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4341发布日期:2019-09-29 15:0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加工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榨汁机不断涌现,尤其是螺杆挤压式的榨汁机成为养生人士的新宠。现有的压榨式的榨汁机通常包括底部的机座、设置在机座上方具有上盖的集汁腔、设置在集汁腔内的挤汁筒、设置在挤汁筒内的螺杆,集汁腔的下部设置相应的出汁口和出渣口,挤汁筒的侧壁上设有过滤孔,机座内的电机与集汁腔内的螺杆相连接。使用时,先将需要榨汁的水果、蔬菜切成小块放进集汁腔内,电机带动螺杆转动,螺杆外侧的螺旋对块状果蔬进行剪切和向下的挤压,从而压榨出果蔬汁液,果蔬汁液通过挤汁筒侧壁上的过滤孔向外排出而收集在集汁腔内,并通过下部的出汁口向外流出,榨出汁液的残渣则被逐步向下推送到出渣口,最终通过出渣口向外排出。

由于挤汁筒上的过滤孔会直接影响榨汁效果,当过滤孔过大时,汁液会连同细小的果肉一起并挤出,从而影响果汁的纯度和口感。因此挤汁筒得得过滤孔尺寸会设计得较小。另外,由于挤汁筒会受到较大的挤压作用力,因此,挤汁筒通常采用不锈钢薄板冲压成型,以便在侧壁上冲出大量细小的过滤孔。然而此类挤汁筒存在一个问题,当我们完成榨汁需要清洗时,挤汁筒侧壁的过滤孔内会被果肉、残渣堵塞。而且金属材质与柠檬等酸性水果接触,金属表面容易受损。另外由于过滤孔的尺寸较小,堵塞的残渣很难与挤汁筒的侧壁分离,从而造成清洗的不便,严重时甚至需要用细针将堵塞的残渣逐一挑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一方面可使过滤孔具有合适的尺寸,从而确保果汁的品质和口感,另一方面可方便完成榨汁后的清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包括机座、设于机座内的电机、设于机座上方的集汁腔、盖合于集汁腔上方的上盖及纵向设于集汁腔内的螺杆,所述集汁腔下部设有出汁口和出渣口,螺杆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内并与电机轴相连接的螺杆轴,本体上设有螺旋,所述集汁腔内设有挤汁筒,所述挤汁筒的外侧壁与集汁腔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挤汁筒的侧壁上设有若干出汁栅孔,所述集汁腔的侧壁上对应出汁栅孔处设有出汁凸起,所述出汁凸起伸入所述出汁栅孔内,从而在出汁栅孔和出汁凸起之间形成出汁缝隙。

首先,本实用新型在挤汁筒的侧壁上设置尺寸较大的出汁栅孔,同时在集汁腔的内侧壁上设置对应的出汁凸起,并且出汁凸起伸入出汁栅孔内,从而在出汁栅孔和出汁凸起之间形成出汁缝隙,该出汁缝隙即构成过滤果汁的过滤孔。汁液经过出汁缝隙的过滤随即进入到挤汁筒外侧壁与集汁腔之间的间隙内,所述间隙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使得汁液能够快速通过所述间隙运行至岀汁口,提高了出汁缝隙的过滤效果,避免大量汁液在所述间隙内积聚,提高了出汁效率。而且出汁凸起还对挤汁筒侧壁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挤汁筒侧壁发生变形。我们可根据需要调整出汁栅孔或出汁凸起的尺寸,从而方便地控制上述出汁缝隙的大小,使出汁缝隙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尺寸范围内,进而确保榨汁的效率和品质。当完成榨汁后,我们只需拆出挤汁筒和集汁腔,并使两者相分离,此时挤汁筒上的出汁栅孔即恢复原有的形状和尺寸,原来堵塞在出汁缝隙内的残渣部分附着在出汁栅孔上,部分附着在出汁凸起上,由于残渣不在被压实,因此可方便地与挤汁筒分离,从而极大地方便清洗。我们知道,当小块的块状果蔬刚刚进入挤汁筒内被螺杆剪切挤压时,会有少量的果汁被榨出;随着螺杆的转动,块状果蔬被逐步向下推送、挤压,此时挤出的果汁逐渐增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挤汁筒外侧壁与集汁腔之间的间隙是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一方面引导汁液在重力作用下迅速通过间隙,还为汁液提供充分的缓存空间,这样,既可确保果汁被快速充分地过滤排出,又可避免集汁腔的外形尺寸过大,使榨汁机的整体结构保持紧凑。

