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的户外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2238发布日期:2019-11-01 20:5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伸缩的户外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的户外桌。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户外家具的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户外家具的使用新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的一种长度可调的户外桌,两侧的桌面可以在轨道上滑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伸长或者缩短户外桌的桌面长度。

但是,目前的户外桌的伸缩通常采用两侧的滑动桌面和设置在中部的可拆卸桌面,可拆卸桌面在户外桌缩短时需要取下,在伸长时候,再将可拆卸桌面安装在桌架上,使用较为不便。

因此,目前需要一种无须拆卸便能完成伸缩的户外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须拆卸便能完成伸缩的户外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伸缩的户外桌,其包括桌架和桌面,所述桌面包括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桌架两侧部的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所述桌面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桌架上的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所述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通过第一转轴相互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桌面通过设置在其下表面的第二转轴与所述桌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同于支撑所述第三桌面和所述第四桌面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桌架上,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均沿着所述桌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桌面和所述第四桌面关于所述第一转轴相互对称。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三桌面和所述第四桌面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桌架上设置有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桌面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三桌面和所述第四桌面位于所述桌架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四桌面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下表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需要将户外桌缩短时候,可以先通过第一转轴将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折叠在一起,然后通过第四桌面下表面上的第二转轴,将折叠在一起的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转动180°至桌面的下方,转动至桌面下方的第三桌面和第四桌面不会影响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的滑动,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户外桌无须拆卸桌面便能完成伸长或者缩短。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户外桌面伸长状态俯视示意图;

附图2为第三桌面翻折前示意图;

附图3为第三桌面翻折后示意图;

附图4为第四桌面翻折后示意图;

附图5为户外桌面缩短状态俯视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桌面;2、第二桌面;3、第三桌面;4、第四桌面;5、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第一支撑杆;8、第二支撑杆;9、第三支撑杆;1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2-3所示,一种可伸缩的户外桌,其包括桌架(图中未标识)和桌面,所述桌面包括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桌架两侧部的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所述桌面还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桌架上的第三桌面3和第四桌面4,所述第三桌面3和第四桌面4通过第一转轴5相互转动连接,所述第四桌面4通过设置在其下表面的第二转轴6与所述桌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同于支撑所述第三桌面3和所述第四桌面4的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所述第一支撑杆7和所述第二支撑杆8均固定设置在所述桌架上,所述第一转轴5和所述第二转轴6均沿着所述桌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三桌面3和所述第四桌面4关于所述第一转轴5相互对称。

所述第一转轴5设置在所述第三桌面3和所述第四桌面4的上表面。

所述桌架上设置有第三支撑杆9位于所述第三桌面3的下方。

所述第三桌面3和所述第四桌面4位于所述桌架的中部。

所述第四桌面4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杆10,所述第二转轴6位于所述连接杆10的下表面。

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6到第三支撑杆9的距离大于第四桌面4靠近第一转轴5的一端到第二转轴6的距离。第四桌面4远离第一转轴5的一端到第二转轴6的距离大于第二转轴6到第三支撑杆9的距离,并且该段距离小于第二转轴6到第一支撑杆7的距离。

本实施例在需要缩短时,参见附图3所示,先通过第一转轴5将第三桌面3转动至第四桌面4上,使得两者相互重合;然后通过第二转轴6转动第四桌面4,使得第三桌面3和第四桌面4翻转180°,如附图4所示,此时第三桌面3和第四桌面4架在第三支撑杆9上,并且第三桌面3和第四桌面4均在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下方,不会影响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的滑动;参见附图5所示,最后通过滑动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使得两者相互合并在一起,完成户外桌桌面的缩短。当需要伸出桌面时,只需要反向操作以上步骤即可完成对桌面的展开。

由此,本实施例的户外桌无须拆卸桌面便能完成伸长或者缩短,使用较为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