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0268发布日期:2019-08-31 01:1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配送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送终端。



背景技术:

网上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的购物途径,但由于配送员将货物送抵购物者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常存在以下困扰:对于配送员而言,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后期望与购物者即刻交接,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希望在自己合适的时间段再行收货,二者之间常常不能在具体交货的时间点达成皆满意的结果,于是会有一物多次往返送交情况发生,一方面增加了配送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因等候浪费了配送员或消费者的宝贵时间。基于此,产生了如蜂巢柜等设置在公共场所的集中式储物柜,但该种储物柜距离消费者的住址具有一定距离,需消费者自行收取并将包裹拿至家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送终端,包括:

基架;

门板,位于所述基架前侧,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基架的下端,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铰接;和

盖合装置;

其中,所述配送终端具有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并且,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板体共同扣合于所述基架以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盖合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前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一夹角,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高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基架、所述盖合装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能够合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杆,两根连接杆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架前侧左右两端,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基架铰接,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铰接,所述基架、所述连接杆、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合装置包括第一封闭部,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一封闭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第一封闭部至少部分封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合装置包括第二封闭部,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二封闭部折叠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第二封闭部能够展开盖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方以及能够折叠以避让所述第二板体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合装置包括相对于所述基架可活动的活动架,所述活动架与所述第二封闭部连接;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活动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第二封闭部在所述活动架的带动下展开或折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活动架体,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第一活动架体能够在靠近所述基架的第一活动位置及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活动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第一活动位置和所述第二活动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所述第二封闭部展开,在所述第一活动位置和所述第二活动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所述第二封闭部折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为U形,所述第一活动架体的两个自由端与所述基架铰接,所述第二封闭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封闭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活动架体处于所述第一活动位置时所述第二封闭部展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在所述第一活动架体处于所述第二活动位置时所述第二封闭部展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基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架体为U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架体的两个自由端自由活动或与所述基架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送终端包括:

第一锁定结构,用于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基架的相对位置;和/或

第二锁定结构,用于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定结构和所述第二锁定结构中的一个包括箱锁,另一个包括弹簧销锁止结构,并且,在所述第二封闭部展开时,通过箱锁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所靠近的基架或第二板体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封闭部折叠时,通过所述弹簧销锁止结构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所靠近的基架或第二板体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结构通过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所述连接杆之间的位置锁定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与第二板体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锁定结构包括弹簧销锁止结构,所述弹簧销锁止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架体上的弹簧销组件和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与所述弹簧销组件的销体的锁止端配合的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送终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架上的止挡结构,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所述收起状态,所述销体的锁止端与所述销孔配合,所述止挡结构抵压于所述销体的与所述锁止相对的一端端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合装置包括相对于所述基架可活动的盖板,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在所述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基架、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一封闭部能够合围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架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块侧板、底板和顶板,在所述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两块侧板、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门板合围成封闭的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架包括后撑架,所述后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基架的固定安装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送终端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架或所述门板上的信息输入装置和/或信息承载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送终端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架或所述门板上的能量供应装置。

基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送终端,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板体共同扣合于所述基架以形成第一容纳空间,且盖合装置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从而配送终端体积较小,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所述基架、所述盖合装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能够合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用来放置包裹,从而该配送终端可以在不需接收包裹时占用空间较少,接收包裹时可以有较大的包裹接收空间。采用该配送终端可以在消费者与配送者交接时间不能完全达成一致时实现送货上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处于收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且盖合结构盖于第一板体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盖合结构避让第一板体上方时并去除柔性蓬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盖合结构未完全盖于第一板体上方时去除柔性蓬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盖合结构盖于第一板体上方时去除柔性蓬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盖合结构盖于第一板体上方时去除柔性蓬面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配送终端的第一活动架体与安装于其上的弹簧销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配送终端,主要包括基架1、门板2和盖合装置。门板2位于基架1前侧,包括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第一板体21的第一端铰接于基架1的下端,第一板体21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22的第一端铰接。

