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6786发布日期:2019-05-15 22:4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家庭清洁中,需要对住宅内部的脏污进行彻底的清洁,传统的清洁工具例如是扫帚,不仅清洁能力不强,而且费时费力,因而清洁能力更好而且效率更高的吸尘器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传统的吸尘器通信电路一般是采用串口通信,串口通信需要输出TX和输入RX两个接口,从而并不适应于应用场景为远距离或者连接线有限制的吸尘器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性能更好的的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及吸尘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用于分别装设于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第二发送端和第二接收端;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接收端的共同的第二结点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结点之间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结点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结点和所述第二结点与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结点和所述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工作电源,所述第一工作电源受控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而对应与所述第一结点之间于连接状态或者断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二工作电源,所述第二工作电源受控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而对应与所述第二结点之间于连接状态或者断开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工作电源与所述第二工作电源的电压值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一结点之间的第一二极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结点和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结点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结点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二结点之间的第三二极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结点和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的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结点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结点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分别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发送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和地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二开关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一工作电源和所述第一结点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分别与第一发送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极和地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二开关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工作电源和所述第二结点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结点和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的第三开关电路,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结点与地之间导通或所述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结点和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的第四开关电路,所述第四开关电路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二结点与地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结点与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导通。

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电路和所述第四开关电路分别包括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包括与所述第一结点连接的控制极、与第三工作电源连接的第一极和与地连接的第二极,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接收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包括与所述第二结点连接的控制极、与第四工作电源连接的第一极和与地连接的第二极,所述第四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开关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接收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所述第二极之间的滤波电容;所述第四开关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接收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电路的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所述第二极之间的滤波电容。

其中,所述家电设备通信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连接的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一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二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第二接收端连接。

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吸尘器充电器和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家电通信设备电路包括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用于分别装设于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第二发送端和第二接收端;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接收端的共同的第二结点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结点之间的第一开关电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结点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结点和所述第二结点与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结点和所述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导通,其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分别装设于所述吸尘器本体和所述吸尘器充电器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及具有该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吸尘器,该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包括分别装设于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的第一收发电路和第二收发电路,所述第一收发电路包括第一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二收发电路包括第二发送端和第二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接收端的共同的第二结点连接,实现了第一收发电路与第二收发电路之间的单根通信线路连接,实现了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线路的共用,减少了第一收发电路与第二收发电路之间的连接线路;在所述第一发送端和所述第一结点之间设置第一开关电路,在所述第二发送端和所述第二结点之间设置第二开关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结点和所述第二结点与所述第二接收端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结点和所述第一结点与所述第一接收端之间导通,实现了通信线路的分时复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可选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可选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可选的具体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可选实施例中家电设备通信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其中,包括第一收发电路101和第二收发电路102,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用于分别装设于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包括第一发送端1011和第一接收端1012,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包括第二发送端1021和第二接收端1022;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的共同的第二结点1023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的第一开关电路1014,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1024,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通过所述第一结点1013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通过所述第二结点1023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导通。

具体地,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分别装设有第一收发电路101和第二收发电路102,以实现两个部件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包括第一发送端1011和第一接收端1012,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包括第二发送端1021和第二接收端1022,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的共同的第二结点1023连接,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的第一开关电路1014,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的第二开关电路1024。当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发送端1011经过第一结点1013和第二结点1023与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导通,通信数据从第一发送端1011经过第一结点1013和第二结点1021到达第二接收端1022,实现第一收发电路101向第二收发电路102发送通信数据;当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发送端1011与第一结点1013之间断开,第一收发电路101无法向第二收发电路102发送通信数据;当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二发送端1021经过第二结点1023和第一结点1013与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导通,通信数据从第二发送端1021经过第二结点1023和第一结点1013到达第一接收端1012,实现第二收发电路102向第一收发电路101发送通信数据;当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二发送端1021与第二结点1023之间断开,第二收发电路102无法向第一收发电路101发送通信数据。通过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的共同的第二结点1023连接,实现了第一收发电路101与第二收发电路102之间的单根通信线路连接,实现了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线路的共用,减少了第一收发电路101与第二收发电路102之间的连接线路;通过在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设置第一开关电路1014,在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设置第二开关电路1024,使得第一发送端1011与第一结点1013、第二发送端1021与第二结点1023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了通信线路的分时复用。

这里,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包括第一工作电源1015,所述第一工作电源1015受控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而对应与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于连接状态或者断开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包括第二工作电源1025,所述第二工作电源1025受控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而对应与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于连接状态或者断开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于导通状态时,相应的第一工作电源1015与第一结点1013之间处于连接状态;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于断开状态时,相应的第一工作电源1015与第一结点101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于导通状态时,相应的第二工作电源1025与第二结点1023之间处于连接状态;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于断开状态时,相应的第二工作电源1025与第二结点1023之间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实现了第一工作电源1015和第一结点1013、第二工作电源1025和第二结点1023之间的连接状态或者断开状态的控制。当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发送端1011通过第一结点1013和第二结点1023与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此时,第一工作电源1015与第一结点1013处于连接状态,通过第一工作电源1015的大小的设置,可以调节第一发送端1011向第二接收端1022的通信距离;与此同理,当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于导通状态时,通过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大小的设置,可以调节第二发送端1021向第一接收端1012的通信距离。

