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提手的玻璃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24759发布日期:2020-04-10 16:01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带有提手的玻璃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壶,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连接牢固可靠的带有提手的玻璃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玻璃提壶常见的提手固定方式一般是提手与壶身上的金属圈进行连接固定,即在金属圈上开设螺钉孔,再通过铆钉将提手与金属圈铆接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在安装过程中,需先将铆钉置于金属圈内部才能将金属圈套在壶颈部,安装方式困难,而铆钉紧固时,铆钉力沿径向指向壶身中心,过程中对玻璃壶的壶身作用力较大,存在玻璃壶身爆裂的风险,同时由于铆钉置于钢圈内,铆钉头与玻璃壶点接触,玻璃壶身受力不均,同样存在易破碎的潜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连接牢固可靠的带有提手的玻璃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提手与金属圈铆接连接时玻璃壶身遭受径向力作用,由此易导致壶身破碎爆裂的风险等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带有提手的玻璃壶,包括壶身及设于壶身上的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设有用于固定提手的提手卡箍,在所述提手卡箍上设有对接开口,在对接开口处设有连接件,连接件顺沿环形凹槽的切向固定对接开口。通过在提手卡箍的对接开口处设置连接件,连接件沿切向将对接开口连接固定,即连接件紧固时的作用力方向为圆形的提手卡箍外环面的切线方向,相对于现有的连接件径向安装固定方式,结构更加简单,连接牢固,安装过程方便快捷,组装效率高,由于玻璃壶身不会遭受径向作用力,从而避免了由连接件径向作用力导致的壶身受力不均,极易引发爆裂破碎等风险事故的问题,安全性好,可靠性高。

作为优选,与所述对接开口对应的提手卡箍端部分别向外延伸形成固定端,连接件贯穿连接在两侧的固定端间。提手卡箍端部向外折弯形成固定端,两侧的固定端平贴后再通过连接件贯穿后夹紧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连接件位于提手卡箍外,组装过程不会对壶身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了壶身破碎的风险,同时方便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作为更优选,在所述提手卡箍的圆周方向设有两个对接开口,连接件贯穿提手的端部将其夹持固定在对接开口间。通过在提手卡箍的圆周方向设置左、右两个对接开口,再通过对接开口夹紧固定住提手的两端,在固定对接开口的同时直接安装了提手,减少了组装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约制造成本。

作为更优选,所述提手的端部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夹板,定位夹板平行的夹持在对接开口间,连接件贯穿在定位夹板上。提手的连接端一体延伸形成平行于对接开口对应的提手卡箍端面,再通过连接件将其贯穿连接在提手卡箍的端面间,即连接件在连接提手卡箍开口端的同时将提手的连接端同步固定,从而无需再对提手实施连接,实现一次连接两步定位,省时省力,简化了安装工艺,节约制造成本,同时提手的固定方式简单可靠。

作为优选,在所述对接开口间平行夹持有连接片,连接件贯穿在连接片上,对接开口上方的连接片水平扭转并顺沿壶身的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挂板,在壶口上方对应的挂板上设有提手定位孔,提手端部钩挂在提手定位孔内。提手的连接端钩挂连接着连接片,连接片的下端部又水平扭转形成平行夹持在对接开口间的挂板,连接件在连接提手卡箍开口端的同时将挂板同步贯穿固定,即提手与连接片采用分体式钩挂连接,相对于一体成型,组装方便,利于提高组装生产效率,同时在贮运等环节可将提手拆分后存放,从而减少贮运空间,节约运输及包装成本。

作为更优选,所述连接片表面与挂板表面相垂直。当连接片表面与挂板表面呈垂直状态时,确保挂板平行的夹持在提手卡箍开口端的同时,使提手端部垂直于连接片实施钩挂连接,便于组装及相关零部件的成型,同时可使提手在未使用状态下转动向下搭挂在壶身上,减少贮运空间,节约运输及包装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为设于对接开口处的连接挂片,在连接片上设有可夹持固定住提手卡箍端部的下定位孔和固定提手的上定位孔。连接件为平面形的连接挂片,在连接挂片上分别开设上、下定位孔,其中上定位孔用于固定提手,下定位孔用于夹持固定提手卡箍的连接端,连接件无需贯穿连接,不仅连接固定更加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同时由于连接件采用平行于壶身表面的切向连接,因此连接件也不会对壶身产生径向作用力,安全性好,可靠性高。

