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4511发布日期:2019-07-27 10:4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属于家用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之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做家务或者是工作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真空吸尘器的吸尘原理为: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尘屑,吸取的尘屑经过分离进入集尘仓内,分离尘屑的空气排出吸尘器。

US20170215663A1公开了一种吸尘器,该申请公开的吸尘器的气流经过电池后从手柄排除,该吸尘器具有较大的气流阻力;一些实施方式中的吸尘器的气流从手柄流出的方向为垂直于出风板流出,该垂直向下的气流直接吹向地面易吹起地面的灰尘,当吸尘器放置在平面使用时部分气流回流至手柄出气口增大出风阻力;一些实施方式中的吸尘器的手柄气出风气流方向为水平方向,直接吹向用户,降低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该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的出风的下游开口的直径变大,增加了出风口的面积,减小了空气流速,降低了出风阻力和出风噪音。

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包括气流发生单元和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内设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上游与气流发生单元气流出口相通,所述气流通道下游与外部相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吸入单元、分离装置和气流发生单元,吸入单元,具有入风口,气流从入风口进入;分离装置,分离从吸入单元进入的气流中的废物;气流发生单元,产生气流,所述气流沿所述吸入单元、分离装置、气流发生器和手柄流动。所述吸入单元、分离装置、气流发生单元、手柄和排气结构依次连通。

可选地,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排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内部构造有排气缓冲室,所述手柄上端与气流发生单元相连,所述手柄下端与所述排气结构相连,所述手柄内气流通道与排气缓冲室连通,所述手柄的出风口具有第一横截面积,所述排气缓冲室具有第二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横截面积。

可选地,手柄的进风口具有第三横截面积,手柄主体内气流通道具有第四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横截面积至少大于所述第四横截面积的最小值和/或,所述第三横截面积至少大于所述第四横截面积的最小值。

可选地,所述排气结构还包括表面镂空的端盖,所述端盖至少部分限定所述排气缓冲室的边界,所述气流经端盖镂空区域排出手持吸尘器。可选地,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排气缓冲室内的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被构造为使得气流先经过滤元件,再经端盖镂空区域排出。

可选地,所述手柄延伸方向与气流发生单元轴线方向呈20-90°夹角。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手柄延伸方向与气流发生单元轴线方向的夹角的下限选自25°、30°、35°、40°、45°或50°,上限选自50°、55°、60°、65°、70°、75°、80°或85°。所述夹角使得气流的弯折角为钝角,可以实现气流阻力降低。

可选地,水平放置时,所述端盖的后边缘高于前边缘,所述前边缘沿向后向上的方向延伸至后边缘。

可选地,所述端盖镂空区域为栅格结构,气流经栅格结构排出吸尘器,所述气流排出方向与气流发生单元轴线夹角为10-8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气流排出方向与气流发生单元轴线的夹角下限选自10°、15°、20°、25°、30°、35°、40°、45°或50°,上限选自50°、55°、60°、65°、70°或75°。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端盖具有向前倾斜的栅栏结构的通道,端盖的出风方向为斜下后方。所述夹角使得气流的弯折角为钝角,可以实现气流阻力降低。

可选地,所述手柄还设有导电构件和与之相连的电线,所述导电构件至少部分暴露与手柄的外表面和/或手柄内部气流通道。

可选地,手柄内部设置套筒,所述套筒沿手柄的内表面延伸,所述电线在套筒和手柄之间走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手柄末端出风口的直径逐渐扩大。

可选地,所述手柄的出风口的第一横截面积具有收缩端和扩散端和/或第三横截面积具有收缩端和扩散端。所述手柄末端出风口的直径沿着一个方向扩大,所述手柄的出风口的收缩端到扩散端的方向为向所述吸入单元方向。

可选地,所述排气结构包括顶板和表面镂空的端盖,所述顶板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手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顶板的开口的构型大致与手柄出风口的构型相同。

可选地,所述排气结构的顶板的前边缘沿径向收缩至后边缘,所述手柄末端固定在所述顶板的后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排气结构的顶板与端盖的对称设置,顶板与端盖的形状大致构型相同,为梯形结构,排气结构与吸尘器的其它部分连接处为梯形结构的长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过滤单元为过滤棉,所述过滤棉设置在端盖的内表面,将端盖安装在排气结构后,所述过滤棉固定在排气缓冲室的内部环壁与端盖之间。

可选地,所述手持吸尘器还包括至少一处导电构件。导电构件的材料可选自可导电的金属材料,导电金属材料可选自铁、铜、刚或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电构件设置在所述手柄的下部的外表面。所述吸入单元设置导电构件,与所述手柄处的导电构件配合,可以释放手持式清洁器的清洁头与清洁面摩擦产生的静电。