这里,请再次参阅图2,所述第一工作电源1015与所述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电压值不同。具体地,第一工作电源1015的电压值可以是5V,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电压值可以是12V;第一工作电源1015的电压值可以是5V,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电压值可以是24V;第一工作电源1015的电压值可以是12V,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电压值可以是24V。通过第一工作电源1015和第二工作电源1025的电压值大小不同的设置,可以调节不同的部件对外通信距离。

这里,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的第一二极管D1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结点1013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结点1013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一结点1013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连接;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的第三二极管D3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结点1023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的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结点1023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结点1023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具体地,在第一开关电路1014和第一结点1013之间设置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一开关电路1014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结点1013连接,当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的电压高于第一结点1013处电压且两者的电压差值大于第一二极管D1的门槛电压时,第一二极管D1导通,使得第一结点1013处的电压与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的电压相差一个第一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实现了第一结点1013处的电平与第一开关电路1014处的电平一致,确保第一开关电路1014到第一结点1013的电流流向;在第一结点1013和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设置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结点1013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接收端1012连接,当第一结点1013处的电压高于第一接收端1012处的电压且两者的电压差值大于第二二极管D2的门槛电压时,第二二极管D2导通,使得第一接收端1012处的电压与第一结点1013处的电压相差一个第二二极管D2的正向压降,实现了第一接收端1012处的电平与第一结点1013处的电平一致,确保第一结点1013到第一接收端1012的电流流向;在第二开关电路1024和第二结点1023之间设置第三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二开关电路1024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二结点1023连接,当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的电压高于第二结点1023处电压且两者的电压差值大于第三二极管D3的门槛电压时,第三二极管D3导通,使得第二结点1023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的电压相差一个第三二极管D3的正向压降,实现了第二结点1023处的电平与第二开关电路1024处的电平一致,确保第二开关电路1024到第二结点1023的电流流向;在第二结点1023和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设置第四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二结点1023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当第二结点1023处的电压高于第二接收端1022处的电压且两者的电压差值大于第四二极管D4的门槛电压时,第四二极管D4导通,使得第二接收端1022处的电压与第二结点1023处的电压相差一个第四二极管D4的正向压降,实现了第二接收端1022处的电平与第二结点1023处的电平一致,确保第二结点1023到第二接收端1022的电流流向。

这里,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和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分别包括第一开关管Q1、Q3和第二开关管Q2、Q4,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1分别与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和地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所述第二开关管Q2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一工作电源1015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3分别与第一发送端1011、所述第二开关管Q4的控制极和地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所述第二开关管Q4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3、第二工作电源1025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连接。

具体地,第一工作电源1015为电源VDD,第二工作电源1025为电源VPP,第一发送端1011为TXD1,第二发送端1021为TXD2;第一开关电路1014包括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极与第一发送端1011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与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与地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极与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极与第一结点1013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与第一工作电源1015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包括第一开关管Q3和第二开关管Q4,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的控制极与第二发送端1021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的第一极与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二开关管Q4的控制极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的第二极与地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二开关管Q4的控制极与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二开关管Q4的第一极与第二结点1023连接,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二开关管Q4的第二极与第二工作电源1025连接。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和第二开关管Q4可以为三极管、场效应管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为NPN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二开关管Q2为PNP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为NPN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二开关管Q4为PNP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可选的,第一开关电路1014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开关电路1014的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与第一发送端1011之间的限流电阻R1,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与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2,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3,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4,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一结点1013之间的限流电阻R5;第二开关电路1024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开关电路1024的第一开关管Q3的基极与第二发送端1021之间的限流电阻R6,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3的基极与第一开关管Q3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7,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3的集电极与第二开关管Q4的基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8,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4的基极与第二开关管Q4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9,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4的集电极与第二结点1023之间的限流电阻R10。三极管为电流控制型开关管,根据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调节基极电流的大小而控制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是否处于导通状态。

这里,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结点1013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的第三开关电路1016,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一结点1013与地之间导通或所述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导通,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结点1023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的第四开关电路1026,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分别于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所述第二结点1023与地之间导通或者所述第二结点1023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导通。具体地,第三开关电路1016连接于第一结点1013和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当第三开关电路1016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结点1013和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导通,第一结点1013的通信数据可以到达第一接收端1012,实现第一收发电路101的通信数据接收;当第三开关电路1016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结点1013和第一接收端1012之间断开,第一结点1013的数据无法到达第一接收端1012;第四开关电路1026连接于第二结点1023和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当第四开关电路1026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二结点1023和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导通,第二结点1023的通信数据可以到达第二接收端1022,实现第二收发电路102的通信数据接收;当第四开关电路1026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二结点1023和第二接收端1022之间断开,第二结点1023的数据无法到达第二接收端1022。