其中,配送终端具有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第二板体22位于第一板体21上方,并与第一板体21共同扣合于基架1以形成第一容纳空间,连接杆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二板体22位于第一板体21前方且与第一板体 21形成一夹角,第二板体22的第二端高于第一板体21,基架1、盖合装置、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能够合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配送终端,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第二板体22位于第一板体21上方,并与第一板体21共同扣合于基架 1以形成第一容纳空间,且盖合装置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从而配送终端体积较小,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基架1、盖合装置、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能够合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用来放置包裹,从而该配送终端可以在不需接收包裹时占用空间较少,接收包裹时可以有较大的包裹接收空间。采用该配送终端可以在消费者与配送者交接时间不能完全达成一致时实现送货上门。其中,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的高度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的适配设置,例如可以为1:1或2:1等。该比例的设置决定了打开状态形成的第二容纳空间的前后尺寸和上下尺寸,配置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投递的包裹的大小、形状等因素设置。

如图2至图6所示,配送终端还包括连接杆3。两根连接杆3分别设置于基架1前侧左右两端。连接杆3的第一端与基架1铰接,连接杆3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22的第二端铰接。基架、连接杆3、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设置连接杆3可以使配送终端在状态切换时运动路径更加稳定,也可以提高配送终端在展开状态时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盖合装置包括第一封闭部41。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第一封闭部41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一封闭部41至少部分封闭连接杆3与第一板体21之间的间隔。第一封闭部41可以使配送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二容纳空间的暴露位置有所减少,利于第二容纳空间内包裹的防护。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合装置可以包括第二封闭部 42。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第二封闭部42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二封闭部42能够展开盖于第一板体21 上方以及能够折叠以避让第一板体21上方。该设置可以减少第二容纳空间的暴露位置,利于第二容纳空间内包裹的防护。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配送终端包括柔性蓬面4,柔性蓬面 4包括前述第一封闭部41和第二封闭部42。本实施例中,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柔性蓬面4可以完全封闭第二容纳空间。柔性蓬面4 可以由布、塑料、橡胶板、复合柔性材料等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柔性材料组合制成。

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封闭部41和第二封闭部42可以分离设置。例如,第一封闭部41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柔性面材,也可以是封板。第一封闭部41是封板时,封板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杆3、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基架1之一上。

如图2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合装置可以包括相对于基架1可活动的活动架5,活动架5与第二封闭部42连接。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活动架5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二封闭部42在活动架5的带动下展开或折叠。

如图2、图4至图6所示,活动架5包括第一活动架体51。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第一活动架体51能够在靠近基架1的第一活动位置及靠近第二板体22的第二活动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活动位置和第二活动位置中的一个位置,第二封闭部42展开,在第一活动位置和第二活动位置中的另一个位置,第二封闭部42折叠。

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一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展开,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二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折叠。

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二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展开,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一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折叠。即第二封闭部42可以连接于基架1 和第一活动架体51之间。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活动架体51为U形,第一活动架体51 的两个自由端与基架1铰接,第二封闭部42的第一端与第一活动架体51连接,第二封闭部42的第二端与基架1、第一封闭部41、连接杆3、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中至少之一连接。第一活动架体51 设置为U形,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利于第二容纳空间内放置高度较高的物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封闭部42折叠更加有序,活动架 5还包括与第二封闭部42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52。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一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展开,因此,如图4至图6所示,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52位于第一活动架体51与第二板体22之间。

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如果在第一活动架体51处于第二活动位置时第二封闭部42展开,则至少一个第二活动架体52位于第一活动架体51与基架1之间。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活动架体52为U形。其中,第二活动架体52的两个自由端可以如图4至图6所示自由活动,或者可以与基架1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送终端可以包括第一锁定结构,第一锁定结构用于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基架1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送终端可以包括第二锁定结构,第二锁定结构用于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第二板体22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结构和第二锁定结构中的一个包括电控锁16,另一个包括弹簧销锁止结构,并且,在第二封闭部42展开时,通过电控锁16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第一活动架体51所靠近的基架1或第二板体22的位置,在第二封闭部42折叠时,通过弹簧销锁止结构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第一活动架体51所靠近的基架1 或第二板体22的位置。

在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锁定结构包括用于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和基架1的相对位置的电控锁16,第二锁定结构包括用于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和第二板体22的相对位置的弹簧销锁止结构。