可选地,所述套筒具有向内凸起条,所述凸起条与所述手柄的内表面形成的通道容纳所述电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套筒与手柄之间具有的缝隙的端部设置密封结构。

可选地,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还包括供电单元,所供电单元设置在所述手柄的前方;所述供电单元外置在手持式清洁装置中。所述供电单元可以为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安装在所述手持式清洁装置的非封闭式支架内,充电电池易散热。

本申请中,所述的上方、下方、顶、底和侧面方位词是指手持式清洁装置水平放置时的空间位置关系。前端和后端等方位词是指手握手持式清洁装置手柄时的位置关系。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1)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的下端开口为扩散结构,开口的直径逐渐变大,增加了出风口的面积,减小了空气流速,降低了出风阻力和出风噪音。

2)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气流通道直接从气流发生单元流入手柄,气流不经过电源,降低了气流流经的长度和阻力,降低了风阻,电源外置在吸尘器的手柄前方,不需要经过气流降温可以空气降温。

3)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底部的排气结构的底面倾斜向上设置,吸尘器放置在水平面时手柄底部出风不会造成遮挡。

4)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底部的排气结构的出风方向为向斜后方,吸尘器在使用时不会直接吹至地面扬起灰尘,吸尘器放置在平面使用时气流不会直接吹向平面导致回流增大风阻,并且气流不会直接吹至用户身上降低用户体验感。

5)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表面设置地线,提高了吸尘器使用时的安全性,地线的连接线设置在手柄内的套筒之间从而线路不易磨损。

6)本申请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装置的手柄底部的排气结构内形成良好的密封排气缓冲室,不会使得气流从其它部分流出,且排气缓冲室具有缓冲气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俯视示意图,该手持式吸尘器去除第二分离室的顶盖和第二过滤器;图6b为第二分离室的顶盖的示意图;图6c为第二分离室的顶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第二过滤器的仰视示意图;图7b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第二过滤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排气结构的端盖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排气缓冲室的仰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排气结构的顶板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具体地,在本发明中,方向“前”可以理解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持式清洁装置位于人体的前侧时的远离人体的方向,其相反方向被定义为“后”,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持式清洁装置位于人体的前侧时的朝向人体的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考图1,吸尘器包括吸入管道2、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手柄8和电池10,气流依次经过吸入管道2、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和手柄8后排除。在分离装置4后的手柄8出风,延长了风道的长度,具有消音效果。

参考图2,气流发生单元6包括马达,风扇和外部壳体,外部壳体包围马达和风扇,所述气流发生单元6的纵向轴线X1同气流发生单元6的入风口的纵向轴线X1。

分离装置4包括第一分离单元41和第二分离单元42。吸入管道2、第二分离单元42和气流发生单元6依次固定连接构成吸尘器的上部,吸入管道2、第二分离单元42和气流发生单元6大致同纵向轴线X1。第一分离单元41设置在第二分离单元42的下方,第一分离单元41的纵向轴线X2与所述第二分离单元42的纵向轴线X1大致平行。

参考图3,第一分离单元41包括第一分离室414和第一过滤器412,第一过滤器412和第一分离室414同纵向轴线X2,第一分离室414的内壁为圆柱状,第一过滤器412设置在第一分离室414内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第一过滤器412可以为金属滤网。

手持式吸尘器还包括集尘室12,集尘室12设置在第一分离室414的下方,与第一分离室414大致平行设置。集尘室12基本为倾斜长方体构型,集尘室12的宽度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直径大致相等,集尘室12的侧壁向上延伸至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相切连接,集尘室12的后端面向前倾斜设置,集尘室12的前端面为弯折面,弯折面包括与后端面平行的斜面和与第一分离室414前端对齐的平面。

参考图4,手柄8设置在气流发生单元6和排气结构14之间,手柄8的纵向轴线X3与气流发生单元6的纵向轴线X1的第一夹角β为70-90°,手柄8的尾部开口方向与排气结构14的底板的出风口的方向不同。

吸入管道2,具有入风口,气流从入风口沿第一方向A进入,第一方向A沿着纵向轴线X1流经分离装置4、气流发生单元6和手柄8后从出风口沿第二方向B排出,第二方向B沿着轴线X4;第一方向A和所述第二方向B的第二夹角α为5~70°。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具有矢量性,其角度的测量与数学中的矢量方向的角度测量方法相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吸入管道2与所述手柄8的纵向轴线同平面,则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共平面,第一方向A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B为向斜下方延伸的方向。

气流从吸尘器中流出第二方向B与手柄8尾部的开口方向不一致。手柄8的纵向轴线X3与吸入管道的纵向轴线X1的第一夹角β为70-90°之间,在使用吸尘器时的握持角度与吸尘器连接的清洁头的工作角度更舒适和便于操作。手柄8下方的排气结构的端盖上设置出风口,第二夹角α小于第一夹角β。吸尘器的出风的方向既不直接吹向地面扬起灰尘,又不会直接吹至用户直接身上,用户使用度良好。

