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174发布日期:2019-08-21 00:01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洗鞋机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



背景技术:

洗鞋机是2008年出现在市场上的一种家用电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洗鞋的机器,外型跟洗衣机差不多,动力也均来自电机,但是内部设计不一样,传统的洗鞋机在内桶的波轮轴和内桶内侧都加了毛刷,在机器运转时通过毛刷与鞋的摩擦来达到洗鞋效果。

然而传统的洗鞋机,采用的原理和洗衣机相同,鞋子不做固定,在机桶旋转带动下发生无规律运动,与毛刷碰撞达到刷鞋的效果。然而这种碰撞的方式力度有限,无法清除顽固污渍;另一方面,鞋子无规律的在机桶内碰撞,可能存在清洁死角。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带有鞋撑的洗鞋机应运而生,鞋子固定在鞋撑上,与毛刷发生有规律的相对运动,能够保证毛刷与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清洁力度。但是,现有的用于固定鞋子的鞋撑都是从鞋子内部撑住鞋子起到固定作用,不仅体积庞大会阻碍鞋口的清洗,而且固定不稳固,在鞋撑自传时,容易把鞋子甩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包括主转轴、连接块、鞋底压紧支架、副转轴、连接杆和鞋内支持架,所述主转轴的下端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为L形,连接杆长臂的上端与连接块固定连接,连接杆的短臂与鞋内支持架连接;所述鞋底压紧支架的上端与连接块可拆卸连接,鞋底压紧支架的下端与副转轴铰接,所述副转轴与主转轴同轴;所述鞋内支持架位于连接杆与鞋底压紧支架之间。

优选的,所述鞋内支持架与连接杆铰接。

优选的,还包括鞋舌压紧架,所述鞋舌压紧架的上端与鞋内支持架的上端铰接,鞋舌压紧架的下端与连接杆的短臂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鞋舌压紧架与鞋内支持架的铰接处安装有卷簧,所述卷簧使鞋舌压紧架与鞋内支持架趋于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短臂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所述鞋舌压紧架的下端在两个限位块之间滑动。

优选的,所述鞋底压紧支架与副转轴通过销轴铰接,所述副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鞋底压紧支架转动角度的限位卡块。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上固定连接有销钉,所述鞋底压紧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销钉适配的弹簧轴套,所述弹簧轴套套在销钉上实现鞋底压紧支架与连接块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上固定连接有销钉,所述鞋底压紧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能够卡入销钉和连接杆的U型卡槽;所述副转轴固定连接有横臂,所述横臂的中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基座;所述鞋底压紧支架的下部与副转轴通过自锁装置连接,所述自锁装置包括连杆、顶杆和滚轮,所述连杆的中部与基座铰接,所述副转轴为空心轴,所述顶杆穿过副转轴,顶杆的上端与连杆的一端连接,顶杆的下端与滚轮连接,顶杆与副转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设有拐角,所述拐角能够与鞋底压紧支架的外侧壁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鞋底压紧支架为环形,所述鞋内支持架为环形。

进一步的,所述主转轴、连接杆和鞋内支持架为空心管,所述主转轴与连接杆连通,所述连接杆与鞋内支持架通过软管连通;所述鞋内支持架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喷射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精巧,能够有效对鞋子进行固定,同时能够带动鞋子进行自传,既能与鞋刷配合有效全面地刷洗鞋面;又能够操作鞋子快速甩干,实用性非常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锁定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解锁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鞋内支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解锁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自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转轴;2-连接块;3-销钉;4-弹簧轴套;5-鞋底压紧支架;6-限位卡块;7-副转轴;71-横臂;72-基座;8-销轴;9-软管;10-限位块;11-鞋内支持架;12-鞋舌压紧架;13-连接杆;14-喷射孔;15-安装支架;16-U型卡槽;17-连杆;18-顶杆;19-滚轮;20-卷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洗鞋机用鞋撑支架,包括主转轴1、连接块2、鞋底压紧支架5、副转轴7、连接杆13和鞋内支持架11,主转轴1的下端与连接块2固定连接;连接杆13为L形,连接杆13长臂的上端与连接块2固定连接,连接杆13的短臂与鞋内支持架11连接;鞋底压紧支架5的上端与连接块2可拆卸连接,鞋底压紧支架5的下端与副转轴7铰接,副转轴7与主转轴1同轴;鞋内支持架11位于连接杆13与鞋底压紧支架5之间。具体的,连接块2上固定连接有销钉3,鞋底压紧支架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销钉3适配的弹簧轴套4,弹簧轴套4套在销钉3上实现鞋底压紧支架5与连接块2的连接。通过弹簧轴套4与销钉3能够方便地实现可拆卸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任意其他现有可拆卸连接方式。

如图5所示,安装时将副转轴7与安装支架15的下端连接,优选方式是在安装支架15的下端开设通孔,通过轴承与副转轴7的下端连接,使得副转轴7能够自由的绕轴心旋转。安装支架15的上端开设通孔,主转轴1的上端穿过该通孔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源连接,优选方式是主转轴1通过轴承与安装支架15连接,使得主转轴1能够自由的绕轴心旋转。