如图3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连接杆3之间的位置锁定第一活动架体51与第二板体22的位置。例如,在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弹簧销锁止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活动架体51上的弹簧销组件513和设置于连接杆3上与弹簧销组件513配合的销孔31。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弹簧销组件513包括销体5131、弹簧5132和压板5133。销体5131中部设有凸台。在第一活动架体51 上设置有台阶状的销安装孔512,销体5131插入销安装孔512内,销体5131的前段(锁止端)伸出至销安装孔512外,销体5131上的凸台能够抵压于销安装孔512的台阶面上。弹簧5132套装于销体 5131后段,且弹簧5132的一端抵压于该凸台。压板5133固定于第一活动架体51,其上设有供销体5131的后段(远离锁止端的一端) 穿出的穿孔,弹簧5132的另一端抵压于压板5133。

本实施例中,为方便销体5131在对第一活动架体51施加与连接杆3分离的力时销体5131的锁止端可以自动向压板5133一侧后退以解除锁止,销体5131的锁止端设置为半球状。当然,也可以通过推压销体5131的前端使销体5131与销孔31解除锁定,而无需对锁止端的形状作特殊限定。

配送终端还包括设置于基架1上的止挡结构15,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销体5131的锁止端与销孔31配合,止挡结构15抵压于销体5131的与锁止相对的一端端面上。由于止挡结构15的存在,在配送终端处于收起状态时,销体1531不能朝向压板5133一侧后退,如果不解除电控锁的锁定,使门板2与第一活动架体51一起打开而使第一活动架体51脱离止挡结构15的限制,销孔31就无法与弹簧销组件513解除锁定,也就是说,不能在电控锁锁定时通过拉动门板 2展开配送终端。

如图1至图6所示,基架1包括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块侧板 11、底板12和顶板13,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两块侧板11、底板 12、顶板13和门板2合围成封闭的第一容纳空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门板21的第一端铰接于底板12前端。

如图4至图6所示,基架1包括后撑架14,后撑架1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安装基架1的固定安装结构。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后撑架14包括上撑板141和下撑板 142。固定安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上撑板141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安装孔1411和分别设置于下撑板142左右两侧的第二固定安装孔 1421。

电控锁16位于上撑板141前端,安装于顶板13下端。第一活动架体51上设置有与电控锁16的锁扣部配合的锁槽511。

电控锁可用其它各种形式的箱锁替代。

另外,前述止挡结构15设置于上撑板141上,止挡结构15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块挡板,两块挡板与上撑板141构成开口向前且上下延伸的槽形结构,在第一活动架体51靠近基架1时,第一活动架体51 恰好卡止于槽形结构内。

在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配送终端装设有能够折叠、展开的盖合装置,基架1的上部设置有电控锁16,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门板2扣合于基架1的前侧,盖合装置折叠于第一容纳腔内部,打开电控锁16,则可向前拉动门板2使配送终切换至展开状态。并且,由于弹簧销锁止结构的锁定作用,第二封闭部42折叠并靠近第二板体22。此时可将包裹放置于第一板体21上,之后可将第二封闭部42展开,盖合装置的第一活动架体51靠近基架1并且锁槽511 与电控锁16的锁扣部相匹配,从而闭合并锁死第二容纳空间。该结构的设置和操作较为简单,可轻松实现包裹的投放。

另外,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活动架体5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弹簧销组件513,在连接杆3上适配设置有销孔31,在第二封闭部 42折叠时,第一活动架体51移动到连接杆3所在位置,弹簧销组件 513的销体5131便可以卡止在销孔31内,而对第一活动架体51和第二封闭部42定位。在包裹投放完毕后,第一活动架体51锁止于基架1时,他人如实施闭合门板2的操作,因止挡结构15的阻挡,不能将门板2完全闭合,所以可以有效避免他人恶意关闭门板2。

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在配送终端上的电控锁16和弹簧销锁止结构,在配送终端门板2关闭状态时,第一活动架体51位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活动架体51和门板2可共用该电控锁16,即配送终端处在收起状态时,可通过电控锁16锁止门板2和第一活动架体51 以及基架1的相对位置,在配送终端处于展开状态时,且第二封闭部 42盖于第一板体21上方时,通过电控锁16可以锁止第一活动架体51与基架1的相对位置。

配送终端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基架1或门板2的信息输入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信息输入装置包括触摸屏61和摄像头62。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信息输入装置还可以包括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键盘输入装置等。信息输入装置可以与电控锁 16配合,对收取包裹的消费者信息进行识别、确认后开锁,防止包裹被其它人员取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顶板13至少前侧包括向下倾斜的下倾板,信息输入装置安装在下倾板上。该设置便于消费者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送终端可以包括信息承载装置,信息承载装置例如可以为二维码、条形码等。在操作人员欲打开电控锁16时,可以用手机扫码,手机识别信息承载装置的信息后向服务器发送信息,由服务器远程操控电控锁解锁。设置信息承载装置相对于设置触摸屏等电子元件而言可以节约电力。

