端)。

关于供应配管10,后面详细地说明,但是例如可以是由不锈钢(sus)、铝等的金属管、硅系、聚丙烯、或者特氟龙(注册商标)类的树脂管等来组合构成。作为供应配管10中的树脂管的材质,优选选择适于食品用途的供应的例如硅系部件。

浮子式止回阀11具有防止液体l从供应配管10向储存槽3的倒流的功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热器12例如形成为u字状,且与供应配管10接触而设置(参照图7以及图9)。加热器12例如内置有镍铬线,具有加热用于生成奶的液体l使其煮沸而杀菌,并向热水供应口13供应的功能。具体地,如以下的(1)~(5)所述。

(1)液体l从储存槽3经过浮子式止回阀11流入至供应配管10中的与加热器12接触的部分即u字状的部分(后述的金属管10a)。

(2)向供应配管10中的与加热器12接触的部分即u字状的部分流入的液体l,充满到安装有浮子式止回阀11的高度或者上方。

(3)当用加热器12开始加热时,液体l煮沸并被其蒸汽压力从加热器12向上推。

(4)在供应配管10中,由于加热器12的一端(入口侧)配置有浮子式止回阀11,因此通过加热器12煮沸的液体l以及蒸汽,通过其蒸汽压力向加热器12的另一端(出口侧)推出,该液体l以及蒸汽经过供应配管10供应至热水供应口13。

(5)由于供应配管10中的加热器12附近部分内的液体l减少,供应配管10中的加热器12附近部分内部的压力下降,使浮子式止回阀11打开。其结果,返回到(1),而加热前的液体l向供应配管10的u字状的部分流入。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2中设置有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能始终测量加热器12的加热温度。

以上的(1)~(5)反复进行直至储存槽3中没有液体l为止,由加热器12加热的液体l被压送到热水供应口13。当供应配管10的内部没有液体l时,来自加热器12的热难以传递到外部,加热器12本身的温度易于上升到液体l的煮沸温度以上。由此,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为上升到预先设定的上限的温度的情况,停止加热器12的加热。

另外,在热水供应口13的下侧,冲调用瓶4载置于装置主体2的载置部21。搅拌件4a在内部配置有磁铁,成为磁铁的表面被树脂覆盖的方式。优选覆盖磁铁的表面的树脂是适合用于食品的树脂,作为材料,例如优选使用与上述的供应配管10的一部分即管(tube)的材质相同的硅系或特氟龙(注册商标)类树脂,或使用聚丙烯等。

搅拌件4a的形状可以是细长的茧状、八棱棒状、圆盘状、风车的叶片状等各种形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搅拌件4a使用φ70~φ90mm的圆盘状的搅拌件。

搅拌件4a内部的磁铁与配置于旋转驱动部5的旋转轴上的未图示的磁铁磁耦合,所述旋转驱动部5配置在冲调用瓶4的下方的装置主体2的内部。旋转驱动部5具有电机和所述磁铁,通过旋转电机而旋转磁铁。搅拌件4a通过该磁铁的旋转而旋转。即,旋转驱动部5具有使搅拌件4a旋转的功能。因而,搅拌件4a和旋转驱动部5具有作为使液体l和奶粉pm旋转而混合的旋转机构的功能。由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旋转结构搅拌冲调用瓶4内的液体l。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奶粉冲调装置1a的动作中的向冲调用瓶4供应液体l的动作独立地控制旋转驱动部5。即,当供应液体l时,旋转驱动部5既可以动作,也可以停止。而且,旋转驱动部5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可变,如后所述,当生成奶m时由控制部7适时地进行控制。另外,通过控制旋转驱动部5,而控制搅拌件4a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

冷却部30a具备吸气口部31、送风用风扇32以及具有孔部33的送风流路34,作为冷却混合后的奶m的温度调制部发挥功能。另外,在送风流路34设有下游侧出口34c。后面详述该冷却部30a的结构。