电池10基本固定在吸尘器的重心位置,电池10设置在手柄8的前方,电池10与手柄8基本平行设置,电池10固定在电池固定架101,电池固定架101与第一分离单元41和集尘室12相邻设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池设置在于吸尘器的主体连接的电池架101中,电池10至少部分暴露在空气中。电池架101为非封闭式,电池10至少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参考图5,第一过滤器412固定连接在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后端开口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为圆形中间设置阻挡支架,阻挡支架为十字形,气流经过第一过滤器412后从第一出风口流出。

吸入管道2通过第一风道连通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从其入风口向下弯曲延伸至其出风口至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切向进入第一分离室414,第一风道的出风口位于第一分离室414的前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风道的入风口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直径大致相同。

第一分离室414的气流为旋转气流,旋转气流中较重大颗粒废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一分离室414的前端螺旋运动至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通过除尘口4141进入集尘室12,携带细微灰尘的气流通过第一过滤器412进入第二分离单元42。

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为透明材质,材质可以为刚性塑料,透明材质可以清楚、实时的观察到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内的情况。

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的前端面为一体成型的前端盖。该前端盖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前端盖的底端铰接至集尘室12的底板;在闭合状态时,前端盖的上端通过键连接固定至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前端盖与第一分离室414和集尘室12的前端面的接触部分设置弹性密封条,弹性密封条设置在轨道中。前端盖在闭合状态时,前端盖与弹性密封条挤压密封连接。

第一过滤器412包括第一过滤网4121、第一支撑部4122和第一固定部4123,第一过滤网4121由第一支撑部4122支撑,第一固定部4123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4121为圆柱状。第一支撑部4122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中部为多根支撑条,前部为端部密封的筒,后部为与第一固定部4123连接的筒,前部和后部通过条形支撑条连接,前部和后部为刚性无孔结构。第一过滤网4121分别与前部和后部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4121设置在支撑条的外周。前部、过滤网4124和后部的长度比例大致为1:1-2:0.5-1,第一过滤器412的结构不易变形,过滤网4124在第一过滤器412中的表面积比和位置既可保证吸尘器的吸力,且风阻小。后部的无孔结构的设置可以在第一分离室414内暂时沉积少量废物而不堵塞第一过滤网4121进入第二分离单元42。

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为闭合结构,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即为第一过滤器412的前部的前端面,前端面上设置弹性材料,前端盖闭合时,前端盖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前端面处于挤压连接,既可以防止废物挤在缝隙处,并且可以加强第一过滤器412的稳定性。

第一分离室414与电池固定架101之间具有不规则腔室16,第一分离室414的外壁延伸至电池固定支架101后一体成型构成不规则腔室16,不规则腔室16的上部具有开口,不规则腔室16与第一分离室414的材质相同,不规则腔室16的后端面与为集尘器12的后端面的向上延伸一体成型的腔后板,腔后板与电池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向前倾斜。不规则腔室16内具有两个支柱。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向不规则腔室16内凹陷对称设置两个消音孔,消音孔的尾端与固定在腔后板上的支柱固定连接。

不规则腔室16内部设置独立的第二风道18,第二风道18套设在不规则腔室16内,不规则腔室16为密闭结构。第二风道18的前壁为第一分离室414的后端面,第二风道18的后壁与前壁平行设置,第二风道18的底板为弧面基本与第一过滤器412的出风口的下边缘平齐,第二风道18的对称侧壁垂直于后壁。第二风道18的后壁、对称侧壁的外表面的上部与不规则的腔室16的上部的内表面密封贴合使得不规则腔室16成为密闭结构。第二风道18的后壁与对称侧壁向上延伸至略高或平齐于第一分离室414的最高点。

参考图6a,第二分离室421包括下部的矩形腔室4211,和口径大于矩形腔室4211的包括圆柱形构型的上部。第一分离室414部分顶部和第二风道18的出口镶嵌在矩形腔室4211内,矩形腔室4211与第二风道18一体成型。矩形腔室4211的壁部上边缘基本与第一分离室414的顶点平齐或略高;矩形腔室4211的前壁垂直相交与第一分离室414的顶板;矩形腔室4211的侧壁包括第二风道18的部分侧壁,且部分与第一分离室414的壁部相交;矩形腔室4211的后壁即部分第二风道18的部分后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分离室414为透明材质,第一过滤412可从顶部看到,所以可现实第一分离室414内的实时监控。

