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734发布日期:2019-10-15 17:53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座面部或/和背靠部中充填有具有流动性的填充材料的座椅。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家用座椅具有背靠部和座面部,通常以在木框上围绕海绵等弹性体的形体构成,使得使用者舒适地依靠。

近年来,也存在有一种如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豆袋沙发(座椅),其不使用形成沙发外形的框架,而是将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填充到外套内部,这种结构形成的座椅或沙发,由于直接将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填充至座面部等的外套内部,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不受任何约束在座面部等的外套内部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其座面部等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随使用者的坐姿随意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CN102333468A。

然而具有上述专利结构的座椅或沙发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使用者的人体座靠时,由于充填有具有流动性的填充材料的座面部等随使用者的坐姿随意变形,因而不能较好的对使用者的人体脊椎进行支撑;

(2)由于是直接将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填充至座面部等的外套内部,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不受任何约束在座面部等的外套内部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又由于使用者的人体骨骼或坐姿等因素使用者倚座在座椅上时并不是完全竖直坐下的,使得座面部被使用者坐压时会把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挤压到一边,因而容易造成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向某一方向堆积甚至造成座面部的形状坍塌。也使得这样的具有较好流动性的粒子填充材料不适宜充填到背靠部中,否则作为填充材料的粒子等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向座面部堆积,失去背靠部的支撑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座面部或/和背靠部中的填充材料不会发生局部坍塌,并且易于收纳的座椅。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包括座面部和背靠部,所述座面部和背靠部的至少一个中充填有具有流动性的填充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充填有具有流动性的填充材料的座面部或/和背靠部上设有用于限制粒子任意流动的隔档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背靠部上设有限制其内部填充材料任意流动的隔档结构,能够有效防止背靠部上方的填充材料坍塌或堆积到下方。同时,由于在座面部设置隔档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填充材料向一侧堆积不发生局部坍塌。

优选的是,所述隔档结构为设置在座面部或/和背靠部的中央位置的凹形结构。

根据上述结构,背靠部的中央位置正好是人类脊柱弧度突出部分,因此隔档结构在防止填充材料坍塌的同时,又能贴合人体脊椎结构,从而提高座靠时的舒适度。而座面部的中央位置处正好是使用者人体臀部部分,在防止填充材料向一侧堆积的同时,还留有使用者臀部突出部分的空间,从而提升使用者的舒适感。

优选的是,所述凹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

根据上述结构,背靠部上形成的凹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竖向方向为长边的竖向椭圆时,进一步地符合人体脊椎的突出弧度,于此相对,人体臀部为左右两侧的臀部组成,因此座面部上形成的凹形结构的截面形状为横向方向为长边的横向椭圆时,从而更为贴切人体臀部形状。

优选的是,所述座面部或/和背靠部中的填充材料为直径0.1~3mm的粒子。

根据上述结构,既可以防止由于颗粒过小导致流动性过大,又不会因为颗粒过大导致使用者座靠时的硬物感。

优选的是,所述背靠部与座面部刚性连接且所述背靠部相对于座面部可以调整角度。

根据上述结构,座椅具有一定的刚性塑性,同时根据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可以形成为直角座椅,也能形成为仰角沙发椅,还可以形成180度平面角易于收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收纳状态的结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收纳状态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下的座椅1由背靠部11和座面部12形成,具体而言,其上方的背靠部11形成为竖着状态的大致椭圆形,其下方的座面部12则形成为横向状态的大致椭圆形,因此,其整体形成为大致葫芦的形状。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背靠部11与座面部12都形成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形状,或者,背靠部11形成为正方形形状而座面部形成为圆形形状。

背靠部11及座面部12的内部都设置有骨架,本实施例中该骨架为1.2毫米壁厚的高频焊接管作为其内部支架(未图示)。且,背靠部11中的内部支架与座面部12的内部支架刚性连接,该刚性连接为可自由调节两者之间角度的结构。具体而言,当需要收纳时,背靠部11的内部支架与座面部12的内部支架形成为180度夹角,从而座椅1形成为大致平面的状态,可以收纳与一些房间角落缝隙。当需要使用时,背靠部11的内部支架与座面部12的内部支架形成为120度~90度夹角,从容可以形成为通常座椅的状态。