作为优选,所述出汁栅孔为沿纵向延伸的长孔,所述出汁凸起为沿纵向延伸的凸筋。

这样,由出汁凸起和出汁栅孔对拼构成的出汁缝隙为纵向的细长缝隙,从而可确保在块状果蔬从螺杆的上部逐渐被推送至螺杆的下部的整个压榨过程中,榨出的果汁可及时向外排出,从而有利于提高出汁效率。另外,长条状的出汁凸起和出汁栅孔有利于减少出汁凸起和出汁栅孔的数量,方便集汁腔、挤汁筒通过模塑成型,使用安全方便且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出汁栅孔上下两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卡位筋,所述出汁凸起的上下两端分别适配在对应一端的左右卡位筋之间。

当出汁凸起定位在出汁栅孔内时,出汁凸起的上端被出汁栅孔上端的左右两侧的卡位筋所定位,出汁凸起的下端被出汁栅孔下端的左右两侧的卡位筋所定位,从而在出汁凸起的两侧与出汁栅孔的两侧之间形成出汁缝隙。我们可通过合理地设置或调整卡位筋的高度,方便地控制出汁缝隙的尺寸,并且使挤汁筒相对集汁腔在周向上可靠定位,使出汁缝隙保持稳定可靠,进而使榨汁的品质保持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出汁缝隙为D,并且0.2mm≤D≤0.8mm。

当出汁缝隙处于0.2-0.3mm范围时,榨出的果汁可得到充分精细的过滤,从而得到不含果肉的鲜纯果汁;当出汁缝隙处于0.3-0.5mm范围时,榨出的果汁中会混合有部分细小的果肉,从而得到含有部分细微果肉的果肉果汁;当出汁缝隙处于0.5-0.8mm范围时,榨出的果汁中会混合有较多的果肉,从而得到含有较多果肉的果泥果汁。当出汁缝隙小于0.2mm时,会造成果汁过滤困难,从而降低榨汁的效率和出汁率。当出汁缝隙大于0.8mm时,则会造成果汁和残渣的分离困难,较多的果渣会从出汁缝隙向外挤出而混合到果汁内,从而降低榨出的果汁的品质。

作为优选,所述挤汁筒外侧壁在出汁栅孔左右两侧处分别设有侧卡位筋,所述出汁凸起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贴靠侧卡位筋径向支撑壁。

我们知道,螺杆在转动榨汁时,会对挤汁筒形成一个径向的挤压力。本实用新型在挤汁筒的外侧设置侧卡位筋,在出汁凸起上设置贴靠侧卡位筋的径向支撑壁,从而使挤汁筒在径向上可得到良好的支撑,避免挤汁筒在径向上出现鼓胀变形、甚至胀裂。由于挤汁筒在出汁栅孔处的径向抗挤压强度较低,而集汁腔在出汁凸起处的径向抗挤压强度最高,为此,本实用新型将侧卡位筋设置在出汁栅孔的左右两侧,将支撑壁设置在集汁腔的出汁凸起上,因而可显著地提升挤汁筒的抗挤压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挤汁筒上端的开口边缘设有外翻且贴靠集汁腔上边缘的上定位环,挤汁筒上端的外侧壁设有贴靠集汁腔内侧壁的上定心环,出汁凸起的下端设有下定位壁,挤汁筒下端的出汁栅孔内设有贴靠下定位壁的下定心环。

