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暖床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0308发布日期:2019-11-27 17:3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暖床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暖床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活,不再满足于电热板或者电热毯来升温或者空调来降温。使用空调时,需要将门窗紧闭来对密闭的环境进行降温,这样室内才能保持低温,但是关闭门窗屋内的空气就不流通,晚上睡觉室内的氧气较少,会造成胸闷等不舒适的情况;在南方的冬季没有暖气,人们不得不依靠电热毯来进行取暖,但是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人体内的水分流失的非常快,早上起床后身体极度缺水,容易造成上火,而且电热毯因为漏电而产生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有的水床一般只能满足单独加热或者单独制冷,将加热和制冷装置置于床体,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问题中存在的安全系数低、功能单一以及舒适度低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冷暖床机,该冷暖床机具有将安全系数高、功能强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远程控制以及舒适度高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暖床机,包括床体、温控装置和控制装置;

所述床体内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充水的床垫,所述床垫的一侧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通过管道通过与水箱形成连接回路,所述水箱通过管道与水泵连接;

所述温控装置用于调节床垫的温度,进行制冷或制热操作;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制冷循环系统与制热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管、冷凝器、单向阀、管道、水泵和水箱;所述压缩机将冷媒压缩进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将产生的冷媒通过毛细管与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与压缩机之间设置有防止冷媒回流的单向阀;所述制热循环系统包括发热管、管道、水泵和水箱;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监测水箱的水位及温度情况再将信息传递给终端,包括设置在水箱内的水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以及通信装置,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通信装置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冷暖机床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包括与微控制器电连接的蜂鸣器或者led灯,所述蜂鸣器或者led灯设置在床体上或者水箱上,当温湿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温湿度与水位超过微控制器设定的阈值时,蜂鸣器回产生蜂鸣或者led灯闪烁报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冷凝管和发热管均设置在水箱内,对水箱内的水进行制冷或者制热处理之后,通过水泵将其打进床垫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冷暖机床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冷凝器一侧并且散热风扇的风口朝向冷凝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冷凝器为良好散热性的冷却盘管。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水箱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水箱的溶体为2l。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床体长为160cm、宽为140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通信装置通过wifi通信、3g通信、4g通信或modbus通信的一种或多种将信号传输给终端。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管道为绝缘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效果一,本实用新型将制冷装置与制热装置即为一体,可以同时满足对床体的制冷和加热,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来选择加热或制冷,适合家居、宾馆等各种场所;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家用使用;

效果二,本实用新型将冷凝管与发热管均设置在水箱内,水箱与床体通过管道连接分离设置,分离设置避免了当发生漏电等事故时,会直接伤害在床体熟睡的居民,管道与水箱选用绝缘材质,即使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有效的提高了取暖和制冷的安全性能;

效果三,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可以检测水箱里的水位,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将信息传递给通信装置,可以随时了解到水箱里的水位,防止出现干烧等现象,温湿度传感器将采集到水箱内的温度和湿度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装置传递给终端,以方便使用者进行加热和制冷的处理;

效果四,本实用新型将床机通过通信装置与终端进行连接,可以远程知道床机的使用情况和异常情况,可以及时连接到使用情况并做相应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冷暖机床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冷暖机床工作流程图一;

图3为冷暖机床工作流程图二;

图中,1-床体,2-床垫,3-进水口,4-出水口,5-管道,6-水箱,7-水泵,8-压缩机,9-冷凝管,10-冷凝器,11-单向阀,12-发热管,13-水位传感器,14-温湿度传感器,15-散热风扇,16-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暖床机,包括床体1、温控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床体1内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充水的床垫2,所述床垫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4,通过进水口3和出水口4通过管道5通过与水箱6形成连接回路,所述水箱6通过管道5与水泵7连接,所述水箱6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水箱6的溶体为2l,本实施例中所述床体长为160cm、宽为140mm;所述温控装置用于调节床垫2的温度,进行制冷或制热操作;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制冷循环系统与制热循环系统,所述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8、冷凝管9、冷凝器10、单向阀11、毛细管16、管道5、水泵7和水箱6;所述压缩机8将冷媒压缩进冷凝管9,所述冷凝管9将产生的冷媒通过毛细管16与冷凝器10连接,所述冷凝器10与压缩机8之间设置有防止冷媒回流的单向阀11;所述制热循环系统包括发热管12、管道5、水泵7和水箱6,所述冷凝器10为良好散热性的冷却盘管;制冷循环系统将水箱的水降温,通过泵将水抽进床垫的进水口3中,将人体蓄积的热能带走,睡眠环境更加舒适;制冷循环系统分为两种工作过程,其一为压缩机将冷媒压缩至冷凝管吸热,冷媒通过毛细管到达冷凝器降温,单向阀防止冷媒回流;其二为水泵将水箱里的水压入床垫里,床垫吸收人体的热量,通过水泵将床垫里的水从出水口4抽出到达水箱6,水箱里的冷凝管将水箱的温度降至设定温度。所述制热循环将水箱的水温度升高,通过泵将水从床垫的进水口3吸入,再经出水口4排出,加热人体体温。将冷凝管与发热管均设置在水箱内,水箱与床体通过管道连接分离设置,分离设置避免了当发生漏电等事故时,会直接伤害在床体熟睡的居民,管道与水箱选用绝缘材质,即使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有效的提高了取暖和制冷的安全性能。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监测水箱6的水位及温度情况再将信息传递给终端,包括设置在水箱6内的水位传感器13、温湿度传感器14、微控制器以及通信装置,所述水位传感器13与温湿度传感器14的输出端均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通信装置电连接;所述通信装置通过wifi通信、3g通信、4g通信或modbus通信的一种或多种将信号传输给终端,所述微控制器为arm微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为dht11,控制装置可以检测水箱里的水位,然后将信息传递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将信息传递给通信装置,可以随时了解到水箱里的水位,防止出现干烧等现象,温湿度传感器将采集到水箱内的温度和湿度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通信装置传递给终端,以方便使用者进行加热和制冷的处理。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冷暖机床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包括与微控制器电连接的蜂鸣器或者led灯,所述蜂鸣器或者led灯设置在床体1上或者水箱6上。一旦微控制器检测到的信息超过设定阈值,即发出信号进行报警处理,将报警装置设置在床体1上或者水箱6上,有助于当事人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冷暖机床还包括散热风扇15,所述散热风扇15设置于冷凝器一侧并且散热风扇15的风口朝向冷凝器10。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管道和水箱均为绝缘材质,选用绝缘材质,即使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有效的提高了取暖和制冷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