作为更优选,所述提手卡箍的端部穿过下定位孔后反向延伸形成挂钩。提手卡箍的开口端通过挂钩钩挂固定在下定位孔内,即采用钩挂式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提手的端部也可以采用钩挂等其它方式连接,作为更优选,所述提手的端部通过铆钉转动连接在上定位孔内。提手的端部通过铆钉转动连接在上定位孔内,可确保提手的在壶身两侧无障碍自由转动,方便使用及贮运。

作为优选,所述下定位孔和上定位孔为相互贯通连接的矩形孔,且上定位孔的宽度大于下定位孔的宽度。上、下定位孔均呈矩形,且两者上、下方向相互贯通,由于上定位孔的宽度大于下定位孔的宽度,上定位孔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孔的高度,即上宽下窄,组装时,提手卡箍的端部即可先穿过上方的上定位孔,再顺沿下定位孔下移实施自动收紧定位,上方的上定位孔再与提手的固定端实施连接,由于上定位孔与提手的连接阻挡了提手卡箍的端部的上移,因此提手卡箍的连接端不会自对应的定位孔内脱出,确保提手卡箍和提手的连接牢固可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提手的玻璃壶具有下述优点:

1、壶身颈部采用凹槽与提手卡箍互配,使提手卡箍安装更加牢固可靠;

2、连接件作用力方向为壶身表面的切线方向,组装过程不会对壶身产生作用力,安全可靠;

3、提手的连接端采用扭转面平行夹紧在提手卡箍连接端,拆装方便;

4、通过在连接片上分别开设上、下定位孔分别与提手和提手卡箍相连接,连接牢固,结构简洁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时的外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时的外形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局部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时的外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局部爆炸图。

图中:1、壶身;2、环形凹槽;3、提手;4、提手卡箍;5、对接开口;6、连接件;7、固定端;8、定位夹板;9、连接片;10、挂板;11、提手定位孔;12、下定位孔;13、上定位孔;14、挂钩;15、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提手的玻璃壶,包括壶身1靠近壶身1上端部的外环面沿圆周方向向内延伸形成环形凹槽2,在环形凹槽2内装有用于固定提手3的提手卡箍4,在提手卡箍4上带有对接开口5,在对接开口5处装有连接件6,连接件6顺沿环形凹槽2的切向固定住对接开口5。通过在提手卡箍4的对接开口5处设置连接件6,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6为螺栓及旋接在螺栓端部的紧固螺母,连接件6沿切向将对接开口5连接固定,即连接件6紧固时的作用力方向为提手卡箍4外环面的切线方向,相对于现有的连接件6径向安装固定方式,结构更加简单,连接牢固,安装过程方便快捷,组装效率高,由于玻璃壶身1不会遭受径向作用力,从而避免了由连接件6径向作用力导致的壶身1受力不均,极易引发爆裂破碎等风险事故的问题,安全性好,可靠性高。

对提手卡箍4的结构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与对接开口5对应的提手卡箍4端部分别垂直向外延伸形成固定端7,连接件6横向贯穿连接两侧的固定端7。提手卡箍4的端部分别向外折弯形成固定端7,两侧的固定端7平贴后再通过连接件6分别贯穿后夹紧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连接件6位于提手卡箍4外,组装过程不会对壶身1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了壶身1破碎的风险,同时方便组装,提高组装效率。

对提手3的定位结构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在提手卡箍4的圆周方向带有两个对接开口5,两个对接开口5的中分面共面并穿过壶身1的中心轴,提手3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侧的对接开口5内,连接件6贯穿提手3的端部将其夹持固定在对接开口5间。通过在提手卡箍4的圆周方向设置左、右两个对接开口5,再通过对接开口5夹紧固定住提手3的两端,在固定对接开口5的同时直接安装了提手3,减少了组装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约制造成本。