这里,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和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包括第三开关管Q5、Q6,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5包括与所述第一结点1013连接的控制极、与第三工作电源VCC连接的第一极和与地连接的第二极,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5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6包括与所述第二结点1023连接的控制极、与第四工作电源VCC连接的第一极和与地连接的第二极,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6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与所述第三开关电路101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5的所述第二极之间的滤波电容C1;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与所述第四开关电路1026的所述第三开关管Q6的所述第二极之间的滤波电容C2。具体地,在图4中,第一接收端1012为RXD1,第二接收端1022为RXD2,S1为连接第一结点1013和第二结点1023的通信数据线。第三开关电路1016包括第三开关管Q5,第三开关管Q5的控制极与第一结点1013连接,第三开关管Q5的第一极与第三工作电源VCC连接、与第一接收端1012连接,第三开关管Q5的第二极与地连接;第四开关电路1026包括第三开关管Q6,第三开关管Q6的控制极与第二结点1023连接,第三开关管Q6的第一极与第四工作电源VCC连接、与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第三开关管Q6的第二极与地连接。第三开关电路1016的第三开关管Q5和第四开关电路1026的第三开关管Q6可以为三极管、场效应管等。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开关电路1016的第三开关管Q5为NPN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第四开关电路1026的第三开关管Q6为NPN型三极管,控制极为基极,第一极为集电极,第二极为发射极。可选的,第三开关电路1016还包括连接于第一接收端1012与第三开关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1,连接于第三工作电源VCC与第三开关管Q5的集电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2,连接于第一结点1013与第三开关管Q5的基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3,连接于第三开关管Q5的基极与第三开关管Q5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14;第四开关电路1026还包括连接于第二接收端1022与第三开关管Q6的集电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5,连接于第四工作电源VCC与第三开关管Q6的集电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6,连接于第二结点1023与第三开关管Q6的基极之间的限流电阻R17,连接于第三开关管Q6的基极与第三开关管Q6的发射极之间的偏压电阻R18;三极管为电流控制型开关管,根据三极管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调节基极电流的大小而控制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是否处于导通状态。可选的,在第一接收端1012与第一开关电路1016的第三开关管Q5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滤波电容C1,在第二接收端1022与第二开关电路1026的第三开关管Q6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滤波电容C2,通过设置滤波电容C1和滤波电容C2,降低交变脉动波纹对通信电路的干扰,提高了通信电路工作的稳定性。

这里,请参阅图6,所述家电设备通信电路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连接的第一处理器1017和第二处理器1027;所述第一处理器1017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口1018与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连接,所述第一处理器1017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口1019与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027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口1028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连接,所述第二处理器1027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口1029与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连接。

具体地,第一处理器1017和第二处理器1027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可选的,第一处理器1017和第二处理器1027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第一处理器1017和第二处理器1027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数据传输,在第一处理器1017向第二处理器1027发送通信数据之前,进行通信协议的传输,在发送通信数据时,通信数据从第一处理器1017发出,经由第一输入输出端口1018、第一发送端1011、第一开关电路1014、第一结点1013、第二结点1023、第二接收端1022、第二输入输出端口1029到达第二处理器1027;在第二处理器1027向第一处理器1017发送通信数据之前,进行通信协议的传输,在发送通信数据时,通信数据从第二处理器1027发出,经由第一输入输出端口1028、第一发送端1021、第二开关电路1024、第二结点1023、第一结点1013、第一接收端1012、第二输入输出端口1019到达第一处理器1017,实现了第一处理器1017和第二处理器1027之间在同一通信线路上的分时复用通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吸尘器充电器和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家电设备通信电路,其中,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和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分别装设于所述吸尘器本体和所述吸尘器充电器上。通过分别装设于家电设备的两个部件上的第一收发电路101和第二收发电路102,所述第一收发电路101包括第一发送端1011和第一接收端1012,所述第二收发电路102包括第二发送端1021和第二接收端1022,以及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接收端1012通过共同的第一结点1013与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接收端1022的共同的第二结点1023连接,实现了第一收发电路101与第二收发电路102之间的单根通信线路连接,实现了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线路的共用,减少了第一收发电路101与第二收发电路102之间的连接线路;通过在所述第一发送端1011和所述第一结点1013之间设置第一开关电路1014,在所述第二发送端1021和所述第二结点1023之间设置第二开关电路1024,使得第一发送端1011与第一结点1013、第二发送端1021与第二结点1023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实现了通信线路的分时复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