挤汁筒的工作时会受到螺杆向下推挤的轴向作用力,挤汁筒上端的上定位环贴靠在集汁腔的上边缘上,从而对挤汁筒形成一个可靠地轴向支撑。而挤汁筒上端贴靠集汁腔内侧壁的上定心环则可使挤汁筒悬空的上端与集汁腔之间保持同轴,进而确保在榨汁过程中挤汁筒和集汁腔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不变,同时有利于提高挤汁筒开口处的抗挤压强度,避免挤汁筒开口出现胀裂现象。此外,出汁栅孔内的下定心环与出汁凸起下端的下定位壁配合,可确保挤汁筒下端与与集汁腔之间的同轴,并提升挤汁筒的径向抗挤压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集汁腔的底壁上设有连通出渣口的下排渣口,所述挤汁筒的底壁在对应下排渣口位置设有上排渣口,所述集汁腔的底壁上设有上凸的调节挡块,所述调节挡块伸入所述上排渣口内,从而在上排渣口内形成宽度在2-5mm之间的排渣缝隙。

榨汁时,排渣口内会集聚一定量的残渣,残渣在受到螺杆向下推挤的作用力后会紧紧地堵塞在排渣口内,从而造成清除的困难。本实用新型在挤汁筒的底壁上设置上排渣口,在集汁腔的底壁上设置伸入挤汁筒底壁上的上排渣口内的调节挡块,从而在上排渣口的边缘形成宽度在2-5mm之间的排渣缝隙,果渣在经过排渣缝隙后进入集汁腔底壁的下排渣口,并通过下排渣口向下排出进入出渣口内,最终通过出渣口向外排出。当需要清洗时,挤汁筒与集汁腔相分离,此时的上排渣口恢复原形,而排渣缝隙则消失,因此,堵塞在排渣缝隙内的残渣可轻易地去除,从而方便挤汁筒、集汁腔的清洗。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由调节挡块和上排渣口组合构成的排渣缝隙以及与排渣缝隙相连通的下排渣口共同构成了一个先窄后宽的排渣关口,既可避免果汁通过拍中缝隙外泄,又可使果渣顺利地向下排出到排渣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挤汁筒的内侧壁上设有若干沿纵向延伸至挤汁筒上边缘的粗排渣筋、以及若干位于出汁栅孔之间的细排渣筋,所述细排渣筋自挤汁筒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挤汁筒的底部。

当螺杆转动时,螺杆上的螺旋即可与粗排渣筋、细排渣筋形成相对位移,从而对果蔬进行剪切挤压。投进挤汁筒内的块状果蔬先受到螺旋与粗排渣筋的相对剪切与向下挤压,从而将块状果蔬剪切挤碎,并榨出部分汁液。随着果蔬的下移,螺旋和细排渣筋进行进一步地碾压和压榨,从而将汁液充分地榨出。特别是,螺杆转动时,会带动块状果蔬一起转动,此时粗排渣筋会对果蔬形成阻挡,一方面使果蔬受到螺杆上螺旋的剪切,另一方面使果蔬在螺旋的作用下可向下移动。相类似地,细排渣筋也使榨出汁液后的果渣向下移动,直至最后通过排渣口向外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挤汁筒的上部,螺杆只与粗排渣筋形成相对位移,从而有利于果蔬进入螺杆与挤汁筒的之间的空隙内,而果蔬在被剪切挤碎后下移至挤汁筒的中下部位置时,螺杆同时与粗、细排渣筋形成相对位移,从而有利于提高榨汁效率和出汁率。

作为优选,所述集汁腔底壁中心设有贴靠挤汁筒底壁的下承载平台,在下承载平台上设有防渣凸台,防渣凸台的中心设有供所述螺杆轴穿过的螺杆过孔,所述挤汁筒底壁设有定位通孔,在定位通孔的边缘设有向上延伸并套设在防渣凸台上的封渣圆环。

与挤汁筒底壁贴合的下承载平台使挤汁筒的下端得到轴向上的可靠支撑。螺杆过孔和定位通孔则便于螺杆与电机轴的连接,而套设在防渣凸台上的封渣圆环可有效地防止挤入挤汁筒底部的果汁以及部分尚未排出的果渣漏出而渗入到电机内,设置在下承载平台上的防渣凸台同样可防止通过出汁缝隙进入集汁腔内的果汁、通过排渣缝隙进入集汁腔内的残渣漏出而进入机座内,有利于提高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集汁腔的底壁倾斜布置,所述出汁口位于底壁最低一侧。

