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支撑构件及折叠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8375发布日期:2019-07-17 05:27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一种U型支撑构件及折叠椅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旅行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型支撑构件及使用其的折叠椅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如今在工作空闲的时间内,人们都会外出野营和海边游玩等等,而折叠椅子是外出野营和海边游玩必不可少的工具,折叠椅子不仅可以当靠椅、坐椅使用,还可以当折叠床使用,而且功能齐全,有储物袋还有可调节高度和长度的卡接槽等等。但目前的折叠椅的承受强度都不足够大,而且使用寿命不长,在平面上不稳定,会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导致安全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强度高,摆放平稳,使用寿命长的U 型支撑构件及使用其的折叠椅子。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U型支撑构件,所述U型支撑构件为管状结构,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窝,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所述第一凹窝和第二凹窝相对;

所述第一凹窝和第二凹窝均从外围向中部逐渐凹陷,所述第一凹窝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外径之比为1:6~3:13,所述第二凹窝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外径之比为1:3~5:13;

所述第一凹窝的纵截面为V型槽,所述第二凹窝的纵截面为U型槽;

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内部嵌套有铁管,所述铁管的厚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内径之比为1:22~2:23。

优选地,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外径为24~26mm,所述第一凹窝的中部的深度为4~6mm,所述第二凹窝的中部的深度为8~10mm,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内径为22~23mm,所述铁管的厚度为1~2mm。一种折叠椅子,包括U型主梁、U 型背杆、U型前椅脚、U型后椅脚、扶手和U型支撑件,所述U型前椅脚的开口端的两侧的中部铰接于所述U型主梁的开口端的两侧,所述U型后椅脚的开口端的两侧的中部铰接于所述U型支撑件的开口端,所述U型主梁的闭口端的近端处铰接于所述U型支撑件的闭口端的一侧,所述U型背杆的开口端的两侧铰接于所述U型主梁的闭口端的近端处,所述扶手的一端铰接于所述U型背杆的开口端的近端处,所述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开口端的同一侧相互铰接并固定于所述扶手的底部;

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窝,所述第一凹窝和第二凹窝相对,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所述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上方内侧设有第三凹窝;

所述第一凹窝、所述第二凹窝和所述第三凹窝均从外围向中部逐渐凹陷,所述第一凹窝的中部的深度为4-6mm,所述第二凹窝的中部的深度为8-10mm,所述第三凹窝的中部的深度为9-11mm;

所述第一凹窝的纵截面为V型槽,所述第二凹窝的纵截面为U型槽;

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内部均嵌套有铁管。

优选地,所述第三凹窝的纵截面为U型槽;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外径为24~26mm,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外径为22~23mm,所述铁管的厚度为1~2mm。

优选地,所述扶手的底部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卡接块,在所述卡接槽同一侧的卡接块间隔均匀,且所述卡接槽两侧的卡接块一一对应;

还包括卡槽连接件,所述卡槽连接件安装于所述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铰接处,所述卡槽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卡接柱,所述卡接柱的任意一端活动卡接于在所述卡接槽同一侧的两个卡接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卡槽连接件还设有固定三角件,所述固定三角件垂直固定于所述卡接柱的中部,并且所述固定三角件的一直角边和扶手平行;所述卡槽连接件的一侧设有限位凸片,当卡槽连接件和扶手卡接时,所述限位凸片的侧面和扶手的内侧壁相抵,所述限位凸片的顶面和卡接槽的底面相抵。

优选地,还包括U型背部椅脚,所述U型背部椅脚的开口端的两侧铰接于所述U型背杆的闭口端的近端处;所述U型背部椅脚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所述U型背部椅脚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凹窝,所述U型背部椅脚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二凹窝。

优选地,还设置有横支杆,所述横支杆的两端铰接于所述U型前椅脚的开口端的两侧上。

优选地,所述横支杆的前表面的两端向下压形成一个扁平处,所述横支杆的后表面设有第四凹窝,所述第四凹窝的形状为条型槽,所述第四凹窝从横支杆的中部延伸至横支杆的两端,所述横支杆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

