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装置及茶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3682发布日期:2019-08-13 20:52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泡茶装置及茶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泡茶装置及茶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式饮茶已成为日益普及的家庭与社交生活方式,市场上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泡茶装置。

然而,这些泡茶装置在泡茶时,所需要的器物工具太多,摆放在桌面上太杂乱,影响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泡茶装置及茶几,该泡茶装置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而且该泡茶装置具备方便携带和便于收纳的优点;该茶几包括上述泡茶装置,因此该茶几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出现泡茶和饮茶摆放凌乱的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泡茶装置,包括:茶盘本体,所述茶盘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且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开口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均设置于所述茶盘本体的承压面上;加热件,所述加热件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所述加热件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及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过滤件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朝向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间隔设置、且所述过滤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上述泡茶装置包括茶盘本体、加热件及过滤件,所述茶盘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加热件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所述加热件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此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茶盘本体集成为一体,如此,整个泡茶装置有序美观,且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将加热件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拆卸下来,放置在其他桌子上对烧水壶进行加热烧水,此时,可以将茶点和零食等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使茶点和零食可以有序的收纳;进一步,该泡茶装置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过滤件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朝向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间隔设置、且所述过滤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茶水可以通过所述过滤孔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当饮茶完毕后,将所述过滤件拆卸,将第二容纳腔内的水倒掉,并将茶具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最后将过滤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等到再需要饮茶时,将茶具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取出,将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将茶具放置在所述过滤件上,如此,避免了在饮茶时和饮茶后,茶具收纳不便,摆放凌乱的问题;可见,该泡茶装置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而且该泡茶装置具备方便携带和便于收纳的优点。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的一端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壁设有所述过滤孔。如此,水可以收纳在容纳槽内,避免水流向别处;随后通过设置在容纳槽底壁的过滤孔流向所述第二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设有用于容纳茶具的容纳格。如此,可以将茶具放置在所述容纳格内,便于所述茶具的收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包括散热模块,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设有进风口,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设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散热模块能够面向所述进风口设置。由于加热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模块对所述加热件进行降温散热;通过在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设置进风口,在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设置出风口,同时将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使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容纳腔形成一个散热风道,所述散热模块能够面向所述进风口设置,进而可以实现加速散热的目的,提高散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泡茶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功率调节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功率调节模块通信连接。如此,根据需要,通过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功率,其中控制模块可以是与功率调节模块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或者是与功率调节模块电性连接的控制按钮键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设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加热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如此,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卡接实现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的顶部,所述导向槽贯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所述加热件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沿所述导向槽的开口穿设于所述导向槽内并与所述导向槽的侧壁抵接。如此,在使用时,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导向槽的开口进入所述容纳槽,并穿设于所述容纳槽内,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导向槽的侧壁抵接实现所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侧壁的连接;该导向槽的设置便于所述加热件的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泡茶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设有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件按预设规律固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设置,且多个所述支撑部围设形成用于支撑所述过滤件的支撑结构。如此,通过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所述过滤件,便于所述过滤件的安装与拆卸。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茶几,包括泡茶装置,还包括茶几本体,所述茶盘本体设置于所述茶几本体的承压面上。

上述茶几包括泡茶装置及茶几本体,在使用时,将所述茶盘本体设置于所述茶几本体的承压面上;进一步,该泡茶装置包括茶盘本体、加热件及过滤件,所述茶盘本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及第二容纳腔,所述加热件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所述加热件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此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茶盘本体集成为一体,如此,整个泡茶装置有序美观,且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将加热件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拆卸下来,放置在其他桌子上对烧水壶进行加热烧水,此时,可以将茶点和零食等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使茶点和零食可以有序的收纳;进一步,该泡茶装置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过滤件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孔朝向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间隔设置、且所述过滤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茶水可以通过所述过滤孔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当饮茶完毕后,将所述过滤件拆卸,将第二容纳腔内的水倒掉,并将茶具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最后将过滤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等到再需要饮茶时,将茶具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取出,将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将茶具放置在所述过滤件上,如此,避免了在饮茶时和饮茶后,茶具收纳不便,摆放凌乱的问题;可见,该泡茶装置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而且该泡茶装置具备方便携带和便于收纳的优点;可见,该茶几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茶几本体还包括储物柜。如此,在储物柜内可以放置泡茶用的饮用水或者是茶具或者是茶点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泡茶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泡茶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茶盘本体的其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茶盘本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泡茶装置,110、茶盘本体,112、第一容纳腔,113、进风口,114、出风口,115、导向槽,116、第二容纳腔,117、支撑件,118、支撑部,119、容纳格,120,加热件,122、连接部,130、过滤件,132、过滤孔,134、提拉部,136、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泡茶装置100,包括:茶盘本体110,茶盘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2及第二容纳腔116、且第一容纳腔112的开口和第二容纳腔116的开口均设置于茶盘本体110的承压面上;加热件120,加热件120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加热件120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及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过滤件130设有过滤孔132,过滤孔132朝向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并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间隔设置、且过滤孔132与第二容纳腔116连通。