榨出的果汁流至集汁腔的底部,此时倾斜的集汁腔底壁可使果汁迅速地流动至底壁最低一侧出汁口处,进而通过出汁口向外送出。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一方面可使过滤孔具有合适的尺寸,从而确保果汁的品质和口感,另一方面方便完成榨汁后的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集汁腔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出汁缝隙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出汁缝隙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集汁腔在出渣口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集汁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座 11、电机轴 2、集汁腔 21、上盖 22、出汁口 23、出渣口 24、出汁凸起 241、径向支撑壁 242、下定位壁 25、下排渣口 26、调节挡块 27、下承载平台 28、防渣凸台 281、螺杆过孔 29、间隙 3、挤汁筒 31、出汁栅孔 311、卡位筋 312、侧卡位筋 313、下定心环 32、出汁缝隙 33、上定位环 34、上定心环 35、上排渣口 36、排渣缝隙 37、粗排渣筋 38、细排渣筋 39、定位通孔 391、防渣圆环 4、螺杆 41、本体 42、螺杆轴 43、螺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方便清洗的榨汁机,包括具有电机的机座1、设于机座上方的集汁腔2、盖合于集汁腔上方的上盖21,上盖与集汁腔采用旋转卡扣连接,集汁腔内设有挤汁筒3,在挤汁筒的外侧壁与集汁腔之间形成间隙29。集汁腔呈圆柱形,而挤汁筒则呈上大下小的倒圆锥台形,从而使间隙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此外,在集汁腔下部分别设置用于输出果汁的出汁口22和用于排出果渣的出渣口23。而集汁腔内还需设置位于挤汁筒内的螺杆4,螺杆包括本体41,竖直地设置在本体内并与下部的电机轴11相连接的螺杆轴42,在本体上设置螺旋43,并且螺杆的本体与挤汁筒之间的空隙从上至下逐渐变小,螺杆的螺旋的高度从上至小也逐渐变小,而螺旋和挤汁筒之间的空隙也从上至下逐渐变小。

为便于果汁的过滤,如图3、图4、图5所示,在挤汁筒的侧壁上设置若干沿周向布置的出汁栅孔31,集汁腔的侧壁上对应出汁栅孔处设置出汁凸起24,出汁凸起伸入对应的出汁栅孔内,从而在出汁栅孔的内侧边缘和出汁凸起的外侧边缘之间形成细小的出汁缝隙32,该出汁缝隙即构成过滤果汁的过滤孔。

需要榨汁时,先将果蔬切成小块并投进挤汁筒内,此时的果蔬块落到螺杆本体与挤汁筒之间上部较大的空隙内。然后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螺杆转动,此时螺杆上部高度较高的螺旋即可对果蔬块进行剪切,同时螺旋对果蔬块形成一个倾斜向下挤压推送作用,果蔬块被剪切挤碎呈较小的颗粒并开始出汁,果汁从出汁缝隙流出而进入集汁腔内,并逐渐向下流动,直至从出汁口流出而进入相应的容器内。经过剪切挤碎的果蔬颗粒则逐渐下移,然后螺杆中下部高度较低的螺旋继续对果蔬颗粒形成倾斜向下的推送挤压作用,而此时螺杆的本体与挤汁筒之间的间隙则逐渐变小,使果蔬颗粒被进一步挤压,从而将果蔬颗粒内的汁液充分榨出,并通过出汁缝隙进入集汁腔内,而榨出汁液的果渣则通过集汁腔下部的出渣口向外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当果蔬块位于挤汁筒的上部时,其榨出的果汁会较少,而到了中下部时,其榨出的果汁会较多,而挤汁筒外侧壁与集汁腔之间的间隙是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因此,可确保榨出的果汁被快速充分地过滤排出,又可避免集汁腔的外形尺寸过大,使榨汁机的整体结构保持紧凑。此外,在榨汁过程中,会有少部分的果渣堵塞在出汁缝隙内,并且由于螺杆的强力挤压,堵塞在出汁缝隙内的果渣会变得非常紧实。

