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4746发布日期:2019-03-13 23:4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外骨骼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骨骼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外骨骼座椅。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外骨骼主要是支撑用户身体以达到行走的目的,不能够提供座椅的功能,当用户休息时,需要移动至座椅处。而现有的可调节座椅,只具有几个固定的可调角度,难以适应用户的不同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外骨骼座椅,旨在使传统的外骨骼具备座椅的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外骨骼座椅,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与第一连杆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或第二连杆设有卡固件;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设有两连接端,其中一连接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另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转动;靠背,靠背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背离第二连杆的一端,并与第一连杆限位固定。可选地,靠背设有靠背连接部,第一连杆设有连杆连接部,靠背连接部设有第一转轴孔,连杆连接部设有第二转轴孔,第一转轴孔与第二转轴孔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靠背连接部与连杆连接部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定位孔,其中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调节件,调节件可伸入至定位孔内,以使靠背相对第一连杆限位固定。可选地,靠背连接部设于靠背的下端,靠背连接部沿靠背的高度方向延伸,连杆连接部设有容置槽,第二转轴孔贯穿容置槽的相对的两槽侧壁;靠背连接部插接于容置槽,连接件穿过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将靠背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靠背连接部与容置槽之槽侧壁的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定位孔,其中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调节件,调节件可伸入至定位孔内,以使靠背相对第一连杆限位固定。可选地,定位孔设于靠背连接部,容置槽至少一槽侧壁还设有限位孔,调节件螺纹连接于限位孔,并可穿过限位孔插接于定位孔。可选地,容置槽的同一槽侧壁设有两限位孔,两限位孔距第二转轴孔的距离相同;且/或,容置槽之两相对的槽侧壁贯穿设有限位孔。可选地,每一第一连杆临近靠背的一端设有辅助支撑部,辅助支撑部从第一连杆的侧表面伸出。可选地,辅助支撑部的上表面设有弹性垫。可选地,第二连杆包括连杆部和支撑部,连杆部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支撑部设于连杆部背离第一连杆的一端,支撑部沿连杆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折弯形成支撑端。可选地,连杆部与支撑部转动连接,驱动组件的一连接端与支撑部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一连杆设有卡固件,卡固件从第一连杆一表面伸出,并向背离第一连杆的方向折弯;且/或,第二连杆设有卡固件,卡固件从第二连杆一表面伸出,并向背离第二连杆的方向折弯。可选地,支撑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支撑组件沿靠背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外骨骼座椅包括支撑组件、驱动组件和靠背,以使传统的外骨骼具备座椅的功能。使用时,支撑组件的卡固件将用户与支撑组件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对用户起到支撑的作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转动,当调节支撑组件至座椅状态时,靠背对用户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用户倚靠休息。驱动组件也能够驱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转动至任意合理位置,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骨骼座椅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骨骼座椅处于座椅状态时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骨骼座椅处于外骨骼状态时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外骨骼座椅10支撑组件11第一连杆111连杆连接部1111第二转轴孔1112限位孔1113调节件112辅助支撑部113弹性垫114卡固件12第二连杆121连杆部122支撑部1221支撑端40绷带20驱动组件21连接端30靠背31靠背连接部50用户312定位孔1141固定孔1114容置槽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骨骼座椅100,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支撑组件10,支撑组件10包括:第一连杆11和与第一连杆11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12,第一连杆11和/或第二连杆12设有卡固件114;驱动组件20,驱动组件20设有两连接端21,其中一连接端21与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另一连接端21与第二连杆12转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杆11与第二连杆12相对转动;靠背30,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11背离第二连杆12的一端,并与第一连接杆11限位固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外骨骼座椅100包括支撑组件10、驱动组件20和靠背30,以使传统的外骨骼具备座椅的功能。使用时,支撑组件10的卡固件114将用户与支撑组件10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对用户50起到支撑的作用。驱动组件20驱动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相对转动,当调节支撑组件10至座椅状态时,靠背30对用户50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用户50倚靠休息。驱动组件20也能够驱动第一连杆11和第二连杆12相对转动至任意合理位置,以满足用户50的不同需求。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外骨骼座椅100,可以用于病人的康复训练,人体的辅助支撑。关于人体的辅助支撑,比如用于辅助支撑行动不便的人、工厂生产线装配工位的工人、垂钓者等。