另外,配送终端还可以包括能量供应装置,能量供应装置可以设置于基架1或门板2上。能量供应装置可以包括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或小型变压器等等。能量供应装置用于为信息输入装置或电控锁 16等电子元件供电。

在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能量供应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 71。大阳能电池板71设置于下倾板上。太阳能电池板71在有光照射时储蓄电能,进而为终端提供电源。

为节约电能,触摸屏61可以设置为在配送终端不使用时处于待机状态,只有在使用时通过触发预先设制的启动机制,屏幕才会点亮。启动机制例如但不限于为触摸屏幕。

为了方便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切换,门板2上还包括手把件。手把件例如为扣手或拉手。本实施例中,手把件为设置于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之间的扣手23。当欲使平行四边形结构从第一极限位置向第二极限位置切换时,向前拉动扣手 23,第一门板21以其和底板连接之处为轴向前旋转,此时第二门板22受两侧连接杆的限制,以第一门板21和第二门板22的连接位置为轴转动并发生位置变化,呈现图2所示状态。

当配送终端从收起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时,电控锁16的锁扣部向上弹起脱离锁槽511,此时拉动门板2的扣手23,由于弹簧销组件 513的销体5131插在连接杆3的销孔31内,连接杆3就会带动第一活动架体51一同运动,直至配送终端处于展开状态,因此操作人员可通过一次操作将门板2和连接杆3同时完成展开动作,同时第一活动架体51靠近第二门体22,使第一门体21上方敞口,从而可以直接放置包裹,简化了设备操作流程,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第二封闭部42从折叠至展开切换时时,操作人员可向上拉动第一活动架体51,弹簧销组件513的销体5131受力被向后压缩,第一活动架体51与连接杆3分离,再向上继续移动第一活动架体51,将第二封闭部42展开,最后将第一活动架体51推至电控锁16处,电控锁16自动锁死第一活动架体51。此时,若有人员将门板2向上推送,由于弹簧销组件513的销体5131受止挡结构15限制,无法被压缩,所以门板2不能被完全关闭,因此可以避免人为不当使用。

当配送终端从展开状态向收起状态切换时,操作人员使电控锁 16自动弹开并脱离第一活动架体51的锁槽511,将第一活动架体51 向下拉回并压入连接杆3,弹簧销组件513的销体5131插入销孔31 内,再将门板2与第一活动架体51共同向上推送,直至电控锁16 锁死第一活动架体51,完成配送终端向收起状态的切换动作。

以上实施例中,盖合装置包括可折叠可展开的第二封闭部。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例中,盖合装置也可以包括可相对于基架活动的盖板。在配送终端的收起状态,盖板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内。在配送终端的展开状态,盖板可盖于第一板体21上方。盖板例如可以为单一板体,也可以为折叠板或抽拉板;可以为硬质板,也可以为由具有硬质框架和包覆在硬质框架上的柔性面组合而成的组合盖板;可以为平板,也可以为凸门板等等。盖板与其它结构的连接关系可以为铰接,例如,盖板可以铰接于基架上,或者可以铰接于门板上,或者盖板可以包括多个分离的板体,部分板体铰接于基架上、部分板体铰接于门板上,盖板还可以铰接于两根连接杆中至少之一上等等。在盖合装置包括盖板及第一封闭部41是封板时,封板也可以可转动地连接于盖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送终端可以装配在用户住宅的外墙面上,配送员能够随时送货上门并可直接将包裹投递到配送终端内,用户拿取方便。

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至少之一:

配送终端在无需收纳包裹时处于收起状态,占用空间相对小,具有规整性和美观性;配送终端在需要收纳包裹时处于展开状态,有较大的容纳空间。

用于投递包裹使用后,打开的结构设计便捷、易用、人性、合理。

可以灵活的安装在用户住宅的墙体上。

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的高度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的适配设置,配置较为灵活,可以有效的满足投递不同大小、形状包裹的需要。

设置止挡结构既可以实现对第一活动架体在展开状态时定位,又可以在投放完包裹后有效避免他人恶意关闭门板。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