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倾倒考试用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2372发布日期:2018-12-11 20:02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倾倒考试用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椅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倾倒考试用椅子。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坐椅子的时候喜欢翘椅子。有的喜欢往后翘,有的喜欢往前翘。当椅子只有两腿着地的时候,椅子抓地不牢,容易往后或往前倾倒、滑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荷马辛普森发明了一种翘不倒的椅子,他在椅子后面多加了一双活动的短腿,在椅子往后仰时,活动的短腿在重力作用下垂直支在地面,与椅子的后腿一起又构成四条腿的稳固支撑。然而,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因为紧张往往喜欢习惯性地翘起椅子后腿,想要贴近考试试卷或电脑屏幕。如何让椅子在前倾时也具备较好的稳固性,目前还没有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借鉴辛普森的方法,在椅子前面也附加一双活动的短腿,让椅子前倾的时候能够与椅子前腿一起构成四条腿的稳固支撑,该方案虽可以解决椅子前倾易倒的技术问题,但人的双腿位于椅子前侧,在椅子前面设置短腿容易磕着人的腿,短腿着地时还容易压着人的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椅子前倾易倒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倾倒考试用椅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倾倒考试用椅子,它包括椅腿、椅面和椅背,在所述椅面和椅腿之间设置有椅面调节机构,所述椅面调节机构包括枢转结构和弹簧;其中,所述枢转结构连接椅面的前部,用于使椅面绕所述枢转结构发生转动,其距椅面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长度的1/3;所述弹簧连接所述椅面的尾部,用于限制和复原翘起后的椅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椅面调节机构还包括水平支架,所述椅面调节机构通过水平支架与椅腿相连,在所述水平支架前部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枢转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弹簧直接固定在所述水平支架的后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支架呈“工”型,所述支撑柱及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工”型水平支架的四个顶点上。

进一步地,所述椅腿包括“工”型固定底座及两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工”型固定底座的两交点处,所述立柱的顶端固定在所述“工”型水平支架的两交点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平支架呈型,所述支撑柱及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型水平支架的四个顶点上。

进一步地,所述椅腿包括圆盘固定底座和一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位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的中心,所述立柱的顶端位于所述型水平支架的中心交点处,且所述型水平支架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通过所述立柱可以相对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椅腿包括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所述枢转结构直接固定在两条前腿上,所述弹簧直接固定在两条后腿上。

进一步地,在两条后腿后面枢接有两条活动的短腿,枢接轴位于两条后腿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弹簧内部设置有相互滑动套接的引导柱和套管,所述引导柱的底端与弹簧的底端固定在一起,所述套管的顶端与所述弹簧的顶端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柱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枢转结构与椅面的接触点为圆心,以枢转结构与椅面的接触点离套管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内部也具备与所述引导柱相同的弧度。

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向前翘起椅子,椅面发生倾斜,产生翘椅子的感官效果,但椅腿不会发生变动,故椅子仍十分稳固,不用担心椅子发生倾倒。即使是针对仅具有一根立柱的转椅,也可以实现往前翘椅子的感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椅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椅子被翘起后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的椅子被翘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的椅腿及椅面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的弹簧、引导柱和套管拉伸后的剖面图;

图6为实施例3中的椅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中的椅腿及椅面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中的弹簧、引导柱、套管在自然状态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清楚明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1、椅面2和椅背3。椅腿1有四条,两条前腿,两条后腿。为了使椅子更为稳固,在四条椅腿的中上部可以设置“口”型或“X”型固定筋6。在两条前腿顶端设置有一圆柱形横轴41,在横轴41上套接了一个或多个圆环42,所述圆环42的顶部固定在椅面2的前部。所述圆环42与椅面2的接触点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这样可以避免椅面2前部受力过大而损坏。当使用者坐在椅面2上向前倾时,椅面2前沿受到向下的压力,椅面2在压力作用下绕着圆柱形横轴41发生转动,椅面2倾斜达到向前翘椅子的感官效果。在两条后腿顶端设置有一弹簧5,弹簧5的底端直接固定在两条后腿上,弹簧5的顶端固定在椅面2的尾部。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弹簧5被拉伸,同时弹簧5的最大拉伸长度又限制了椅面2仅能翘起一定的角度而不会发生翻转,如图2所示。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拉力三者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然后又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略向下行一段距离。但因为弹簧压力的存在,使得椅面2靠近两条后腿时不会发生撞击,不会制造出声响来。当使用者离开椅子时,椅面2也会在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达到力的平衡。为了使椅子往后翘时也不发生倾倒,在两条后腿后面枢接两条活动的短腿9,枢接轴位于两条后腿的顶部。当使用者往后面翘起椅子时,活动的短腿9在重力作用下垂直竖立在地面,与椅子后腿一起,构成四条腿的平衡支撑。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椅面2'和椅背3'。椅腿包括“工”型固定底座1'及两根立柱11',立柱11'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工”型固定底座1'的两交点处。立柱11'的顶端固定在一“工”型水平支架6'的两交点处。在“工”型水平支架6'同侧的两个顶点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4',在支撑柱4'的顶端通过枢转结构与椅面2'前部连接在一起。枢转结构与椅面2'的接触点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实施例2中的枢转结构可以同实施例1,由可相对转动的圆柱形横轴41'和圆环42'构成,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枢转结构。在剩下的两个“工”型水平支架6'的两个顶点上安装有引导柱7',在引导柱7'上套接有套管8'。套管8'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柱7'上下滑动。套管8'外面装有弹簧5',弹簧5'的底端与引导柱7'的底端一起固定在“工”型水平支架6'上,弹簧5'的顶端与套管8'的顶端一起固定在椅面2'的尾部。为了让套管8'滑动更为顺畅,所述引导柱7'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枢转结构与椅面2'的接触点为圆心,以枢转结构与椅面2'的接触点离套管8'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8'内部也具备与所述引导柱7'相同的弧度。为了防止套管8'脱离引导柱7',所述套管8'与引导柱7'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弹簧5'的最大拉伸长度;或者在引导柱7'的顶部和套管8'的底部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套管8'向上滑动,弹簧5'被拉伸,同时弹簧5'的最大拉伸长度或引导柱7'与套管8'的最大滑动长度又限制了椅面2'仅能翘起一定的角度而不会发生翻转。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拉力三者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然后又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略向下行一段距离。但因为弹簧压力的存在,使得椅面2'靠近水平支架6'时不会发生撞击,不会制造出声响来。此外,当使用者坐回椅面2'时,套管8'套入引导柱7',引导柱7'将起到支撑椅面2'尾部的作用,从而防止弹簧5'长时间受到较大的压力导致其变形损毁,且弹簧5'在拉伸和压缩时可以沿着引导柱7'的弧度拉长和缩短,不会造成椅面2'尾部的左右摇摆。当使用者离开椅子时,椅面2'也会在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达到力的平衡。优选地,所述套管8'完全套入引导柱7'时,椅面2'距水平支架6'的距离等于弹簧5'垂直放立的自然长度。进一步地,弹簧5'的自然长度等于或略小于支撑柱4'的长度,使得椅面2'在坐入时呈水平或略微向后倾斜的状态,满足人们的落座习惯。