热敏电阻tm用于间接地测量冲调用瓶4内的液体l或奶m的温度。预先测量与热敏电阻tm的测量温度对应的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温度,例如,将表示由热敏电阻tm的测量温度、和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温度的关系的表数据预先存储,从而用户可以设定调好(冲调完成)的奶m的温度。由此,根据用热敏电阻tm的测量出的温度进行冲调完成的判断,通过声音的输出或者/以及灯的显示来通知用户奶m已调好。

在这种作为饮料生成装置的奶粉冲调装置1a中,将为了冲调希望的量的奶m所需的液体l和奶粉pm,分别加入储存槽3和冲调用瓶4进行称量,使奶粉冲调装置1a动作,从而能自动地冲调奶m。

图2是从斜上方观看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奶粉冲调装置1a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将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奶粉冲调装置1a的外观结构从斜下方观看的立体图。图4的(a)是将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从斜上方观看的立体图,图4的(b)是将冲调用瓶4从斜下方观看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2所示的奶粉冲调装置1a上安装冲调用瓶4的状态的v-v截面的截面图。然而,图5中,省略供应配管1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装置主体2由所述载置部21、壁部22、座部23、以及限制部24(对置部)来构成。此外,在以下,对于装置主体2,插入着冲调用瓶4的一侧设为前侧。与前侧的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另外,将从正面观看装置主体2的前侧时的上下左右,设为装置主体2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进一步,冲调用瓶4的上下方向设为将冲调用瓶4安装于装置主体2时的上下方向。

载置部21具有载置冲调用瓶4的载置面211。如上所述,载置部21的内部设有旋转驱动部5以及热敏电阻tm等。

如图2所示,在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1上,从中央部到后部,设有凸形状的引导件212。引导件212的宽度大致固定,位于载置面211的中央部的前端部212a(第一端部)在俯视时呈半圆形状。此外,前端部212a的形状除了上述半圆形状之外也可以是椭圆形状的一部分,只要是带有圆度的形状即可。

壁部22设置在载置部21的后方。载置部21以及壁部22是装置主体2中的大致l字状的主要的壳体。在壁部22的内部,除了加热器12的一部分、供应配管10的一部分、冷却部30a的一部分、以及控制部7之外,设有用于向奶粉冲调装置1a的各部供电的电源部等。在第一实施例中,壁部22在冲调用瓶4接触的区域上形成有凹部221。

座部23设置在载置部21的左后部,座部23的上表面上配置储存槽3。座部23的内部设有加热器12的其他的一部分以及浮子式止回阀11等。

限制部24从壁部22的上部向前方延伸,且设置在与载置部21的载置面211相对的位置。限制部24的下表面成为与载置面211相对的相对面。另外,限制部24的上表面设有操作面板6。限制部24的内部设有供应配管10的另外一部分以及冷却部30a的另外一部分。

限制部24为将冲调用瓶4向载置部21进出时,限制冲调用瓶4向上方移动的结构。由此,在载置部21和限制部24之间,成为用户可以在水平方向移动冲调用瓶4,且减少在冲调用瓶4装入的液体(奶m)溢出的可能性。

如图2、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冲调用瓶4具有下表面部41,且冲调用瓶4是在上部具有开放部42的圆筒容器。此外,开放部42的周缘的形状为圆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

在冲调用瓶4的开放部42的合适位置上设有注入口43,所述注入口43用于将冲调用瓶4内的液体注入到外部的容器(例如奶瓶)。另外,冲调用瓶4在与注入口43的位置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上,设有用于用户握住冲调用瓶4的把手44。另外,冲调用瓶4设有用于覆盖开放部42的盖45(上端部)。盖45在与装置主体2的热水供应口13相对的部分上设有孔部451。另外,盖45在孔部451的周围设有多个孔部452。多个孔部452是为了分离通过冷却部30a形成的主气流af1,且将分离的副气流af2吸入冲调用瓶4内,进一步,为了从冲调用瓶4排出副气流af2而设置。

另外,盖45包括至少能够按下的杆450a、从杆450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450b、以及在与杆450a相反的一侧上配置的导槽450c。所述孔部452夹着杆450a一左一右各分离有两个。