使用时,将鞋底压紧支架5的上端与连接块2脱离,鞋底压紧支架5向外翻转,如图2所示,然后将鞋子从鞋底压紧支架5与连接杆13之间由上而下放入,使得鞋内支持架11的上端从鞋口插入鞋内,鞋底朝向鞋底压紧支架5。然后向上翻转鞋底压紧支架5,让鞋底压紧支架5的上端与连接块2连接固定,使得鞋子被夹在鞋底压紧支架5与连接杆13之间,再加上伸入鞋内的鞋内支持架11,鞋子被稳固的固定在鞋撑支架上,即使鞋撑支架高速旋转,鞋子也无法自动脱落。由于副转轴7与主转轴1同轴,动力源带动主转轴1旋转的同时,也会带动鞋底压紧支架5和副转轴7一同旋转,方便进行刷鞋和甩干。

为了方便将鞋内支持架11伸入鞋内,鞋内支持架11与连接杆13铰接,鞋内支持架11可以调整进入鞋口的角度,方便伸入鞋内。

为了对鞋舌以及鞋带做进一步固定,还可以增设鞋舌压紧架12,鞋舌压紧架12的上端与鞋内支持架11的上端铰接,鞋舌压紧架12的下端与连接杆13的短臂滑动连接。在鞋底压紧支架5向上翻转固定鞋子的同时,鞋子也产生向上的翻转动作,迫使鞋内支持架11发生向上翻转,由于鞋内支持架11、鞋舌压紧架12和连接杆13的短臂形成三角形结构,如图3所示,鞋舌压紧架12的下端沿着连接杆13的短臂向左滑动,进而缩小了鞋舌压紧架12与连接杆13长臂的距离,进而将鞋舌和鞋带压紧,避免在旋转时松开。

为了方便将鞋内支持架11伸入鞋内,鞋舌压紧架12与鞋内支持架11的铰接处安装有卷簧20,卷簧20绕在铰接轴上,一端与鞋内支持架11连接,另一端与鞋舌压紧架12连接,卷簧20使鞋舌压紧架12与鞋内支持架11趋于闭合,也就使得鞋内支持架11有向外翻转的趋势,方便鞋内支持架11伸入鞋子。

为了避免鞋内支持架11翻转的幅度过大,连接杆13的短臂上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10,鞋舌压紧架12的下端在两个限位块10之间滑动。

为了避免鞋底压紧支架5翻转的幅度过大,鞋底压紧支架5与副转轴7通过销轴8铰接,副转轴7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限制鞋底压紧支架5转动角度的限位卡块6,鞋底压紧支架5向外翻转时,只需要避让出鞋子能够放入的距离即可。

为了保证压紧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鞋子的遮挡面积,鞋底压紧支架5可以做成环形,鞋内支持架11也可以做成环形。

为了能够对鞋内进行冲洗和烘干,主转轴1、连接杆13和鞋内支持架11为空心管,主转轴1与连接杆13连通,连接杆13与鞋内支持架11通过软管9连通;鞋内支持架11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喷射孔14。通过与主转轴1的管道连接,就可以把高压水或者热风送到鞋内。可以增强洗鞋效果,也可以加速烘干鞋子。

实施例2:

如图6和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可拆卸连接结构替换为以下结构:连接块2上固定连接有销钉3,鞋底压紧支架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能够卡入销钉3和连接杆13的U型卡槽16,鞋底压紧支架5向上翻转后销钉3和连接杆13均卡入U型卡槽16中,能够防止鞋撑支架自转时发生左右摆动。副转轴7固定连接有横臂71,横臂71的中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基座72;鞋底压紧支架5的下部与副转轴7通过自锁装置连接,自锁装置包括连杆17、顶杆18和滚轮19,连杆17的中部与基座72铰接,副转轴7为空心轴,顶杆18穿过副转轴7,顶杆18的上端与连杆17的一端连接,顶杆18的下端与滚轮19连接,顶杆18与副转轴7通过弹簧连接,连杆17的另一端设有拐角,拐角能够与鞋底压紧支架5的外侧壁卡接。弹簧迫使顶杆18向下移动,当鞋底压紧支架5向上翻转,销钉3和连接杆13均卡入U型卡槽16后,鞋底压紧支架5与横臂71垂直,连杆17在弹簧的驱动下发生翻转,其拐角沿着鞋底压紧支架5的外壁向上滑,当连杆17与横臂71平行时形成稳定的自锁结构:弹簧保证拐角不向下滑落,拐角限制鞋底压紧支架5向外翻转,加上U型卡槽16三个方向的自由度限制,鞋底压紧支架5与连接块2的相对位置固定,能够将鞋子稳固地夹住。需要取鞋时,使用外力将顶杆18上顶,杠杆原理使得限制鞋底压紧支架5翻转的拐角下落,脱离卡接位,鞋底压紧支架5向外翻转,就可以取出鞋子,使用非常方便。顶杆18的下端安装有滚轮19,方便采用不同的机构对顶杆18实施上顶。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