优选地,设有两个扶手分别位于U型背杆的两侧;还包括第一储物袋和第二储物袋,所述第一储物袋设置于一个扶手的外侧,所述第二储物袋设置于另一个扶手的外侧;第一储物袋设有拉链,第二储物袋设有两个长方形的开口袋;

还包括安全带,所述安全带套于U型主梁,所述安全带具有长度调节结构。

所述U型支撑构件用作折叠椅、折叠床和折叠台等家具的支撑角架,所述U 型支撑构件的闭口端接触地面,以支撑主体,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纵截面为V型槽的第一凹窝,从而与地面构成支撑三角结构,提高支撑强度;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纵截面为U型槽的第二凹窝,可有效分散应力,并且与上下相对的第一凹窝配合,使U型支撑构件的拐角处的外侧形成加强肋,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所述U型支撑构件的内部嵌套有铁管,在整体上增大了U型支撑构件的承受力,使结构变得更加牢靠和坚固,也提高了U型支撑构件的使用寿命。

所述折叠椅子在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凹窝,且在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在力学角度看,凹窝能够增大杆的承受力,并且受力均匀,对椅子的使用期寿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在所述U型前椅脚和U 型后椅脚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凹窝,且在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有利于折叠椅子放在平面上更加平稳,不会出现左右和前后摇摆不定,提高安全性。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内部均嵌套有铁管,在整体上大大的增大了折叠椅子的承受力,使结构变得更加牢靠和坚固,也提高了折叠椅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U型支撑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U型支撑构件拐角处纵截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靠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床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扶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卡槽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椅脚的凹窝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椅脚的凹窝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横支杆前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横支杆后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凸片结构示意图。

其中: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U型后椅脚4;U型背部椅脚5;横支杆6;扶手7;U型支撑件8;卡槽连接件9;安全带11;铁管 13;扁平处61;第四凹窝62;卡接槽71;卡接块72;第一储物袋101;第二储物袋102;第一凹窝121;第二凹窝122;第三凹窝123;卡接柱91;固定三角件92;限位凸片93;U型支撑构件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U型支撑构件10,如图1所示,所述U型支撑构件10为管状结构,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窝121,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122,所述第一凹窝121和第二凹窝122相对;

所述第一凹窝121和第二凹窝122均从外围向中部逐渐凹陷,所述第一凹窝121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外径之比为1:6~3:13,所述第二凹窝122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外径之比为1:3~5:13;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凹窝121的纵截面为V型槽,所述第二凹窝122的纵截面为U型槽;

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内部嵌套有铁管13,所述铁管13的厚度和所述U 型支撑构件10的内径之比为1:22~2:23。

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用作折叠椅、折叠床和折叠台等家具的支撑角架,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闭口端接触地面,以支撑主体,因此所述U型支撑构件10 的拐角处受力较大而容易受损,因此在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纵截面为V型槽的第一凹窝121,从而与地面构成支撑三角结构,提高支撑强度;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纵截面为U型槽的第二凹窝 122,可有效分散应力,并且与上下相对的第一凹窝121配合,使U型支撑构件 10的拐角处的外侧形成加强肋,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内部嵌套有铁管13,在整体上增大了U型支撑构件10的承受力,使结构变得更加牢靠和坚固,也提高了U型支撑构件10的使用寿命。经过多次试验测试发现,所述第一凹窝121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外径之比为1:6~3: 13,所述第二凹窝122的中部的深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外径之比为1:3~ 5:13,起到的支撑效果最佳,应力充分分散。

所述铁管13的厚度和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内径之比为1:22~2:23,从而在提高了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确保在U型支撑构件 10的拐角处,不因为内部的铁管13过厚而使得第一凹窝121和第二凹窝122之间没有间隙,影响了第一凹窝121和第二凹窝122的支撑作用。