对提手3的连接端结构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提手3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定位夹板8,定位夹板8平行的夹持在对应侧的对接开口5间,连接件6贯穿在定位夹板8的中部。提手3的连接端一体式向下延伸形成平行于对接开口两侧面的定位夹板8,再通过连接件6将其贯穿连接在提手卡箍4的端面间,即连接件6在连接提手卡箍4开口端的同时将提手3的连接端同步固定,从而无需再对提手3实施连接,实现一次连接两步定位,省时省力,简化了安装工艺,节约制造成本,同时提手3的固定方式简单可靠。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两个对接开口5间分别平行的夹持着矩形的连接片9,连接件6贯穿在连接片9,对接开口5上方的连接片9水平扭转180゜后再顺沿壶身1的表面垂直向上延伸形成挂板10,在壶口上方对应的挂板10中部开有提手定位孔11,提手3端部向内弯折后钩挂在提手定位孔11内。提手3的连接端钩挂连接着连接片9,连接片9的下端部又水平扭转形成平行夹持在对接开口5间的挂板10,连接件6在连接提手卡箍4开口端的同时将挂板10同步贯穿固定,即提手3与连接片9采用分体式钩挂连接,相对于一体成型,组装方便,利于提高组装生产效率,同时在贮运等环节可将提手3拆分后存放,从而减少贮运空间,节约运输及包装成本;提手定位孔11位于壶口上方时,防止提手3端部向内弯折钩挂在提手定位孔11内时与壶身1产生干涉,从而避免提手3作用力导致的壶身1破裂;当连接片9表面与挂板10表面呈垂直状态时,确保挂板10平行的夹持在提手卡箍4开口端的同时,使提手3端部垂直于连接片9实施钩挂连接,便于组装及相关零部件的成型,同时可使提手3在未使用状态下转动向下搭挂在壶身1上,减少贮运空间,节约运输及包装成本。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件6为设于对接开口5处的矩形的连接挂片,在连接挂片上开有可夹持固定住提手卡箍4端部的下定位孔12和固定住提手3的上定位孔13,其中上定位孔13位于下定位孔12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为平面形的矩形连接挂片,在连接挂片上分别开设上定位孔13和下定位孔12,其中上定位孔13用于固定提手3,下定位孔12用于夹持固定提手卡箍4的连接端,连接件6无需采用贯穿式连接,提手卡箍4和提手3的连接固定不仅更加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同时由于连接件6采用平行于壶身1表面的切向连接,因此连接件6也同样不会对壶身1产生径向作用力,确保壶身1不会因安装受力破损,安全性好,可靠性高。

对提手卡箍4的端部结构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与对接开口5对应的提手卡箍4端部分别穿过下定位孔12后反向延伸形成挂钩14。提手卡箍4的开口端通过挂钩14钩挂固定在下定位孔12内,即采用钩挂式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对提手3的固定方式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提手3的端部分别通过铆钉15转动连接在上定位孔13内。提手3的端部通过铆钉15转动连接在上定位孔13内,可确保提手3的在壶身1两侧无障碍自由转动,方便使用及贮运。

对提手3和提手卡箍4的固定结构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为,下定位孔12和上定位孔13为相互贯通连接的矩形孔,且上定位孔13的宽度大于下定位孔12的宽度,上定位孔13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孔12的高度。上定位孔13和下定位孔12均呈矩形,且两者上、下方向相互贯通,由于上定位孔13的宽度大于下定位孔12的宽度,上定位孔13的高度大于下定位孔12的高度,即上宽下窄,上高下矮的结构,组装时,提手卡箍4的端部即可先穿过上方的上定位孔13,再顺沿下定位孔12下移实施自动收紧定位,上方的上定位孔13再与提手3的固定端实施连接,由于上定位孔13与提手3的连接阻挡了提手卡箍4的端部的上移,因此提手卡箍4的连接端不会自对应的下定位孔12内脱出,确保提手卡箍4和提手3的连接牢固可靠。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