导槽450c由配置在其后端部的研钵状的凹部4500、和从该凹部4500向盖45的外周(前端)延伸的槽4502构成。即,导槽450c向盖45的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然而,凹部4500和槽4502的连接部分与凹部4500的底面相比位于上方。另外,槽4502具有随着从凹部4500侧朝向外周(从后方向前方)降低的梯度(向下方倾斜)。

另外,如图4的(b)所示,冲调用瓶4的下表面部41形成用于与载置部21的引导件212嵌合的槽411。在第一实施例中,在下表面部41,从注入口43侧向把手44侧的方向的两侧部和把手44侧的部分上,设置u字状的突出部412,从而形成槽411。由此,槽411从注入口43侧向把手44侧的方向开设。另外,槽411开放注入口43侧,且封锁把手44侧。

突出部412的间隔对应于载置部21的引导件212的宽度,但是注入口43侧的前端部412a·412a变得稍宽。另外,突出部412中的把手44侧的部分即基部412b成为嵌合引导件212的前端部212a的形状。另外,突出部412除了周缘部之外的部分是凹陷。

另外,冲调用瓶4从突出部412的基部412b向注入口43侧,延伸有两根线状的肋413·413。该肋413的高度以对应于载置面211中的梯度的方式,随着从把手44的侧朝向注入口43侧而变低。

由此,将冲调用瓶4设置在载置面211的规定位置时,可以将冲调用瓶4内的下表面设为水平方向,无需变更冲调用瓶4的下表面部41的厚度。

另外,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限制部24的下表面,即与载置面211相对的相对面上,配置检测部241,所述检测部241在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载置在载置部21的正确位置(定位置)时,与盖45上设置的导槽450c的凹部4500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接触销241a。检测部241包含通过按压接触销241a而进行on或者off的机械式开关,与开关的on/off对应的电信号输入至控制部7。

检测部241主要是用于从盖45的上侧(上方)检测盖45是否安装于冲调用瓶4的装置。但是,如上所述,冲调用瓶4载置于载置部21的正确的位置时,接触销241a设置于与盖45上设置的导槽450c的凹部4500相对的位置,从而检测部241也可以是用于检测冲调用瓶4是否正确载置的装置。

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组装在装置主体2时,接触销241a滑动导槽450c的槽4502。然而,实际移动的是具有导槽450c的盖45。因此,组装时,可以防止弄错冲调用瓶4的朝向。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接触销241a通过如橡胶或者弹簧那样的弹性部件来朝下施力。因此,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组装于装置主体2时,接触销241a通过弹性部件的恢复力来向下方按下,嵌入于凹部4500(收容)。由此,凹部4500的深度设为,在开关设为on或者off,能够检测盖45正确安装的情况的深度。因此,槽4502沿着接触销241a移动,盖45被导向至通过检测部241的检测位置。

用户在装置主体2的载置面211安装冲调用瓶4时,首先,握住冲调用瓶4的把手44,将注入口43朝向装置主体2,使冲调用瓶4从装置主体2的前方朝向载置部21和限制部24之间移动。冲调用瓶4在载置面211上滑动时,突出部412的前端部412a嵌合于引导件212的前端部212a。另外,此时,导槽450c的前端部接触于接触销241a。冲调用瓶4在载置面211上进一步滑动时,突出部412嵌合于引导件212,冲调用瓶4在载置面211上向引导件212的长边方向(长轴的方向)滑动。另外,冲调用瓶4被移动,从而接触销241a沿着导槽450c相对滑动。

并且,冲调用瓶4在引导件212的前端部212a接触到突出部412的基部412b而停止,完成冲调用瓶4的向装置主体2的安装(设置)。另外,冲调用瓶4通过肋413接触于引导件212,在冲调用瓶4的向装置主体2的安装动作的后半部分,不仅向装置主体2的后方移动,也向上方逐渐移动。因此,盖45的上表面逐渐接近于限制部24的下表面,安装完成时,盖45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接触于限制部24的下表面。

另外,限制部24的下表面形成凹部35。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安装于正确的位置时,凹部35设置在与突出部450b相对的位置。因此,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安装于正确的位置时,突出部450b卡合于凹部35。即,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固定(锁定)于装置主体2。