优选地,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外径为24~26mm,所述第一凹窝121的中部的深度为4~6mm,所述第二凹窝122的中部的深度为8~10mm,所述U型支撑构件10的内径为22~23mm,所述铁管13的厚度为1~2mm。所述第一凹窝121 的中部的深度为从U型支撑构件10的外表面至所述第一凹窝121的中部的距离,所述第二凹窝122的中部的深度为从U型支撑构件10的外表面至所述第二凹窝 122的中部的距离。本实施例的折叠椅子,如图3所示,包括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U型后椅脚4、扶手7和U型支撑件8,所述U型前椅脚 3的开口端的两侧的中部铰接于所述U型主梁1的开口端的两侧,所述U型后椅脚4的开口端的两侧的中部铰接于所述U型支撑件8的开口端,所述U型主梁1 的闭口端的近端处铰接于所述U型支撑件8的闭口端的一侧,所述U型背杆2 的开口端的两侧铰接于所述U型主梁1的闭口端的近端处,所述扶手7的一端铰接于所述U型背杆2的开口端的近端处,所述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 的开口端的同一侧相互铰接并固定于所述扶手7的底部;

如图3、图4、图7所示,所述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和U 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窝121,所述U型主梁1、U型背杆2、 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122,所述第一凹窝121和第二凹窝122相对,所述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上方内侧设有第三凹窝123;

所述第一凹窝121、所述第二凹窝122和所述第三凹窝123均从外围向中部逐渐凹陷,所述第一凹窝121的中部的深度为4-6mm,所述第二凹窝122的中部的深度为8-10mm,所述第三凹窝123的中部的深度为9-11mm;

所述第一凹窝121的纵截面为V型槽,所述第二凹窝122的纵截面为U型槽;

如图8所示,所述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 的内部均嵌套有铁管13。

所述折叠椅子采用了所述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整体看上去美观以及光滑,并且在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 3和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凹窝121,且在U型主梁1、U 型背杆2、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窝122,在力学角度看,凹窝能够增大杆的承受力,并且受力会均匀一些,对椅子的使用期寿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在所述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纵截面为V型槽的第一凹窝121,从而与地面构成支撑三角结构,提高支撑强度,且在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所述纵截面为U型槽的第二凹窝 122,可有效分散应力,并且与上下相对的第一凹窝121配合,使U型支撑构件10的拐角处的外侧形成加强肋,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

除此之外,还在所述U型前椅脚3和所述U型后椅脚4的拐角处的上方内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三凹窝123,椅脚是作为整个折叠椅子的支撑杆,所承受的力度是最大的,为了防止椅脚因承受的力度过大而导致其出现弯折的现象,在力学的角度看,在其的闭口端的拐角处的上方内侧设有一个中部深度为9-11mm的凹窝有利于增强椅脚的承受力,并且受力均匀,有利于椅脚的长期使用。

所述U型主梁1、U型背杆2、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内部均嵌套有铁管13,在整体上大大的增大了折叠椅子的承受力,使结构变得更加牢靠和坚固,也提高了折叠椅子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如图3、图4、图8所示,所述第三凹窝123的纵截面为U型槽;所述U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外径为24~26mm,所述U 型主梁、U型背杆、U型前椅脚和U型后椅脚的外径为22~23mm,所述铁管的厚度为1~2mm。

优选地,如图5、图6所示,所述扶手7的底部设有卡接槽71,所述卡接槽71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卡接块72,在所述卡接槽71同一侧的卡接块72间隔均匀,且所述卡接槽71两侧的卡接块72一一对应;

还包括卡槽连接件9,所述卡槽连接件9安装于所述U型前椅脚3和U型后椅脚4的铰接处,所述卡槽连接件9的一端设有卡接柱91,所述卡接柱91的任意一端活动卡接于在所述卡接槽71同一侧的两个卡接块72之间。

所述扶手7可以让消费者的手得到放松,也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坐下以及起来的一个支撑杆,防止老人小孩摔倒。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椅子可作为椅子使用,也可作为床用,在扶手7设置卡接槽71,就可实现以上所述的两种使用方式,在卡节槽71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卡接块72是方便椅子跟床的变换,也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节椅子的高度和角度,在所述卡接槽71同一侧的卡接块72间隔均匀,且所述卡接槽71两侧的卡接块72一一对应,有利于每次调节椅子的高度和角度都是一样,不会出现突然过高或者过低,方便消费者使用其功能。通过所述卡接柱91的平滑移动可调整U型背杆2的高度和角度,设有的所述卡接柱91为圆柱,有利于减少其在卡接槽71的摩擦,减少长期使用时对卡接槽 71的损坏。