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靠背30靠背连接部31,第一连杆11设有连杆连接部111,靠背连接部31设有第一转轴孔,连杆连接部111设有第二转轴孔111,第一转轴孔与第二转轴孔111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靠背连接部31与连杆连接部111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定位孔312,其中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调节件1113,调节件1113可伸入至定位孔312内,以使靠背30相对第一连杆11限位固定。为了避免靠背30对用户50造成不良影响,用户50处于不同状态时,靠背30与第一连杆11之间形成的角度也不相同。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转轴孔与第二转轴孔111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以实现靠背30相对第一连杆11转动,同时在靠背30的靠背连接部31设有定位孔312,在第一连杆11的连杆连接部111设有调节件1113,当靠背30转动至需求的角度时,调节件1113深入至定位孔312内,使得靠背30相对第一连杆11位置稳定。例如,支撑组件10调节至座椅状态时,如图2所示,转动靠背30至合适的位置,之后将调节件1113伸入至定位孔312内,以使用户50倚靠;当支撑组件10调节至外骨骼状态时,如图4所示,将靠背30转动至不影响行走的状态,之后由调节件1113伸入至定位孔312内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定位孔312设于连杆连接部111,调节件1113设于靠背连接部31。为了便于调节靠背30相对第一连杆11的角度,可将定位孔312设于间隔设置的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也可是在靠背30上设有绷带,靠背30通过绷带固定于人体,并可跟随人体实时转动。本实施例中,靠背连接部31设于靠背30的下端,靠背连接部31沿靠背30的高度方向延伸,连杆连接部111设有容置槽1114,第二转轴孔111贯穿容置槽1114的相对的两槽侧壁;靠背连接部31插接于容置槽1114,连接件穿过第一转轴孔和第二转轴孔111,将靠背30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11;靠背连接部31与容置槽1114之槽侧壁的其中之一设有至少一定位孔,其中之另一设有至少一调节件1113,调节件1113可伸入至定位孔内,以使靠背30相对第一连杆11限位固定。本实施例中,调节件1113可以为分度销、螺钉、螺栓、螺柱,或者为设于容置槽1114之槽侧壁或者连杆连接部111的定位钢珠。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靠背连接部31的侧壁与连杆连接部111的侧壁抵接,调节件1113设于靠背连接部31或连杆连接部111。或者是靠背连接部31设有容置槽,连杆连接部111插接于容置槽内。进一步地,定位孔设于靠背连接部31,容置槽1114至少一槽侧壁还设有限位孔,调节件1113螺纹连接于限位孔,并可穿过限位孔插接于定位孔。由于靠背30要具有倚靠和不影响行走这两项功能,因此,当外骨骼座椅100调节至座椅状态时,转动靠背30,并使一调节件1113伸入至定位孔312内,使得靠背30的位置固定,以便于用户50倚靠;当外骨骼座椅100调节至外骨骼状态时,转动靠背30使另一调节件1113伸入至定位孔312内,使得靠背30的位置固定,且靠背30不影响用户50行走。为了便于调节调节件1113,且避免调节件1113的脱落,本实施例中采用调节件1113与靠背连接部31或连杆连接部111螺纹连接的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磁性吸合等连接方式。具体地,容置槽1114的同一槽侧壁设有两限位孔,两限位孔距第二转轴孔的距离相同;且/或,容置槽1114之两相对的槽侧壁贯穿设有限位孔。容置槽1114的同一槽侧壁设置的两限位孔分别对应于靠背30的两种状态,由于连杆连接部111与靠背连接部31是转动连接,靠背连接部31可绕连接件转动,因此设为两限位孔距第二转轴孔的距离相同,以便于两限位孔中的调节件与同一定位孔配合,简化靠背30与第一连杆11的连接结构。容置槽1114之两相对的槽侧壁贯穿设置的两限位孔为一组限位孔。进一步地,第一连杆11临近靠背30的一端设有辅助支撑部112,辅助支撑部112从第一连杆11的侧表面伸出。当外骨骼座椅100调节至座椅状态时,第一连杆11靠近靠背30的一端用于支撑用户50的臀部,在第一连杆11临近靠背30的一端设有辅助支撑部112,以增大第一连杆11的支撑面积,让用户50处于坐姿状态时,感觉更舒适。其中辅助支撑部112可以向第一连杆11的一侧延伸,也可以是向第一连杆11的两侧延伸。辅助支撑部112的上表面,即靠近用户50的一表面与第一连杆11靠近用户50的一表面位于同一表面。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伸出端的上表面设有弹性垫113。弹性垫113能够起到缓冲的作用,让用户50感觉更舒适。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杆12包括连杆部和支撑部,连杆部与第一连杆11转动连接,支撑部设于连杆部背离第一连杆11的一端,支撑部沿连杆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折弯形成支撑端。支撑部折弯形成支撑端,增大外骨骼座椅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当外骨骼座椅100处于座椅状态时,外骨骼座椅100的状态更平稳,能够承受的力也更大。具体地,连杆部与支撑部转动连接,驱动组件20的一连接端21与支撑部转动连接。当外骨骼座椅100调节至外骨骼状态时,驱动组件20拉动支撑部向上翻转,如图4所示,以使支撑部远离地面,避免支撑部影响用户50行走。进一步地,第一连杆11设有卡固件114,卡固件114从第一连杆11一表面伸出,并向背离第一连杆11的方向折弯。卡固件114用于连接用户的大腿与第一连杆11,比如卡紧大腿的两侧,以便于用户与第一连杆11同步运动,同时在处于座椅状态时,也可增大对大腿处的支撑面积,提升用户50的舒适度。同时也可以在卡固件114上设置绷带40,以便于固定于用户50。为了便于绷带40的固定,在卡固件114的边缘处设有固定孔1141,绷带40可穿过固定孔1141用于固定用户5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卡固件114与第一连杆11形成环状结构,为了便于用户穿戴,可将卡固件114用弹性材料制作,或者采用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结合的方案。且/或,第二连杆12设有卡固件114,卡固件114从第二连杆12一表面伸出,并向背离第二连杆12的方向折弯。卡固件114用于连接用户的小于与第二连杆12,比如卡紧小腿的两侧,以便于用户与第二连杆12同步运动,尤其是处于座椅状态时,也可增大对小腿处的支撑面积,提升用户50的舒适度。同时也可以在卡固件114上设置绷带40,以便于固定于用户50。为了便于绷带40的固定,在卡固件114的边缘处设有固定孔1141,绷带可穿过固定孔1141用于固定用户5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卡固件114与第二连杆12形成环状结构,为了便于用户穿戴,可将卡固件114用弹性材料制作,或者采用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结合的方案。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组件10的数量为两个,两支撑组件10沿可靠背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使用中,两支撑组件10分别支撑用户50两条腿,当用户50调整外骨骼座椅100至座椅状态时,能够更平稳的支撑用户50。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组件20为直线驱动结构,该直线驱动结构可以为直线推杆电机、电动液压推杆等。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