此外,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从装置主体2拆卸时,按下杆450a,解除突出部450b的向凹部35的卡合。

进一步,如从图3以及图5可知,壁部22形成有凹部221。该凹部221在冲调用瓶4载置于载置部21的正确的位置时,收容冲调用瓶4的注入口43。在此,正确的位置是指,如图5所示,在纵向(上下)方向,热水供应口13和孔部451重叠的位置,最佳为热水供应口13的中心和孔部451的中心重叠位置。

另外,在限制部24的下表面(相对面)设置热水供应口13,且形成凹部242,所述凹部242为相对面的一部分,在热水供应口13的周围向上方凹陷。因此,热水供应口13以及喷嘴14的下端部从相对面突出而露出。由此,可以在从尽可能近的位置向冲调用瓶4(奶粉pm)供热水。另外,即便从热水供应口13向横向飞散液体,也难以附着于相对面,且在喷嘴14本身上附着液滴时,从喷嘴14的下端部向下方的冲调用瓶4滴落,从而液体用尽变好。

即,煮沸后的液体l几乎没有冷却,供应至冲调用瓶4。另外,与煮沸后的液体l一样,煮沸时发生的蒸汽供应至冲调用瓶4。因此,蒸汽不会泄漏到冲调用瓶4外部。

但是,热水供应口13配置在与相对面相同的面内或者与相对面相比上方。这是为了,使冲调用瓶4平行移动的同时安装于装置主体2时,不会被喷嘴14的下端部(热水供应口13)接触到盖45的上表面等妨碍。

此外,相对面上不形成凹部242,完全平坦时,相对面和盖45的上表面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从而使喷嘴14的下端部(热水供应口13)从相对面突出时,有可能喷嘴14的下端部接触到盖45的上表面。防止这些情况是,形成凹部242的效果之一。

另外,凹部242形成为研钵状,凹部242的开口和孔部451的开口设定为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大小。另外,孔部451设有环状的突出部451a,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安装于装置主体2时,突出部451a接触限制部24的下表面。即,凹部242连接(接合)于孔部451。另外,此时,热水供应口13的高度与冲调用瓶4的上表面(开放部42)的高度相同或者稍高。换句话说,在高度方向,热水供应口13的位置与孔部451的位置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因此,热水供应口13连通于孔部451。例如,热水供应口13和在冲调用瓶4的盖45上设置的孔部451之间的间隙(距离)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

第一实施例的搅拌系统要考虑,在使用时,尽可能减少从冲调用瓶4和限制部24的间隙的高温蒸汽的泄漏。由此,不仅将冲调用瓶4安装于载置部21的正确的位置(固定位置),需要将盖45正确安装于冲调用瓶4。在第一实施例的搅拌系统中,不仅判断冲调用瓶4是否安装于载置部21的正确的位置(固定位置)的载置状态,也同时判断盖45是否正确安装的盖45的装着状态,能够预防误安装盖45的状态下的使用等不恰当的状态下的使用,成为考虑安全的结构。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设有具有接触销241a以及机械式开关的检测部241,但是无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光学式传感器或者磁传感器。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导槽450c设置在盖45,但是如上所述,冲调用瓶4的下表面部41设置u字状的突出部412,该突出部412嵌合于引导件212,从而冲调用瓶4以正确朝向安装于引导件212。由此,导槽450c也不一定必须设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盖45的上表面按压接触销241a,能够检测安装有盖45的情况等。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限制部24的下表面(相对面)形成开放送风流路34的开口34a,因此限制部24的下表面中,在形成开口34a的部分形成向上方凹陷的槽部。通过该开口34a和盖45的孔部452形成上述的孔部33。该孔部33在风路方向为长条的形状。如第一实施例所示,送风流路34的形状为圆环状的形状时,与此对应孔部33为圆弧状长条的形状。送风流路34由于其一部分通过开口34a开放,从而在形成开口34a的部分,在装置主体2单体不会作为送风流路34发挥功能。然而,装置主体2的载置面211安装冲调用瓶4时,通过盖45的上表面来覆盖开口34a的一部分,从而在设置开口34a的部分,也成为大致中空的管状(通道状),作为送风流路34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3所示,送风流路34的内部设置引导部34h,所述引导件部34h用于将运转风扇32时发生的主气流af1,沿着一个倾斜面引导至下方的冲调用瓶4内。主气流af1中的、没有成为副气流af2的气流成分经过引导部34h和盖45的间隙后,越过引导件部34h后,沿着另一个倾斜面向送风流路34的上表面引导。此时,气流成分在将流速维持了某种程度的状态下,与引导了奶m的热气的副气流af2再次合流,顺畅地向下游侧流动。由此,能促进引导了奶m的热气的副气流af2的排出。