优选地,所述卡接柱91为圆柱,所述卡接槽71宽度大于所述卡接柱91的直径,使卡接柱91能够在卡接槽71内自由的移动。

优选地,如图5、图6所示,所述卡槽连接件9还设有固定三角件92,所述固定三角件92垂直固定于所述卡接柱91的中部,并且所述固定三角件92的一直角边和扶手7平行。通过所述固定三角件92固定好所述卡接柱91的位置以及支撑所述扶手7。而且,固定三角件92可为扶手7向上外翻时提供支点,而在使用时卡接柱91和扶手7的内侧壁相抵,从而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折叠椅子的侧面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11所示,所述卡槽连接件9的一侧设有限位凸片93,当卡槽连接件9和扶手7卡接时,所述限位凸片93的侧面和扶手7的内侧壁相抵,所述限位凸片93的顶面和卡接槽71的底面相抵。所述限位凸片93可防止卡槽连接件9左右摇晃,当从侧面拉动扶手7时,所述限位凸片93和扶手7 的内侧壁相互挤压,形成支撑点,防止扶手7在侧面拉动过程中发生摇晃,使扶手7保持平衡,达到折叠椅子的侧拉要求,所述限位凸片93的形状为月牙型,减少所述限位凸片93卡入扶手7的阻力。

优选地,如图3、图4所示,还包括U型背部椅脚5,所述U型背部椅脚5 的开口端的两侧铰接于所述U型背杆2的闭口端的近端处;所述U型背部椅脚5 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13。有利于折叠椅子随时进行椅子和床椅的变换,当作为椅子使用时,所述U型背部椅脚5折叠在所述U型背杆4的后面,不会影响椅子的使用;当作为床椅使用时,所述U型背部椅脚5则放在地上并且也作为支撑所述U型背杆4的部件之一。所述U型背部椅脚5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13,在整体上大大的增大了U型背部椅脚5的承受力,使结构变得更加牢靠和坚固,也提高了折叠椅子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U型背部椅脚5的拐角处的上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凹窝121,所述U型背部椅脚5的拐角处的下表面设有所述第二凹窝122。使U型背部椅脚5受力会均匀,有利于折叠椅子放在平面上更加平稳,不会出现左右和前后摇摆不定,安全性也有一定的提高。

优选地,如图9、图10所示,还设置有横支杆6,所述横支杆6的两端铰接于所述U型前椅脚3的开口端的两侧上。通过所述横支杆6可固定所述U型前椅脚3的位置,防止人坐下去和躺下去时使所述U型前椅脚3发生位置的移动,不利于提高椅子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9、图10所示,所述横支杆6的前表面的两端向下压形成一个扁平处61,所述横支杆6的后表面设有第四凹窝62,所述第四凹窝62的形状为条型槽,所述第四凹窝62从横支杆6的中部延伸至横支杆6的两端,所述横支杆6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13。所述横支杆6的前表面的两端向下压形成一个扁平处61,有利于增强与所述U型前椅脚3的开口端的铰接紧密性,使得结构更加牢靠,所述横支杆6的后表面设有一个第四凹窝62,第四凹窝62从横支杆6的中部延伸至横支杆6的两端,所占面积大,使所述横支杆6整体受力均匀,不会出现长期使用后横支杆6的两端出现弯折的现象,所述横支杆6的内部套有所述铁管13,使所述横支杆6更加坚固和增强承受力。

优选地,设有两个扶手7分别位于U型背杆2的两侧;如图3、图4所示,还包括第一储物袋101和第二储物袋102,所述第一储物袋101设置于一个扶手 7的外侧,所述第二储物袋102设置于另一个扶手7的外侧;第一储物袋101设有拉链,第二储物袋102设有两个长方形的开口袋;还包括安全带11,所述安全带11套于U型主梁1,所述安全带11具有长度调节结构。方便消费者将自己携带的一些零食和物品放在所述的第一储物袋101和第二储物袋102上。第一储物袋101设有拉链,适用于存放贵重物品,物品不容易被看见或丢失;所述第二储物袋102设有两个长方形的开口袋,适用于存放水壶等物品,便于拿取。所述安全带11可以防止小孩在玩耍时从椅子上摔下来。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