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香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1561发布日期:2019-03-02 02:44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电子香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真香炉,尤其涉及一种仿真效果好的电子香炉。



背景技术: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例如在祭祀先人的时候,或者在庙宇烧香拜佛的时候,人们需要燃烧蜡烛、油灯、香等传统祭祀用品,这些用品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如蜡烛燃烧时的视觉效果及烧香时的香味与烟雾可营造出传统的祭祀氛围。但是,蜡烛、香炉等因为其上具有燃烧的火焰,且火焰并不稳定,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特别在家庭及庙宇等地方,一旦出来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模仿蜡烛及香炉等传统祭祀工具的仿真灯具。现有的仿真蜡烛可以模仿出火焰飘闪的效果,比较逼真;而现有的香炉,由于需要模仿香枝缓慢燃烧,且产生烟雾弥漫的效果,烟雾的产生及控制难度较大,因此,模仿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真效果好的电子香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香炉包括炉体、香枝、水箱、雾化器、发光体及控制电路板,所述水箱设置于所述炉体内,所述雾化器设置于所述水箱内;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雾化器电连接;所述香枝内设有通道,所述香枝的上、下端分别设有出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出口及入口,所述香枝固定于所述炉体表面,且下端插入所述水箱内使所述入口与所述水箱的气体空间连通,以供水雾从所述出口飘出;所述发光体设置于所述香枝的上端内部,所述发光体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所述水箱设置于所述炉体,将所述雾化器设置于水箱,又通过在香枝上设置通道,使所述通道与所述水箱的气体空间连通,从而在所述雾化器将水箱的水雾后,使水雾从所述通道流动到所述香枝上端的出口,因此,利用所述香枝模拟出香的外型,结合水雾从所述香枝的上端流出模拟出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并且通过香枝上端的发光灯在香枝的上端产生燃烧的效果,使得整个香炉的效果十分逼真,仿真效果好,同时飘出的水雾可以净化周围环境。

较佳地,所述香枝的上端设有呈可拆卸的烟头,所述烟头呈半球形结构,所述发光体位于所述半球形结构内。所述烟头一方面可以使所述香枝的仿真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可以使所述香枝的加工更加简单方便。

具体地,所述出口设置于所述烟头的侧壁周围。这样有利于提高模仿的逼真性。

较佳地,所述香枝的入口所在的平面相对所述香枝的中心轴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倾斜设置。由于所述雾化器在工作时会使水面震荡,水面上的水花会溅起到所述入口处,并在所述入口处形成一层水膜封堵所述入口,阻碍水雾进入所述通道,因此,将所述入口设置成倾斜状,有利于使溅到入口处的水自动向下流动,从而防止在入口处形成水膜,保持入口的通畅,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

较佳地,所述电子香炉还包括风扇,所述炉体的内壁与所述水箱的外壁之间具有容置腔,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水箱的上边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的上部连通的风道,以供气流从所述容置腔流入所述水箱内。设置所述风道,可以使气流驱动水箱中的水雾流向所述香枝的通道内,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

具体地,所述风道呈向下延伸设置。通过将所述风道向下延伸,可以引导气流从水箱的底部向上驱使水雾,有利于水雾进入到上方的所述香枝的入口,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

具体地,所述水箱的上边缘设有开口,且正对所述风口处设有一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呈向下延伸,进而形成所述风道。

较佳地,所述炉体包括炉盖及炉身,所述炉盖卡合地盖合于所述炉身上。

具体地,所述炉盖的外侧设有卡块,所述炉身的上边缘开设有L型卡口,所述卡块卡合于所述L型卡口内。所述卡块可以先进入所述L型卡口,然后转动一定角度后与所述L型卡口卡持,实现炉盖与炉身的连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同时,保证开关盖操作的便利性。

具体地,所述炉盖的下端边缘设有导电部,所述导电部通过电线与所述发光体电连接,所述炉身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所述导电部电接触的导电触片,所述导电触片通过电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中炉盖与炉身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中烟头的结构图。

图6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100包括炉体1、香枝2、水箱3、雾化器4、发光体5及控制电路板,所述水箱3设置于所述炉体1内;所述雾化器4设置于所述水箱3内,具体是设置于所述水箱3的内底面;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雾化器4电连接;所述香枝2内设有通道21,所述香枝2的上、下端分别设有出口22连通所述通道21的出口22及入口23,所述香枝2固定于所述炉体1表面,且下端插入所述水箱3内使所述入口23与所述水箱3的气体空间连通,以供水雾从所述出口22飘出。所述发光体5设置于所述香枝2的上端内部,所述发光体5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发光体5为LED灯。通过在所述香枝2的顶端设置发光体5,可以模拟出香枝2燃烧的效果,进一步提高香炉的仿真性。

