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光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5155发布日期:2018-11-02 21:4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调光门窗。



背景技术:

现有窗户一般都采用玻璃作为主体,既能挡风雨又能透光线。但是普通的玻璃窗户都是透明的,如果遇到夏天强光直射要遮挡或者需要制造相对隐蔽的私密环境等就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窗帘或者贴膜来实现,既不方便又影响窗户的美观。因此现有市面上出现了调光玻璃,其是一种将PDLC调光膜夹在两层导电玻璃中间,经紫外固化胶粘合后形成的一种夹层结构的新型玻璃,用户可以通过对导电玻璃电压的控制来实现玻璃的透光和遮光变化,但此结构如果将原有普通玻璃要改装成上述调光玻璃,费时费力且成本高。

专利文献CN201621202538.1公开的一种纳米隔热电控调光玻璃,包括依次层叠固定的第一玻璃层、第一纳米隔热膜、PDLC调光复合膜、第二纳米隔热膜和第二玻璃层。此结构在调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隔热功能,但PDLC调光复合膜置于两玻璃层之间,如此原有普通玻璃要改装成此结构,改装难度大,成本高,且费时费力;另外其未提出加热除雾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没有给予如何实现加热除雾的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CN201320893750.7公开的一种除雾调光玻璃,包括彼此重叠的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间设有具有调光功能的调光层,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间位于调光层的两侧均设有胶层,调光层包括双侧导电的双侧导电树脂膜层和单侧导电的单侧导电树脂膜层,单侧导电树脂膜层的导电侧与双侧导电树脂膜层间设有聚合物分散液晶层,单侧导电树脂膜层的导电面的方阻为30欧姆,双侧导电树脂膜层上与聚合物分散液晶层贴合的一侧方阻为30欧姆,双侧导电树脂膜层上与聚合物分散液晶层相对的一侧方阻为200欧姆。此在调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加热除雾的功能,但调光层置于两玻璃层之间,如此原有普通玻璃要改装成此结构,改装难度大,成本高,且费时费力。另外导电树脂膜是在树脂层总添加导电填料来实现导电功能的,一般选用添加纳米金属颗粒或者碳粉来实现导电性,即通过在树脂中添加导电剂来实现导电性,然而导电填料互相之间必须有接触才能实现整体的导电性,这就势必需要增加导电填料的添加量,这样会大大影响导电树脂膜的透光性,使得调光玻璃处于透光状态时,透光性差。

专利文献CN201620270985.4公开的一种带有智能窗帘的智能窗,包括窗体和玻璃,所述玻璃为调光玻璃,所述调光玻璃包括两层结构,玻璃层以及调光层,所述调光层包括连接层以及调光膜层,所述调光膜层通过连接层粘贴在玻璃层上。其调光层粘贴于玻璃层上,方便了原有普通玻璃改装成此结构,省时省力且成本低,但其只具有调光功能,功能性低,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调光门窗,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调光和加热除雾的多功能,功能性强,且调光膜直接粘贴于玻璃层上,方便原有普通玻璃的改装,改装难度小,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调光门窗,包括窗框、安装于窗框上的玻璃层和粘贴于玻璃层上的调光膜;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复合层、PDLC调光层和第二导电复合层;所述第一导电复合层上设有两第一汇流电极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上设有两第二汇流电极;所述第一导电复合层包括层叠的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一石墨烯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复合层包括层叠的第二导电基材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所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之间夹所述PDLC调光层;所述第一汇流电极、第二汇流电极的导电性均大于所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且均大于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层包括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之间设有隔条。

进一步地,所述调光膜通过粘贴层粘贴于玻璃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粘贴层为OCA光学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二导电基材层采用PET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一汇流电极呈条状且平行相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二汇流电极呈条状且平行相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为采用CVD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调光膜的作用下,实现了门窗上玻璃的调光功能,具体地通过对第一导电复合层和第二导电复合层导电和不导电的状态切换,以实现PDLC调光层在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状态下的切换,从而实现透光和遮光的切换。同时本实用新型调光膜直接粘贴于玻璃层表面上,而不是夹在玻璃层之间,因此方便了原有普通玻璃的改装,改装难度小,成本低,且省时省力。

2、本实用新型第一导电复合层包括层叠的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第二导电复合层包括层叠的第二导电基材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且可以弯曲,石墨烯的理论杨氏模量达1.0TPa,固有的拉伸强度为130Gpa,且其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光学特性,在较宽波长范围内吸收率约为2.3%,看上去几乎是透明的,因此在相同导电性情况下,石墨烯相比于其他导电树脂膜,不仅柔性好且透光性好,因此当玻璃呈透明状态时,不会影响玻璃的透光性,又柔性好,有利于调光膜粘贴于玻璃层上。

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导电复合层上设有两第一汇流电极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上设有两第二汇流电极,且第一汇流电极、第二汇流电极的导电性均大于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且均大于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因此第一导电复合层上的两第一汇流电极接通电源时,电流从第一汇流电极经过第一石墨烯导电层流向另一第一汇流电极,此时第一石墨烯导电层充当一个电阻原件,以实现加热功能,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上的两第二汇流电极接通电源时,电流从第二汇流电极经过第二石墨烯导电层流向另一第二汇流电极,第二石墨烯导电层充当一个电阻原件,以实现加热功能,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加热除雾、化霜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门窗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2为实施例一门窗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3为第一导电复合层上两第一汇流电极的布置图。

