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8391发布日期:2019-07-17 05:27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凳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



背景技术:

在坐具当中,家具凳子,马扎是最早出现的,它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个靠背就衍变成为了椅子,凳子在民间的称谓叫杌凳,最初用来踩踏上马、上轿时使用,所以也称马凳、轿凳。民间俗称的名字中,还有“武凳”,因为习武之人坐如钟,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凳子的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

在旅途中,人们常常携带凳子出游,但是现有的凳子一般都是固定式的,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凳子的高度,并且也不便于收纳,极少数的凳子为凳角折叠式,但是,这样还是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存放,不方便人们携带和收纳。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解决了现有的凳子一般都是固定式的,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凳子的高度,并且也不便于收纳,极少数的凳子为凳角折叠式,但是,这样还是需要比较大的空间存放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铰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铰接有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支撑管的底部插入调节套筒的内部,所述调节套筒的内部与支撑管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支撑管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转动套管,所述转动套管的底部与调节套筒的顶部抵压接触,两个所述调节套筒之间的侧面均铰接有对接杆,左侧所述对接杆的正面和背面均铰接有旋转杆,右侧所述对接杆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的顶部开设有开口,所述旋转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底部插入卡接块的内部,所述插杆的侧面开设有穿孔,所述卡接块的右侧插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内壁与卡接块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顶部开设有配合插杆使用的滑口,所述滑动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中部贯穿插杆下方开设的穿孔,且延伸至插接杆的左方,所述滑动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带动板,所述滑动块的表面套接有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的右侧与带动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簧的左侧与卡接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卡接块的左侧与移动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左侧贯穿卡接块的左侧板,且延伸至卡接块的外部,所述固定板的正面和背面均转动连接有两个旋转卡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塞块,所述挡块的侧面贯穿有两个定位挡板,两个所述定位挡板的侧面均与拔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拔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的另一侧与挡块的侧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调节套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顶部插入支撑管的内部,所述控制杆的表面与支撑管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杆的表面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部与支撑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底部与调节套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压帽,所述卡接块内部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软板,所述保护软板的内壁滑动套接在移动杆的表面,所述保护软板的右侧与滑动块的左侧接触。