图6的(a)是在将安装着盖45的冲调用瓶4载置了载置部21的固定位置的情况中的,将冲调用瓶4和冷却部30a的概略结构从倾斜上方观看的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图6的(a)的vi(b)-vi(b)截面的截面图,图6的(c)是示出图6的(a)的vi(c)-vi(c)截面的截面图。

如图6的(a)至图6的(c)所示,冷却部30a具备吸气口部31、送风用风扇32以及送风流路34(通风路径),作为冷却混合后的奶m的温度调制部发挥功能。送风流路34的下表面在装置主体2安装了冲调用瓶4的情况下,与冲调用瓶4的盖45接触的区域形成有开口34a。另外,在送风流路34中设有与吸气口部31连通的上游侧入口34b、和与外部的空间连通的下游侧出口34c。下游侧出口34c是用于将送风流路34内的空气从装置主体2向外部排出的出口。

冲调用瓶4的盖45与在限制部24的下表面形成的开口34a对应,沿着边缘部形成有孔部452。该在第一实施例中,孔部452形成有多个,但是也可以是只有一个。

吸气口部31在其内部收纳有风扇32,构成为通过风扇32从外部吸入空气,向送风流路34送风。风扇32具有用于将冲调用瓶4内的奶m用空气冷却到目标温度的送风功能。如图6的(a)所示,风扇32经由过滤器31a吸入外部的空气。另外,风扇32与送风流路34的上游侧入口34b连接。这样,在冷却部30a中,通过过滤器31a防止在送风流路34的内部大的尘埃或异物等进入送风流路34。

另外,送风流路34设于冲调用瓶4的正上方且与冲调用瓶4的盖45相邻设置。为了使冲调用瓶4接近密闭状态,优选盖45和开口34a之间的间隙d(距离)是5mm(规定的距距离)以下,此外具体地优选是1mm。为了确保该间隙d,冲调用瓶4成为仅通过滑动操作就能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载置部21的结构。

进一步,在冲调用瓶4的盖45不存在送风流路34的部分,除了孔部451,没设有孔。由此,冲调用瓶4内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并且不存在灰尘等异物经过不存在送风流路34的部分从冲调用瓶4的上方下降到奶m而混入奶m的可能。

此外,在图6的(a)~(c),送风流路34从上方观看时,至少一部分为圆环形状,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至少一部分的外周沿着盖45的周缘延伸的结构即可,其依赖于盖45的周缘的形状。另外,如从图6的(b)可知,送风流路34为大致中空,从而也称之为形成管状(通道状)。

当风扇32运转时,在送风流路34内产生水平方向的成分的流速比较快的主气流af1。如图6的(c)所示,该主气流af1是沿着送风流路34的外周内壁34f的回旋气流,从上游侧入口34b向下游侧出口34c沿水平方向流动。换句话说,主气流af1是流动在与静置于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液面大致平行的面内的回旋流。并且,通过风扇32发生的气流不会直接触及冲调用瓶4内的奶m,气流的一部分变换为在与奶m的液面大致平行的面内流动的回旋流即主气流af1后,在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液面上回旋的同时间接地接触奶m的液面。

另外,如图1以及图6的(a)至图6的(c)所示,经由孔部452,在送风流路34内和冲调用瓶4内的空气之间进行空气的交换。通过该空气的交换,主气流af1沿着送风流路34的外周内壁34f产生从孔部452向冲调用瓶4内分流的副气流af2。副气流af2被维持为水平成分的流速比较快,如图1所示,是在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液面上回旋的回旋流。