实施例3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椅腿、椅面2”和椅背3”。椅腿包括圆盘固定底座1”和一根立柱11”。所述立柱11”的底端位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1”的中心,立柱11”的顶端与一型水平支架6”的中心交点相接,型水平支架6”的中心交点设置有与立柱11”相互卡合旋转的机构,从而使得型水平支架6”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1”可以相对转动。当然,立柱11”也可以固定在型水平支架6”中心,而立柱11”的底端通过一相互卡合旋转的机构与圆盘固定底座1”相连,从而实现型水平支架6”与所述圆盘固定底座1”的相对转动。在型水平支架6”同侧的两个顶点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4”,在支撑柱4”的顶端通过枢转结构41”与椅面2”前部连接在一起。枢转结构41”与椅面2”的接触点距距椅面2”前沿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等于椅面2”长度的1/3。实施例3中的枢转结构41”可以同实施例1,由可相对转动的圆柱形横轴和圆环构成,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枢转结构。在剩下的两个型水平支架6”的两个顶点上固定有引导柱7”,在引导柱7”上套接有套管8”。套管8”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柱7”上下滑动。套管8”外面装有弹簧5”,弹簧5”的底端引导柱7”的底端一起固定在型水平支架6”上,弹簧5”的顶端与套管8”的顶端一起固定在椅面2”的尾部。为了让套管8”滑动更为顺畅,所述引导柱7”呈弧形,所述弧形的中心线以枢转结构41”与椅面2”的接触点为圆心,以枢转结构与椅面2”的接触点离套管8”顶端圆心的距离为半径,所述套管8”内部也具备与所述引导柱7”相同的弧度。为了防止套管8”脱离引导柱7”,所述套管8”与引导柱7”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弹簧5'的最大拉伸长度;或者在引导柱7'的顶部和套管8'的底部有相互配合的限位构件。当使用者翘起椅面2”时,套管8”向上滑动,弹簧5”被拉伸,同时弹簧5”的最大拉伸长度又限制了椅面2”仅能翘起一定的角度而不会发生翻转。当使用者坐回椅子时,椅面2”将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拉力三者的作用下沿着引导柱回归最初位置,如图8所示。然后又在压力、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略向下行一段距离。但因为弹簧5”压力的存在,使得椅面2”靠近型水平支架6”时不会发生撞击,不会制造出声响来。此外,当使用者坐回椅面2”时,套管8”套入引导柱7”,引导柱7”将起到支撑椅面2”尾部的作用,从而防止弹簧5”长时间受到较大的压力导致其变形损毁,且弹簧5”在拉伸和压缩时可以沿着引导柱7”的弧度延展和压缩,不会造成椅面2”尾部的左右摇摆。当使用者离开椅子时,椅面2”也会在椅面重力及弹簧压力的作用下回归最初位置,达到力的平衡。优选地,所述套管8”完全套入引导柱7”时,椅面2”距型水平支架6”的距离等于弹簧5”垂直放立的自然长度。进一步地,弹簧5”的自然长度等于或略小于支撑柱4”的长度,使得椅面2”在坐入时呈水平或略微向后倾斜的状态,满足人们的落座习惯。本实施例中,使用者除了可以向前翘起椅子,还可以随意旋转椅子,具有更佳的落座体验。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