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052发布日期:2019-04-13 00:25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



背景技术:

茶壶(英文:teapot),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种,主要用来泡茶。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的质地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

现有的茶壶在进行泡茶时无法随时进行茶水分离,不便于控制茶的浓度,为此,提出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茶壶在进行泡茶时无法随时进行茶水分离,不便于控制茶的浓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包括外杯,所述外杯的顶部设有杯口,所述杯口连接有位于外杯内腔的闭水套,所述闭水套的内侧设有内杯,所述闭水套的顶部边侧设有第一凸起边,所述第一凸起边的顶部设有定位孔,所述闭水套的外侧等距设有半球形通孔,所述半球形通孔内设有球体,所述闭水套的外侧设有与球体外侧紧密相接的弹片,所述内杯的顶部边侧设有第二凸起边,所述第二凸起边的顶部设有弹簧销,所述内杯的外侧设有与半球形通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杯口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环形盖,所述内杯的顶部设有压盖,所述压盖的顶部边侧设有旋转把手,所述外杯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筒体,所述外螺纹筒体的外侧螺纹连接有顶盖,所述外杯的一侧设有壶嘴,所述压盖的外侧设有环形凸起,所述顶盖的内侧顶部设有底部与环形凸起的顶部贴合相接的压杆,所述压盖的底部设有插入于内杯内腔的插柱,所述插柱的底部设有豁口,所述内杯内侧设有插入于豁口内侧的定位凸起,所述闭水套的外侧等距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压盖的顶部贯穿有气孔。

优选的,所述弹簧销包括缸体,所述缸体的内腔通过第一弹簧连接有第一塞块,所述第一塞块的底部连接有贯穿第二凸起边插入于定位孔内腔的销杆。

优选的,所述压杆包括柱体,所述柱体的底部球接有滚珠,所述柱体的顶部设有弹簧容纳腔,所述弹簧容纳腔内底部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有第二塞块,所述第二塞块的顶部连接有与顶盖内侧顶部相接的支撑柱。

优选的,所述杯口的顶部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凸起边的边侧设有插入于卡槽内的卡块。

优选的,所述定位孔与第二通孔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互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压盖与内杯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外杯的外侧设有把手,且把手的外侧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点:

1、该茶壶通过旋转内杯使得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重合,使得内杯内的茶叶能与外杯内的开水接触,使得茶叶能够进行浸泡,通过旋转内杯使得第一通孔与半球形通孔相重合,使得茶叶与水分离,方便于控制茶的浓度,而方便于多次泡茶;

2、该茶壶通过旋转销杆卡入定位孔内,和球体卡入第一通孔内给人传递的不同反馈感,方便于用户辨识茶水是否处于融合或分离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闭水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杯口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闭水套与内杯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销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杯、2杯口、3闭水套、4内杯、5环形盖、6外螺纹筒体、7顶盖、8压盖、9旋转把手、10环形凸起、11压杆、12气孔、13壶嘴、14把手、15半球形通孔、16球体、17弹片、18第一凸起边、19定位孔、20插柱、21密封垫、22第一通孔、23第二凸起边、24弹簧销、25缸体、26第一塞块、27第一弹簧、28柱体、29滚珠、30弹簧容纳腔、31第二弹簧、32第二塞块、33支撑柱、34销杆、35第二通孔、36卡块、37卡槽、38豁口、39定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9所示的一种旋转式茶水分离泡茶壶,包括外杯1,所述外杯1的顶部设有杯口2,所述杯口2连接有位于外杯1内腔的闭水套3,所述闭水套3的内侧设有内杯4,所述闭水套3的顶部边侧设有第一凸起边18,所述第一凸起边18的顶部设有定位孔19,所述闭水套3的外侧等距设有半球形通孔15,所述半球形通孔15内设有球体16,所述闭水套3的外侧设有与球体16外侧紧密相接的弹片17,所述内杯4的顶部边侧设有第二凸起边23,所述第二凸起边23的顶部设有弹簧销24,所述内杯4的外侧设有与半球形通孔15相对应的第一通孔22,所述杯口2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环形盖5,所述内杯4的顶部设有压盖8,所述压盖8的顶部边侧设有旋转把手9,所述外杯1的顶部设有外螺纹筒体6,所述外螺纹筒体6的外侧螺纹连接有顶盖7,所述外杯1的一侧设有壶嘴13,所述压盖8的外侧设有环形凸起10,所述顶盖7的内侧顶部设有底部与环形凸起10的顶部贴合相接的压杆11,所述压盖8的底部设有插入于内杯4内腔的插柱20,所述插柱20的底部设有豁口38,所述内杯4内侧设有插入于豁口38内侧的定位凸起39,所述闭水套3的外侧等距设有与第一通孔22相对应的第二通孔35。

较佳地,所述压盖8的顶部贯穿有气孔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孔12用于排出茶壶内气体,防止气压过高。

较佳地,所述弹簧销24包括缸体25,所述缸体25的内腔通过第一弹簧27连接有第一塞块26,所述第一塞块26的底部连接有贯穿第二凸起边23插入于定位孔19内腔的销杆3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销杆34用于卡入定位孔19内给用户提供一定的反馈感,同时防止内杯4移位,销杆34的端部为半球形设置,便于销杆34的自由伸缩。

较佳地,所述压杆11包括柱体28,所述柱体28的底部球接有滚珠29,所述柱体28的顶部设有弹簧容纳腔30,所述弹簧容纳腔30内底部通过第二弹簧31连接有第二塞块32,所述第二塞块32的顶部连接有与顶盖7内侧顶部相接的支撑柱3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31用于推动滚珠29压紧环形凸起10,使得环形凸起10带动压盖8压紧在内杯4上。

较佳地,所述杯口2的顶部设有卡槽37,所述第一凸起边18的边侧设有插入于卡槽37内的卡块3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36插入卡槽37内可以对闭水套3进行定位,防止闭水套3跟随内杯4转动。

较佳地,所述定位孔19与第二通孔35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互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旋转内杯4时,销杆34卡入定位孔19时,能够使人轻易辨认出第二通孔35于第一通孔22处于重合位置,销杆34的位置与第一通孔22的位置相对应。

较佳地,所述压盖8与内杯4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21用于密封压盖8与内杯4的连接处,防止水渗漏。

较佳地,所述外杯1的外侧设有把手14,且把手14的外侧设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14方便于拿取茶壶。

结构原理:旋转顶盖7,使得顶盖7能够自由取下,然后将茶叶投入内杯4内,并倒入开水,再将顶盖7旋转在外螺纹筒体6上,并拧紧,使得插柱20插入内杯4内,同时保证豁口38卡在定位凸起39上;在进行泡茶时,旋转旋转把手9,使得旋转把手9带动压盖8旋转,压盖8带动内杯4旋转,使得第一通孔22与第二通孔35重合,此时销杆34在第一弹簧27的推动下会卡入定位孔19内,人手能够轻易感受的销杆34插入定位孔19内时的反馈,从而可以判断第二通孔35与第一通孔22已经重合;在需要将茶叶与外杯1内水分离时,旋转旋转把手9带动内杯4在闭水套3内旋转,使得第一通孔22脱离第二通孔35后与半球形通孔15相重合,此时球体16在弹片17的推动下堵塞住第一通孔22,使得外杯1和内杯4隔开,此时可以根据球体16卡入第一通孔22时较重的不同于销杆34卡入定位孔19内的反馈感来判断第一通孔22是否与半球形通孔15相重合。压杆11推动环形凸起10向下,使得压盖8能够压紧在内杯4顶部,防止销杆34无法顺利卡入定位孔19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