再如图4及图5,具体地,所述香枝2的上端设有呈可拆卸的烟头24,所述烟头24呈半球形结构,所述发光体5位于所述半球形结构内;所述烟头24设有插脚24a,所述插脚24a插接于所述香枝2的上端与所述香枝2连接。所述出口22设置于所述烟头24的侧壁周围。这样有利于提高模仿的逼真性。所述烟头24一方面可以使所述香枝2的仿真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可以使所述香枝2的加工更加简单方便。

再如图2所示,所述香枝2的入口23所在的平面相对所述香枝2的中心轴所在的竖直平面呈倾斜设置。由于所述雾化器4在工作时会使水面震荡,水面上的水花会溅起到所述入口23处,并在所述入口23处形成一层水膜封堵所述入口23,阻碍水雾进入所述通道21,因此,将所述入口23设置成倾斜状,有利于使溅到入口23处的水自动向下流动,从而防止在入口23处形成水膜,保持入口23的通畅,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

请再参阅图2、图4及图6,所述电子香炉100还包括风扇6,所述炉体1的内壁与所述水箱3的外壁之间具有容置腔1a,所述风扇6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a内且位于所述水箱的下方,并通过电机驱动。所述水箱3的上边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1a的上部连通的风道31,以供气流从所述容置腔1a流入所述水箱3内。所述风道31呈向下延伸设置。具体地,所述水箱3的上边缘设有开口32,且正对所述开口32处设有一挡风板33,所述挡风板33固定于所述炉体1上并呈向下延伸,进而形成所述风道31。设置所述风道31,可以使气流驱动水箱3中的水雾流向所述香枝2的通道21内,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通过将所述风道31向下延伸,可以引导气流从水箱3的底部向上驱使水雾,有利于水雾进入到上方的所述香枝2的入口23,保证水雾能持续飘出。

再请参阅图2、图3及图6,所述炉体1包括炉盖11及炉身12,所述炉盖11卡合地盖合于所述炉身12上。所述炉盖11的外侧设有卡块11a,所述炉身12的上边缘开设有L型卡口12a,所述卡块11a卡合于所述L型卡口12a内。所述卡块11a可以先进入所述L型卡口12a,然后转动一定角度后与所述L型卡口12a卡持,实现炉盖11与炉身12的连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同时,保证开关盖操作的便利性。另外,所述炉盖11的下端边缘设有导电部11b,所述导电部11b镶嵌于所述炉盖11上,所述导电部11b通过电线与所述发光体5电连接,所述炉身12的上端边缘设有与所述导电部11b电接触的导电触片12b,所述导电触片12b通过导电螺钉固定于所述炉身12上,所述导电触片12b通过电线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电部11b及所述导电触片12b的配合可以避免电线从所述炉身12直接延伸到炉盖11,进而使所述炉盖11及炉身12在分离时不受电线的限制,在盖合时又可以即装即用,分离及盖合都很容易,使用更加便利。

综合上述,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先将所述炉盖11转动拧开,使所述卡块11a从所述L型卡口12a的水平槽滑到竖直槽,即可使所述卡块11a从所述竖直槽中脱离,进而使得所述炉盖11脱离所述炉身12。所述炉盖11打开口32可以向所述水箱3向加注水或香水,然后盖上炉盖11。

之后,启动所述雾化器4,使所述雾化器4对所述水箱3内的水进行雾化,雾化后产生水雾,水雾在所述水箱3的气体空间内。与此同时,启动所述风扇6,所述风扇6在所述容置腔1a内产生风力,风从所述容置腔1a向上流到所述开口32,并在所述挡风板33的作用下沿所述风道31向所述水箱3的底部流出。之后风从所述水箱3的气体空间向上流动,带动水雾向上流动,进而进入所述香枝2的入口23,之后水雾再通过所述通道21及出口22流出到外界中,模拟现实中香枝2的烟雾效果。在此过程中,所述发光体5同时点亮,模拟现实中香枝2燃烧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所述水箱3设置于所述炉体1,将所述雾化器4设置于水箱3,又通过在香枝2上设置通道21,使所述通道21与所述水箱3的气体空间连通,从而在所述雾化器4将水箱3的水雾后,使水雾从所述通道21流动到所述香枝2上端的出口22,因此,利用所述香枝2模拟出香的外型,结合水雾从所述香枝2的上端流出模拟出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并且通过香枝2上端的发光灯5在烟头24处产生燃烧的效果,使得整个香炉的效果十分逼真,仿真效果好,同时飘出的水雾可以净化周围环境。

本实用新型电子香炉100所涉及到的雾化器4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