当我们完成榨汁后,可拆下挤汁筒和集汁腔,并使两者相分离,此时挤汁筒上的出汁栅孔即恢复原有的形状和尺寸,原来紧实地堵塞在出汁缝隙内的果渣此时部分会附着在出汁栅孔上,另外部分则附着在出汁凸起上。由于果渣不再被压实,因此可方便地与出汁栅孔、出汁凸起分离,从而极大地方便挤汁筒、集汁腔的清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汁缝隙是由出汁栅孔、出汁凸起相互插接后形成的,这样,我们可适当地增大出汁栅孔和出汁凸起的尺寸,以方便后续的清洗,同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汁缝隙的大小,使出汁缝隙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尺寸范围内,进而确保榨汁的效率和品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出汁栅孔为沿纵向延伸的长孔,所述出汁凸起为沿纵向延伸的凸筋,从而有利于挤汁筒和集汁腔的模塑成型,并使出汁缝隙成为纵向的细长缝隙,有利于增加过滤孔的总面积,并减少出汁凸起和出汁栅孔的数量,既提高出汁效率和出汁率,又方便集汁腔、挤汁筒通过模塑成型,更方便榨汁后的清洗。特别是,整个挤汁筒可从上至下均有相同数量的出汁缝隙,因此,在块状果蔬从螺杆的上部逐渐被推送至螺杆的下部的整个压榨过程中,榨出的果汁可及时向外排出,从而有利于提高出汁效率。

优选地,出汁缝隙为D,并且0.2mm≤D≤0.8mm。我们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榨汁需求设置不同的出汁缝隙,当出汁缝隙处于0.2-0.3mm范围时,出汁缝隙小,果渣不易从出汁缝隙挤出,榨出的果汁可得到充分精细的过滤,从而得到不含果肉的鲜纯果汁;当出汁缝隙处于0.3-0.5mm范围时,会有部分细微的果肉从出汁缝隙挤出,榨出的果汁中会混合有部分细小的果肉,从而得到含有部分细微果肉的果肉果汁;当出汁缝隙处于0.5-0.8mm范围时,会有较多的果肉从出汁缝隙挤出,榨出的果汁中会混合有较多的果肉,从而得到含有较多果肉的果泥果汁。当出汁缝隙小于0.2mm时,会造成果汁过滤困难,从而降低榨汁的效率和出汁率。当出汁缝隙大于0.8mm时,则会由大量的果肉、果渣从出汁缝隙挤出,从而造成果汁和残渣的分离困难,从而降低榨出的果汁的品质。

为了有利于集汁筒的定位,我们可在出汁栅孔上下两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卡位筋311,出汁凸起的上下两端则分别适配在对应一端的左右卡位筋之间。此时出汁凸起的上端被出汁栅孔上端的左右两侧的卡位筋所定位,出汁凸起的下端被出汁栅孔下端的左右两侧的卡位筋所定位,从而在出汁凸起的两侧与出汁栅孔的两侧之间形成出汁缝隙。使挤汁筒相对集汁腔在周向上可靠定位,使出汁缝隙保持稳定可靠,进而使榨汁的品质保持稳定。可以理解的是,卡位筋的高度即为出汁缝隙的尺寸。

此外,我们还可在挤汁筒外侧壁位于出汁栅孔左右两侧处分别设置侧卡位筋312,相应地,在出汁凸起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贴靠侧卡位筋的径向支撑壁241,从而使出汁凸起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当螺杆在转动榨汁时,挤汁筒会受到一个径向的挤压力,此时出汁凸起上的径向支撑壁对挤汁筒在径向上形成良好的支撑,以避免挤汁筒在径向上出现鼓胀变形、甚至胀裂。