在冲调用瓶4内,作为回旋流的副气流af2触及奶m的液面,由此,奶m被冷却。更具体地,在冲调用瓶4内分流后的作为回旋流的副气流af2一边沿着冲调用瓶4的内壁回旋一边触及奶m的液面,引导奶m的热气。由此,从奶m夺走热。这样从奶m夺走了热的副气流af2成为温暖气体,因此向送风流路34上升。并且,副气流af2通过经由孔部452的与送风流路34内的空气的交换,而与主气流af1合流,最终从下游侧出口34c向装置主体2的外部排出。

然而,如图1也示出,主气流af1以及副气流af2的回旋方向是与搅拌件4a即冲调用瓶4内的液体(奶m)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冲调用瓶4内产生的作为回旋流的副气流af2是送风流路34内的作为回旋流的主气流af1的分流。因此,副气流af2与主气流af1一样,从主气流af1的上游侧去往下游侧水平地触及奶m的液面。因此,与位于主气流af1的上游侧的奶m的液面触及的副气流af2,从奶m夺走热,成为温暖气体,向主气流af1的下游侧流动。

在此,如上所述,孔部452从与上流侧入口34b对应的位置横跨至与下游侧出口34c对应的位置设置在多处。因此,触及位于主气流af1的上游侧的奶m的液面的副气流af2,从奶m夺走热,向位于主气流af1的下游侧的孔部452排出。即,副气流af2形成如下气流成分:在送风流路34的上游侧从送风流路34经过孔部452进入冲调用瓶4,流经冲调用瓶4的上部而在送风流路34的下游侧经过孔部452后返回送风流路34。能通过该气流成分将被副气流af2引导的奶m的热气顺畅地从孔部452向送风流路34排出。同样,从热水供应口13向冲调用瓶4供应的蒸汽也可以从孔部452向送风流路34排出。因此,蒸汽的温度下降而排出至装置主体2的外部。如上所述,冷却部30a作为,为了促进冲调用瓶4内部中的奶m的热气以及蒸汽的排出而使气流发生的送风部发挥功能。

这样,冷却部30a的构成为,不是将由风扇32产生的气流从与奶m的液面垂直的方向直接触及奶m,而是将由风扇32产生的水平方向的主气流af1间接分流后在冲调用瓶4内产生副气流af2。并且,冷却部30a通过将间接分流的副气流af2触及奶m的液面来冷却奶m。冲调用瓶4内的副气流af2的沿着奶m的液面流动的水平方向的气流成分的流速比较快,因此不是触及液面的一部分而是触及整体液面。其结果是,根据冷却部30a,能从奶m的整体液面有效地夺走热,能实现有效的奶m的冷却。

另外,孔部452的周缘的形状是在送风流路34的延伸方向上为长条的形状。由此,易于发生主气流af1和副气流af2的气流的交换,能有效地冷却奶m。

另外,盖45和开口34a之间的间隙d为5mm以下,极其微小。因此,能减少灰尘等异物与外部气体一起从间隙d混入冲调用瓶4内部的危险。另外,在盖45和开口34a之间的间隙d是5mm以上的情况下,会从间隙d泄漏气流,在冲调用瓶4内难以发生作为沿着奶m的液面的回旋流的副气流af2。因此,可以提高送风效率。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0a是送风用风扇32作为气流发生部与送风流路34的上游侧入口34b连接的构成。但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0a的气流发生部不限于风扇32,只要是能在送风流路34内产生主气流af1的构成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气流发生部也可以是连接到送风流路34的下游侧出口34c的抽吸泵。

图7是在奶粉冲调装置1a中,将加热器12、储存槽3、冲调用瓶4、供应配管10以及盖45从上方观看的上表面图,图8是示出

图7的viii-viii截面的断面图,图9是示出图7的ix-ix截面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图7的x-x截面的截面图。

