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护功能的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8365发布日期:2018-10-26 18:5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床。



背景技术:

现在许多人喜欢在床上玩手机,甚至把插排、充电器也放在床头;而对于一些质量不好的充电器,在夜间充电时,有可能会因过热而导致火灾的问题出现,如果充电器又放在床上,就会引燃被子等物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因充电器自燃而发生的火灾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床,包括床架、床板和智能充电装置;所述智能充电装置包括壳体、电磁铁和安装于壳体内的电路模块;所述电磁铁安装于壳体的一侧,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安装有电源输入接口,电源输入接口连接有电源插头,所述壳体的顶部安装有电源插座,所述电源插座与电源输入接口电连接;所述电路模块包括AC/DC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AC/DC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接口电连接,用于将220V电源转换为5V直流电;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于电源输入接口,用于检测充电电流的大小,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于AC/DC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和电磁铁,用于响应于所述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电磁铁的通断电;所述床板的一侧安装有铁板。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PN三极管和继电器,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电连接于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的线圈串联后电连接于VCC电压;所述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开关串联于电磁铁与AC/DC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垫。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以上技术方案,一旦充满电,整个智能充电装置就会与床板脱离,掉到地上,进而远离床上的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床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智能充电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床架;2、床体;3、智能充电装置;31、壳体;32、电源输入接口;33、电源插头;34、电源插座;4、铁板;5、电磁铁;6、电路模块;61、电流检测模块;62、控制模块;7、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床,包括床架1、床板和智能充电装置3;智能充电装置3包括壳体31、电磁铁5和安装于壳体31内的电路模块6;壳体31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垫7。电磁铁5安装于壳体31的一侧,壳体31的另一侧安装有电源输入接口32,电源输入接口32连接有电源插头33,壳体31的顶部安装有电源插座34,电源插座34与电源输入接口32电连接;电路模块6包括AC/DC模块、电流检测模块61和控制模块62;其中,AC/DC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源输入接口32电连接,用于将220V电源转换为5V直流电;电流检测模块61的输入端电连接于电源输入接口32,用于检测充电电流的大小,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控制模块62电连接于AC/DC模块、电流检测模块61和电磁铁5,用于响应于检测信号控制电磁铁5的通断电;床板的一侧安装有铁板4。

控制模块62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NPN三极管Q1和继电器K1,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R1电连接于电流检测模块61的输出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与继电器K1的线圈串联后电连接于VCC电压;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开关串联于电磁铁5与AC/DC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因此,当用户在使用充电器充电时,电流检测模块61输出的检测信号Vs为高电平,使得第一NPN三极管Q1导通,进而继电器K1闭合,电磁铁5通电,吸附于铁板4上;当充电完成时,检测信号Vs变为低电平,进而电磁铁5断电。壳体31掉落到地上。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