另外,我们还可在挤汁筒上端的开口边缘设置外翻且贴靠集汁腔上边缘的上定位环33,从而对挤汁筒形成一个可靠地轴向支撑,避免由转动的螺杆形成的向下的挤压力时集汁筒在轴向上移动或形变。我们还可在挤汁筒上端的外侧壁设置贴靠集汁腔内侧壁的上定心环34,在出汁凸起的下端设置下定位壁242,在挤汁筒下端的出汁栅孔内设置贴靠下定位壁的下定心环313,使挤汁筒的上、下两端与集汁腔之间保持同轴,进而确保在榨汁过程中挤汁筒和集汁腔之间的间隙始终保持不变,同时有利于提高挤汁筒开口处的抗挤压强度,避免挤汁筒开口出现胀裂现象。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如图6所示,在集汁腔的底壁上设置连通出渣口的下排渣口25,挤汁筒的底壁在对应下排渣口位置设置上排渣口35,集汁腔的底壁上位于下排渣口边缘处设置上凸的调节挡块26,调节挡块伸入上排渣口内,从而在上排渣口内形成宽度在2-5mm之间的排渣缝隙36,排渣缝隙以及与排渣缝隙相连通的下排渣口共同构成了一个先窄后宽的排渣关口。

榨汁时,被推挤到集汁筒底部的果渣在经过排渣缝隙后进入集汁腔底壁的下排渣口,并通过下排渣口向下排出进入出渣口内,最终通过出渣口向外排出。当需要清洗时,挤汁筒与集汁腔相分离,此时的上排渣口恢复原形,而排渣缝隙则消失,因此,堵塞在排渣缝隙内的残渣可轻易地去除,从而方便挤汁筒、集汁腔的清洗。需要说明的是,上排渣口和下排渣口为宽度6mm的长方形孔,而调节凸块的宽度为3.5mm,从而使排渣缝隙的宽度维持在2.5mm的优选值上。当排渣缝隙的宽度小于2mm时,会造成果渣排出的困难;当排渣缝隙的宽度大于5mm时,会造成果渣在为充分压榨下的快速排出,从而降低出汁率。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我们还可在挤汁筒的内侧壁上设置3-5条沿纵向延伸至挤汁筒上边缘的粗排渣筋37,并在集汁筒的内侧壁上位于出汁栅孔之间处设置细排渣筋38,细排渣筋自挤汁筒的中部向下延伸至挤汁筒的底部。

当螺杆转动开始榨汁时,投进挤汁筒内的尺寸较大的块状果蔬在螺杆的带动下转动,此时粗排渣筋的上段会对果蔬形成阻挡,使果蔬受到螺杆上螺旋的剪切与向下挤压,从而将块状果蔬剪切挤碎,并榨出部分汁液。接着,螺旋和细排渣筋以及粗排渣筋的中下部一起对果蔬进行进一步地碾压和压榨,从而将汁液充分地榨出,直至最后通过排渣口向外排出。

最后,如图3、图4所示,我们还可在集汁腔底壁中心设置贴靠挤汁筒底壁的下承载平台27,使挤汁筒的下端得到轴向上的可靠支撑。在下承载平台上设置防渣凸台28,防渣凸台的中心设置螺杆过孔281,螺杆轴穿过螺杆过孔后与机座内的电机轴通过花键插接,以方便电机与螺杆的装拆和扭矩的传输。上凸的防渣凸台可防止集汁腔内的果汁、残渣漏出而进入机座内,有利于提高安全性。此外,在挤汁筒底壁设置定位通孔39,在定位通孔的边缘设置向上延伸并套设在防渣凸台上的封渣圆环391,其同样可有效地防止挤汁筒底部的果汁以及部分尚未排出的果渣漏出而渗入到电机内。

另外,集汁腔的底壁可倾斜布置,优选地,底壁与集汁腔的轴线之间形成80-85度的夹角,而出汁口则位于底壁最低一侧。这样,榨出的果汁流至集汁腔的底部,并沿着倾斜的集汁腔底壁迅速地流动至底壁最低一侧出汁口处,进而通过出汁口向外送出。而集汁腔的下排渣口则可设置在底壁较高一侧,这样,当有微量的果汁通过集汁筒的上排渣口进入到集汁腔内时,会沿着倾斜的底壁迅速流动至底壁最低一侧出汁口处,因而可避免果汁从下排渣口出向外流出。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