参照图7至图10,说明供应配管10。供应配管10为使储存槽3和喷嘴14连通的管,包含以u字状形成的第一配管部(金属管)10a,该金属管10a的一端部与储存槽3的下部连接,另一端部与储存槽3相比配置在后侧。如上所述,加热器12形成为u字状,且以与u字状的金属管10a重叠的方式接触而配置。

另外,供应配管10包含用于连接金属管10a和喷嘴14的第二配管部,第二配管部由第一部件10b、第二部件10c以及第三部件10d构成。

第一部件10b为硅胶管,向上下方向延伸而配置,其一端与金属管10a的另一端连接。第二部件10c也可以是硅胶管,从上方观看时,如描绘的缓慢弯曲那样配置,其一端与喷嘴14的上端部14b连接。即,第二部件10c从储存槽3的后侧向右侧延伸,之后,以朝向喷嘴14向前侧延伸的同时,随着朝向喷嘴14,朝向下侧的方式倾斜。

喷嘴14形成为l字状,包含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竖长部14a、和与该竖长部14a的上端连接的上端部14b。如图5以及图6的(a)所示,喷嘴14的周围设置送风流路34,从竖长部14a设定为送风流路34的纵向宽度以上的长度。另外,上端部14b从竖长部14a的上端向后侧延伸形成。如上所述,热水供应口13与孔部451连通。另外,热水供应口13和在冲调用瓶4的盖45上设置的孔部451的间隙(距离)为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mm以下,极其微小,由此热水供应口13和孔部451之间蒸汽的泄漏非常少。

第三部件10d由聚丙烯形成的树脂管,且形成为如l字状或者不等号的符号那样的折线状,第一部件10b与第二部件10c连接。即,第一部件10b的另一端与第三部件10d的一端连接,第二部件10c的另一端与第三部件10d的另一端连接。因此,煮沸后的液体l以及蒸汽的流路从纵向(向上)切换到横向(倾斜向下)。

此外,硅胶管的第一部件10b以及第二部件10c能够伸缩,第一部件10b以及第二部件10c的端部以覆盖金属管10a、第三部件10d以及喷嘴14的端部的方式连接。即,金属管10a、第三部件10d以及喷嘴14的端部插入至第一部件10b以及第二部件10c的端部。

另外,如从图9以及图10可知,第三部件10d配置在与装在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比高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上配置第三部件10d是因为,储存槽3装着液体l时,来自储存槽3的液体l通过浮子式止回阀11,液体l向供应配管10中流入到与储存槽3的水位相同的水位为止,供应配管10的最大高度低于储存槽3的水位时,从供应配管10的末端即热水供应口13自动地流出液体l。由此,将供应配管10的最大高度配置在与装入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比高的位置,从而防止该液体l的自动地流出。即,能够防止未煮沸的液体l供应至冲调用瓶4的情况。

另外,如从图9可知,喷嘴14的上端部14b配置在,与装入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等的高度的位置。在这样的位置上配置喷嘴14的上端部14b的是为了抑制如上所述的液体l的自动地流出。因此,喷嘴14的上端部14b也可以配置在与装入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比高的位置。

然而,由于煮沸后的液体l通过第二部件10c以及喷嘴14供应至冲调用瓶4,因此为了制造出高低差,喷嘴14的上端部14b配置在与第三部件10d相比低的位置。

即,为了抑制液体l的自动地流出,第三部件10d以及喷嘴14的上端部14b应当配置在,与装入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等的高度以上的位置,进一步,为了通过第三部件10d、第二部件10c以及喷嘴14将煮沸后的液体l供热水,第三部件10d配置在与喷嘴14的上端部14b相比高的位置。

为了构成这样的供应配管10,由加热器12煮沸后的液体l成为间歇流,以第二管部即第一部件10b、第三部件10d以及第二部件10c的顺序通过后,从喷嘴14的热水供应口13供应至冲调用瓶4。

