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7612发布日期:2019-02-22 21:4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



背景技术:

在实现生活中,无论去进行逛街或者看电影等活动,大部分人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购买美食,而美食则包括饮料、小吃等,大部分人习惯于在边食用小吃的同时,饮用饮料,但是人体只有两只手可去掌握事物,若是同时享用饮料与小吃,则需要使用到双手,无法腾出手来进行其他动作,一旦遭遇去购买其他东西,最终需要提袋,或需接听手机等情况时,只能尽快食用完小吃或饮用完饮料,严重影响出行人员的心情。

市场上的容器基本无法同时放置小吃和饮料,而现在普遍的牛排杯以及爆米花饮料杯都是在杯体内盛放饮料,杯体上方放置一个碗状器皿用以盛放小吃,但无论盛放牛排或爆米花,都需一手拿杯体,另一手扎取牛排或拿取爆米花,同样需要使用到双手,依旧无法通过一只手完成小吃的食用以及饮料的饮用,导致双手无法完成其他动作,造成出行人员的不方便,且牛排杯以及爆米花饮料杯上的碗状器皿为敞开式结构,因此盛放于碗状器皿内的小吃会直接暴露在外界,一旦遭遇雨雪天气或是大风天气,小吃极易遭到雨雪或灰尘污染,无法保证小吃的卫生,存在一定的食用隐患,影响到食用人员的人身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它只需一手便能同时完成饮料的饮用以及小吃的食用,另一手可腾出进行其他事情,使出行人员的行动不会受到阻碍,使双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且能够保证饮料与小吃的卫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包括下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杯体杯口处盖合有一下杯盖;所述下杯盖上方固定有一托盘;所述下杯盖上方盖合有一倒置的上杯体,下杯盖卡于上杯体朝下的杯口位置;所述托盘位于上杯体内,托盘与上杯体内壁之间围合形成一盛放空间;所述上杯体上设有一与其相贯通的导食管;所述导食管下部位于盛放空间内,导食管与托盘之间存在活动间距,导食管上部裸露于上杯体外;所述下杯盖上设有一安装槽,安装槽呈V型;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与其一侧斜面相邻的顶出杆、与另一侧斜面相邻的动力杆;所述顶出杆与动力杆相连接,两者连接处位于安装槽底部;所述托盘上设有与导食管下端管口位置相对应的活动孔;所述托盘上表面向着活动孔方向逐渐下凹;所述顶出杆上端端部位于活动孔内;所述动力杆上端连接有一位于下杯体外的拉杆;所述拉杆下端设有一拇指扣;所述动力杆上端设有一呈半圆状的导向部;所述下杯盖上设有与导向部相匹配的导向台,导向台与导向部同心;所述下杯盖上设有一邻近自身边沿的穿孔;所述上杯体上设有与穿孔位置相对应的吸管插孔。

所述动力杆和与其相邻的安装槽侧面相对的一侧上部设有第一卡钩,该安装槽侧面下部设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与第二卡钩之间通过皮筋相连接。

所述导食管上部内设有一弹性条,弹性条长度小于导食管内径;所述弹性条邻近导食管上端管口。

所述下杯体底部设有可插入至少一根手指的卡孔。

所述顶出杆上端端部截面呈弧状。

所述下杯体与下杯盖之间、下杯盖与上杯体之间分别通过设于下杯盖内壁上的凸环、设于上杯体杯口内壁上的凸环相卡嵌。

所述下杯盖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柱;所述托盘下表面设有若干与支柱位置相对应的限位柱;所述支柱与限位柱相对的上表面设有与限位柱相嵌合的限位孔。

所述导向台与导向部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台同心的导向滑道;所述导向部与导向台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滑道相匹配的导向块。

所述托盘与活动孔相邻的一侧边沿向上翘起形成上翘部;所述导食管下部位于上翘部正上方的一侧裁切有一缺口,导食管下部未被裁切的另一侧与上翘部、上杯体内壁之间围合形成一卡物腔。