第一分离室414、集尘室12、不规则腔室16、第二风道18和矩形腔室4211固定连接成一体,可与吸尘器的其它部分分离,其材质相同,透明钢化材料制成。

第二分离单元42包括第二分离室421和第二过滤器422,第二过滤器422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分离室421内,第二过滤器422和第二分离室421大致同纵向轴线,第二分离室421的腔室可容纳圆柱状的第二过滤器422。

参考图6a、图6b和图6c,第二分离室421的顶部为可拆卸的顶盖4216,顶盖4216的前端与吸入管道2的延伸部固定使用插入键连接件4212,顶盖的后端与气流发生单元6的壳体键连接件4213。顶盖上设置向下延伸至与第二过滤器的支柱部接触的密封挡板4217,密封挡板4217围绕第二过滤器422设置,与密封挡板配合设置密封条4214,当顶盖合上时,密封挡板4217和密封条4214将第二过滤器422围成密闭结构,密封挡板4217与第二过滤器422的表面接触,顶盖的插入连接件4212和键连接件4213的内部结构设置在密闭结构之外。

第二分离室421与第二风道18连通,第二分离室421的下底板为第一分离室414的上顶板,第二分离室421包括矩形腔室4211。

第二分离室421的前端面设置第二过滤器422的支撑件,用于固定支撑第二过滤器422。第二分离室421的后端面包括向后倾斜端面,倾斜端面上设置与气流发生单元6连通的倾斜开口4215。倾斜开口4215的表面设置网格状结构,阻止大颗粒进入气流发生单元6。倾斜开口4215与第二过滤器412的倾斜端面配合连通,连接处设置弹性件达到密封效果。

参考图7a、图7b,第二过滤器422包括第二过滤件4221和固定轴4222,固定轴4222连通过第二过滤件4221和气流发生单元6,固定轴4222的周向上对称设置挡风板4223,挡风板4223包括第一对挡风板42231和第二对挡风板42232,第一对挡风板42231位于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下方,第一对挡风板42231为平面结构,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为向上弯曲的曲面结构。挡风板4223的端部与挡风板4223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有缝隙。第一对挡风板42231的端部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的距离大于第二对挡风板42232的端部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的距离。挡风板4223还具有支撑固定第二过滤器422的作用。固定轴4222的前端面与第二过滤件4221贴合设置,固定轴4222的后端面为斜面。固定轴4222的下端宽度基本与第二风道18的宽度相等。

第二过滤件4221包括一级过滤件42211和二级过滤件,二级过滤件套在一级过滤件42211的外部。二级过滤件为环状过滤棉,一级过滤件42211为与固定轴4222固定连接的织物过滤网。一级过滤件42211的孔径小于二级过滤件的孔径。二级过滤件的外周面基本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贴合。第二过滤件4221的圆柱形外周面基本与第二分离室421的内壁接触。

第二过滤件4221放置在第二分离室421内时与矩形腔室4211形成两条气流通道。气流从第二风道18可以直接流向该气流通道进入第二过滤件4221。

参考图8,手柄8包括进风口81和出风口82,手柄下方为排气结构14。手柄出风口82的口径包括收缩端和扩散端,收缩端到扩散端的方向为向吸入管道的方向。排气结构14包括顶板141和端盖142,顶板141与手柄8固定连接且连通。出风口82的横截面积小于端盖142的横截面积,出风口82的横截面积大于手柄8的主体的横截面积。顶板1421和端盖142之间可有腔室,为图8中所示;顶板141和端盖142之间可以直接连接不形成腔室。

端盖142的后边缘高于前边缘,所述前边缘沿向后向上的方向延伸至后边缘。顶板141的前边缘沿径向收缩至后边缘,手柄8末端固定在所述顶板141的后部。

参考图9,端盖142表面的空表面具有向前倾斜的栅栏结构1421的通道1422。

参考图10,排气结构14包括顶板141、端盖142和排气缓冲室19。排气缓冲室19设置在排气结构14内部。排气缓冲室19的上板面191、内部环壁192和端盖142围成密封腔,吸尘器还包括过层状滤棉,过滤棉放置在端盖142的内表面,排气缓冲室19的内部环壁191将手柄8出风口与过滤棉围成密封腔闭结构。排气缓冲室19的上板面191可以不设置,排气结构14的顶板141直接作为上板面191。

排气缓冲室19的上板面191可与排气结构的顶板141为可拆卸,排气缓冲室19的上板面191与顶板141通过螺纹固定连接,端盖142与排气缓冲室19通过键连接。排气缓冲室19的上板面191与顶板141接触处设置密封条。

参考图11、图12,手柄8下部的外表面设置导电构件83,导电构件83与手柄8内部的电线连接,手柄8内部设置套筒85,套筒85沿手柄8的内表面延伸,套筒85具有向内凸起条851,电线设置在凸起条851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几个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