图4为实施例二门窗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5为实施例二门窗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6为第二导电复合层上两第二汇流电极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3、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光门窗,包括窗框1、安装于窗框1上的玻璃层2和粘贴于玻璃层2表上的调光膜3;所述调光膜3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导电复合层30、PDLC调光层31和第二导电复合层32;所述第一导电复合层30上设有两汇流电极4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32上设有两汇流电极4;如图3所示,优选地,两汇流电极4呈条状且平行相间设置。

所述第一导电复合层30包括层叠的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一石墨烯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复合层32包括层叠的第二导电基材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所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之间夹所述PDLC调光层31。

所述第一汇流电极4、第二汇流电极6的导电性均大于所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且均大于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

具体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通过电极与电源导线连接,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一导电复合层30上的两第一汇流电极4设置于第一导电基材层或第一石墨烯导电层上,两第一汇流电极4通过导线与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相连接,且两第一汇流电极4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32上的第二汇流电极6设置于第二导电基材层或第二石墨烯导电层上,两第二汇流电极6通过导线与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相连接,且两第二汇流电极6通过导线与电源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调光膜3的作用下,实现了门窗上玻璃的调光功能,具体地通过对第一导电复合层30和第二导电复合层32导电和不导电状态的切换,以实现PDLC调光层31在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状态下的切换,从而实现透光和遮光的切换。同时本实用新型调光膜3直接粘贴于玻璃层2表面上,而不是夹在玻璃层2之间,因此方便了原有普通玻璃的改装,改装难度小,成本低,且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第一导电复合层30包括层叠的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第二导电复合层32包括层叠的第二导电基材层和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且可以弯曲,石墨烯的理论杨氏模量达1.0TPa,固有的拉伸强度为130Gpa,且其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光学特性,在较宽波长范围内吸收率约为2.3%,看上去几乎是透明的,因此在相同导电性情况下,石墨烯相比于其他导电树脂膜,不仅柔性好且透光性好,因此当玻璃呈透明状态时,不会影响玻璃的透光性,又柔性好,有利于调光膜3粘贴于玻璃层2上。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导电复合层30上设有两第一汇流电极4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32上设有两第二汇流电极6,且第一汇流电极4、第二汇流电极6的导电性均大于所述第一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且均大于第二石墨烯导电层的导电性,因此第一导电复合层30上的两第一汇流电极4接通电源时,电流从第一汇流电极4经过第一石墨烯导电层流向另一第一汇流电极4,此时第一石墨烯导电层充当一个电阻原件,以实现加热功能,和/或第二导电复合层32上的两第二汇流电极6接通电源时,电流从第二汇流电极6经过第二石墨烯导电层流向另一第二汇流电极6,第二石墨烯导电层充当一个电阻原件,以实现加热功能,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加热除雾、化霜功能。即一导电复合层具有加热功能和或两导电复合层均具有加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所述调光膜3通过粘贴层33粘贴于玻璃层2上。优选地,所述粘贴层33为OCA光学胶层。OCA光学胶层具有清澈度、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着力、高耐候、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等优势,因此有利于保证本实用型玻璃的透光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材层和第二导电基材层采用PET材质。因为PET材质在强度、柔性、韧性、透光性方面要优于其他PP/PC/PVC等材质,更适合用在需要透光的场景使用,因此有利于保证本实用型玻璃的透光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所述石墨烯导电层为采用CVD法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即是使用含碳有机气体为原料进行气相沉积制得石墨烯薄膜的方法;这是目前生产石墨烯薄膜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具有面积大和质量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第一汇流电极4和第二汇流电极6可以是印刷在复合导电层上的银浆或铜浆,也可以是贴覆于复合导电层上的导电铜箔、导电布等的导电材料。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浆料涂布于一导电复合层上,其中PDLC浆料由聚合物分散液晶50%~90%,聚合物10%~50%组成,其中聚合物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酯、聚氨酯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涂布时还要添加一点这些树脂对应的溶剂和少量的紫外光引发剂,溶剂只是涂布液晶阶段使用最终会完全挥发,只要是能有效溶解以上树脂均可使用。涂布好PDLC浆料的表面在覆合另一层导电复合膜。复合好后将三层结构经过紫外光曝光固化后得到两层导电复合膜中间夹PDLC调光层31的结构。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不同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玻璃层2包括第一玻璃层20和第二玻璃层21。且所述第一玻璃层20和第二玻璃层21之间设有隔条5。

上述两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调光膜3是玻璃层2镶嵌于窗框1之后,再粘贴于玻璃层2上;如图4、5所示,也可以是玻璃层2镶嵌于窗框1之前,就将调光膜3粘贴于玻璃层2上。

上述两实施例中,窗框1采用铝合金、铝镁合金、铁质、铝塑、工程塑料等材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