优选的,所述塞块位于两个旋转卡板之间,所述塞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个旋转卡板的表面挤压接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通过固定板的设置,以及支撑板、支撑管、调节套筒、对接杆、转动套管、旋转杆、卡接块、插杆、滑动块、插接杆、带动板、第一拉簧、移动杆、旋转卡板、挡块、定位挡板、拔板和第二拉簧的配合使用,从而起到了利用固定板与两个支撑板铰接,然后再通过旋转卡板与定位挡板之间的卡接,使其两个支撑板可以旋转折叠,然后再通过旋转杆与插接杆的移动插接,对其两个对接杆提供可控角度,从而达到了使其支撑管和调节套筒折叠,然后再通过转动套管的转动,利用螺纹位移原理,达到可调节凳子的高度的目的,继而达到了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凳子的高度,并且达到了可以对其支撑管和调节套筒进行折叠的同时,还可以对其凳子的支撑板进行折叠,从而达到了便于收纳和携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局部大样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3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2中C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调节套筒内部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板;2、支撑板;3、支撑管;4、调节套筒;5、对接杆;6、转动套管;7、旋转杆;8、卡接块;9、插杆;10、滑动块;11、插接杆;12、带动板;13、第一拉簧;14、移动杆;15、推压帽;16、保护软板;17、旋转卡板;18、挡块;19、塞块;20、定位挡板;21、拔板;22、第二拉簧;23、控制杆;2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1的两侧均铰接有支撑板2,支撑板2的底部铰接有支撑管3,支撑管3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支撑管3的底部插入调节套筒4的内部,调节套筒4的内部与支撑管3的表面活动连接,支撑管3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转动套管6,转动套管6的底部与调节套筒4的顶部抵压接触,调节套筒4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控制杆23,控制杆23的顶部插入支撑管3的内部,控制杆23的表面与支撑管3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控制杆23的设置,从而起到了对其支撑管3提供稳定支撑的效果,控制杆23的表面套有复位弹簧24,复位弹簧24的顶部与支撑管3的底部固定连接,复位弹簧24的底部与调节套筒4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复位弹簧24的设置,从而起到了使其支撑管3与调节套筒4之间存在一个拉力的作用,两个调节套筒4之间的侧面均铰接有对接杆5,左侧对接杆5的正面和背面均铰接有旋转杆7,右侧对接杆5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卡接块8,卡接块8的顶部开设有开口,旋转杆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插杆9,插杆9的底部插入卡接块8的内部,插杆9的侧面开设有穿孔,卡接块8的右侧插入有滑动块10,滑动块10的内壁与卡接块8的表面滑动连接,滑动块10的顶部开设有配合插杆9使用的滑口,滑动块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插接杆11,插接杆11的中部贯穿插杆9下方开设的穿孔,且延伸至插接杆11的左方,滑动块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带动板12,滑动块10的表面套接有第一拉簧13,第一拉簧13的右侧与带动板12的左侧固定连接,第一拉簧13的左侧与卡接块8的右侧固定连接,卡接块8的左侧与移动杆14的右侧固定连接,移动杆14的左侧贯穿卡接块8的左侧板,且延伸至卡接块8的外部,移动杆14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推压帽15,通过推压帽15的设置,从而起到了便于推动移动杆14的效果,卡接块8内部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有保护软板16,保护软板16的内壁滑动套接在移动杆14的表面,保护软板16的右侧与滑动块10的左侧接触,通过保护软板16的设置,从而起到了保护滑动块10的效果,固定板1的正面和背面均转动连接有两个旋转卡板17,两个支撑板2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挡块18,挡块18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塞块19,塞块19位于两个旋转卡板17之间,塞块19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个旋转卡板17的表面挤压接触,通过塞块19的设置,从而起到了限制旋转卡板17角度变化的效果,挡块18的侧面贯穿有两个定位挡板20,两个定位挡板20的侧面均与拔板21的侧面固定连接,拔板2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拉簧22,第二拉簧22的另一侧与挡块18的侧面固定连接。

使用时,当需要折叠时,首先扭动转动套管6至支撑管3的顶部,由于复位弹簧24的弹性作用力,向上拉动调节套筒4,使其调节套筒4完全将支撑管3套住,然后再向右侧推动推压帽15,从而带动滑动块10向右侧位移,使其插接杆11与其插杆9分离,然后再旋转旋转杆7,使其插杆9从卡接块8内部移出,此时转动转动对接杆5进行折叠,并同时再转动支撑管3,使其支撑管3与支撑板2筒以水平,然后再向外侧同时拉动两侧的拔板21,使其定位挡板20与旋转卡板17分离,不再有作用力的约束,此时同时向上折叠支撑板2和支撑管3,使其两侧的支撑板2和调节套筒4对叠,此时达到凳子占用空间最小体积,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综上可得,该便于收纳和调节高度的凳子,通过固定板1的设置,以及支撑板2、支撑管3、调节套筒4、对接杆5、转动套管6、旋转杆7、卡接块8、插杆9、滑动块10、插接杆11、带动板12、第一拉簧13、移动杆14、旋转卡板17、挡块18、定位挡板20、拔板21和第二拉簧22的配合使用,从而起到了利用固定板1与两个支撑板2铰接,然后再通过旋转卡板17与定位挡板20之间的卡接,使其两个支撑板2可以旋转折叠,然后再通过旋转杆7与插接杆11的移动插接,对其两个对接杆5提供可控角度,从而达到了使其支撑管3和调节套筒4折叠,然后再通过转动套管6的转动,利用螺纹位移原理,达到可调节凳子的高度的目的,继而达到了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凳子的高度,并且达到了可以对其支撑管3和调节套筒4进行折叠的同时,还可以对其凳子的支撑板2进行折叠,从而达到了便于收纳和携带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