但内部支架的结构、材料以及连接状态并不仅限于上述说明。例如,也可以采用塑料制支架,其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不可调节角度的结构,即使需要调整角度,也不仅限于通过铰链结构进行调整,也可以是可固定角度的插销结构等。

另,背靠部11及座面部12的内部还填充有填充材料,本实施例下填充材料为0.1~3 毫米直径的粒子,更具体的来说,该粒子为1毫米的保丽龙珠。由于粒子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体型形成不同的表面状态,因此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人群。但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的填充材料并不仅限于上述粒子,例如也可以是海绵或鹅毛等,在不追求舒适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填充任何东西。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的舒适度,座椅1的背靠部11及座面部12的外表面中与使用者相接触面采用该弹力布,其余的面采用牛仔布。同时,背靠部11及座面部 12的内表面中填充内胆使用有超强弹力布。从而使用者在使用时具有较高的舒适度。背靠部11及座面部12的外表面并不仅限于上述说明,也可以是采用牛皮,或者部分采用布革,或者整体采用弹力布等。

另一方面,粒子的流动性过高,会造成坍塌或向下方堆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 在背靠部11的大致中心区域设置有隔档结构21。

所述隔档结构是一种限制背靠部11的内部填充材料即粒子的自由移动的结构,具体而言,其隔档结构21为背靠部11的前外表面与内表面紧贴内部支架,因此,在背靠部11 的大致中心区域形成有凹型结构。换而言之,所述背靠部11中的隔档结构21区域的部分,其前表面与内表面之间仅夹持有内部支架。通过这种结构,在隔档结构21的内部没有填充粒子,从而也不会有粒子流动。其主视时外形形成为与背靠部11的外形大致相同的竖方向的椭圆形。由于背靠部11的中心部分设置有隔档结构21,且其外形与背靠部11的外形大致相同,因此该背靠部11中的隔档结构21的四周部位的空间较小,换而言之,内部填充材料粒子的流动空间较小,从而有效抑制粒子的坍塌或向下方堆积的情况。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座面部12,为了使用者使用时坐的较为舒适,也可以与背靠部11相同地,在座面部12的中心部分,设置有与座面部12的外形大致相同的横向椭圆的隔档结构22。从而防止座面部12中内部粒子任意流动或堆积于一方,导致座面不平整所形成的使用不适感。

上述说明中,隔档结构21、22的外形形成为与背靠部11和/或座面部12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但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背靠部11形成为正方形,而背靠部中的隔档结构21形成为圆形,同时座面部12形成为圆形,而座面部12的隔档结构22则形成为方形。

同时,上述实施例中,隔档结构21、22为前后表面(或上下表面)夹持支架地相互贴合的形式形成,但也可以是完全中空的隔档结构。另外,隔档结构21、22的形成方式可以是缝纫,也可以是粘合,只要形成为凹形形状,其实施方式,并不做特别限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由于内部采用有通过铰链调整角度的支架,当需要收纳时,通过铰链,将背靠部11与座面部12的夹角调整180度,此时,座椅1形成如图3 所示的大致扁平的形状,可以收纳于房屋家居的缝隙中。而当需要使用时,通过铰链,将背靠部11与座面部12的夹角调整为120度~90度,由于背靠部11与座面部12的相接处的部分相互挤压,背靠部11与座面部12的内部填充材料强行流动至中心部分,两者同时鼓起。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1,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座椅,其填充有具有流动性的填充材料,因此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从而可以适用各种不同体型的人群;

2.同时,其背靠部及座面部设置有凹型结构的隔档结构,因此有效防止填充材料自由流动,从而导致坍塌或堆积到下部;

3.凹型结构的隔档结构为椭圆形,具体而言背靠部的凹型隔档结构为竖方向的椭圆形,更符合人体脊椎方向,而座面部的凹型隔档结构为横方向的椭圆形,更符合人体臀部结构,因其依靠及座面更舒适;

4.背靠部与座面部刚性连接且背靠部相对于座面部可以调整角度,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可以自由调整角度便于收纳,其自身重量较轻便于搬动;

5.内胆及表面设有弹力布,进一步提高该座椅的使用舒适度;

6.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上述说明中,仅例举了本实用新型下一种较优状态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说明的内容,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宗旨的情况下,其相关的部件和/或结构的增加、减少、简单置换都应当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