所述上杯体与导食管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饮料小吃分层杯只需一手握住下杯体便能通过吸管饮用饮料,若是要食用小吃,也无需使用到另一手,可通过握住下杯体的手对拉杆进行向下拉动,随着拉杆下移,顶出杆便会随之上移,将盛放空间内的小吃顶入至导食管内,最后将导食管上端管口对准使用人员嘴部,便能通过顶出杆的上顶将小吃送入使用人员的嘴内,因此使用人员只需要一只手便能同时享用到小吃与饮料,另一只手则可以做其他事,令使用人员的双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若是无需食用小吃时,使用人员只需不再施力于拉杆上,顶出杆便会自动下落复位,若是上提拉杆,便能加速顶出杆的复位,随着顶出杆复位,小吃便又会从导食管内掉落回盛放空间内,使小吃在上杯体包裹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使真正与外界接触的只有导食管上端较小的管口,即使遭遇雨雪天气或大风天气,只需稍微遮挡下导食管上端管口,便能避免位于盛放空间内的小吃受到污染,保证小吃的卫生,有效杜绝使用人员病从口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饮料小吃分层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B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1C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饮料小吃分层杯,包括下杯体1,所述下杯体1杯口处盖合有一下杯盖2;所述下杯盖2上方固定有一托盘3;所述下杯盖2上方盖合有一倒置的上杯体4,下杯盖2卡于上杯体4朝下的杯口位置;所述托盘3位于上杯体4内,托盘3与上杯体4内壁之间围合形成一盛放空间5;所述上杯体4上设有一与其相贯通的导食管6;所述导食管6下部位于盛放空间5内,导食管6与托盘3之间存在活动间距,导食管6上部裸露于上杯体4外;所述下杯盖2上设有一安装槽7,安装槽7呈V型;所述安装槽7内设有与其一侧斜面相邻的顶出杆8、与另一侧斜面相邻的动力杆9;所述顶出杆8与动力杆9相连接,两者连接处位于安装槽7底部;所述托盘3上设有与导食管6下端管口位置相对应的活动孔10;所述托盘3上表面向着活动孔10方向逐渐下凹;所述顶出杆8上端端部位于活动孔10内;所述动力杆9上端连接有一位于下杯体1外的拉杆11;所述拉杆11下端设有一拇指扣12;所述动力杆9上端设有一呈半圆状的导向部13;所述下杯盖2上设有与导向部13相匹配的导向台14,导向台14与导向部13同心;所述下杯盖2上设有一邻近自身边沿的穿孔15;所述上杯体4上设有与穿孔15位置相对应的吸管插孔16。

所述动力杆9和与其相邻的安装槽7侧面相对的一侧上部设有第一卡钩17,该安装槽7侧面下部设有第二卡钩18;所述第一卡钩17与第二卡钩18之间通过皮筋19相连接。

所述导食管6上部内设有一弹性条20,弹性条20长度小于导食管6内径;所述弹性条20邻近导食管6上端管口。

所述下杯体1底部设有可插入至少一根手指的卡孔21。

所述顶出杆8上端端部截面呈弧状。

所述下杯体1与下杯盖2之间、下杯盖2与上杯体4之间分别通过设于下杯盖2内壁上的凸环22、设于上杯体4杯口内壁上的凸环22相卡嵌。

所述下杯盖2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柱23;所述托盘3下表面设有若干与支柱23位置相对应的限位柱24;所述支柱23与限位柱24相对的上表面设有与限位柱24相嵌合的限位孔25。

所述导向台14与导向部13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台14同心的导向滑道26;所述导向部13与导向台14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滑道26相匹配的导向块27。

所述托盘3与活动孔10相邻的一侧边沿向上翘起形成上翘部28;所述导食管6下部位于上翘部28正上方的一侧裁切有一缺口29,导食管6下部未被裁切的另一侧与上翘部28、上杯体4内壁之间围合形成一卡物腔30。

所述上杯体4与导食管6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31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使用饮料小吃分层杯前,先打开下杯盖2,通过下杯体1的杯口将饮料倒入下杯体1内,然后便可重新将下杯盖2盖合在下杯体1上,紧接着将小吃放入至托盘3与上杯体4内壁之间围合形成的盛放空间5内,由于托盘3上表面向着活动孔10方向逐渐下凹,因此盛放在盛放空间5内的小吃,则会向着活动孔10方向下滑,从而集中于活动孔10上方范围,而集中于于活动孔10上方范围的小吃在顶出杆8的上端端部的限制下,不会从活动孔10向着下杯盖2方向掉落,此时便可将吸管一端依次穿过位于上杯体4的吸管插孔16、位于下杯盖2上的穿孔15插入至下杯体1内,再将吸管0另一端裸露在外界,供使用人员吸取。