上述泡茶装置100包括茶盘本体110、加热件120及过滤件130,茶盘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2及第二容纳腔116,加热件120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加热件120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此时,加热件120与茶盘本体110集成为一体,如此,整个泡茶装置100有序美观,且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将加热件120从第一容纳腔112内拆卸下来,放置在其他桌子上对烧水壶进行加热烧水,此时,可以将茶点和零食等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使茶点和零食可以有序的收纳;进一步,该泡茶装置100还包括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过滤件130设有过滤孔132,过滤孔132朝向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并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间隔设置、且过滤孔132与第二容纳腔116连通,茶水可以通过过滤孔132倒入第二容纳腔116内;当饮茶完毕后,将过滤件130拆卸,将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水倒掉,并将茶具放置在第二容纳腔116内,最后将过滤件1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等到再需要饮茶时,将茶具从第二容纳腔116内取出,将过滤件1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并将茶具放置在过滤件130上,如此,避免了在饮茶时和饮茶后,茶具收纳不便,摆放凌乱的问题;可见,该泡茶装置100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而且该泡茶装置100具备方便携带和便于收纳的优点。具体地,加热件120可以是电磁炉或者是电陶炉等加热设备,在本次实施例中,该加热件120为电陶炉。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过滤件130的一端设有容纳槽136,容纳槽136的底壁设有过滤孔132。如此,水可以收纳在容纳槽136内,避免水流向别处;随后通过设置在容纳槽136底壁的过滤孔132流向第二容纳腔11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过滤件130的设有提拉部134,如此便于拆卸和安装过滤件130,在本次实施例中,提拉部134为U型槽,U型槽的数量为2个。分别设置与过滤件130的两端,过滤件130为过滤板,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设有用于容纳茶具的容纳格119。如此,可以将茶具放置在容纳格119内,便于茶具的收纳。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加热件120包括散热模块,第一容纳腔112的底壁设有进风口113,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设有出风口114,进风口113、出风口114均与第一容纳腔112连通,散热模块能够面向进风口113设置。由于加热件12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散热模块对加热件120进行降温散热;通过在第一容纳腔112的底壁设置进风口113,在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设置出风口114,同时将进风口113、出风口114均与第一容纳腔112连通,使进风口113、出风口114及第一容纳腔112形成一个散热风道,散热模块能够面向进风口113设置,进而可以实现加速散热的目的,提高散热效率。其中,散热件可以为风扇或者风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泡茶装置100还包括控制模块,加热件120还包括功率调节模块,控制模块与功率调节模块通信连接。如此,根据需要,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加热件120的加热功率,其中控制模块可以是与功率调节模块通信连接的移动终端或者是与功率调节模块电性连接的控制按钮键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设第一卡接部,加热件120设有与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如此,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卡接实现加热件120与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可拆卸连接;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卡接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设有导向槽115,导向槽115的开口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的顶部,导向槽115贯穿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加热件120设有连接部122,连接部122能够沿导向槽115的开口穿设于导向槽115内并与导向槽115的侧壁抵接。如此,在使用时,连接部122沿导向槽115的开口进入容纳槽136,并穿设于容纳槽136内,通过连接部122与导向槽115的侧壁抵接实现加热件120与第一容纳腔112侧壁的连接;该导向槽115的设置便于加热件120的安装。在本次实施例中,导向槽115的数量为两个,连接部122的数量为两个,导向槽115与连接部122对应设置,两个导向槽115相对间隔设置,如此,提升了加热件120与第一容纳腔112的侧壁连接的稳固性。

如图1和如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泡茶装置100还包括多个支撑件117,支撑件117的一端设有支撑部118,多个支撑件117按预设规律固设于第二容纳腔116的侧壁,支撑部118朝向第二容纳腔116的开口设置,且多个支撑部118围设形成用于支撑过滤件130的支撑结构。如此,通过支撑结构支撑过滤件130,便于过滤件130的安装与拆卸。如3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支撑件117为支撑杆,支撑杆的数量为4个,四个支撑杆分别固设于第二容纳腔116的四个侧壁。

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茶几,包括泡茶装置100,还包括茶几本体,茶盘本体110设置于茶几本体的承压面上。

上述茶几包括泡茶装置100及茶几本体,在使用时,将茶盘本体110设置于茶几本体的承压面上;进一步,该泡茶装置100包括茶盘本体110、加热件120及过滤件130,茶盘本体1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2及第二容纳腔116,加热件120用于向烧水器提供热源,加热件120能够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此时,加热件120与茶盘本体110集成为一体,如此,整个泡茶装置100有序美观,且便于携带;同时也可以将加热件120从第一容纳腔112内拆卸下来,放置在其他桌子上对烧水壶进行加热烧水,此时,可以将茶点和零食等放置于第一容纳腔112内,使茶点和零食可以有序的收纳;进一步,该泡茶装置100还包括过滤件130,过滤件130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过滤件130设有过滤孔132,过滤孔132朝向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并与第二容纳腔116的底壁间隔设置、且过滤孔132与第二容纳腔116连通,茶水可以通过过滤孔132倒入第二容纳腔116内;当饮茶完毕后,将过滤件130拆卸,将第二容纳腔116内的水倒掉,并将茶具放置在第二容纳腔116内,最后将过滤件1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等到再需要饮茶时,将茶具从第二容纳腔116内取出,将过滤件13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116内,并将茶具放置在过滤件130上,如此,避免了在饮茶时和饮茶后,茶具收纳不便,摆放凌乱的问题;可见,该泡茶装置100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而且该泡茶装置100具备方便携带和便于收纳的优点;可见,该茶几能够将泡茶和饮茶用具集于一身,避免泡茶和饮茶用具摆放凌乱。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茶几本体还包括储物柜。如此,在储物柜内可以放置泡茶用的饮用水或者是茶具或者是茶点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