另外,喷嘴14的竖长部14a为大致垂直(至少倾斜45度以上)方向,且成为从与第二部件10c连接的上端部14b朝向下方延伸的形状,竖长部14a的管的内部以没有空气的通道的状态被液体l所占据时,通过内部的液体的自重将供应配管10(金属管10a以及第一部件10b)内部的液体l吸上来的、所谓的虹吸效果容易发生的结构。由于所述虹吸效果发生时,将由加热器12加热之前的液体l,不通过由加热器12的煮沸产生的蒸汽压来吸上来,而通过虹吸效果吸上来,因此存在由加热器12加热之前的未加热的液体l,从喷嘴14的热水供应口13供应至冲调用瓶4,导致奶粉pm不溶解或者难以溶解于液体l的问题。

该第一实施例中,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喷嘴14中,上端部14b的内径大于竖长部14a的内径,在竖长部14a和上端部14b连接的部分(折弯的部分),内径逐渐变化。即,竖长部14a的管的内部构成为容易发生空气的通道的结构。因此,由于在竖长部14a中,确保煮沸后的液体l和空气的通道,因此通过喷嘴14的内径的变化,也能够抑制虹吸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金属管10a、第一部件10b、第二部件10c、第三部件10d以及喷嘴14的上端部14b的内径设定为φ9.5mm,喷嘴14的竖长部14a的内径设定为φ11mm。因此,在喷嘴14中,在竖长部14a和上端部14b的连接部,随着从上端部14b朝向竖长部14a扩大直径。

根据第一实施例,通过供应配管10从储存槽3的下部连接到喷嘴14,喷嘴14的下端(热水供应口13)延伸到冲调用瓶4的盖45上设置的孔部451,从而使液体l煮沸而发生的蒸汽不会泄漏到冲调用瓶4的内部以外。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例,供应配管10的一部分配置在与装入储存槽3的液体l的最高水位h相比高的位置的同时,将喷嘴14的上端部14b配置在与最高水位h相等以上的高度的位置,从而可以抑制液体l的自动地流出,将煮沸后的液体l供应至冲调用瓶4。因此,可以可靠地溶解奶粉pm,可以将生成后的奶调制到期望的温度。

[第二实施例]

由于第二实施例的奶粉冲调装置1a除了供应配管10的一部分的结构不同之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第三部件10d的截面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第三部件10d中,内径的一部分与其他的部分相比缩小直径(缩窄着)。具体而言,对于第三部件10d而言,与第一部件10b连接的第一部分100、和与第二部件10c连接的第二部分102以成为如不等号符号的形状的方式相连接,该连接部分的内径与其他的部分的内径相比小。即,第一部分100的上端部、和与该上端部连接的第二部分102的一端部的内径缩窄,通路一部分变窄。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缩窄一部分的流道,使通过加热器12的煮沸后的液体l成为更可靠的间歇流。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102的连接部的内径设定为φ7mm,除了连接部之外的内径设定为φ11mm。

此外,在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102连接的部分,即它们之间夹着的部分形成孔部104,所述孔部104供用于将第三部件10d安装于装置主体(壳体)2的螺丝通过。

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起到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的效果,进一步,将由加热器12煮沸后的液体l更可靠地间歇供应至冲调用瓶4。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具备将在煮沸后的液体l中溶解了奶粉pm的奶m冷却的冷却功能(冷却部30a)的奶粉冲调装置1a(饮料生成装置),但是不考虑冷却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情况、和促进冲调用瓶4内的奶m的热气以及蒸汽的排出的情况时,也可以无需冷却功能。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了具体的数值以及装置的结构,不过这只是举例无需限定,只要起到实施例的效果,根据实际的产品能够适当地变更。

进一步,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例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得到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能通过将各实施例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组合而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a…奶粉冲调装置(搅拌系统);2…装置主体(搅拌装置);4…冲调用瓶(容器);4a…搅拌件;5…旋转驱动部(搅拌部);13…热水供应口;21…载置部;22…壁部;23…座部;24…限制部(对置部);30a…冷却部(送风部);33…孔部;34…送风流路;35…凹部(被卡合部);45…盖(上端部);211…载置面;212…引导件;241…检测部;241a…接触销;242…凹部;411…槽;412…突出部;413…肋;451,452…孔部;450a…杆;450b…突出部(卡合部);450c…导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