当使用人员一手握住下杯体1时,使用人员便可同时享用饮料和小吃,需要饮用饮料时,只用通过吸管将下杯体1内的饮料吸出即可,而需要食用小吃时,使用人员先将拇指扣于拇指扣12上,然后通过拇指扣12下拉拉杆11,随着拉杆11向下被拉动,导向台14便会形成一个支点,使拉杆11能够将下拉力施加于动力杆9上,此时动力杆9随着拉杆11的下移而上翘,由于导向台14与动力杆9上端的导向部13皆为半圆状且同心,因此动力杆9则会以导向台14、导向部13的圆心为圆心做圆周运动,从而保证顶出杆8上端端部随之稳定的向着活动孔10上方移动,当顶出杆8上端端部上移时,位于活动孔10上方范围的小吃则会被顶出杆8上端端部顶动,由于导食管6下端管口与活动孔10的位置相对应,因此被上顶的小吃最终会进入到导食管6内,随着小吃在顶出杆8的顶动下逐渐上移,小吃最终会出现在导食管6上端管口位置,使用人员在此刻则可将嘴巴与导食管6上端管口相对,然后再通过对拉杆11施力,使顶出杆8上移一部分,便能将原先处于导食管6上端管口的小吃送入到嘴内。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只需一手握住下杯体1便能通过吸管饮用饮料,若是要食用小吃,也无需使用到另一手,可通过握住下杯体1的手对拉杆进行向下拉动,随着拉杆11下移,顶出杆8便会随之上移,将盛放空间5内的小吃顶入至导食管内,最后将导食管6上端管口对准使用人员嘴部,便能通过顶出杆8的上顶将小吃送入使用人员的嘴内,因此使用人员只需要一只手便能同时享用到小吃与饮料,另一只手则可以做其他事,令使用人员的双手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若是无需食用小吃时,使用人员只需不再施力于拉杆11上,顶出杆8便会自动下落复位,若是上提拉杆11,便能加速顶出杆8的复位,随着顶出杆8复位,若小吃没出弹性条20,便会从导食管6内掉落回盛放空间5内,使小吃在上杯体4包裹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使真正与外界接触的只有导食管6上端较小的管口,即使遭遇雨雪天气或大风天气,只需稍微遮挡下导食管6上端管口,便能避免位于盛放空间5内的小吃受到污染,保证小吃的卫生,有效杜绝使用人员病从口入的问题。

动力杆9和与其相邻的安装槽7侧面相对的一侧上部设有第一卡钩17,该安装槽7侧面下部设有第二卡钩18,第一卡钩17与第二卡钩18之间通过皮筋19相连接,在动力杆9上翘使顶出杆上移的过程中,皮筋19便会发生变形,从而产生弹性,一旦使用人员松开拉杆,皮筋19便会通过自身弹力使动力杆9、顶出杆8以及拉杆11快速复位,以供下次食用小吃时使用。

导食管6上部内设有弹性条20,弹性条20邻近导食管6上端管口,弹性条20的存在能够将一部分小吃始终置放于导食管6上端管口位置,便于使用人员食用,无需每次食用小吃都对拉杆11进行拉动,当小吃为肉丸时,随着顶出杆8的上顶,肉丸则会顺着导食管6的轨迹移动至弹性条20下方,由于弹性条20长度小于导食管6内径,因此弹性条20与导食管6内壁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供弹性条20上移,肉丸只需将弹性条20撑开一小部分,便能移动至弹性条20上方,此时弹性条20在自身弹性下复位,并将肉丸支撑于弹性条20上方,使肉丸处于导食管6上端管口位置供人食用,实现吃一颗顶一颗的效果,避免食用过的小吃掉落至未食用过的小吃内造成污染的情况,使卫生程度得到保障。

下杯体1底部设有可插入至少一根手指的卡孔21,在使用人员握住下杯体1时,可将自身一根或多根手指插入至卡孔21内,通过卡孔21与手指之间的卡嵌限制,令使用人员更易掌握下杯体,保证使用人员握取下杯体1时的稳定性。

由于顶出杆8上端端部截面呈弧状,因此顶出杆8上端端部便会形成一个凹面,小吃落于该凹面内,更利于顶出杆8对小吃进行顶动,在顶出杆8顶动过程中不易出现小吃从顶出杆上端滑落的情况,保证每次食用小吃时的顶出质量。

下杯体1与下杯盖2之间、下杯盖2与上杯体4之间分别通过设于下杯盖2内壁上的凸环22、设于上杯体4杯口内壁上的凸环22相卡嵌,这种卡嵌方式便于下杯体1与下杯盖2之间、下杯盖2与上杯体4之间的拆卸,若是其中一个部件受损,只需更换其中一个即可。

下杯盖2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支柱23,托盘3下表面设有若干与支柱23位置相对应的限位柱24,支柱23与限位柱24相对的上表面设有与限位柱24相嵌合的限位孔25,限位孔25与限位柱24之间的插嵌利于下杯盖2与托盘3之间的拆卸,便于将动力杆9以及顶出杆8安装至安装槽7内,若是动力杆9以及顶出杆8出现损坏,便能快速将其取出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导向台14与导向部13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台14同心的导向滑道26,导向部13与导向台14相贴合的一侧设有与导向滑道26相匹配的导向块27,导向块27与导向滑道26之间的配合能够使动力杆9的上翘变得更加稳定,从而提高顶出杆8上顶时的稳定性,而且安装时更加方便。

托盘3与活动孔10相邻的一侧边沿向上翘起形成上翘部28,导食管6下部位于上翘部28正上方的一侧裁切有缺口29,导食管6下部未被裁切的另一侧与上翘部28、上杯体4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卡物腔30,卡物腔30的存在能够在顶出杆8上顶时将小吃限制在自身腔内,保证大部分小吃都能稳定进入到导食管6,从而提高分层杯的使用性能,使顶出杆8每一次的上顶都能将小吃顶入导食管6内。

上杯体4与导食管6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31相固定,可实现上杯体4与导食管6之间的快速拆装,利于部件的更换与维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